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临床护理论文_徐越颖

介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临床护理论文_徐越颖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介入放射科 常州江苏 213001)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1-0173-02

原发性肝癌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发生于肝实质细胞或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肿瘤,发病初期,起病隐匿,往往无明显的症状,大部分患者一旦发现病情,即已进入中/晚期。而根据国家肿瘤年报表,肝癌近年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中/晚期肝癌患者一般已无法行手术切除,因此肝动脉化疗栓塞术(也称介入术),也成为目前公认的治疗肝脏恶性肿瘤比较有效的方法之一。介入治疗通过高浓度、大剂量化疗药物在短时间内通过动脉内导管直接注入肿瘤内部,阻断肿瘤的血供,使瘤体严重缺血和坏死,起到延缓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生存期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1]。TACE术虽属于微创手术,但一般也会出现相当部分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在处理这些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时,护理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选取了我科2015年6月-2015年12月36例肝癌介入患者,对其进行了规范化护理,达到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现将临床护理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5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36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其中男性25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61.3岁(33~81)。36例患者均经CT(PET/CT)及AFP等诊断为肝脏恶性肿瘤。其中23例经两次及以上介入治疗术。术前检查均未提示有明显出血性疾病,心、肝、肾功能衰竭等手术禁忌,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区疼痛。

1.2 方法

术前评估,无明显手术禁忌。患者平卧于手术台上,一般采用右侧股动脉,常规消毒腹股沟区域皮肤,铺无菌巾,局麻,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监视下,采用seldinger技术经皮右侧股动脉穿刺成功后置入5F动脉鞘,根据血管情况选择造影导管行肝动脉造影,确定肿瘤供血动脉,灌注化疗药物及栓塞剂,注射完退出导管,压迫止血,局部包扎。

1.3 常用药物

奥沙利铂、盐酸吉西他滨、顺铂、洛铂、氟尿嘧啶、盐酸表柔吡星、盐酸吡柔吡星等;常用栓塞剂有40%碘化油、明胶海绵颗粒、PVA颗粒、栓塞微粒球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临床护理

2.1 常规护理

密切观察患者的面色、神志、呼吸、脉搏、血压及血氧饱和度等的变化,全程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注意有无造影剂过敏及急性药物不良反应,如有不适,立即积极配合医生处理;术前应认真检查并准备好各种抢救药品与物品,以备必要时急用;书中详细记录患者术中生命体征、术中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用药情况;手术过程中可考虑播放一些舒缓的轻音乐,较多实验及研究也表明音乐能使患者精神放松、心情舒缓,消除紧张、焦虑、恐惧、忧郁等不良情绪,产生一系列正性身心效应,减少应激反应发生[2]。

2.2 心理护理

肝脏恶性肿瘤是一种比较难以治疗的肿瘤,有报道称其为“万癌之王”也不无道理。因肝细胞对放化疗均不是很敏感,往往放化疗效果相对欠佳,介入治疗便成了肝癌患者心里的最重要的一种治疗手段。同时肝癌治疗周期漫长,不管是患者本身还是家属都会被病情影响心情,尤其是患者,不仅要被病痛折磨, 还要面对面临死亡的恐惧,进而出现或轻或重的心理问题。护士在医疗过程中,是直接面对患者时间及沟通最多的一类专业群体,在引导患者心理方面能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患者自发病起,一般均有一个明显的怀疑-焦虑-绝望-接受等的过程,在这期间,患者往往抑郁、焦虑、恐惧、急躁、绝望等不良情绪交杂在一起,出现信任危机,进而影响治疗上的配合。护士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模拟患者周边的环境,与患者加强沟通交流,及时发现患者的不良情绪表达,适当引导其宣泄,同时向其宣教正确的治疗知识,并应用类似病情的成功病例正面鼓励他,增强其治疗的信心及勇气,这样也有助于患者配合治疗,提高治疗的依从性。

2.3 化疗栓塞后综合征

指肿瘤和器官动脉栓塞后,因组织缺血坏死引起的恶心、呕吐、局部疼痛、发热、反射性肠淤胀或麻痹性肠梗阻、食欲下降等症状。介入手术治疗前,护士要向患者简要概述手术过程,并详细向患者交代手术中及手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症、不良反应及常见的应对措施,让患者有一个充分的心理准备,当不良事件发生时,患者可以较为从容的面对。栓塞后综合征一般经对症处理后,1周时间左右,症状可逐渐减轻或消失。

2.4 并发症的护理

肿瘤的发生一般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免疫缺陷,肝脏可分泌多种免疫相关的蛋白,因此肝癌患者相对体质欠佳,免疫力下降,当化疗介入治疗后,易引起骨髓抑制,患者更易产生感染性疾病。患者因化疗后的免疫力降低,护士是难以控制的,但是做好手术保障是可行的,为降低术后感染的风险,术前所有器械及手术空间都应严格消毒杀菌,术中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术后要严密监测穿刺点,同时做好皮肤、口腔及肛周等护理,以避免异位感染。

2.5 急性胃肠道反应

在介入治疗时,大剂量化疗药物短时间内注入肝动脉内,其一过性高浓度化疗药物可直接刺激胃肠道粘膜细胞,同时胃肠道应激反应也易诱发恶心、呕吐症状,尤其是合并应用栓塞剂的患者。本研究组中,有12例病例,在术中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消化道反应。一般在化疗栓塞术前30min,可先予5-HT3受体拮抗剂推注,术中可根据病情发展,遵医嘱予以胃复安、安定及地塞米松等对症处理。在治疗中,术前告知患者化疗相关不良反应,取得患者的理解及支持,术中适当减慢注药速度,当不良反应出现时,要注意与患者的沟通,安慰患者,以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减轻患者紧张的心情。呕吐时,一定要告知患者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引起呛咳或窒息。

2.6 穿刺点护理及压迫止血

肝癌患者一般均有乙肝、肝硬化合并脾亢等基础病史,血小板减少,凝血功能降低。穿刺部位易出血、渗血,手术结束拔除导管鞘要压迫穿刺点10~15min,然后用弹力绷带+字形加压包扎,防止穿刺口包扎松动移位,发现出血及血肿应立即处理。嘱患者术后平卧24h,术侧肢体伸直制动6h,穿刺部位沙袋压迫6~8h,为防止包扎过紧或动脉血栓形成,应加强观察术侧肢体远端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及患者的自我感觉,如足背动脉搏动消失,下肢缺血性疼痛,皮肤缺血性改变,皮温下降,提示有股动脉栓塞可能,及时报告医师并积极处理,患者卧床期间,可嘱其家属按摩术肢膝关节以下腿部,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

3.结果

36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经介入治疗后,多数患者肝区疼痛减轻,肝脏肿块经复查较前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按照肿瘤疗效评价标准,15例患者疗效PR,14例患者疗效SD,7例患者疗效PD,DCR为80.5%。介入化疗急性胃肠道反应患者为12例,发生率为33.3%。出现发热及局部疼痛加重的患者为15例,发生率为41.7%。局部渗血/出血3例,发生率为8.33%。未见明显下肢动脉血栓形成。上述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基本均能缓解。经近一年的随访,目前生成率为86.1%。上述结果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是目前临床上非手术治疗肝癌的有效方法之一,此治疗方法创伤小,痛苦较少,疗效相比放化疗更为确切,且治疗药物及手段的不断推陈出新,目前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尽管在治疗过程中,也会出现了一系列的不良事件,但是相对全身化疗,反应还是明显减轻的,患者也比较容易接受。同时通过护理人员的优质围手术期护理,减轻并控制了患者因不良反应导致的不良情绪的表达,预防并适当控制了并发症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使患者收到了良好的介入治疗效果。因此,优质的围手术期护理对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化疗药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生活质量及不同程度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祝谦,陈自平主编.肝癌的介入与局部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28-433.

[2]罗运莲.音乐疗法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心理护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5,5(9):44-45.

论文作者:徐越颖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4

标签:;  ;  ;  ;  ;  ;  ;  ;  

介入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临床护理论文_徐越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