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平度市灰埠小学 266700
后天的教育和成长环境的差异使得习惯具有因人而异的差异性。对小学生而言,正处于习惯养成的关键期。通过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协调,对于小学生适应学校教育、维持良好习惯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小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的需要
有人经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而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说明家庭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学生从家庭转入学校的过程中,学校会规定各种不同于家庭生活的行为规范,这意味着家庭与学校必须共同努力,关注低年级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可以帮助他们适应学校生活。通过家长、教师的说理教育、榜样示范等各种教育活动,学生能够逐步建立养成学校教育要求的新习惯,最后游刃有余地在学校生活。
二、有助于调和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间的矛盾
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的学校教育形式在对大量的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时所要求的统一性,与习惯本身的差异性产生了矛盾。学校教育是公共生活空间,对所有学生提出统一的要求,倡导学生共同发展的教育理念,但是这种要求未必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水平。家校合作能够调和这一矛盾,促进习惯的差异性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家庭是孩子们行为习惯的另一个训练场,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是完成教学任务和技能训练的重要措施。针对小学生早期学习,家长可以凭借对子女深入、细致的了解,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适当地拔高或降低学校提出的统一标准,最后使其适应子女发展的现实水平。家校合作培养良好习惯有助于实现统一要求与个别指导的有机协调,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三、小学生良好习惯的长久保持
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面临着完全不同的生活场景,会面临两种现状:第一,将某一情境中养成的良好习惯保持到另一情境;第二,保证学生在脱离了学校和家长的监督之后,能继续保留已经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
学生作为具有主体性的个体,在其内心建立这个习惯的积极意义的同时,又不断地受到相反观念的冲击,使得建立的意义被弱化消解。这是一个建构与解构同时进行的过程。
总之,每个家庭都有差异,家庭所能够提供的养成教育也很难符合社会变迁的速度。这时的养成教育需要家庭与学校携手,共同探索在适合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规范要求为题材的前提下,让学生经历对习惯进行自主选择、自发践行、自觉反思的过程,掌握习惯决策的智慧,磨练习惯坚持的意志,深化习惯内省的意识,从而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即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社会“学会生存”。
论文作者:王萌斐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8
标签:学校论文; 习惯论文; 家庭论文; 学生论文; 小学生论文; 家长论文; 差异性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