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行为模式的比较_结果导向论文

领导者行为模式的比较_结果导向论文

领导者行为模式比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者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领导行为之所以可以用模式来界定,是因为领导者长期的教育背景、知识结构、生活经历、成长环境使之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如同一个人的性格和气质一样,虽不绝对,但相对稳定,或者说它是领导者的一种行为偏好。领导者个体稳定地偏好于某一类因素的导向,致使特定的领导行为的发生。这种以较为固定形式出现的诱因及其由此产生的特定方向的领导行为,我们把它归类之后,可以称之为领导的行为模式。研究领导行为的各种模式,在比较中探求并倡导一种合理的模式,对促进正确的领导行为,避免错误、消极和不适当的领导行为,激发领导者的积极性与责任心,产生较大的领导效能都有积极的作用。

一、以过程为导向的领导行为模式

以过程为导向,不是说领导者不注重结果,但他们更认为好的结果取决于好的过程。因此,对完成任务的各个阶段进行理性的划分,对每个程序进行科学的设计,并通过相应的标准和制度把它固化下来。这样的领导者重视十分精密的生产和工作流程,高度重视消费者和服务对象的需求细节,十分重视人的因素和有效激励,并有效地组织生产出合格的产品、达到好的服务效果。现代化的信息系统、先进的监控设备又进一步为以过程为导向的领导行为模式提供了支持。但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当领导者专注于过程成为习惯,当这种观念成为员工的习惯时,可能会弱化对结果的关注。企业可能会生产出纯粹的“好”的产品,政府可能会提供局部片面“好”的服务,但市场效益和整体效果并不佳;拘泥于各个过程和环节可能导致各个部分缺乏协调,缺乏整体观念;对过程严格的把握,可能导致技术上的僵化,使企业和政府失去灵活性;全过程监控导致管理成本的上升和浪费。如对干部的监督不仅要监督8小时以内,而且要监督8小时以外;不仅监督工作圈而且要监督朋友圈、亲属圈;不仅专业机构监督,而且发动同事、朋友监督,甚至发动“贤内助”、“贤儿女”监督。这种“乌托邦”式的全过程监督,不仅浪费纳税人的宝贵资源,而且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

二、以项目为导向的领导行为模式

项目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特别是企业做大了以后如何进行有效的管理,利润中心、事业部或者项目管理具有很大的优势。设立项目部可以发挥各自技术、财务和信息上的优势;各个项目相对独立的运作,可以使企业在各个专业范围内感受到外部的变化并及时作出调整;设立项目部可以减少企业原来金字塔式的官僚主义的管理体系,减少权力层级,减少信息损耗和扭曲,提高管理效率;为某项工作专门设立项目机构,赋予权限,给予资源,可以集中精力办大事。政府管理学习企业管理的优点,这也是目前国外流行的政府再造的重要内容。但是项目管理也有其难以克服的弱点:一是局部优秀不一定整体优秀。设置项目管理一开始虽然也考虑整体目标,但局部之间专业的隔阂、对整体部分资源的争夺以及相互之间的沟通困难可能会妨害整体目标的实现。二是当项目部成为利润中心,产生了自己的利益,这种利益可能会超过整体利益。三是作为政府部门,按照业务需要设立部门和机构,不能像企业那样有明确的责任和成本机制。政府部门设立专门机构,需要考虑到财政的约束、编制的约束、相关职能部门权力的重组、项目结束以后回归正常的管理途径以及做好人员的妥善安排等等。一些领导者,对项目导向的管理模式有特别的爱好,习惯于为专门的项目配备专门的机构,设立临时机构,如拆迁办、纠风办、节能办、生猪办、清欠办、节庆办,甚至还有打狗办、馒头办,在一些地方,临时机构的数量已是政府职能部门的数倍。临时机构经常是为某一重要任务而专门设立,可以“特事特办”,如果工作重要的话,往往是地方一把手挂帅,权威性高于一般政府部门,拥有超出各职能部门的权力。机构不断膨胀,腐败的可能性增大,而且伤害政府职能部门的权威。设立临时机构在短期内是有效率的,但是从长期来讲,副作用很大。

三、以制度为导向的领导行为模式

创业之初人员少,工作分工模糊,制度约束少,但工作热情高,个人发挥余地大,效率也高。随着组织的发展,人员增多,处理的事务增多,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由于个人处理问题能力有限且缺乏公信力,制度就逐渐成了领导工作的主要依据。组织依靠制度办事,特别对政府机构来说可以减少人治色彩,保持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依靠制度办事可以明确个人的职责,提高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心;由于按照科学的程序和标准进行工作,可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可以减少监管的成本。但制度本身不是目的,它只是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更不是唯一手段。过分依赖制度,难免会带来问题。制度的标准性可能会约束组织和人的创造性;按照标准去操作,可能会发现生产的产品并非我们期望的,如教育制度、人才培养制度。制度需要专业的细分,以便于操作,人们围绕制度去安排工作,结果分工越来越细,约束越来越多,积极性越来越差,与创业之初的美好愿景、热情、团结的精神形成相反的趋势。结构复杂、内容庞杂,致使非专业人士难以了解和遵守,而且动辄得咎。因而,通用总裁韦尔奇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厚厚的两本制度压缩成一张纸。制度的固化妨害了灵活性,很多事情发生在制度设计范围之外,就像犯罪往往走在法律之前一样,若灵活处理则不仅无据可依,甚至直接违反制度。2000年5月20日,一头野生羚牛闯入陕西洋县村民家,由于野生羚牛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因而有关部门逐级请示,直到5个小时后才接到可以击毙的指令。又过了3小时,羚牛终于被击毙,结果导致村民夫妻双亡。此事被称作“牛角尖顶出法治难题”。这里法律和程序没有缺,缺的是承担责任的勇气,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是否就可以不作为呢?一些单位一出问题就出台制度,似乎制度出台就等于整改,制度成了挡箭牌,深层次的问题被忽略了。每年过节、换届时重复出台的纪律、戒令总像在告诉人们,相关的制度和法律仅供宣传和总结使用。

四、以结果为导向的领导行为模式

以结果为导向的领导行为模式的好处就是直截了当,可以避免搞花样、绕圈子、唱高调,“不管白猫黑猫,能抓老鼠就是好猫”。但结果导向也有它明显的不足之处:一是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对管理者的管理水平要求相对较低,组织结构要求相对简单化,管理技术相对粗放和粗糙,不利于企业和单位整体素质的提高。二是容易重视短期结果忽视长期结果,因为只有看得见的成果才能有说服力。领导者以结果为导向能够在短时间内集中一些资源,通常能在短期内看到效益,特别是在面临巨大压力或重大危机时。但容易忽略企业长期利益,因为长期的利益是以后发生的结果。三是可能强化局部结果弱化整体结果。受主要领导人影响,各个部门难免会有部门的结果导向行为模式,企业内部个人或部门追求结果效益最大化,导致管理系统失灵或低效,内部推诿扯皮现象严重。四是“成者王侯败者贼”,纯粹以结果论英雄,容易打击长期从事基础性工作和有真知灼见者的积极性。五是只看表面的结果而不研究产生结果的原因。体育课上有学生受伤致学校输了官司,学校就取消了体育课;有地方发生煤矿特大事故,所有煤矿都要停产检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浪费资源,疲于奔命。

五、以舆论为导向的领导行为模式

舆论可以区分为官方舆论、民间舆论和学界舆论。一般的领导者考虑的主要是官方舆论、民间舆论,受过专门教育和有学界背景的领导可能乐于了解和接受学界舆论。领导者注重舆论,主动对舆论作出反馈,说明其开放性和反应的灵敏性。信息时代,舆论发达,可以成人,也可以毁人,可以因之成事,也可以因之误事败事。重视舆论、应对舆论乃至引导舆论,是现代领导者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研究官方舆论可以保持政治上的正确,研究民间舆论可以了解社会的热点问题,研究学界舆论可以提高理论素养。但舆论发达也会导致做得好不如说得好,做得实不如做得巧,做在里面不如做在表面的现象更为严重。领导者容易被舆论所左右,反过来也会有左右舆论倾向。一是不认真分析舆论制造和传播者的真实情况,不去研究各种舆论传播渠道的特点,以为哪种呼声最高就是舆论的主导。比如互联网似乎成了代表舆论、代表民意的最大平台了。有的论者认为,现在的舆论不是掌握在关心社会、有公正判断力的精英们的手里,而是掌握在一群十八九岁,天天上网吧的小孩手里,暴力有余,理性不够。这就值得认真分析。事实上有些领导和部门为了减轻来自网络的压力,并未坚持理性的公正的立场。二是工作赶潮流,以博取“舆论”的认可,如各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GDP竞赛、“国际大都市”建设、地方政府的“造节运动”、“名人故里”争夺战,等等,都与“面子”,也就是舆论评价,特别是官方舆论评价有直接关系。三是“创新”成了工作的主要目的,为创新而创新,为的是夺人眼球。新口号一个接着一个,新举措一茬接着一茬,这项政策还没有落实下一个政策就接踵而至。对于学界盛行的“新理论”,不去分析各种可行性和相关条件,不认真调查研究,不按相关程序严格论证,贸然付诸实施,自认为很有理论水平,领先风尚,最后覆水难收,不了了之。

六、基于领导者立场的模式效应分析

在一个生存条件恶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领导者,其结果导向的行为模式通常会比较明显;在一个相对安全、平和环境中成长的领导者,通常比较讲究技术和过程,其过程导向的领导行为模式比较明显;一个长期从事技术工作和专业工作的领导者,可能更习惯于完成专项任务的项目导向的行为模式;一个政治上比较敏感的领导者可能偏好于有轰动效应和吸引眼球的舆论导向模式。对一个领导能力超强、结构简单、工作流程较短、工作目标相对单一的组织来说,倾向于结果导向的行为模式;反之,就会倾向于制度导向的行为模式。一个受过严格系统教育或者是学者出身的领导者,容易倾向于舆论导向的领导模式;一个土生土长或从基层成长起来的领导者则容易倾向于效果或结果导向的行为模式。一个真正负责任的领导者,行为的责任导向比较明确;而一个追求本地、本部门、小团体、个人利益的领导者,其行为无疑是利益导向型的。前五者属于方法问题,后两者属于立场问题,是两种不同层次的行为导向。前五种行为模式都有其优缺点,但决定它们成为优点和缺点的分水岭,就是责任导向和利益导向,结合责任导向的,其行为模式往往是正效应的;结合利益导向的,其行为模式基本上是负效应的。

所谓以责任为导向,就是领导者的行为符合权力授予者的要求。在我国,对领导者特别是行政领导者总体的要求就是“让人民满意”。为了不让这个要求停留在口号上,就需要具体的可供操作和衡量的制度安排。没有可行的制度安排,哪怕在西方的责任政府体制下,也只能是“由自利的人选举出来的由一群自利人组成的政府”。可操作的制度建设主要应该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第一,党代会和人代会制度的完善。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领导者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解决某些地方存在的党政一把手事实上高于集体甚至高于党代会、人代会的问题;二是落实关键权力,即党代会的政治决定权和人代会的财权和人事权问题;三是解决党代会代表和人代会代表真正被党员和群众了解,被他们选出,并保持同他们的联系,反映和代表他们利益的问题。第二,落实问责制。在体制没有根本性改善之前,落实领导行为模式的责任导向,问责制的可操作性就成了关键。什么情况需要追究责任,什么情况需要启动追责程序,受到追责官员的复出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和程序,都需要以刚性的法律的形式加以确立。第三,政务的公开问题。这是监督领导者行为的基础工程。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领导者权力、过程、结果、财务公开了,监督才能有的放矢。公开本身就是监督,因为谋求私利的行为总是与不公开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在目前政务公开还没有真正到位的情况下,互联网是一条重要的通道,虽然里面良莠不齐,需要秩序、分析和引导,但不能以秩序为名封杀自由表达的空间。

标签:;  ;  

领导者行为模式的比较_结果导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