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标志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标志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标志,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与时俱进论文,改革开放以来论文,标志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826(2008)09-0085-06

与时俱进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突出标志。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化新理论、感知新实践、把握新特点、运用新技术、汲纳新知识、构建新体制、形成新成果,走过了创新发展的不平凡历程。回顾这一历程,深刻把握其与时俱进的可贵品质,对于我们直面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内化新理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总是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及时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纳入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引导当代大学生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及时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转化入教育教学体系、内化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这一鲜明特征,集中表现在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案的创新发展之中。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调整,形成了三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课程方案,即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酝酿、1985年形成的“85方案”,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酝酿、1998年形成的“98方案”,新世纪开始酝酿、2005年形成的“05方案”。[1] 每一次课程方案的调整,以及每一个新的课程方案的形成,都贯穿着一个重要的主题,即如何构建充分反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课程体系,实现理论创新与理论教育的统一,充分发挥科学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指引建设新实践的作用。

标志“85方案”正式形成的《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明确提出,要对大学生“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教育”、“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政策和实际知识的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深刻感知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运用与发展所呈现的勃勃生机。标志“98方案”正式形成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明确将邓小平理论纳入“两课”教育教学体系之中并单独开设,要求通过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教育,帮助学生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认识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增强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标志“05方案”正式形成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并在随后印发的有关文件中明确要求相关课程要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帮助当代大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基本原理,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观点,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从这些规定和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从“85方案”到“98方案”,再到“05方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总是与党的理论创新同步共进。这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鲜明体现,也是构成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的重要条件和重要内容。

二、感知新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的创新实践,既使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同时也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是引导当代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最有说服力的教育资源。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深刻把握这一教育力量与教育资源的重大意义,把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和以生动的实践塑造人有机统一起来,不断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领域和范围,努力提升实践育人的质量和水平,引导当代大学生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走与实践相结合、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成长道路,自觉把自身的发展同祖国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在服务祖国和人民的过程中实现和提升自身的价值。

感知新实践,除了通过课堂教学对大学生集中系统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成就和面临新课题的教育之外,集中表现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生动而广泛的开展。20世纪80年代初,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迅速兴起。1983年10月,团中央、全国学联发出通知,号召大学生开展“社会活动周”,成为改革开放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端。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充分肯定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强调“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知识分子与人民群众相结合,才是青年知识分子成长的唯一正确道路”,有力地指导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1992年6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宣部、国家教委、共青团中央《关于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高等学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见》,深刻阐发社会实践活动在推动大学生成长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要按照“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指导方针来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等多方面的要求。伴随着我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1996年12月28日,共青团中央、中宣部、国家教委下发《关于深入持久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意见》,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强调加大科技文化服务力度,积极开展社会志愿服务,建立稳固、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加强大学生实践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等。这一时期,“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和“跨世纪青年人才工程”、“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科技文化服务”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挂职锻炼、勤工助学、社团活动等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实践育人的效果不断提升。

进入新世纪,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断走向深化完善。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把“深入开展社会实践”作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对实践育人作出了全面部署。2005年2月1日,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总体要求和工作原则,把教学实践、专业实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和参观访问等纳入实践活动内容,着力于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和全社会关心支持大学生总体格局。这一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日趋丰富,机制日趋完善,各类社会实践活动蓬勃发展。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基本原理,深刻把握社会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成长的内在关联,引导当代大学生在感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崭新实践的过程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升华情感,为当代大学生深化对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把握新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高等教育跨越式发展,大学生群体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对时代新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新发展的密切关注,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态势和教育对象新特点的敏锐把握,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拓展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的重要基础,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可贵品质的重要体现。

早在1980年4月29日,教育部、团中央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便在深刻分析高校学生新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系列指导性意见,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善于启发学生发扬优点,克服弱点,教育他们做解放思想的促进派、安定团结的促进派、四个现代化的促进派。1987年5月,《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进一步从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等多重视角深刻全面概括了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既强调要深刻把握教育环境的新变化,认识到在改革和开放的条件下,不可能把青年学生封闭在“温室”里进行教育,又强调要认真研究新时期的新情况和青年学生的特点,从而切实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工作方法,把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1994年8月31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则更加系统地分析了学校德育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新课题:在经济体制发生重大变化,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并存的条件下,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青少年;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条件下,如何教育青少年正确认识我国国情,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斗争传统,树立民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各种矛盾,社会生活中还有需要克服的消极现象的情况下,如何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在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学生具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品质;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的情况下,如何指导学生在观念、知识、能力、心理素质方面尽快适应新的要求。这些都是学校德育工作需要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2004年8月24日颁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再次集中分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以这种分析为基础,富有针对性地作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部署。概括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对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新认识为起点,以对大学生群体新特点、教育环境的新变化及基于这些新特点新变化而提出的教育新课题的把握与回应为基本方面,将自身的创新发展奠定在了可靠的现实基础之上。

四、运用新技术

伴随着世界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展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媒体,越来越成为高校师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准确把握新技术革命发展的脉搏,以大胆迎纳的心态积极主动运用新的技术手段,不断推进自身育人理念、内容、方式、方法、模式等的创新,积极以正确、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努力挖掘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科学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上网,增强明辨是非和自主选择的能力,自觉把利用新技术和自身的健康成长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在对新技术的运用中推进了自身的创新发展。

自1994年中国接入互联网以来,网络迅速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的重要领域。1999年4月16日,清华大学汽车系学生党员自发建立了名为“红色网站”的思想教育网络,以交流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经验、讨论社会主义理论与现实问题为主,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此后,很多高校在更加自觉的层面,在利用网络弘扬主旋律、传播先进文化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如,利用校园BBS,通过为大学生提供自由发表观点和讨论交流问题的平台来充分掌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给予及时的心理疏导与正面引导;通过提供大量积极健康、格调高雅、思想深刻、立意新颖的影视娱乐作品,引导大学生在娱乐中受到思想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向往崇高、远离低俗,自觉抵制不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侵蚀,提高明辨是非和道德选择的能力,等等。进入新世纪,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迈出了更大步伐。从2000年9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出台,到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颁发,无不记述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稳步发展。一些校园“红色网站”蓬勃兴起,日趋完善;一批主题鲜明的教育网站和网页纷纷建立;“网络文明工程”深入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积极推进,极大地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占领网络新平台、新阵地、新渠道的力度、深度和广度。与此同时,通过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积极探索建立网上教学信息资源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自觉运用网络新技术,实现了教育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现代化。在互联网这一新的技术平台上,课堂内外、学校内外、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广泛联系在一起,借助于网络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有力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吸引力与感染力。充分运用互联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时代特征之一。

五、汲纳新知识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依托学科建设,不断深化理论研究、强化理论支撑,开辟了科学化的发展之路。1984年4月13日,教育部颁布《关于在12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正式起步。20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个方向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一个二级学科,从本科生培养到硕士生、博士生培养,走过了快速发展、壮大的历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已经成为一个在全国拥有60余家博士学位授权点、具有广泛影响、宏大规模的学科。[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推进,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培养专业人才的摇篮,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专门化知识生产、创造、积累与创新的基地,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宝贵的人才支持与智力支撑。20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高度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领域,基于理论探索、实证调查、经验提炼、比较研究等多方面的努力,不断深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形成、发展与教育、引导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当代要求、阶段性特点与规律的认识,构建了日趋丰富的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体系。这一知识体系,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效地实践开展,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准备和智力支持,同时也构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与时俱进的重要条件。

此外,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注重依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自觉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所取得的知识成果中汲取智慧营养之外,还主动汲纳众多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成果以为己用。如,社会学领域的人的社会化理论、人的现代化理论、社会控制理论,管理学领域的行为科学理论、企业文化理论,心理学领域的认知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需要层次理论,政治学领域的政治社会化理论,以及法学、伦理学、人才学、传播学和系统科学等相关学科的有关理论,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视野,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发展。

六、构建新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也不断发展,日趋完善。1980年4月29日,教育部、共青团中央颁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对改革开放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如学校党委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校系两级都要有一名副书记主管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把行政、共青团、学生会、工会、教师各方面的力量统一组织起来,共同做好工作;充分发挥专职和兼职政工干部的作用;根据具体情况设立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机构,建立政治辅导员制度或班主任制度等。这些规定,确立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体制,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化建设与体制化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高等学校领导体制的进一步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的核心内容也得到了更加牢固的确立。1990年7月17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通知》,在深刻总结正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并在对党委主要任务、校长职责范围的规定中,论述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问题,既要求党委要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又规定校长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1994年8月31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德育工作管理体制”的概念,并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都要加强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校长都要对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负责;在党委(总支、支部)的统一部署下,学校都要建立和完善校长及行政系统为主实施的德育管理体制。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建设的目标更加明确和完善。2004年8月2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从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高等学校两个层面出发,分别阐述了不同层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确立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层面,要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大力支持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全党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在高等学校层面,要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专兼职队伍相结合、全校紧密配合、学生自我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两个层面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形成与实施,既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成就,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改进与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七、形成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丰富的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论成果。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扣住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崭新实践,高度关注改革开放条件下人们思想活动与精神生活的新特点,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出发,准确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时间、条件等方面的新变化,在对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系列根本性问题的创造性回答中,形成了系统的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论。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敏锐把握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确立、对外开放扩大、高等教育大众化及世界范围内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网络技术迅猛发展、世界格局复杂变动等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探索中进一步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形成了系统的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论。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当今世界的新变化和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新特征,根据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要求,敏锐把握更加开放、更加多样的社会环境中大学生思想活动的新特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任务,以新的探索进一步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形成了系统的关于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理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些理论成果,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新发展,构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成果,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地结合起来,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紧密地结合起来,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出发,反复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与方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作出了鲜明而坚定的回答。这一理论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深刻洞察时代发展与社会进步为人的发展所创造的可能条件及所提出的新的要求,深刻阐明了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当代中国的现实目标与具体要求,揭示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之间的内在统一性,指明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任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性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回答。这一理论成果,基于对人的全面发展规律、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发展与教育引导规律的深刻把握,深刻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规律,指明了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道路,确立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作出了创造性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成果,是我们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的理论指南。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跟党的理论创新步伐,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准确把握教育环境与教育对象的新变化,有效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充分汲纳本学科及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成果,积极构建新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同时也在创新发展中推动我们党形成了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理论成果。所有这些方面,共同构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这一突出标志的重要内容。但是,我们同时也应看到的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一路凯歌高奏的进程,其中包含着诸多崭新的挑战、复杂的考量、反复的探索及一些不可避免的曲折。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各种挑战和曲折并未阻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步伐,而是无一例外地转化为了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动力,并更加突显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内在必然与艰辛不易。回顾这一历程,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始终不渝地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高扬改革创新的精神,实现新的与时俱进,既是系统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生动历程与宝贵经验的应有指向,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的本质要求,是我们新世纪新阶段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的根本前提。

[收稿日期]2008-05-10

标签:;  ;  ;  ;  

与时俱进: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标志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