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和观与均胜观: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两种利益观和发展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种论文,社会经济论文,发展观论文,利益论文,活动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零和观
(一)零和观的内涵
零和游戏是胜对负的游戏或非输即赢的游戏。如各类体育运动,一方赢意味着另一方必定输,一方的胜利是以另一方的失败为代价的。零和既是一种游戏,同时又是一种认识观念和思维方式,我们称之为“零和观”。就其内涵来讲,零和观本质上是一种协调自我和他人的利益关系、谋求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利益观和发展观。由于零和观把某种利益看作是一成不变的,因而认为:非得即失,要么得到,要么失去;此得彼失,此所得即为彼所失;若得必失,若要此得须使彼失。在这种利益观的基础上,进而形成以牺牲他人利益来发展自我的发展观。如竞争中的“有我没你、有你没我”的思想意识即是零和观最明显的表现。
(二)零和观产生的原因
首先,零和观是人们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必然结果。从静态的角度考察,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客观上总存在着在量上有限的“一块利益”,而分割这块利益的各利益主体的基本行为目标是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这样,各利益主体在分割有限的“一块利益”时,如同有一块蛋糕让大家分享一样,不管大家的主观动机如何,只要各方在行为上想使自我利益更大乃至最大,其结果必然出现某一方面多占即为另一方损失的情况。比如,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价值量”是一定的。参与这一价值量的分割者有三方:企业本身、消费者和政府,三方都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三方在企业所生产的“价值量”的分配上显然是矛盾的,其中任何一方的多占都会引起其他两方的损失。
其次,交易者之间信息掌握上的不对称,为零和观这种机会主义观念和行为的产生提供了可乘之机。比如,一般情况下,产品的供给方对产品的材料、等级、包装、品质、性能等的掌握程度远比需求方充分,如果缺乏竞争环境、交易规则及伦理道德的制约等条件,则零和观及其行为方式的发生几乎成了必然。
其三,商品经济社会中商品生产者追求商品价值的内在属性,为零和观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商品经济社会中的商品生产者是追求价值的,更确切地说,是商品的价值增殖,因而,商品生产者对商品价值的关切度远比使用价值为甚。在许多情况下,只要其商品卖得出去,即商品的价值和价值增殖得到实现,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怎样,使用结果如何,商品生产者并不是很关心,这种状况无疑为零和观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客观条件。
其四,社会经济发展初期,社会法制不健全,市场交易规则不完善,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一部分人的伦理道德观念薄弱等,又为“零和观”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三)零和观对企业及社会经济的作用和影响
从理论上分析,其一,零和观是从短期的、静止的角度看问题,因而,它在认识上是非得即失,要么得到要么失去;若得必失,若要此得须使彼失的利益观和发展观。其二,零和观注重的是自我利益和短期利益。由于零和观主体把某一时期的利益看作是一成不变的,因而在各种交易和各次交易中,他都努力使自我利益达到最大,即使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也在所不惜。其三,零和观在一定程度上和社会伦理道德相悖。零和观主体的竞争方式是“有我没你、有你没我”,因此,当零和观主体追求自我利益超过一定的“度”时,必然会损害他人或社会的利益。
从实践上来看,零和观作为一种协调自我和他人的利益关系、谋求自我发展的认识观念或思维方式,对企业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响。在企业的发展方面,某些具有零和观的企业领导,由于过于重视企业短期利益,因而在竞争中往往不顾企业道德、不择手段。如为了多得利润,不惜采取损害员工利益的方法如任意克扣员工工资、增加劳动强度、延长工时等;不惜采取坑害消费者利益的方法如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等。许多企业为了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把商业道德置于不顾,借债不还,不讲信用,甚至把债务的增加看作是控制别人的一种手段,这也是形成三角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人与环境的关系方面,零和观表现为,依靠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来满足人类社会的生产、消费等方面的各种各样的需求,对因此而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不闻不问、漠然视之。在国际经济关系方面,尽管现实的各国经济关系已发生很大变化,但在二战前形成的零和思维模式仍然存在。二战前落后国家因丧失了国家主权而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任人宰割的“鱼肉”,帝国主义列强则凭借着各自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成为分割“鱼肉”的各个“刀俎”。此时期,列强获取自我利益的方式完全是零和观及其行为方式——以邻为壑,损人利己。时至今日,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尽管零和观及其行为方式已相当的不和时宜:各落后国家已不再是列强们争夺和分割的“鱼肉”,而是以民族独立国家的平等身份参与世界经济利益的竞争,而且,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各国的经济关系日益密切,相互依赖不断加深,出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均胜关系”。尽管世界经济的发展需要各国在金融监管、环境保护、交易规则等许多领域里更多地合作,但作为一种思维模式,零和观仍有重要影响。
二、均胜观
(一)均胜观的内涵
均胜游戏,又称双赢或双输游戏,这种游戏的结果是:要么都赢,要么都输。均胜亦是一种认识观念或思维方式,我们称之为“均胜观”。就其内涵来讲,均胜观本质上是一种协调自我与他人的利益关系、谋求自我生存和发展的利益观和发展观。这种利益观把事物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某种利益看作是动态的、可变的,因而认为:不失不得,不有所放弃就不可能有所获得;失而必得,失去的最终会得到补偿;少失多得,短期的较小损失会获取长期的更大收益。在这种利益观的基础上,进而形成彼此协调、相互合作、共同提高、实现双赢的发展观。如在当前买方市场形成的情况下,卖方的行为方式对买卖双方稳定关系的建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些持有零和观的卖方追求的是每次交易获利尽可能的丰厚,而均胜观主体关注的却是如何通过不断改进的服务和每次的让利来建立双方长久的合作关系,从中谋求自我的同时亦是双方的长期利益,正所谓“与人分利,予己得利;予人方便,予己方便,予己方便。”再如,有一种企业发展战略叫ES战略(Employee Satisfaction), 意为“员工满意”,这一战略的基本内容是:通过改进劳动工具、做好思想教育工作、改善企业的软硬环境、建立健全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建立良好的领导队伍和高效的组织机构、实行部分就业保障制和自愿养老保险制度等方法和措施,使员工在生理、安全、社会、尊重、自我实现等各个层次的合理需要都得到满足,从而激发起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此来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发展和员工利益之间有一定的矛盾,但是,ES战略更多地看到了二者利益的一致,十分注重员工利益的满足,解决了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问题,从而能够实现企业发展和员工利益的双赢,因而ES战略实质上是均胜观的思维逻辑。
(二)均胜观产生的原因
其一,均胜观是客观“均胜关系”在主观上的反映。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微观主体的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日趋深入的“均胜关系”,即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各方彼此都是利益相关者,大家的利益彼此交织在一起,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这种“均胜关系”直接导致各方均胜的结果:要么相互合作、彼此协调使大家最终都得到更大的利益,要么各顾自己、互不相让最终使大家都受到一部分损失。“均胜关系”的形成并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第一,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分工的深化使得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社会分工和生产力的发展相辅相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亦日益深化。而分工与合作是互为前提的,这样,随着社会分工的深化,各部门的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第二,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商品生产者追求商品价值增值的内在属性,使得商品生产者与其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各种关系日益趋向深入和加强。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不是为了满足自身,而是为了满足他人;不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商品的价值;不是为了商品的价值,而是为了商品的价值增殖。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这种内在属性,使得商品生产具有无限扩大和深化的趋势。而任何一个商品生产者都不是孤立地进行生产的,它都有众多的利益相关者:消费者、供应商、经销商、代理商等等,这就使得与生产有关的各种各样的交换关系和利益关系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和深化而日益加强。总之,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商品生产者之间、商品生产者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种联系和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致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均胜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成为必然。
其二,均胜观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报恩、报复心理对微观主体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进行制约的一种结果。社会经济活动中,人们程度不同但却十分普遍地存在着报恩、报复心理,这种心理使得微观经济主体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例如,如果企业损人利己,则利益相关者会施之以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报复:消费者不会再接受该企业产品和服务,供应商不愿再与之往来,员工会貌合神离,有条件者会离他而去,等等。相反,如果企业注意维护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则利益相关者会以各种形式进行报恩:消费者不但会继续购买该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而且会宣传它们;供应商会进一步加强与该企业的联系,并向其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员工会更加努力地工作,等等。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法制、市场交易规则等会日益健全和完善,人们的报复心理会有更多而且合法的释放途径,这亦会使微观主体的损人利己的行为方式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以上这些制约为均胜观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其三,均胜观是市场竞争的需要。随着商品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那种依靠牺牲他人利益来增加自身收益的机会主义做法将越来越没有市场,而均胜观即谋求双方长期利益、促进双方共同发展的认识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建立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三)均胜观对企业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从理论上分析,均胜观作为一种认识观念和思维方式对企业和社会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均胜观给人们提供了一种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无论是从企业还是社会的发展角度看,都存在着短期和长期、个体和整体的利益矛盾,这些矛盾解决得如何,直接影响到微观企业和宏观经济的发展状况。均胜观从长期的、运动的、辩证的角度去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符合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因而能较好地处理单个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当遇到问题时,均胜观并未直接告诉人们该怎么做,但它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二、均胜观把他人的利益和自我的利益看作是一致的。尽管均胜观主体和各类利益相关者之间在利益的分配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均胜观主体强调和注重的却是双方共同的利益。从短期看,均胜观主体似乎失去了一部分它本来能够得到的利益,但从长期看,它的这部分利益不仅未受到损失,反而会得到更大的补偿。现实生活中,均胜观的应用领域是“长期性交易”;如果是“一次性买卖”,则均胜观似乎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交易双方利益的获得主要取决于市场供求状况各自对商品信息的掌握程度以及双方谈判能力的大小。其三、均胜观更注重和讲究社会伦理道德。均胜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利益是一致的。从微观企业发展角度看,均胜观不只强调企业的经济利益,同时亦注重社会利益;从社会经济发展角度看,均胜观注重的是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协调,强调的是社会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从世界经济的角度看,均胜观突出的是,在不违背民族国家利益的基础上,不断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经济机构的合作。
经济实践证明,均胜观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一种企业经营哲学叫“善的循环”理论可视为均胜观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具体化。日本企业家吉田忠雄在创办和发展自己企业的长期实践中,创立并形成了自己的企业经营哲学叫“善的循环”理论。该理论把“利益”、“好处”、“实惠”等视为“善”。在企业的外部关系中,企业是善的发出者,该企业产品的消费者、经销商和代理商等利益相关者是善的接受者;在企业的内部关系中,企业所有者及经营管理者是善的发出者,企业员工是善的接受者。善在发出者的推动下,直接被接受者接受,但善在接受者中不会永远停留,善使得企业在接受者中树立了形象,建立了信誉,于是在接受者中又会产生对企业有利的“新善”,这种“新善”会循环至企业本身,这时,善的接受者成为“新善”的发出者,善的发出者成为“新善”的接受者。“善”就是这样,在企业和利益相关者之间不断地循环往复,使大家都得到了它的利益、好处和实惠。吉田忠雄把从实践中获得的“善的循环”理论再不断地应用于企业实践,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他的企业的产品——拉链,不仅完全垄断了日本国内的市场,而且在世界市场上也占有很大的份额;他的企业——YKK(吉田兴业会社)和丰田、 索尼一样不仅成为日本现代工业的象征,而且获得了世界的声誉。
均胜观对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可持续发展观”正是一种均胜观。传统的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方式是建立在对自然资源的疯狂掠夺和野蛮破坏基础上的,因而必然带来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的结果。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以及解决得如何是关系到人类目前以及今后子孙后代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发展的大问题。从本质上看,人类社会和自然是一种“均胜关系”,即人类社会和自然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人类社会的发展必须以尊重这一客观存在为前提,否则便会受到惩罚。“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既是对传统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又是探索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新发展道路的重要成果。目前,“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利益观和发展观已逐渐被世人所接受,追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潮流。
在国际经济关系方面,均胜观有很强的现实意义。90年代以来,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范围内的一体化程度迅速提高,以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日新月异,跨国公司的国际化生产和经营活动迅猛发展,国际经济机构如GATT、WTO、IMF等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等等,使得经济全球化的深度和广度达到了空前的程度,各国的经济日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较深层次的“均胜关系”。这一现实意味着:以均胜观来处理国际经济关系更符合各国经济利益的需要。各国要想获取更大的利益,就必须进行更紧密的合作和协调,制定并遵循一些对各国甚至全人类都有利的政策和规则。
三、结论
综上所述,零和观与均胜观是两种既不相同但又密切联系的利益观和发展观。首先,二者有联系。零和观是均胜观的基础,均胜观是零和观的延伸和发展。即使是在均胜的条件下,利益双方仍可能有可竞争利益的空间。二者在目的上是相同的,都是为了自我的生存和发展,都在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其次,二者有区别。二者在获取自我利益和谋求自我发展的认识观念和行为方式上是极不相同的,在事物的发展中,零和观强调的是竞争,追求的是自我的、静止的、短期的利益,均胜观注重的是合作,是双方的、动态的、长期的利益。二者各有其应用价值和应用领域,零和观在短期性、重复少的交易领域内比较有效,在长期交易领域内则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机会主义的做法;均胜观在长期性、重复多的交易领域中比较有效。实践证明,在自我利益与他人利益、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国家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竞争中,以零和观还是以均胜观来处理问题,结果是大不一样的。随着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微观层次的、宏观层次的和世界经济层次的“均胜关系”会日趋深化,企业与企业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赖将日益增强,你死我活的竞争让位于竞争中的合作和合作中的竞争,因而,对个人、企业、国家和国际社会来说,树立均胜观、以均胜观来处理那些本质上是均胜关系的问题显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