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缝隙“衔接”——隔代教养需处理好3种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养论文,缝隙论文,关系论文,隔代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天的孩子是在三个家庭、两个大人、四位老人共同聚焦下成长起来的一代。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下的“两亲家”,面对第三代的教养,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的碰撞与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调查结果显示:共同面对第三代,两亲家关系和谐、有沟通、有合作的仅占65%;两亲家之间在教养第三代上互不交往、各有一套、相互“走调”的占30%;两亲家之间为了第三代曾经发生过口角、矛盾和冲突的占3%。
丁爷爷的小孙子今年3岁。从今年起,丁爷爷就开始培养孩子自己独立吃饭的习惯,虽然孩子自己吃饭速度慢些,衣服会弄脏,但丁爷爷仍坚持不懈,培养小孙子的独立性。但每次去外婆家,小孙子便找到了“防空洞”,外婆总是自告奋勇喂小外孙吃饭,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吃饭习惯处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进两步、退一步的境地。
王奶奶的孙女今年已读小学一年级。王奶奶对小孙女从小严格要求,重视良好习惯培养,比如饭前洗手、独立作业、整理书包等。以往每个双休日小孙女都会到自己家里住上两天,但最近却发生了变化,媳妇说:“小家伙不想来奶奶家,每个双休日,她最喜欢去外婆家。”孩子说:“外婆待她好,她对外婆最亲!”原来,每个星期天,外婆不仅给外孙女零用钱,而且替她买许多好吃的零食。至于孩子身上的不良习惯,当外婆的“眼开眼闭”。
由于外婆家与奶奶家对第三代的不同教育要求与方法,已造成了孩子成长环境的“温差”与“缝隙”。两亲家对第三代的不同的人才观和教育观投射到孩子身上,我行我素、各行其是、互为矛盾、相互抵消,其结果使孩子成为一个“两面人”。
和谐互动的孙辈教育模式可以千姿百态,但需要处理好三种关系:
1.祖辈与父辈的关系
父母与孩子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亲子关系,是谁也无法替代的一种教育责任和义务。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感和安全感是一种天然的情感关系,是谁也无法取而代之的。祖辈对孙辈的教育不应该也不可能取代父辈教育。因此,祖辈教育在对第三代教育中要合理定位,做到不错位、不越位,祖辈应做好称职的配角,而不要越俎代庖。
祖辈与儿女之间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营造一个两代人之间沟通分享的家庭环境。年轻的父母要尊重、理解老人,他们在第三代教育中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如有利于孩子社会化发展,有利于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祖辈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育儿经验,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等。但祖辈教育又有其客观存在的弊端,如受传统思想观念束缚,接受新观念、新事物比年轻人要慢等。因此,我们倡导老年人向青年一代学习,而年轻人要为老人的学习提供环境和条件。
2.祖辈与孙辈的关系
祖辈与孙辈的关系是一种“隔代亲”的情感依恋,如果祖辈对孙辈过度宠爱,必然造成孙辈对祖辈过分依恋,影响孩子独立性的养成。当前在孙辈教育中的主要倾向是祖辈对孙辈百依百顺,迁就溺爱,老人们甘愿成为孩子的“防空洞”,这样容易使孩子养成“以我为中心”的处事态度。而对孩子过度限制和保护,则容易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创新精神。
3.亲家之间的关系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的“两亲家”,对第三代的教养在教育观念和方法上存在分歧与碰撞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亲家之间要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寻求教育合力。作为孩子的父母,要为他们搭建交流沟通平台,提供沟通的管道,特别是要承担起协调“两亲家”关系的主要责任,使其在教育目标上求得一致,在方法上走向趋同,让“两亲家”的家庭教育环境实现“无缝隙”衔接。
(副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