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神建设与民族精神培育的哲学思考_大学精神论文

大学精神建设与民族精神培育的哲学思考_大学精神论文

大学精神建构与民族精神培育的哲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精神论文,哲学论文,精神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系统工程中,大学教育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在大学文化建设这一领域,大学精神建构对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伟大战略的深化和延伸,有着重要的价值功能和意义。

一、大学精神彰显民族精神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反映大学历史传统、文化品位、特征面貌的一种精神文化形态,是大学在长期的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并为大学人所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它既体现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宗旨、校园文化,又体现大学人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并且融一个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于一体,成为大学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和动力。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衡量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是历史的,又是时代的,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民族精神的历史性说明民族精神是历史的产物,历史的积淀,它既为历史所认定,又要接受历史发展的考验和熔铸。同时民族精神又是一个时代的范畴,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并在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衔接和融合之中形成了与时俱进的品质。从哲学层面审视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强大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不断自我否定、自我更新、自我扬弃,不断向时代精神转化,以时代精神作为自己的表现形式;民族精神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民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体现民族精神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它既能反映历史的民族精神,又是时代精神的真实写照。中国的大学深深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如《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孔子倡导的仁爱精神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持生规范以及“吾日三省吾身”的自我约束理念;孟子提倡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救世精神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情操;《大学》提出的“三纲领”和“八条目”即“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修养和人生理想等。它们既构成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之基石,又无时不在支配着代代大学人的精神情怀。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对于北大的精神和传统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北大在长期发展和斗争历程中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显示的不断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优良学风,生动地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也是北大永葆生机的重要动力。”

伟大的时代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支撑和推动着伟大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离不开在新的时代产生并发展着新的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必须使传统精神同时代精神密切结合起来,赋予民族的传统精神以时代精神的特质和内涵,把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大学精神的本质内涵中蕴含的科学理性精神、自由民主精神、批判创新精神、人文道德精神就是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

科学理性精神是贯穿于大学发展过程始终的一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和对客观事物寻根问底的探索精神,是科学活动主体在长期的科学研究和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准则、认知方式和行为规范。大学是开展科学研究、培养科学人才的重要基地,科学理性精神是大学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的科学理性精神通过教育、感染而内化为一代代学人的精神气质,形成了他们求真的价值准则、求善的科学良心和求美的科学道德。

自由民主精神是一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海纳百川的精神;是一种学术自由、学术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是一种追求学术进步、献身真理的精神;是一种崇尚民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精神。自由民主精神是大学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创造新文化、产生新思想,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和动力。因此,自由民主精神是大学精神的灵魂之所在,也是其他大学精神产生和发展之根基。

批判创新精神是大学精神最重要的特征,是大学存在的价值所在。大学的知识文化的传承、融合、创新功能都是以对知识文化的批判为基础的。大学从产生之日起,就肩负着知识创新的任务。大学的创新精神引领科学活动的主体取得大量开拓性成果,成为科学发明家;引领大学人以新观念、新思想、新制度,培养一批又一批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高质量的人才资源,同时,以理性批判透析社会,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前进;引领大学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以新的大学理念和价值追求来改造大学、发展大学,使大学成为时代精神的体现者。

人文道德精神是一种构建大学之善之美,使人求善求美的精神。它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高扬人的价值,重视终极追求,弘扬道德精神,坚持理性原则,谋求个性解放,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大学始终以自身高雅的校园文化和高尚纯洁的德性去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大学人,使他们形成与时代相融合的高尚道德精神。只有将人文道德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相融合,才能促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大学精神建构对培育民族精神具有的价值功能

在知识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下,现代大学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现。现代大学在我国社会主流文化、先进文化的传承、创新和交流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所蕴育的大学文化精神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对于民族精神的深化和延伸,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

1.文化引领功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高昂的民族精神为特征的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以先进文化引领人们的价值取向、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大学精神作为一种文化被大学人所内化,成为被全体大学人所认同的一种价值观念、群体意识和行为方式,成为大学人的良心和气质,发挥着导向、团结、凝聚、激励和保障等基本文化功能。另一方面,大学是知识分子的聚集地,是先进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辐射源,先进的思想观念、科学技术、价值体系等,往往首先在大学校园中产生和发展,从而使得大学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整个社会文化的先导,使得大学精神起着社会导向、团结民众、凝聚民族的重要作用,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积极的影响。大学精神建构不仅可以创造出精神产品直接服务于社会,而且可以通过为社会不断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来向社会辐射和传播先进的文化和富有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大学精神建构形成的文化价值体系,直接、间接和长远地影响整个社会的精神价值,引领整个社会文化精神的建构方向,从而丰富着民族精神的内涵,形成具有时代特点的新的民族精神。

2.文化传承功能。民族精神属于文化范畴,是民族文化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集中表现。民族精神既深深蕴涵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又在民族的发展和进步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纽带作用,它不但属于优秀的传统文化范畴,并且能够引领着这种优秀传统文化不断自我更新而成为当代先进文化。民族精神有两种表现形式——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这两种表现形式不是对立的,而是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时代精神离不开传统精神,它由传统精神孕育发展而来;传统精神必须接受时代精神的选择。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传承文化和创新文化的关系。弘扬是基础,培育是目的。传承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现代大学不仅可以根据自身的价值观对民族和人类社会长期积淀的文化进行严格的选择、认可、加工和整合,而且还能以其培养的人才作为载体,传承科学文化知识等人类文明成果,传承符合时代特征与要求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思想信仰,传承民族精神。大学精神的建构蕴涵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感召力,从而使得整个民族的精神、气质、性格、文化得以传承下来,并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

3.文化创新功能。文化创新对于民族精神培育具有重要意义。民族精神的培育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文化创新的过程。从文化发展的规律来看,文化的发展就是一个新旧交替、新陈代谢的有机成长过程。民族精神的培育就是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转换,培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文化创新与民族精神的弘扬、成长、培育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文化创新能够弘扬、更新既有的民族精神,使得民族精神与时俱进,不断提升;民族精神的培育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传承与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而创新文化是现代大学的崇高使命。现代大学对本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对外来文化的引进,并不是简单的继承与模仿,而是结合新的实践要求和时代特点,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大学精神的建构处在现实社会文化背景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站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创造新文化,为社会进步和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大学精神建构,不仅可以培育出新的民族精神,使之成为凝聚和激励当代大学生的重要力量,而且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提升了中华民族精神。

4.文化交融功能。在世界各民族的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这是全球化背景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一个新特点。为此,既要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的统一,又要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形成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在吸纳、兼容外来有益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在兼容并蓄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的,它本身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面对全球化,每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都面临着如何面对世界、走向世界。我们应坚持文化的开放性,拓展文化视野,以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世界眼光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之中,在多元文化的互相沟通和融汇中,吸收世界文化的精华,维护民族国家的文化安全,保持自身的民族特性和文化价值,增强中华民族精神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召力。既要坚决克服对待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心态,又要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族排外主义。现代大学是多元文化的交流、交融中心,开放精神是现代大学的本质特征。大学精神的时代建构对于民族精神的培育,就是从世界性的视野来坚持民族性,在民族性的基础上追求世界性,把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起来,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优秀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学习和吸收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以人类文明尤其是人类创造的最新文明成果来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创新中华民族精神,使之不断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三、在大学精神的建构中培育民族精神的实践理路

大学精神的建构与民族精神的培育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大学精神是民族精神在大学的具体体现和发扬光大,大学精神建构是民族精神培育的深化和延伸。当前,大学精神的衰微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突出表现是人文精神的滑坡和文化品位的下降,过度专业化和培养目标的功利化倾向,大学应有的独立品格和价值追求的一定程度丧失,等等。时代强烈呼唤大学实现新的文化觉醒,重建大学精神,真正承担起培育民族精神的崇高使命。

1.建构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理念。以大学精神为载体培育民族精神,首先要观念创新,建构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理念,以人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大学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终极价值目标。大学的施教者和受教育者是有生命的主体,他们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应被视为大学价值取舍的最终依据和标准。大学精神的建构,首先是以教师为本。教师是大学精神的直接体现者、弘扬者和创造者,一支具有人格魅力、学术造诣、创新精神和诲人不倦精神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精神人格化象征。因此,培育大学精神要注重强化教师素质建设。其次是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和全面素质的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团结合作精神、勤奋务实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和开拓创新精神,从理论与实践层面纠正培养目标的功利化倾向。

2.建构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融合的教育体系。大学人文精神的滑坡,导致哲学社会科学所倡导的价值导向和伦理准则受到淡化与削弱,现代科学所依靠的科学精神也日益异化为工具理性,其价值理性逐渐被人们淡忘,导致在某些方面真理与德行的分离,事实与价值的分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背离。科学技术除了显性的工具性功利价值外,还有隐性的伦理价值、人文关怀价值。人文科学则提供人生发展正确的人文价值导向,帮助人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科技和人文是不能分离的,它们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不断融合、发展与完善的历史。建构大学精神,培育民族精神,要通过教育创新,构筑融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体的教育体系。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强化哲学思想在人文教育中的指导地位;重视在现代科技教育中注入人文价值,用正确的人文价值观指导科技;促进文理渗透,构筑文理大平台,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推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3.建构适应社会与超越社会相统一的大学精神的文化内涵。大学精神的建构属于文化建设范畴,文化建设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作为社会精神的典型代表,大学精神的价值建构离不开社会发展进程。大学精神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又必须保持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前瞻性,超越社会。适应社会要求,大学从象牙塔的峰顶回落到尘世社会中,把知识传承、文化创新和人才培养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使大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得到社会的认同。但大学的本质特征、价值功能、精神特质和人才培养的规律,决定大学发展必须不断超越现实,突破现实的功利性,坚守和发展象牙塔精神,即坚守和发展自己一贯保持的大学精神内涵,将钻研学问、追求真理视为一种崇高的生活方式,崇尚学术自由、学术自治的学者人格,自觉维护大学作为社会良心之神圣殿堂的不屈精神。根据现实需要和时代发展,充实具有时代特征的大学文化精神内涵,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4.建构自我意识的觉醒与他律教育相协调的教育渠道。大学精神渗透在大学主体的教学、科研活动中,需要大学主体自觉挖掘和培养,同时也需要各种外部的教育力量和载体来催生。一是引导大学主体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培育大学精神。大学主要活动是大学主体共同参与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这是培育大学精神的主渠道。大学教学和科研活动必须始终贯穿大学的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在每一个环节注重培养大学精神和民族精神。二是在大学校训、校风的建设和发扬中培养大学精神和民族精神。大学在长期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校训、校风,并成为规范大学人价值取向、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的宝贵精神财富,凝结为大学精神。大学的校训、校风是一个学校的灵魂和凝聚力量,是大学精神的载体,是民族精神在一个学校的体现和具体化。大学要把培育民族精神与校训、校风的建设和发扬结合起来。三是在健全学校章程和规章制度中规范和维护大学精神。一所大学良好办学传统和风气的形成和发展,优良学风校风的产生和发展,崇尚学术、追求真理、团结向上、自由平等、真诚仁爱的校园氛围的形成等,都需要学校章程和一整套规章制度的保证和维护。四是把大学精神的建构和民族精神的培育贯穿于大学文化建设的全过程。

标签:;  ;  ;  ;  ;  

大学精神建设与民族精神培育的哲学思考_大学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