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民间赋探微_姬晋论文

先秦民间赋探微_姬晋论文

先秦俗赋探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先秦论文,探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2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572(2011)05-0082-06

押韵并非诗歌独具的艺术特征。由于先秦时期书写工具不发达,文化不普及,许多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乃至典章制度都主要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播。讲诵者为了引起听者的兴趣,提高传播效果,同时也为了便于记忆,避免遗忘,而选取了大致押韵的语言。这些韵语也影响到散文创作,中国早期典籍《周易》《老子》中频频出现韵语,就是这个原因。在这个韵语盛行的年代,中国最早的赋——先秦韵诵俗赋便孕育化生了。

一、矇瞍韵诵与先秦俗赋

《国语·周语》载周穆公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矇诵……”[1]6这里提到的瞽、瞍、矇,都是盲人。据《说文解字》及段玉裁注,瞍只有目缝而无眼珠,瞽既有目缝又有眼珠,矇虽有眼珠但视力模糊。三者析言有别,浑言则不分。所以,《国语》中的“瞽献曲”“瞍赋、矇诵”尽管“对文”,但也并不意味着三种盲人分别从事三种不同的工作,事实上,他们都可以从三种工作中任意选择。

先秦时期医疗条件十分落后,残疾人较多。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扬长避短,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盲人由于视力障碍,不能独自外出从事体力劳动,但其听力与记忆力高于常人,于是便以音乐或韵诵为自己的谋生手段。古往今来盲人音乐家甚多,不必赘述;而先秦时期的韵诵工作亦多由盲人承担。《周礼·春官·瞽矇》:“瞽矇掌播鼗……讽诵诗,世奠系,鼓琴瑟。掌九德六诗之歌,以役太师。”[2]797这里将瞽矇合称,概指盲人。他们的职责是:1.掌管音乐,鼓瑟引吭;2.讽诵诗歌,劝诫主上;3.“世奠系”。何谓“世奠系”?郑玄《周礼注》引杜子春曰:“奠系谓帝系,诸侯、卿大夫世本之属是也。小史主次序先王之世,昭穆之系,述其德行;瞽矇主诵诗,并诵世系,以戒劝人君也。”所以瞽矇还与小史配合,将帝王世系整理出来,加以讽诵,原原本本,以戒劝君王。瞽矇对王室历史的讲诵,想来是抑扬顿挫、曲折入胜的,并不时加入讽谏之语,以激起周王对先祖的敬仰与缅怀,匡正自身的缺点与过失。

先秦最伟大的瞽史便是左丘明。《左传》与《国语》都署名为左丘明,其实并非左氏手撰,而是由左丘明口诵,而其弟子或后来的瞽史采用不同的体例加以编纂而已。由于《左传》《国语》体制庞大,且都为后人编定,所以其中所含韵文不多。

师旷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瞽史兼音乐家,所著《师旷》六篇,见《汉志·诸子略》,已佚。师旷,字子野,冀州南和(今山西省洪洞县)人,主要活动于晋悼公(前572—前558在位),晋平公(前557—前532)年间。其事迹散见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韩非子》《史记》之中。《逸周书》“太子晋解”一段,记录师旷与太子晋辩难事,引起了赋学研究者的注意。节录如下:

晋平公使叔誉于周,见太子晋而与之言,五称而五穷,逡巡而退。其不遂,归告曰:“太子晋行年十五,而臣弗能与之言。君请归声就、复与田。若不反,及有天下,将以为诛。”平公将归之,师旷不可,曰:“请使瞑臣往与之言,若能幪予,反而归之。”

师旷见太子,称曰:“吾闻王子之语高于泰山,夜寝不寐,昼居不安,不远长道,而求一言。”王太子应曰:“吾闻太师将来,甚喜而又惧。吾年甚少,见子而慑,尽忘吾其度。”师旷曰:“吾闻王子,古之君子,甚成不骄。自晋始如周,行不知劳。”王子应之曰:“古之君子,其行至慎。委积施关,道路无限。百姓悦之,相将而远。远人来欢,视道如尺。”[3]400-407

这段文字与《逸周书》中的其他篇章风格迥异,它以主客问答组织成篇,师旷与太子晋互相辩难,一争高下,辩难之语并不推动情节发展,只是突出太子晋的才智。值得注意的是,辩难之语以四言为主,且大致押韵,颇像后来的赋体。如“师旷见太子”一段,“山”“安”“言”,之部;“惧”“度”,鱼部;“骄”“劳”,宵部;“关”“限”“远”“欢”,文、元旁转。以下数段亦大致如此。刘光民先生最早发现它的赋体文学特征,认为《太子晋解》“体制特点与汉赋一一相合若符契,因此,可以断言它是一篇早期的赋”,并且指出了它的民间说唱文学性质:“在先秦曾流行着一种名为客主赋的民间赋体,窜入《逸周书》的《太子晋解》就是它的一个样本。客主赋在当时极可能是一种民间说唱形式。它直接孕育了汉赋的产生,而见于敦煌石室的唐五代俗赋则是它的遗脉。”[4]1刘先生的观点极有启发性。需要补充的是,师旷是一位瞽史兼音乐家,而这段文字大致押韵,朗朗上口,正反映了瞽史韵诵的特点,当是师旷之后的瞽史不断增益、润色、加工而成,大约写定于战国时期。因其流传广泛,而被《逸周书》收录。《太子晋解》一直在突出太子晋的聪明智慧,但结尾陡然一转,借师旷之口说太子晋面色赤白,发声清污,不能长寿,令人深为叹惋。在现实生活中,才华横溢、咄咄逼人的太子晋最终落败,而老谋深算、精明练达的师旷成为胜者。文字虽短,却能给人留下深深的思考。

无独有偶,《说苑·建本篇》有“师旷论学”一段,也颇能反映瞽矇韵诵的特点: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5]69

其中“臣闻之”以下,“阳”“光”“明”“行”皆为阳部字,读来铿锵悦耳。设想当年瞽矇讲述这段故事时,先是接连三个问句,语调上扬,引起听者兴趣;接下来使用排比,一气呵成,抑扬顿挫,声韵铿锵,让人不能不佩服师旷的巧妙回答。这段话颇有教育意义,伏俊琏先生说:“劝学词用的是韵语,可见是用于劝学的一篇讲诵俗赋。”[6]86这是十分精当的见解。阳部字的使用,使这段文字更有了明快的语调和乐观向上的精神,既能增强韵诵效果,也有助于听者的记忆和传播。

前已言之,瞽矇既掌管音乐,也负责讽诵诗歌,讲述古史,常侍在君王左右,以供娱乐,亦多有劝诫。优秀的瞽矇甚至参与政治,从事外交辩论活动,师旷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由于工作需要,瞽矇常常将所要讲诵的内容反复推敲,锤炼成四言韵语,以便记忆,以便提升讲诵的质量。这些韵语(或韵散夹杂的语言)在瞽矇之间代代传承,又不断流布于宫廷和民间,这应该是中国早期说唱文学的一种形态,也是后来韵散夹杂的赋体文学的渊源。这些韵诵之语,我们根据其大致押韵且以讲诵为主要传播方式的特点,称之为先秦韵诵俗赋。可惜的是,赋学研究者一直将这些作品排除在赋体文学之外,不加关注与研究。最近出版的《历代赋评注》一书,开头即收录师旷《五指之隐》《太子晋》《天下有五墨墨》《炳烛》凡4段文字,旨在为赋体文学追溯渊源,观点独到,值得重视[7]1-21。

二、俳优韵语与先秦俗赋

俳优也叫倡优,是古代专门以乐舞谐戏为职业的艺人。《说文解字·人部》:“倡,乐也。”“俳,戏也。”段玉裁注:“以其戏言之谓之俳,以其音乐言之谓之倡,亦谓之优,其实一物也。”又《说文·人部》:“优,倡也。”《广韵·阳韵》:“倡,优也。”可见倡、优、俳含义相近,故常常连称为俳优、倡优或俳倡。俳优与瞽史不同,没有视力障碍,但早期俳倡常常以身材矮小的侏儒充当。《韩非子·难三》:“俳优侏儒,固人主之所与燕也。”《史记·李斯列传》:“侏儒倡优之好,不列于前。”皆将倡优与侏儒连称。汉墓出土的俳优俑,便验证了早期俳优身材矮小、滑稽调笑的特点。比如四川成都天回山出土的东汉俳优俑,短胖袒裸,畸形丑陋,他左臂抱鼓,右手举槌,右脚前蹬,表情滑稽,是一位民间说唱艺人。从其夸张的动作和咧开的大嘴,可以想象出其讲唱内容的诙谐可笑。至于其击鼓伴奏的表演方法,又恰好与先秦俗赋韵散夹杂、富于节奏感和表现力的特征相合。

据《史记·滑稽列传》,战国时齐国有一位杰出的俳优叫淳于髡。齐威王八年(前349),楚国大举伐齐,齐王派淳于髡向赵国求援,赍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齐王问之,对曰:

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者,操一豚蹄,酒一盂,祝曰:“瓯窭满篝,汗邪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8]3198

这段话中,“者”“盂”“车”“家”“奢”皆为鱼部字,自然押韵;此外,“欧”“窭”“篝”句中自韵,“汙”“邪”“车”句中自韵,“谷”“熟”句中自韵,“蕃”“满”相叶,“车”“五”“家”相叶,读来声韵铿锵,余音绕梁。可见,淳于髡并非一般的俳优,他借用俳优讲唱故事时韵散夹杂的手法,来表达对齐威王的劝谏,寓庄于谐,效果甚佳。于是齐威王准备了十倍的重礼,“赍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驷”,果然请来救兵,楚人畏惧,引兵而去。于是齐威王置酒后宫,宴请淳于髡,话题自然也离不开酒。齐王问他:“先生能饮几何而醉?”髡答:“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齐王感到很奇怪,请他解释,这便引出了淳于髡谏止齐王饮酒的佳话:

髡曰:“赐酒大王之前,执法在旁,御史在后,髡恐惧俯伏而饮,不过一斗径醉矣。……日暮酒阑,合尊促坐。男女同席,履舄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烛灭。主人留髡而送客,罗襦襟解,微闻薌泽。当此之时,髡心最欢,能饮一石。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以讽谏焉。[8]3199

这段话同样是韵散夹杂,音声悦耳。“日暮酒阑”一段,“坐”“错”“灭”“客”“泽”相叶,“欢”“石”“乱”“然”相叶。前人早已看出其赋体文学性质。《文心雕龙·谐隐》称:“昔齐威酣乐,而淳于说甘酒;楚襄宴集,而宋玉赋《好色》。”[9]270将这段话与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相提并论。章太炎更明确指出:“淳于髡《谏长夜饮》一篇,纯为赋体。”(《国故论衡·辨诗》)不少学者还据此考察赋或汉赋的渊源,比如冯沅君先生《汉赋与古优》一文称:“汉赋乃是优语的支流,经过天才作家发扬光大过的支流。”[10]曹明纲先生认为:“赋在战国末期由俳词演变而成,是文学创作由口头形式向书面形式转化的结果。”[11]43这些见解极有启发性。事实上,先秦俳优的职责是要侍奉在国君或贵族身旁,不失时机地取笑逗乐,使主人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放松一下神经,得到愉悦和满足。因此,他们曾经讲述过大量的故事、笑话、隐语,并且大都是韵散夹杂、音声悦耳,近乎赋体的口诵艺术。这些口诵或讲唱艺术口耳相传,影响甚广,是早期韵诵俗赋的宝藏,也是后世多种民间曲艺的源头,但大都没有书于竹帛,因而随演随失,湮没不传。只有淳于髡、优孟、优旃等少数俳优,曾借用这种口诵艺术的形式以讽谏君主、排难解纷,而被《史记》记载,才得以流传至今。毫无疑问,这些俳优韵语,曾对荀子《赋篇》、宋玉《大言赋》《小言赋》《登徒子好色赋》等早期文人赋的创作产生巨大影响。

三、先秦经史诸子对民间韵语的吸收

前已言之,早期典籍为了便于记忆和传播,常常锤炼成韵语。甲骨文是一种皇家档案,并不以传播为目的,因而韵语极少。西周金文就出现了不少四言韵语。比如产生于西周中期的《虢季子白盘铭》:

隹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乍宝盘。不显子白,壮武于戎工,经维四方。博伐严狁,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趄趄子白,献馘于王。王孔嘉子白义。王各周庙宣榭,爰飨。王曰伯父,孔显又光。王赐乘马,是用左王。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钺,用政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12]138

铸盘的目的在于记录子白伐猃狁的伟绩和接受周王赏赐的荣耀,以传之后世子孙,当然庄重典雅。铭文“不显子白”以下使用韵语,“方”“阳”“行”“王”“飨”“光”“央”“疆”皆为阳部字,读来朗朗上口,与《诗经》中的颂诗相类,而节奏感更强。

《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典籍之一,被列为十三经之首。《易经》的写定当在西周初年,其中也掺杂着不少韵语。如《屯》卦六二爻辞:“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艮》卦卦辞:“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明夷》卦初九爻辞:“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谭家健先生认为这些长短不齐的韵语并非编者有意的创作,“其来源主要是民间,语言平易,亲切有味”[13]333。这是经书吸收民间韵语的最早范例。

《尚书》中也有少量韵语,如《洪苑》篇中的一段:“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无有好作,遵王之道。无有作恶,遵王之路。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无党无偏,王道平平。无反无侧,王道正直。”这段话全用四言,与《诗经》相似,并且两句一韵,频繁换韵,节奏感很强,颇便于唱诵,与全书佶屈聱牙的风格迥然不同。此外,先秦的《左传》《老子》《孙子兵法》等书中,都有韵散夹杂的片段。后代许多宣扬宗教思想或者介绍科学知识的书籍也使用了赋体,有的甚至干脆以“赋”命名,如《人伦大统赋》《珞琭子三命消息赋》《会稽三赋》《大冶赋》《药性赋》等,其源头即在于此。

《为吏之道》于1975年出土于湖北云梦,是一批战国末年秦国的竹简。这是一本培训官吏的实用教材,试举三章内容如下:

凡治事:敢为固,遏私图,画局陈棋以为籍。肖人慑心,不敢徒语恐见恶。

凡戾人,表以身,民将望表以戾真。表若不正,民心将移乃难亲。

操邦柄,慎度量,来者有稽莫敢忘。贤鄙既治、禄位有续孰乱上?[13]378

与荀子《成相篇》一样,《为吏之道》也是借用了民间流行的成相体写成,大致采用三、三、七、四、七的格式,自然押韵,并且有很强的节奏感。成相体以拍打相(一种乐器)为节拍,通过朗诵的方式在民间传播。《为吏之道》仿用此体,自然是为了帮助下民官吏的记诵,促进它的传播。

总之,先秦经史诸子著作吸收、借鉴民间韵语,或使记述生动形象,饶有趣味,或旨在帮助朗诵与记忆,促进其思想的流传。这种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民间韵诵俗赋的兴盛。尽管这些俗赋大都已经失传,但它们作为早期的民间文艺,通过影响经史诸子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生与流传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四、荀、宋俗赋及其文学史意义

荀卿、宋玉是中国赋体文学的开山鼻祖,他们创作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批以“赋”名篇的作品。

荀卿(前335?—前235?)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儒家学派的重要人物。其《赋篇》含有《礼》《知》《云》《蚕》《箴》5篇短赋,试举《箴赋》如下:

有物于此,生于山阜,处于室堂。无知无巧,善治衣裳。不盗不窃,穿窬而行。日夜合离,以成文章。以能合从,又善连衡。下覆百姓,上饰帝王。功业甚博,不见贤良。时用则存,不用则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王曰:此夫始生巨,其成功小者邪?长其尾而锐其剽者邪?头铦达而尾赵缭者邪?一往一来,结尾以为事。无羽无翼,反复甚极。尾生而事起,尾遭而事已。簪以为父,管以为母。既以缝表,又以连里。夫是之谓箴理。——箴。[14]473-480

“箴”通“针”,用于缝纫。这组赋效法民间隐语的形式,表现生活中的5种事物或现象,旨在对统治者进行教育和劝诫。各赋前半段主要使用四言韵语,对事物进行铺陈和描绘,这对后代以四言为主的咏物赋甚有影响。如邹阳《几赋》,其句式及描写手法便与《赋篇》各篇赋之前半段极为相似。而《赋篇》中“王曰”以下为射隐部分,主要以问句组成,是隐语游戏的重要一环,却被后代赋家所扬弃。

荀子《成相篇》,则是效法民间成相体讲诵俗赋而创作的,被卢文弨誉为“后世弹词之祖”。试举3段如下:

请成相,世之殃,愚闇愚闇堕贤良。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

请布基,慎圣人,愚而自专事不治。主忌苟胜,群臣莫谏必逢灾。

论臣过,反其施,尊主安国尚贤义。拒谏饰非,愚而上同国必祸。[14]457-458

《汉书·艺文志·诗赋略》“杂赋”之属有成相篇杂辞11篇和隐书18篇,可见秦汉时期的学者把这两类作品视为赋体。与一般文人赋不同的是,隐书与成相杂辞皆源于民间文艺,是效法民间讲诵俗赋而创作的,是赋体文学的特殊形态。成相体采用三、三、七、四、七的句式,节奏感尤其明显,今天仍然能大致还原其讲诵的节拍和形式。后代赋家几乎没有效法成相体的作品,但这种曲艺形式仍在民间流传,对后世说唱文学有深远影响。直到元代,尚有钱天祐效法此体创作了《叙古颂》86章,今移录前3章如下:

颂曰:请颂皇,挈弘纲,幽明兼照齐三光。作法训后,子孙遵之弥以昌。

请颂帝,稽古制,德泽霑洽四海被。没世不忘,黎庶讴歌永弗替。

请颂君,司敬民,示之以信俾可亲。庶愚而神,颙颙瞻仰归至仁。(《永乐大典》古字号卷10888)[15]4488

其句式与荀子《成相篇》和云梦秦简《为吏之道》无毫厘之差。因为《叙古颂》的内容主要是“著明二帝三王之道,该括万年百世之迹”(范可仁语),旨在为统治者提供鉴戒,因而与荀子《成相篇》更为相似,都是借用民间成相体俗赋形式,宣扬儒家思想和治国方针的作品。因其可以讴吟歌咏,语言通俗,所以在正统文人中影响不大。

宋玉(前298?—前222?)是战国末期楚国的文学家,除了《九辩》外,尚有赋十余篇。其中《大言赋》《小言赋》《登徒子好色赋》即为俗赋作品。《登徒子好色赋》开头说,大夫登徒子在楚王面前指责宋玉好色,王问宋玉,宋玉说:

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登徒子则不然。其妻蓬头挛耳,龇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登徒子悦之,使有五子。王孰察之,谁为好色者矣?[16]269

这是一段虚构的故事。宋玉说邻家美女艳丽无比,窥臣三年,至今未许,可见自己并不好色;而登徒子之妻极其丑陋,却迷住了登徒子,为他生了五个孩子。下文又有章华大夫出场,宣扬“目欲其颜,心顾其义,扬诗守礼,终不过差”的思想,对楚王有所劝谏。其中宋玉对东家之子和登徒子之妻的描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可谓文学史上写美、写丑的典范。大概民间韵诵俗赋中有描写极大、极小、极美、极丑的片段,高度夸张,骇人耳目,旨在取悦人主或听众。宋玉吸收了民间文艺的营养而创作此赋,让读者在愉悦的同时也能有所思考,悟出以礼节情的道理。这是宋玉赋高出民间俗赋的地方。

与荀子不同,宋玉不仅吸收韵诵俗赋的艺术手法创作了大量俗赋,而且将这些俗赋衍为长篇,提升其思想教育意义,创作了一批亦雅亦俗的作品。《高唐》《神女》二赋,奠定了宋玉在中国赋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二赋分别讲述楚怀王、楚襄王在梦中艳遇高唐神女的故事,既描写了巫山地区的自然景观,也塑造了一位美丽多情的神女形象,情调凄婉动人。例如其对高唐美景的描写,在铺叙的字里行间,充溢着哀伤凄凉的气氛,可谓情景交融,摄人心魄。二赋不仅粗具汉代散体大赋的规模,对后代的山水文学、情爱文学也很有影响。曹植《洛神赋》的创作,即受到此赋的启发。

如果说荀子《赋篇》最早以“赋”名篇,使赋体文学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中国文学的百花园中,那么宋玉则是第一位大力写赋的文学家,他的赋充分吸收民间俗赋的营养而又加以升华,创作了一批在文学史上有深远影响的典范作品。后代学者常常径称宋玉为赋祖,而置荀卿于不顾,原因即在于此。

收稿日期:2011-07-18

标签:;  ;  ;  ;  ;  ;  ;  ;  ;  

先秦民间赋探微_姬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