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改善对华关系的举措和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举措论文,原因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最近时期,特别是克林顿当选连任总统前后,美国政府在对华关系上采取了一些重要举措,中美关系出现了明显改善的势头。
(一)美中两国高级官员频繁互访,两国首脑举行了第四次会晤。
双方为首脑互访做了大体安排
自1996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莱克访华以来,美国政府派遣了一系列高级官员访华,其中有助理国务卿洛德、中央情报局局长多伊奇、助理贸易代表李森智、裁军署长霍尔曼、副国务卿戴维斯和国务卿克里斯托弗。其中心目的是为克林顿在马尼拉会晤江泽民作先期的准备。
在此期间,中国到美国访问的官员有外经贸部长吴仪、财政部长刘仲藜等。两国在美国还举行了商贸联委会和经济联委会等会议。
1996年11月24日,克林顿和江泽民在马尼拉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首脑会议期间举行了第4次会晤。这次会晤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①]双方商定中美首脑在1997年和1998年实现正式国事互访;美国副总统戈尔将应邀于明年上半年访华;钱其琛副总理也将于明年访美。两国关系逐步正常化。
在中美两国首脑会晤以后,中国国防部长迟浩田在1996年12月初也率军事代表团访问了美国,受到美国政府的重视。克林顿总统会见了迟浩田。迟浩田在同佩里的会谈中,双方达成以下协议:
1.双方同意视需要进行副部长级的国防部官员会晤,同意就避免海上意外事件开始进行对话;2.双方商定1997年由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沙利卡什维利上将应邀访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位副总参谋长应邀访美;3.商定中国军舰于明年早些时候访问美国,美国军舰也随后到中国访问;4.中方原则同意美国军舰在1997年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后继续到香港进港停泊。这些协议表明,中美两国在军事上已恢复了接触和对话,在安全合作上也有可能取得一些进展。
(二)美国政府官员反复强调改善中美关系的重要性,表示要加强同中国的对话和合作
近一时期,美国政府高级官员不断发表有关对华政策的讲话。这些讲话的主要特点是:
1.强调中国的地位和中美关系的重要性。1996年11月下旬,克林顿在澳大利亚发表讲话说,“今后50年间构成世界最重要问题的是中国”,中国在今后几年所确定的方向,是“决定下世纪是冲突还是合作的世纪”,为此,美国要争取同中国“实行真正的合作”,这是美国在亚太地区要求实现的重大课题。
2.强调中美两国存在共同利益,要加强相互合作。1996年11月20日,克里斯托弗在和钱外长的会谈中,重申中美在防止大规模杀伤武器扩散,促进世界和平与稳定方面,在保护环境、打击贩毒、走私、非法移民等方面都存在共同利益,应进一步加强合作。[②]
3.强调重视保持中美两国的总体关系。洛德说,中美定期举行高级官员对话是解决中美分歧的“最有效途径”,美国再也不能让中美在一个问题上的争执破坏整个关系。[③]
4.否认对中国采取遏制政策。克林顿说,“美国不希望遏制中国”,美国在亚太驻军并加强同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军事关系不针对任何国家。[④]
(三)美国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同中国达成框架性协议
在中美外长的会谈中,两国达成了一些重要协议。在台湾问题上,美国继续承诺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遵守美中三个联合公报,不支持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企图,不支持台湾独立,不支持台湾加入联合国和任何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在全球安全和防扩散问题上,美国同意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每年同中国举行对话,全面讨论各自关切的安全和防扩散问题,包括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问题。在经贸关系上,美国表示要大力发展互利合作关系,并积极推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尽快完成中美有关双边谈判。在和平利用核能的问题上,双方同意尽快启动和平利用核能合作协定,美方并考虑在全面实施该协定前,与中方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展开一些合作。
从以上美国采取的举措来看,美国的对华政策有了明显的调整,美国将在今后几年推行一条以接触、交流和合作为主,以预防、限制和遏制为辅的对华政策。中美关系有可能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
二
美国改善对华关系的主要原因是
(一)中国的崛起和中国对美开展的斗争是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根本原因
1989年以来,美国对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制裁措施,奉行了一项“以压为主”的对华政策。克林顿政府上台以后,突出“人权外交”,把人权问题与最惠国待遇问题挂钩,加强对中国施加压力。但是美国的这一政策并未影响中国的发展。从1989年至1993年期间,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政策,经济高速发展。特别是1992年以后,中国加快改革开放步伐,使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与此同时,中国政治形势保持稳定,国际地位日益提高,除美国外,其他西方国家都相继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在这一形势下,美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对中国采取“以压为主”的政策不符合美国的利益。
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克林顿政府就着手调整其对华政策,提出要同中国扩大接触,加强对话和改善关系。1994年5月,克林顿宣布中国的人权问题与最惠国待遇问题脱钩。同年,美国政府还派遣国防部长佩里、商务部长布朗等相继访华。中美两国首脑在年底还在雅加达亚太经合组织非正式首脑会议上举行了会晤。
但是,美国在调整对华政策的同时,也积极发展对台湾的关系。1993年底至1994年初,美国国会连续通过含有反华内容的法案,美国政府允许美台之间建立次内阁级对话,准许美、台官员在白宫和国务院以外的政府机构会晤,允许台在美机构改名为“台北驻美经济文化代表处”。1995年5月,克林顿政府违背对中国政府所作的承诺,批准李登辉访美,使中美关系再次发生大倒退。中国政府为了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和“一中一台”的阴谋,采取了召回驻美大使,停止同美国的高层往来,中断海峡两岸的民间机构“两会”的会谈,并在台湾海峡连续举行军事演习等强硬措施。在这一斗争中,中国政府充分表达了在台湾主权的问题上绝不让步的坚定立场;而美国政府也从中逐步认识到中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能够妥协容忍的极限。
中国坚持扩大开放,深化改革使经济保持持续高速发展。1996年春,中国提出了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中国政府宣布从1994年至2000年,中国的进口额将超过1万亿美元,这也使美国企业界更加垂涎。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加强了与欧盟、俄国和东盟的关系,特别是从欧洲购买了“空中客车”,使美国失去了数十亿美元的合同。
中国出现的大好形势和采取的措施使美国政府认识到,对中国采取对抗、压制的政策,不但在政治上处境孤立,在经济上也遭受巨大损失。因此,在中国政府宣布结束台湾海峡军事演习不久,克里斯托弗等美国高级官员在1996年5月间就提出要恢复、改善同中国的关系,并要求同中国建立经常性高层互访的制度。
(二)中美两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使美国对华采取以压为主的政策难度加大
自90年代初以来,虽然中美关系很不稳定,但由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存在的巨大市场对美国的企业界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中美的经贸关系仍迅速发展。按中国海关统计,1990年至1995年,中美双边贸易额已从117亿美元增加到408亿美元。按美方统计,双边贸易额则从1990年200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573亿美元。截止1995年底,美商在华投资项目1.97万个,协议金额293亿美元,实际投入金额108亿美元。美国500家大企业有近200家在华有投资项目。美对华投资额居西方国家的首位。[⑤]
随着中美经济关系的发展,两国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目前,美国已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据美方统计,中国对美国的国际贸易地位已从1990年的第10位上升到1996年的第4位(仅次于加拿大、日本和墨西哥)。目前,在美国市场上,40%的玩具、12%的服装、60%的鞋子是从中国进口的。中国制造的人造花、灯具、电话、电扇、吹风机、刮胡刀和电子产品在美国市场上也占有一定份额。美国中下层人民在生活中已喜爱使用中国生产的价廉物美的产品。而美国的出口产品如飞机、谷物、棉花、化肥、木材、电子产品等对中国市场的依赖也日益加深。美国有数十万人的就业依赖于对中国的出口。中国目前已成为美国第13大出口市场。[⑥]
中美在经济上相互依存程度的加深,使美国企业界越来越希望保持中美关系的稳定性,也使美国政府推行对华压制政策更加困难。近几年来,在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问题上,美国的态度已经软化。克林顿政府已宣布把人权问题同最惠国待遇脱钩,美国国会中要求给予中国永久性最惠国待遇的呼声也增强。1996年9月,美参院计划以“正常贸易关系”取代“最惠国待遇”一词,酝酿废除在冷战年代制订的要求每年审查“共产党国家”能否享受美国最惠国待遇的“杰克逊—瓦尼克法案”。近两年来,中美发生几次知识产权、纺织品贸易的重大争端,由于中国拥有反报复的实力和手段,美国每次都不得不从报复的边缘上后退,最后通过谈判同中国达成协议。
(三)美国两党对华政策的主张逐渐趋向一致,有利于中美关系的改善
冷战结束以后,国际秩序处于重新组合的过程。美国国内由于对中国形势的发展认识不一,共和党和民主党在对华政策的主张上存在着严重分歧。在布什执政后期,民主党居多数的国会一直在中国最惠国待遇问题上和共和党执政的美国政府唱对台戏。克林顿上台以后,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又反过来受到共和党居多数的议会所牵制。克林顿批准李登辉访美,也就是在国会的一批亲台议员的推动下发生的。近年来,随着中国形势的发展,美国国内开展了对华政策以遏制为主还是以接触为主的大争论,目前两党在对华政策上的主张已渐趋一致。
从这次美国大选的竞选言论来看,两党总统候选人在对华政策上的主张大体相同,表现为:
1.目标基本一致。克林顿说,美国将“促使中国成为一个安全、稳定、开放和繁荣的国家,一个接受国际核不扩散和贸易规则、在地区和全球安全倡议方面能予合作、越来越尊重自己公民基本权利的国家”。多尔则说:“要使中国成为一个不威胁其邻国的中国,一个遵守不扩散国际体系的中国,一个和平、繁荣、自由的中国。”
2.对中国的评价基本相同。克林顿称中国为“亚洲唯一的核大国”,“用不了20年时间,中国将发展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强大的国家”。多尔则说,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是“美国在21世纪将面临的最大挑战者”。
3.主张对中国采取的手段类似。克林顿认为,同中国开展接触和对话,是影响中国的最有效手段。多尔也主张加强同中国的交往,以此来影响和改变中国。
在两党对华政策主张趋同的情况下,1996年克林顿决定无条件延长中国最惠国待遇得到顺利通过。6月27日,众议院以286票对141票否决了少数议员提出的关于取消中国最惠国待遇的议案。
(四)世界各主要大国和国家集团积极发展同中国的关系,也迫使美国改善中美关系
由于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世界各主要大国和国家集团都积极发展同中国的关系,使美国压制和对抗中国的政策处于日益孤立的境地。
近年来,欧盟与中国的关系不断加强。1996年,李鹏访问了法国,江泽民访问了北欧和中欧国家。德、法两国领导人也带领大批企业家到中国访问。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有了迅速发展。1996年3月,在法、德和新加坡的倡议下,在泰国曼谷举行了亚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亚欧25个国家,而美国却被排除在外。中国与北方邻国的关系也有了很大的改善。1996年4月,俄、哈、塔、吉等四国同中国签订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俄国和中国还签署了《联合声明》,宣布建立“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中日关系虽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比中美关系稳定。美日争夺亚洲经济主导权和中国市场的较量激烈。1995年,中日贸易额达574亿美元,日本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越来越多的日本有识之士认识到,保持美、日、中三国的稳定关系是维持亚太安全和繁荣的关键。东盟与中国的关系也进一步密切。1996年,东盟吸收中国为其对话伙伴国,中国则积极参加了东盟地区论坛,促进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对话。东盟和中国都反对美国以人权为借口干预发展中国家的内部事务,东盟要求美国同中国保持稳定的关系。
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国家集团积极发展同中国的关系,使美国政府越来越认识到,美国对中国采取压制政策不可能取得盟国的支持。美国对华政策的唯一出路是和中国开展对话,增多接触和加强合作。
三
美国的对华政策虽然已从“以压为主”改为以接触为主,但这仅仅是策略和手段的改变,美国对华政策的最终目标和基本立场并未改变。美国对中国的发展抱疑惧心态,视中国为潜在的对手和威胁,美国妄想按照其意愿西化和分化中国的图谋没有改变。美国在亚太地区保持10万驻军,继续加强在这一地区的双边军事关系和军事部署,甚至企图建立一个防范、遏制和包围中国军事圈的军事政策没有改变。美国在重申遵守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的同时,仍顽固坚持它的《与台湾关系法》,视台湾为自己的“保护地”,不断对台湾供应武器装备,企图保持台湾海峡两岸军事上的平衡,阻挠台湾和大陆实行统一的立场没有改变。在人权问题上,美国坚持干涉中国内政的立场也并未改变。在经贸关系上,美国一面要求中国降低关税,开放市场,保持贸易平衡,谋取其最大的经济利益,一面又继续对中国实行经济制裁,限制出口高技术产品,这一矛盾做法没有改变。
美国上述的基本政策和立场决定了中美关系仍将不断发生纠纷和磨擦,斗争仍难以避免。
注释:
① 中国副总理兼外长钱其琛在马尼拉就中美两国首脑会晤发表的谈话,新华社马尼拉1996年11月25日电
② 法国《解放报》1996年11月23日文章:《克林顿打中国牌》
③ 美《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96年11月29日文章:《克林顿使中国人脸上露出微笑》
④ 克林顿1996年11月20日在澳大利亚众议院发表的讲话,新华社堪培拉1996年11月21日电
⑤ 有关中美经贸关系的统计数字均引自《国际经贸消息》1996年7月4日专稿:《中美经贸关系的现状和展望》
⑥ 《国际经贸消息》1996年7月4日文章:《增进了解,加强合作》
标签:最惠国待遇论文; 中美关系论文; 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论文; 时政外交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美国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