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心理咨询:关注同伴群体资源的开发_心理健康论文

课堂心理咨询:关注同伴群体资源的开发_心理健康论文

班级心理辅导:着眼于同辈群体资源的开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班级论文,心理辅导论文,群体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这项任务光靠心理辅导教师的个别咨询服务难以完成,需要探索一种集体辅导活动的模式。班级心理辅导(以下简称班级辅导)正是近年来,我国学校心理辅导工作者创造的一种范式,它对于推动我国现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何谓班级心理辅导

在欧美国家,心理辅导工作大多由专业的学校心理咨询工作者担任,着眼于解决个别学生心理的矫治性目标。而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开始就寻求与学校教育目标的融合,以发展为主、矫治为辅,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心理健康。

班级辅导指以团体辅导及其相关理论与技术为指导,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形式。以下概念需要加以区别:

第一,班级辅导不同于一般的班级主题活动。其一,班级主题活动的范围比较广泛,包括德、智、体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等,而班级辅导的范围比较集中,主要围绕学生的心理健康。其二,班级辅导活动设计需要有系统的心理辅导理论框架和专门技术支持,而班级主题活动设计不一定有理论结构。如班主任或同学设计一次迎国庆活动,事先并不需要思考依据什么理论。其三,班级心理辅导往往是以学生的成长作为活动主题。如学习困扰、人际交往、青春期问题等等。而班级主题活动则可以围绕学生个人,也可以围绕社会,作为学校德育的一种形式,更具社会取向。

第二,班级辅导也不同于团体辅导。团体辅导的规模比较小,一般在6至12人之间,成员的构成可以是同质的,也可是异质的。班级心理辅导以班级为单位,规模比较大,成员不可能是同质的。另外,从辅导目标来看,团体辅导可以是发展性的,也可以是矫治性的,一般需要专业人员承担。班级心理辅导主要是发展性的,可以由受过一定培训的教师承担。

第三,内涵上,班级辅导同心理辅导课程更相近,不同的是心理辅导课程是以“课”的形式进行,而班级辅导也可以在课堂以外进行,时间和空间更为灵活。

二、班级心理辅导的价值

第一,体现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性目标。

第二,落实心理辅导全员性策略。台湾中小学积40多年的经验,提出了心理辅导全员性原则,每一位教师都是心理辅导工作者。当然,不是要求教师承担专职辅导工作者的任务,诊断和矫治学生的心理障碍,而是关心学生心智的成熟。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可以帮助教师边实践,边学习,逐步理解、掌握心理辅导的理念、方法和技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与效果。

第三,体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现行的学校教育存在许多压抑学生自主发展的弊端。德育工作过分依靠灌输和说教,难以将道德规范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班级心理辅导是以个体发展的取向为主,以个体的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学生参与、体验和感悟,开发潜能,获得自助能力。

三、班级心理辅导的特点

1.学生进行自我探索的过程

比较完善的学校教育体系应该教给学生三方面的知识:关于自然的、关于社会的和关于自己的知识。前两项在课程里都得到了落实,惟独第三项很少体现。心理辅导就是让学生进行调节自我、完善自我,解决成长中的各种问题,诸如,学习、交往、情绪调适、理想抱负等等。第三种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靠灌输和说教,学生只有经过自我探索,才会获得经验,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2.强调体验和感悟

心理辅导活动是解决个体自身的问题,需要以个体的经验为载体。按照杜威的观点,儿童的成长就是个体的经验由坏变好的过程。我们认为,对学生有意义的自我体验应该包括情感体验、价值体验和行动体验,可以通过在心理辅导活动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营造一定的氛围来实现。学生从体验中获得有意义的东西,就是感悟。可见,班级心理辅导是一种自我教育活动,没有说教和灌输等显性教育的痕迹。

3.着眼于同辈群体辅导资源的开发

保守的教育观念总是把学生看作教育的对象,心理辅导则认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班级辅导活动是发生在学生同伴群体里的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这种互动就是辅导资源。

四、班级心理辅导的理论依据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主要以团体动力学理论为理论依托。团体动力学认为,第一,团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团体动力学的理论基础是勒温的场论,从场论的观点看,个体不是孤立的个别属性的机械相加,它是在一定空间的一个完整系统。由此推论,团体决不是互不相干的个体集合,而是有着联系的个体间的一组关系,团体的特征取决于团体成员相互依存的内在关系,每个成员的状况与行动都同其他成员的状况与行动密切相关。

第二,团体具有改变个体行为的力量。勒温认为,虽然团体的行动要由各个成员来执行,但是团体具有较强的整体性,对个体具有很大的支配力。要改变个体应该先使所属团体发生变化,这远比直接改变个体来得容易。勒温在1943年关于“饮食习惯”的研究,完全证实了这种观点。他发现通过组织家庭主妇集体讨论决定,远比靠讲演、说服她们来增加牛奶消耗更为有效。类似的结果见之于动员母亲喂婴儿鱼肝油和橘子汁。勒温指出,只要团体的价值观没有改变,就很难使个体放弃团体的标准来改变主见。一旦团体标准变化,个体依附于团体而产生的抵抗也随之消失。

第三,团体具有决策的动力作用。勒温进一步思考,是什么力量促使团体的价值和行为发生变化?他认为这是团体决策的力量。一般来说,变化总是从“非变化”开始并以“非变化”告终,从稳态动力论的基本观点出发,勒温把这种“非变化”称为“准稳定平衡”。有两种方式可以引起准稳定平衡的变化:一种是增加团体行为的促动力,另一种是减少团体行为的对抗力。此外,团体本身还具有一种“内在的对变化的抵制”,勒温称之为“社会习惯”,它隐藏于个体和团体标准的关系中,维系团体生活的固有水平。因而,单有团体成员的变化动机不能引起团体行为的变化,必须要有足以打破社会习惯和解冻团体原有标准的力。团体决策就可以起到这种力的作用。勒温把团体决策看作是动机与行为的中介,是团体促进个体变化的一种动力。

团体具有吸引各个成员的内聚力,这种凝聚来自成员们对团体内部一定规范和价值的遵从,它强有力地把个体的动机与团体目标联结在一起,使得团体行为深深地影响个体的行为,这为调动同伴群体的教育资源,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班级心理辅导的活动形式

班级心理辅导的活动形式主要有如下七种形式:

1.游戏辅导

游戏辅导是从游戏治疗发展而来,它以,“游戏活动”为中介,将被辅导者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并进行辅导的一种方法。尤其适用于低年龄学生。儿童生性活泼好动,游戏辅导使他们在轻轻松松的嬉玩中,观察与学习良好的行为,增进各项技能的发展。

2.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运用戏剧表演的方法,通过学生对角色的模仿、想象、创造、感受、体验与讨论,达到团体辅导的目标。角色扮演有很多不同的表述形式,如角色游戏、小品表演、心理剧、情境剧等等。

3.行为训练

行为训练是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通过强化、惩罚等手段,增进学生的积极行为,减少并逐步克服不良行为。班级心理辅导中的行为训练,以集体为单位实施,一般适用于外显行为的训练。如,人际交往技能、注意力、发散性思维等等。

4.价值澄清法

价值澄清法是指让学生通过选择、评价和行动的过程,反省自己的生活、目标、感情、需求和过去的经验,最终发现他们价值观的一种方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需要组织专题讨论时,常常是运用价值澄清方法。

5.交互作用分析

交互作用分析理论,它是通过分析人们在交往中的心理状态,达到改进沟通,进而树立积极的人生处事态度的一种心理辅导方法。可以运用于个别心理治疗和咨询,也可以运用于团体心理治疗和咨询。

6.理性情绪法

理性情绪法是调节情绪的一种方法,认为决定人情绪反应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态度和想法。不同的人以及同一个人对同一件事都可能产生不同的想法,引起不同的情绪。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人的非理性想法,进而改变其情绪反应。

7.音乐调适

音乐调适是指以音乐来调节改善人的心理状态,使之趋于和谐、平衡和宁静,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的一种辅导方法。音乐调适的理论与方法来源于音乐治疗,用于中小学生的发展性辅导是很有效的。

标签:;  ;  

课堂心理咨询:关注同伴群体资源的开发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