论“资本论”逻辑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研究中的应用_资本论论文

论“资本论”逻辑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研究中的应用_资本论论文

运用《资本论》的逻辑研究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浅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本论论文,市场机制论文,逻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要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的前1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使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已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这就给实践活动带来了误导。澄清理论,总结经验教训对于改革的继续深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对市场机制理解的理论误区

当前我国不少经济学论著对市场机制概念一般定义为:市场机体内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包括供求、价格与竞争三大机制,其中又以价格机制为核心。这种定义主要来源于西方主流经济学即新古典综合派,它并没有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对市场机制的理解表现为以下三个误区:

1.只是从现象而不是从本质上理解市场机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从经济规律体系的层次上来揭示市场机制的。而西方经济学根本否定价值范畴的存在,所以对市场机制的定义只能停留在供求关系这一表面层次上。

2.没有把握市场机制的内在动力。应该说供求、价格与竞争机制只是概括了市场运行机制,而经济运行机制只是动力机制的表现形式。马克思研究经济学的顺序,是从资本和剩余价值着手,揭示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直接目的是为追求剩余价值,最终目的是进行资本积累。而“竞争的强制规律”只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规律的外部运动形式”(参见《资本论》第1卷第300、352、383页)。个别资本竞相采用新技术的部门内竞争,向短缺部门迅速转移资本的部门间的竞争,都是由资本家生产的内在动力决定的。

3.用固定、僵化的观点看待经济的动力机制。在上述市场机制的定义中没有包括动力机制,这并不是逻辑上的遗漏,而是因为在西方经济学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被当作人类历史的起点,而资本主义特殊的生产目的又被解释为人类追求私利的永恒的本性,并被认为是不说自明、千古不变的公理。然而众所周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社会经济联系形式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发展变化,进而引起经济动力机制的发展变化;经济动力机制的变化又必然引起经济运行形式的变化。同时,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只能决定生产的最终目的的性质;而社会生产的直接目的及整个生产目的的体系的社会形式,则是由社会经济联系形式所决定的。总之,动力机制是随社会经济制度和社会经济联系形式的更替和阶段性变化而变化的,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综上所述,市场机制定义中除包括市场运行机制外,还应包括动力机制与发展机制。而且,动力机制是起决定作用的核心。

二、以简单化的市场机制理论为基础的改革理论表现

我国一直存在着两种对立的改革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和以西方主流经济学为指导的改革理论。其共同之处在于都主张以市场改革为取向,其对立之处皆源于对市场机制的不同认识。在我国,以上述简单化(即表面化、片面化)的市场机制理论为基础的改革理论的代表性观点主要有:

1.“放开市场”中心论。认为市场经济仅仅是资源配置问题,而且市场配置资源又是以完全竞争的理想假设为前提的。认为只要放开了市场,放开了计划与价格,就自然解决了效益与经济发展问题。

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充分发展的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市场经济应理解为充分发达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人类历史上由社会经济联系形式发展与变革而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经的历史阶段。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解放与发展生产力的历史使命,首先是由于市场经济主体动力机制的特点,即它是以剩余价值为直接目的,以资本积累或企业发展为最终目的的动力机制的无限性;其次是由这一内在动力决定的竞争机制(压力机制)的强制性。而资源配置功能只是上述动力与压力规律的结果。

2.压力中心改革论。这种理论源于科尔奈《短缺经济学》。认为旧体制是争资源、争资金的吸力经济,其总病根在于国家预算约束软化(具体表现为企业吃国家“大锅饭”)。其必然的逻辑结论是:只要断绝了国家“大锅饭”,把企业推向市场,使之完全自负盈亏,加之破产的压力,自然能搞活国有企业。有的学者还提出了通过发展非国有经济搞活(压活)国有企业的思路,这是压力中心论的发展。

邓小平总结中国农村改革的经验,归纳为一点,就是调动了基层单位与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国家对于企业放权让利、承包制的改革主旨皆在于此。我国确有不少企业通过这种方式增强了活力,但是只有真正解决了政企分开使企业具有完整独立的产权,才能最终解决企业动力问题。目前大多数国有企业难于搞活,皆缘于未解决好动力机制,以及受重复建设、结构趋同的压力。

3.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等同论。西方经济学以理性经济人追逐私利最大化为逻辑基础,必然把市场化等同于私有化。所以上述“放开市场”中心论、压力中心改革论,同西方经济学殊途同归,把私有化作为市场化的前提。

而中国改革理论的目的,是吸取现代市场经济的共性,使之同公有制结合,创造一种优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三、应该用《资本论》的逻辑研究市场机制及其现实趋势

我国的市场经济改革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它同以西方经济学为基础的改革理论具有明显的对立性质。前者是中国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而后者往往对改革的实践产生一些不良影响。我们正面临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要求我们必须重新认识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关键是要明确市场机制将会如何发展,其动力机制是否可以同公有制结合。为此,我们只能以《资本论》逻辑为指导。

1.坚持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运用经济范畴体系揭示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的经济规律体系。如果否定了劳动价值论,就不可能研究市场运行机制作为外部运动形式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趋势:一是从一个国家内部来说,也就谈不到消灭剥削;从世界范围讲,也就无法研究等价交换、剩余价值转移问题。二是也无法运用经济范畴揭示现代市场经济下市场机制动力与发展机制。

对于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经济机制问题,国内外许多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长期以来坚持运用《资本论》的逻辑探索现代市场经济的市场机制问题,取得了许多积极成果;显然,只有这样以逻辑与历史统一方法为指导,以实证为基础的研究方法,才能真正揭示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中动力机制、运行机制与发展机制。一贯以实证自诩的西方经济学早以远离了现代市场经济的现实。如果我们把完全竞争设定为改革的目标机制,就不可能自觉地培育起自己的在全球化的垄断部门中能够同西方垄断资本相匹敌的市场主体。

2.必须从反映现代市场经济市场机制的动力、运行与发展的范畴体系和规律体系中,找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为此,首先必须从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把市场机制等同于人人只追逐私利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这里关键是找出市场动力机制中的共性。解决这一难点的唯一科学工具,仍然是《资本论》的从所有关系和社会经济联系形式两个角度来揭示社会发展的逻辑方法。按照这一方法,任何独立生产者的最终目的(不是唯一目的)都是为了生产资料所有者的根本利益,都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的。其直接目的以及生产目的体系的社会形式,则是由社会经济联系形式决定的。简单商品经济的直接目的是价值,最终目的则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发达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直接目的则不仅仅是价值,而且必须获得价值的剩余。这种剩余从本质上说首先必须是为了积累(再转化为资本)。对资本主义来说,为“积累而积累”,即资本的扩张是最终目的;对社会主义来说,积累只是满足人民需要的中介动力,而满足人民需要才是最终目的。简言之,直接目的为利润,利润又必然是为了积累,这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动力机制的共性。这一动力机制必然推动经济的运行即资源的配置:部门内竞争的优胜劣汰,使资源向高效率的环节流动;部门间的竞争,即兼并或退出,使资源向短缺的部门流动。同时,上述动力机制必然推动市场经济向更高级阶段发展。

3.必须从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趋势中,去寻找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共性。这种共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市场经济向成熟阶段(高级阶段)的发展,二是由这种发展带来的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

目前不少学者把现代市场经济定义为“二战后发达国家实行的有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笔者认为,有宏观调控仅仅是向现代市场经济过渡的开端,但不能标志这种过渡的完成。这一过渡的根本标志必须从市场经济最主要的主体——企业的动力机制变化中去找。如上所述,现代企业的直接目的是追求长期稳定的利润,而不再是原始市场经济或近代市场经济追求近期利润最大化。笔者曾把这一转变简称为动力机制的长期化。长期化的进一步含义是:积累或企业发展这一核心动力,已经取代利润最大化这一直接目的而成为决定性目的。

企业动力与行为的长期化,一方面为不同于上述以反周期和实现稳定为目的的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调控(它以稳定为手段,以经济赶超与社会发展为目的)提供了微观基础,另一方面必然带来利益关系的长期化与整体化。列宁早已讲过剥削者与被剥削者有1/n的共同利益。 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会使共同利益的基础扩大,从而使企业实力与综合国力增强成为决定一个民族成败的关键。这是资本主义在自身限度内的自我扬弃。

四、必须转变到现代市场经济观念上来

观念的转变是推动改革深化的思想前提。当前经济理论的任务是根据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根本方法,把被误导了的观念再转变到适合现代市场经济轨道上来,建立起动力机制长期化和现代竞争的新观念。具体说来:

1.要搞活国有企业不能只靠“适应市场”,而是必须去引导市场。企业要发展不能只是到现有市场中去争份额,而是要开拓新的市场需求。

2.邯钢经验中的“成本倒推法”只是转换机制的“切入点”,只是企业立足的前提。企业必须依靠自身积累和技术创新去占领自己主业的制高点,从发展中求生存。许多企业也曾一时适应了市场,也曾把成本压低到能够获取利润。但不懂得现代市场经济动力机制已经向长期化转变的道理,因而把赚取的利润分光吃净或分散资金,盲目地上一些“短、平、快”项目,致使企业重新陷入困境。

3.组建企业集团首先要看是否已经形成了真正的内在的核心动力,整个企业集团是否以“龙头”企业的“龙头”产品为核心。对企业集团中的跨行业企业(多角经营),包括一些以近期盈利为目标的“短、平、快”项目,也不应一律排斥,但必须限制在有利于发展主业上。而对于那些拖主业后腿的累赘,必须像拆换部件一样进行新陈代谢。

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根本目的不是单纯为了“筹资”、“股票上市”,而是真正形成国有资本增值和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职能的分离。现代企业家是以资本积累和企业发展为目的执行经营职能、具有战略眼光和创新能力的个人和社会集团。只要国有资产管理与经营体系能够真正起到所有者的监管职能,企业家是不问资产本身是姓“公”还是姓“私”的。而所有者权能的实质是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是监督企业一心一意地去发展企业。

标签:;  ;  ;  ;  ;  ;  ;  ;  

论“资本论”逻辑在社会主义市场机制研究中的应用_资本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