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课题研究的选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题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对老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很多学校喊响了让教师从“教学型”向“科研型”转变的口号,要求教师人人有课题、个个搞研究。的确,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教科研论文的写作与发表,必将成为考核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而且也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特别对青年教师来说,对其今后的发展更是举足轻重。下面,笔者就课题研究的选题谈些心得体会,供老师们参考。
一、解决一个“怕”字,落实一个“小”字
很多老师提到搞课题就“怕”,认为那是专家、学者们的“专利”,自己挨不上边,也没有能力搞。其实,并不是那样。举个例子来说吧。文学家们可以写散文,(如果转换成教育类概念,也就是教科研论文了)你也可以写散文,你的学生也在写散文。(他们写的记叙文也可以称之为一种“小散文”)尽管作品的水准有高低,不可否认的是,大家都能写。在平时的习作教学中,老师们都要求学生不能“怕”字当头,因为越是怕就越写不好,畏惧心理会降低人的兴趣,阻碍人的思维。同样,我们搞课题研究,只要克服这个“怕”字,揭开课题研究的神秘面纱,当你进行“零距离”接触以后,你就会发现,它其实并不是高不可攀。
当然,搞课题研究需要老师具备较强科研能力,选题必须考虑到自己的能力,如果是自己不能胜任的,即使再好的选题,你也只能放一放。不过,教育科学研究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所以,我们确定课题的选题不必一下子就搞一个“大、高、全”的“巨无霸”,不妨也像学生学写作文那样,从写一句话到写段再到写篇章,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走,即从小课题、小论文摘起,先进行一些微观探索,如低年级的转盘识字、中高年级的默读习惯培养等等。这些教学研究具体、实在,与我们平时的教学紧密结合,也容易把握,容易取得成功。在不断积累、提高后,再逐步增加科研含量,做大课题。只要我们多想多实践,就会逐步破除对课题研究的神秘感,使其成为自己一项熟悉的工作。
二、抓住一个“善于”,点亮一盏心灯
搞课题就像写作文一样,破题很关键,即选择从哪个角度入手。切入口的确定直接影响到课题的价值、操作的难易,以及成功的几率。可以说,如何选题是你进行课题研究首先必须考虑的事。很多老师曾叹苦经,现在学校工作这么忙,还要求你必须申报一个课题,真不知道从哪儿入手。我很体谅老师们的辛劳和难处,这里有六个建议,希望能给老师们带来一点启发。
第一,要善于在教材中发现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接触的就是教材,平时钻研最多的也是教材。所以,从教材中找突破口,应该是首选。其实,教材中有很多地方值得研究。比如,2001年秋,苏教版小语国标本一年级上册开始在教材实验区使用。这是我们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编写的首本国标本小语教材,其中很多编写理念体现着“课程标准”的思想光芒。单元练习中的字词句部分的编写也有一定的创新,但还没有突破过去语文单元练习的固有模式,仍是单列的一道道练习题,各题之间没有明显的联系。到2002年秋,老师们发现,这一年一年级上册修订版的字词句练习部分有了较大的改变:用“学习字词句”名称把原本字、词、句方面练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组成综合性板块,它以儿童学习为根本,将字词句的学习融于形象的生活场景之中,融于切实的综合运用之中,融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之中。综合性板块设计,打破了字词句练习题单纯巩固的作用,也破除了单纯语文知识的概念,使语文学习、语文练习有了多样化的综合渗透。可以说,是理念的巨大跃进。2003年的一年级上册修订本,这一板块看上去没有多大变化,但细心的老师会发现,教材将“学习字词句”的名称改成了“学用字词句”。尽管只是一字变化,却是定位理念的再次飞跃。“学用”一词,首先,提示了目的——学习是为了运用,即学习字词句不是为了仅会做几道“死的”练习题,而是要把语文学习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让语文走向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这就使学生明白,语文其实是一种生活化的实践,与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关,其重要性得到了形象的注释。其次,提示了学法——学习要侧重运用。要求老师在教学这一部分时,要把运用放在重要地位,侧重指导运用的方法。也就是说,努力让学生将学到的字词句知识运用起来,在生动而有效的实际运用中提高语文能力。再次,提示了要求——开始学习怎样来运用。因为学生年龄小、能力弱,且刚开始学习语文,所以,这里的“学用”更多的是指让学生来学习运用语文知识,所以要求不能太高,学习运用有一个过程,要允许学生出错,让他们不断地体会,一点点地积累、提高,决不能拔苗助长。如果细心的你发现了教材的这一变化,那么,一个课题就很快能够诞生:如何让学生从机械的语文训练中走出来,活学活用语文,让语文更具实用性。你可以充分依托教材的优势,把新思想、新办法具体化,成为可操作性的东西。
再如,苏教版小语教材对成语积累相当重视,在教材中设计了一个专门的板块“诵读与积累”。宝应县教研室的刘咏春老师组织大家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怎样学习成语更为高效?怎样将课内的成语读背扩展到课外的成语积累?怎样通过成语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怎样通过成语的学习促进学生人格教育?这样,也就有了《苏教版小学语文国标本成语教学实践和研究》这个课题。所以,我们在钻研教材时不妨多个心眼,有意识地多问几个为什么,它对你课题的选题是大有帮助。
有些老师反映,苏教版小语教材的“课文后练习太少”,建议“再扩展些”。有的老师甚至将课文的课后练习弃之不用,自己设计一套训练题。那么,“简单”的课后练习真的没什么“可用”的吗?教材为什么要这样编呢?我们应当正确领悟编者的意图。扬州市东关小学的《用好课后练习,提高教学实效》课题就是由此产生的。它是一个很好的科研课题,有着很强的实用价值,有效地揭开了老师们的困惑,让课后练习对教学起到了引领作用,更好地服务教学。
第二,要善于在“课标”中“淘金”
一个课题能不能真正站得住脚,它必须有一个比较前瞻的思想,必须给教学以指导价值。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语文课程标准》等是非读不可的,因为它对你的教育教学会产生直接的影响。比如,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已不提“说话训练”,而将其归入“口语交际”,大大扩大了其范畴和功能,如果我们还盯着原来的“说话”概念立课题的话,肯定就落伍了。此外,《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许多新理念、新名词,也都需要我们深入领会、认真思考,并善于从中挖掘出有价值的课题来。比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体验”一词,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的老师们在认真学习后,对其进行了思考,提出了“体验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起什么作用,如何有效地进行体验性学习,体验性学习仅仅在课堂教学吗”等一系列问题,由此诞生了课题《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有着较强的实用性,如果成功,就是对《语文课程标准》的一定注释,对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一定指导意义。《语文课程标准》中新名词还有很多,老师们不妨找一找,像上面老师一样进行提问和思考,或许一个有价值的新课题会诞生在你的手中。
当然,我们也不一定一味地找“新”,因为新东西特别引人注目,很有可能别人已经捷足先登了。如果你的能力比较强,也可以从《语文课程标准》一些界定性的概念中理出你课题的选题。比如,这次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几十年来争执不休的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问题做了一个定论,即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意思是说,大家不要争了,是两者的统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么,如何去统一?这是个很有价值的问题。我认为,语文作为母语,它首先是一种工具,我们用它来进行日常交流和学习。但是,语文又是一个文化内涵极深广的学科,时时处处又体现出它的人文性,关键是如何在工具性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渗透,也就是它们之间应该掌握一个怎样的度。这个课题到目前,还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和突破,如果你有兴趣和能力,不妨对其进行深度研究。
第三,要善于在自己身上找选题
你一定奇怪,自己身上怎么会有科研课题?这恰恰是大家忽略的地方。比如说,现在大家都说要转变教师的角色,但不少老师还停留在概念层面上,如做“引导者”、“组织者”,到了具体环境中,仍较为模糊,不自觉地又变回了原样。你能不能真正地去换个位呢?比如,让自己当名“学生”。不过,这里的“学生”,有着两种含义:第一,是做一名虚心的学生。社会在发展,教育在发展,各种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涌现,如果我们死抱着原有的一套思维方式和教学模式不变,必然会跟不上时代的节奏,最后被时代所淘汰。要使自己的教学始终充满新意、充满活力,教师就必须敢于否定自我,敢于探索新的教法。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需要经常自我“充电”,要甘当学生,主动地去学习。那么,怎么“充电”,充哪些电,怎么进行有效学习,这都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第二,当一回自己的“学生”。很多老师在备课、教学时,多考虑的是如何教。其实,教学的本意是“教”学生“学会”,“教”学生“会学”。所以,关注“学”,关注学生,才是根本。故而,不妨对换一下角色,想想如果自己是学生,渴望的是一种怎样的语文学习?对老师是怎样一种看法,最渴望得到老师的哪些指导、哪些评价?在学习具体内容时,会有怎样的想法?会提出什么问题?老师这样引导能否激起强烈的学习兴趣?能否促进理解、感悟?平时通过哪些渠道知道了本课中的哪些知识?会对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会产生怎样的联想?等等。如果我们教师能多把自己当作学生,而且是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反观目前的语文教学,或许你还真的会有许多新发现,这可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啊!
如果你能不断地反思自己,并善于总结、联想,你就能在自己身上找到很多有价值的科研选题。
第四,要善于在日常教学中捕捉
很多老师每天忙忙碌碌,感觉教学繁琐、平常,没有什么值得成为科研课题的东西。其实呀,很多好东西从你身边悄悄溜走了。如果你做个有心人,可写的东西还是很多的。比如说备课吧,这是老师们每天必须做的功课,也是教学实践的起步,这一环节做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成败。所以,老师们都很重视备课,舍得在上面花力气。不过,不少老师由于习惯定势,备课有了一定的套路,教学也就波澜不兴,缺乏创新气息。我就从这一普通的教学环节入手,进行了一次课题研究——“课标与备课”:在“课标”的思想理念下,我们应该进行怎样的备课?怎样通过备课使自己的教学出现新气象?怎样让备课拥有新思维、新方法?经过一系列的研究,诞生了科研论文《备课新思维》。很多老师读后,来信、来电说,没想到自己习以为常的备课环节,竟藏着这么多需要认真思索、改进的地方,今后真的要认真对待了。我想,这也就是这个课题的价值所在。
再如,要使教学成功,我们在教学中还要常常利用教学资源。《语文课程标准》也对教学资源做了一定阐述,并具体列举了一些。那么,怎样来有效地使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呢?这不是一个很好的课题吗?你不妨以你的教学做起点,由里及外地层层搜索,并对其一一进行研究,可以对某些常用资源进行深度研究,如与课文有关的资料收集运用、教学手段的更新;也可以对一些如教学环境、学生的人本资源的开发等进行研究;还可以将其综合成一个整体。这样,你就会发现,其实课题多得很。
第五,要善于借他山之玉
有句老话说得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这里的“他山之玉”是说,人家已经取得了成功,是块好玉,已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出来。这时,你怎么应对?我想,首先应吸取他人的成功经验,因为这些课题、文章凝聚着研究者的智慧和心血,有着较强的科研价值和指导意义,认真读、仔细想,能够让你少走弯路,也有利于你较快地获取理论、更新思想、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同时,它们还常常能给你启迪,如果你善于加入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可能会有新的发现。如果再进行探究,或许会诞生一个新课题、一篇新论文。
前两年,小语界就“课堂生成”能否预设展开了讨论。各家所言各有道理,这里我不展开说了。我读了不少相关文章,吸收其有用的东西,引入“备课课题”,即如何在备课时应对“生成问题”。尽管“课堂生成”有其偶然性,但如果我们在备课时能做多方面细致思考,很多“生成”的问题都是可以预设的。作为老师,知识、能力都在学生之上,看问题也比较全面。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备课时不是一味地随着自己的理解单一地走到底,而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多换几种思路,看看这时学生会怎么看、怎么想,会提些什么问题,预设多种情况,自己又该怎样一一面对,如何有效地解决。也就是说,我们的备课应该是多重的、灵活的,有着不同上法的“活案”。这好像增加了备课负担,但对于教学来说,是必须的、有益的,是对学生的负责。这样,课题又多了一个方面,更加完善了。“他山之玉”为我所用,这是个很好的策略。
第六,要善于进行整合
从大语文观的角度来看,语文学习、语文教学并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它离不开与其他学科的有机融合。我这里说的整合,既有语文各板块之间的整合,又有各学科的有机渗透。
像扬州市东关小学的课题《用好课后练习,提高教学实效》也可以进行一定的整合,比如从课文后的练习拓展到单元练习,拓展到学生课外阅读练习,以及课余如何主动学语文。还可以进行教材板块间的整合,或将课题的研究方法运用到其他板块。这样的话就可能产生不少新课题。
这里,想要提醒老师们的是,学科渗透不是把其他学科简单地引入。有的老师语文课放音乐、唱歌,让学生表演,或把自己想象到的画出来,这是可以的,但要注意的是,不能把语文课演变成音乐课、美术课、表演课,还要掌握一个度,为语文教学服务,让语文姓语。所以,各学科怎样合理渗透,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三、学会分解,加强合作,注重滚动发展
很多老师定了课题,却不知如何着手操作。究其原因,常常是课题定得比较大,涉及面比较多。这里,就要学会将课题进行分解,找出重要方面,确定子课题。我举金湖县实验小学的课题《分层跃进教学,张扬学生个性的研究》来说一说。这是一项教法研究,应该在“分层”“跃进”和“张扬个性”这几个词上做文章。“分层”应该有几方面,首先是将学生分层,组成不同的层次组;其次是将教学目标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的学习,分别达到相应的目标;再次,是教法的分层,采用多种教法,可以是对各层次组进行分类教学,也可以是不同层次组合作教学,还可以小老师式教学。总的说来,是因材施教、多样评价的问题。“跃进”的定位在哪里?它不是跳跃式的前进,而应是不断地超越,即这个分组、分层是动态的,学生随着进步可以进入新的组团,尝试新的学法,产生新的追求。此外,个性怎么去张扬,为张扬学生个性,又可以采用哪些有效途径和手段?这都是可研究的东西。
我们知道,一个课题必须分解成若干方面进行研究,然后合成一个整体。这个分解就有学问,一方面是上面所说的将课题分解,另一方面是研究者力量的调配,即根据各人所长,合理分配研究任务。对于很多学校要求每个老师都要有课题的做法,我觉得,不必是每个老师都要有一个自己的独立课题,几位老师合作共同研究一个课题的形式,效果可能会更好一些。因为一人搞一个课题,常常会受主观思想、知识经验的束缚,视角不开阔,工作量也比较大;而合作搞课题,能发挥伙伴相助的作用,运用集体的智慧,群策群力,课题研究就灵活有生气,也容易将课题分层突破。比如太仓市朱棣文小学课题组的老师们围绕“角色体验”进行了专题教研,结合课例从不同角度来研究:仲怡新老师通过体验人物心理状态来体验角色;嵇秋红老师则侧重抓学生体验后的感受;杨闻艳老师通过表演来促进学生体验;苏咏梅老师则联系生活来激活学生的体验;毛华芬老师注意通过活动交往来搭建体验桥梁……不同侧面的有目的研究,有效地展开了“角色体验”的丰富层面,同时也组成了合力,共同注释了这一专题研究,把课题推向深入。如果这些任务都要靠一个人去完成,可想而知他有多累,也不一定有好的效果。
上面我们谈的是将课题根据不同角度分解,这是从横向面出发,如果我们从纵向审视,建议你将课题分层安排。也就是说,将课题研究由浅入深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一两个重心,这样,有利于集中精力有效突破。而每一层次研究成果又成为下一阶段研究的基石,引导课题逐步深入、完善。我听了太仓市朱棣文小学课题《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的中期成果汇报后,提了个建议:课题组对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作用、做法、效果等方面做了很有价值的研究,有了很多成果,这是第一步。接下来,可以分两步走:第一,研究一下怎样引导学生在课外去主动学习、体验。这是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如果说课堂教学还比较好操作,那么离开了老师的课外学习又该用哪些方法引导、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体验呢?这比前一阶段的研究更有挑战性。第二,研究一下体验性学习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这一步必须在前两阶段的基础上进行研究,是一个学习心理的研究,专业性更强。它也是对课题的一种深入,使课题更完善、更具价值。如果我们能这样循序渐进式逐步深入,就能让你的课题滚动起来,分解成一个个子课题,由小变大,课题的成功性也变大。
在2005年11月宝应召开的课题研讨会上,我听了扬州市东关小学张进老师对课题《用好课后练习,提高教学实效》做的交流,就给他们一个建议:在从现在的课文后作业研究的基础上,拓展到综合练习的作业研究,再拓展到课外学习中怎样给自己加作业。然后探索作业的概念、定位和形式,即突破现有的常规意义上的作业概念,赋予作业更多的内涵;还可以做些调查,看看学生喜欢怎样的作业,课题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学生对于作业的态度等等。这样,这个课题会更丰富、充实一些。同时,我再给了“七个化”——作业设计儿童化、作业设计综合化、作业设计情趣化、作业设计个性化、作业设计生活化、作业设计迁移化、作业设计探究化。这些建议很快被他们吸收到课题研究中,又诞生了好几个子课题,课题研究走向了深入。
总之,选题是课题研究的第一步,也是很有学问的一项工作,希望老师们积极思索,找准切入点,让课题研究有个高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