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
【摘要】:步入2008年以来,受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经济迅速由“过热”转向“趋冷”,股市大幅下挫,房地产市场观望气氛浓厚,出口增速明显下降。央行4年来首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预示着宏观调控政策从“双紧”向“审慎灵活”过渡。在这一经济环境下,各大商业银行面临空前压力而居高不下的储蓄率对商业银行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本文着重分析高储蓄率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等具体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高储蓄率;适当储蓄
近日,美国的次贷危机已开始向房地产、消费等实体经济扩散,全球经济将继续降温。鉴于国内外经济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增长下行的趋势愈加明显。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当前的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重要关口,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被摆在突出位置,并被反复强调。以保发展、控物价为主要内容的“一保一控”,成为2008年下半年我国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中国经济正处于从过热向平稳水平回归的调整期,高储蓄率对经济金融运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经济学家的关注,也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一、我国商业银行高储蓄率原因分析
1、经济高速增长,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就进入了经济的高速增长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实力日益雄厚,各项经济指数大幅提升。进入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已连续五年保持平均10%左右的增长。2007年全年中国GDP为246619亿元,增长率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1.4%。2008年后半段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增长有所回落,但全年仍然保持了9%的GDP增长速度。如此高速的经济增长必然带来财政收入的大幅提高,而财政收入提高又导致了政府存款的增加。(2008年我国财政收入为6.13万亿,同比增长19.5%。)银行存款包括政府存款、企业存款和个人存款,政府存款增加,储蓄率自然也会提高。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我国一直以来采取的都是较为积极稳健的财政和货币政策,财政收支基本平衡或略有赤字。所以,财政收入的增加虽然是造成高储蓄率的原因之一,但并不是主要的。
2、资本市场不发达,货币化程度不高。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消费者已从“生存型”消费转为“享受型”消费,人们所具有的投资意识和投资能力不断增强,他们希望能有更多的金融投资方式可以选择。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金融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匹配较好的投资产品并不多,主要以股票、基金和债券为主。众所周知,我国的股市虽然经过了将近20年的发展,已有了较大的规模,但我国的股市仍然是一个不规范、不成熟的市场,受国家政策指向性影响太过明显,股票价格被少数“庄家”操纵,大小非、财务造假、内幕交易、老鼠仓等行为层出不穷,再加上最近股市长期低迷,从2007年最高的6100多点暴跌到最低时的1800点左右,跌幅高达70%。这对于普通的中小投资者来说,打击无疑是空前的,巨大的损失极大的挫伤了他们的投资积极性。居民找不到相对稳健和具有投资价值的金融产品,只好把钱存入银行,从而导致银行储蓄增加。
3、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这是实实在在的体制问题,可以说是沉屙难治。虽然我国已经逐步建立起了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4项内容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但限于资金筹集渠道、筹集方式以及个别官员私自挪用、贪污等方面的原因,资金不能及时或者全数到位,资金积累规模与资金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矛盾,造成我国社会保障水平较低。同时,由于社会保障制度还没有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社会保障法律,以便能够对社会保障基金的交纳、使用、发放进行严格的约束和规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此外,社会保障基金的监督管理和服务水平也跟不上社会保障内在的社会化需求,导致城镇居民对社会保障的心理预期减弱,使老百姓有钱“不愿花”也“不敢花”。再加上我国广大农村9亿多的农民享有的社会保障程度更低甚至根本享受不到社会保障,因此全社会的收入储蓄动机大大增强,导致储蓄存款增加。
4、居民消费观念仍以保守、传统为主。尽管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居民特别是年轻人的消费观念正在逐渐发生变化,但社会中传统的消费习俗、心理仍主导着大多数人在消费和储蓄之间的交替决策。“勤俭节约”仍旧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们在处理个人、家庭经济收支方面,一旦有了收入结余,往往首先想到的是把它们存入银行,这与西方国家产生鲜明对比,“负债”消费和“超前”消费对我国大多数居民来说还是太过冒险,加上近日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美国各大银行和跨国公司纷纷申请破产,人们对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预期大大增强,消费心理趋于保守,消费行为趋于谨慎。节省开支,增加储蓄成为多数居民的必然选择。
二、商业银行高储蓄率带来的不利影响
1、导致经济结构失衡
中国的储蓄率过高导致经济失衡,是大部分经济学家都认同的。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房地产投资过热和房价的持续攀升。储蓄率居高不下,增加了银行的放贷冲动,在一定程度上为投资者进军房地产市场提供了资金的保障。中国房地产的泡沫程度绝不逊色于美国,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比上年上涨6.5%。另外,据对北京、上海、南京、广州等几个主要城市的调查数据分析,2008年样本城市家庭平均月收入6453元,在目前的房价下,家庭月供收入比达到惊人的75%,房价需下调42%才能使月供收入比降至银监会要求的40%;即使是中高收入家庭,房价也需要下调19%,其月供收入比才能达到银监会的要求。由此可见,中国房市泡沫化程度相当高,虽然最近因为受到金融危机影响使得房地产市场的观望气候日益浓厚,但赚钱效应依然明显。由此,在高储蓄率的强大支撑下,房地产投资仍然强劲,就连从事家电制造的海尔也投了150亿的资金到房地产部门。所以今天中国出现一种可怕的现象,那就是萧条的制造业部门的资金不断流向过热的地产部门,房地产投资过热和房价的持续攀升还在继续,最终导致经济发展结构的失衡,引发新一轮的针对房地产投资过热的宏观调控。
2、加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
前不久,央行行长周小川曾公开对我国过高的储蓄率表示担忧,并明确表示不希望这种现象再继续下去。周小川行长的这种担忧首先就来自于银行业,储蓄率的高增长加大了银行的压力,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由于目前我国金融改革还没有到位,金融市场规模偏小,投资渠道狭窄,银行除了贷款给企业,很少有其他渠道来消化存款,这使银行背上了巨额的利息负担,储蓄转化投资的效率不高,就有可能导致银行业的风险累积。所以,在贷款困难的情况下,储蓄的快速增长可能意味着银行经营风险的扩大,意味着银行盈利减少甚至亏损。
3、容易导致社会融资失衡
储蓄率的持续走高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而债券和股票等直接融资的发展在总体上却较为滞后,导致间接融资比例过大。尽管直接融资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在间接融资高速增长的中和下,其在整个社会融资中的比例大概只有8%左右,结果企业融资高度依赖于银行体系,银行承担了一些本应由金融市场承担的风险,金融风险向银行业集中。
4、造成国内需求不足
从银行角度考虑,银行储蓄资金如果不发放贷款的话,多作为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上缴央行存放,利率很低,因此高额储蓄会增加银行的放贷冲动,这样就必然导致高投资率,也就造成了产能过剩的局面,而我国连续多年高增长的投资依然无法完全吸收过高的储蓄率,高投资率所形成的产能又不能被国内消费吸纳,只能通过增加出口的方式转移到国外,这就形成了我国对外贸易顺差较大局面。
5、弱化货币政策效果
近年来,为了配合财政政策启动内需,我国实施积极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不仅连续降低利率,同时扩大公开市场的业务操作,货币供应量也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央行采取降息这一措施的本意是减少储蓄所得收益,降低投资成本,刺激消费。虽然利率不断降低,但储蓄率并未降低,同时由于金融市场不健全、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等原因,居民完全无视利率的降低,依然保持高储蓄,这样一来消费和投资就难以启动,从而导致货币政策失效,增大了央行的调控难度。
论文作者:徐偲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7
标签:我国论文; 储蓄率论文; 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存款论文; 经济论文; 社会保障论文; 《基层建设》2015年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