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素质教育中的“两个能力”与“三个转变”_素质教育论文

论素质教育中的“两个能力”与“三个转变”_素质教育论文

谈素质教育中的“两种能力”和“三个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种论文,素质教育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的到来,标志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社会的全面来临,知识经济主宰一切的面貌凸现,所有这一切,无一不在呼唤着全新的高素质人才的出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时代需求的创造型人才,因此,在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被摆到了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地位。那么,素质教育的内涵究竟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实施素质教育?笔者认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而完成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实现“三个转变”,即教师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学过程的传统性质和固有模式的转变,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转变。

一、“两种能力”

(一)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指在教师科学指导下,通过开展能动的创造型的各类学习活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独立探索、合作求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实现自主性发展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需在学校、家庭、社会诸方面的共同合作,学校教育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主要渠道。

1.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是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首先要解决的总是调动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解决了心理品质问题,能够帮助学生消除不良情绪,保持愉快心境,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2.勇于探索、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是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学”的过程应该是勇于探索、独立思考的过程,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旧有的固定答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过程。应该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精神,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并从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在教师指导下,勇于探索,主动求知。

3.协调关系、合作求知能力的培养是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又一途径。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非常重视课堂教学中的信息交流,提倡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等多种模式的交流活动,从而实现知识和信息的快速传递,及时反馈。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协调各种关系、合作求知能力。“合作——探索——求知”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正是为了使学生养成这种能力。

4.勤于实践、手脑并用能力的培养是形成自主学习能力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素质教育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同时重视让学生通过操作实践亲自探索知识形成过程,通过创造条件、创设情境、提供活动现场、感性材料,使学生在实践中思考、分析,从而获得知识。

(二)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在旧知识基础上重新组合信息,产生出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思维产品的能力。创造能力的实质是在心理活动的最高水平上,将依靠自主学习能力所获取的知识进行重组改造。

1.良好的智力结构是形成创造能力的坚实基础。智力结构一般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四个部分,其中在后两者基础上形成的创造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形成创造能力的最直接要素。

2.自主学习能力是形成创造能力的必要前提,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这为创造能力的展现提供了前提,学生有独创性的见解大半源于该过程。所以,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为其创造环境,提供思维和操作平台,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大有裨益。

3.创造性心理品质是形成创造能力的心理要素。素质教育鼓励学生质疑、求异,注重培养学生的毅力、自信、果敢等品质,一切创造能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发展无不依赖于创造性心理品质的激励作用。

4.创造性思维方式是形成创造能力的决定因素。科学史上诸多事例证明了创造性思维方式对推动科技进步、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类比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方式。

二、“三个转变”

(一)教师的思维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1.教师要把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作为教学的最高目标。传授知识不再是惟一目的,更具有战略意义的是激励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并促进其积极进取,自由探索,主动创新。

2.教师的职责不仅在于会“教”,更重要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教师要启发性地“教”,同时应采取各种教育手段来指导学生“学”,营造一种积极主动与学生心理相适应的氛围,使学生从问题出发探索结果,既发现知识,又有所创造。

3.教学方式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不必拘泥于固定模式。教学方式的设计,应变封闭为开放,变单向为辐射。教师要突破课堂教学程序化,综合使用现代教学方法,如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现代教学法,以求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两种能力”得到最优发展。

(二)教学过程的传统性质和固有模式的转变

1.教学过程应成为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教师要善于调控教学过程,主动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尊重学生意见,不断为学生提供信息,并及时捕捉反馈信息,调整教学步骤,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造思维展示创造性成果的最好阵地。

2.教学过程应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探究、横向合作或多边互动的交流过程。教师是导演,是和学生共同探索、共同发现、共同合作、共同创新的人。应该优化教学模式,创设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多边合作,师生能够共同求和,产生共鸣。

3.教学过程应成为学生展现智慧和能力,展示创造性成果并体验成功的过程。应该对学生因材施教,承认个别差异,善于创造契机,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教师要尊重学生个人见解,保护其创造心理,为学生提供展现智慧和能力的舞台,消除学生表现自我的心理障碍和情绪障碍,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三)教育教学评价系的转变

1.树立新的评价体系,从评价模式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应该改变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好坏、教学质量高低的表面性和片面性质量观。树立以各种基本素质全面提高、个性和谐发展、特长充分发展为标准的综合评价的教育质量观。同时也要综合学生在家庭、社会的表现来作出评价,应该从素质教育培育目标出发,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动态评价。

2.评价体系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综合素质和“两种能力”的培养提高上。应该以学生是否得到了全面发展,是否形成了“两种能力”,是否能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为评价标准。

标签:;  ;  

论素质教育中的“两个能力”与“三个转变”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