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科技资源配置的特点、机制及其借鉴意义_科技论文

台湾科技资源配置的特点、机制及其借鉴意义_科技论文

台湾科技资源配置的特点与机制及其借鉴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资源配置论文,台湾论文,机制论文,意义论文,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台湾科技资源配置的现状

在科技资源系统中,科技人力资源和科技财力资源具有相对重要的地位和决定性的意义。因为,它们是科技生产的基本要素,是科技生产得以进行的先决条件。

(一)台湾的科技财力资源配置现状

评价科技财力资源的指标有: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R&D 经费及其占GDP的比重、政府财政科技经费拨款、非政府自筹资金投入、 金融融资等。

1.台湾的R&D经费投入

从表1可知,自1991年以来,台湾的R&D经费投入及其占GDP 比重一直保持持续上升趋势。R&D经费投入从1991年的817.56 亿新台币增加到1997年的1748.21亿新台币,年均增长率约18.97%;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从1991年的1.70%上升到1997年的2.15%,平均每年增长约0.075 个百分点。台湾的R&D经费占GDP的比重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

表1 台湾R&D经费投入变化趋势

年 份 1991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R&D经费(百万元新台币) 81756 103617 114682 125031 138568 174821

R&D经费占GDP的比重(%) 1.70

1.76

1.80

1.81

1.85

2.15

数据来源:《中国科学技术指标》(1998):176

*《自由中国之工业》1998 (4 ):16.转引自《台湾研究集刊》1999(2):56。

但是,如果台湾的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仅以年均0.075 个百分点的速度增加,那么台湾将难以实现到2000年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5%的目标。因此,台湾近两年明显加快了对R&D经费的投入,如1997 年R&D经费就比1996年增长了26.2%,R&D经费占GDP的比重比1996 年增加了0.30个百分点,为年均增长速度的4倍。台湾的R&D经费投入能够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是:一方面,政府在保持R&D 经费持续稳定增长的同时,民间(包括民营企业、私立研究机构及财团法人等)的R&D 经费投入急剧增长并大大超过政府对R&D经费投入的增长速度。政府R&D经费投入从1991年的425.74亿新台币增加到1996年的588.74亿新台币,增长了38.3%;而民间的R&D 经费投入从1991 年的391.91 亿新台币增加到1996年的796.94亿新台币,增长了103.3%,已占台湾全部R&D经费的57.5%。民间的R&D经费投入不仅比政府的增长快, 而且总量上也超过了政府的投入,形成了以民间为主的R&D经费投入格局。另一方面, 台湾企业(公营、民营)的R&D经费投入增长很快,据统计,来自企业的R&D经费已超过台湾R&D总经费的60%。其中,在政府财政紧缩,公营企业R&D经费投入略微缩减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加快了对研究与试验发展的投资,民营企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投入已从1991年的372.22亿新台币增加到1996年的774.27亿新台币,增长了108.0%,对台湾全社会R&D经费的投入稳定增长起到了重要作用。

2.台湾R&D经费的执行部门和类型配置

企业、科技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是台湾R&D 经费的三大主要执行部门。从1991年以来,台湾R&D 经费在三大执行部门的配置比例基本上保持在4∶2∶1左右(表2),其中企业占显著优势,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台湾的R&D活动与经济活动结合得较紧密。

表2 台湾R&D经费的执行部门配置比例(%)

年份 19911993199419951996平均

企业 53.656.957.557.658.056.72

科技研究机构 30.928.727.428.429.328.94

大专院校15.514.415.114.012.714.34

数据来源:《中国科学技术指标》(1998):176,经整理。

另外,从1991年以来,台湾R&D经费在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种类型之间的比例从1991年的约1∶3.5∶4调整到1996年的约1∶2∶4(表3),基础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比重明显增加, 应用研究的比重明显降低。其主要原因之一是90年代以来,为了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产业从以仿制西方产品为主的模式转变到以自主开发为主的产品生产模式,台湾开始加强建立自己的研究开发基础设施,并重视基础研究。而且,台湾为了使自己成为21世纪亚太地区的一个研究热点,已计划继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使基础研究的研究经费在R&D 经费中的比重达到15%。

表3 台湾R&D经费的执行类型配置比例(%)

年 份 19911993199419951996

基础研究11.513.714.914.313.8

应用研究40.335.835.228.229.6

试验发展48.250.549.857.556.6

数据来源:《中国科学技术指标》(1998):176,经整理。

(二)台湾的科技人力资源配置

台湾的科技人力资源相对来讲比较丰富,从事研究开发的人力已从1991年的82436人增加到1996年的117268人, 其中研究人员(指科学家和工程师,下同)从1991年的46173人增加到1996年的71754人,研究人员的比例已达到61.0%;每万劳动力中研究人员从1991年的54.0人增加到1996年的77.1人。以上数据从某种程度上表明,台湾已具有较大数量和较高质量的科技人力资源。

台湾的研究人员主要配置在三大部门:企业、科技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表4)。从1991年以来, 台湾研究人员在三大部门间的配置没有明显的变化,基本上在2.5∶1∶1左右徘徊。 企业在配置中占据显著优势,这与其在R&D经费中所占比例非常一致, 说明台湾的企业具有从事R&D活动和使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明显优势。

表4 台湾研究人员(科工)执行部门配置比例(%)

年 份 19911993199419951996

企 业 54.256.067.156.256.6

科技研究机构 23.922.120.522.722.1

大专院校21.923.523.021.121.3

数据来源:《中国科学技术指标》(1998):176,经整理。

二、台湾科技资源配置的特点及其主要配置机制

(一)特点

从以上对台湾科技资源的两个重要要素——R&D 经费配置和研究人员配置的分析可以看出,台湾的科技资源配置具有以下特点:

1.民营企业成为R&D经费投入的主体。从1993年以来, 台湾民营企业的R&D经费投入超过了政府的投入,R&D 经费的投入从1993 年的 523.25亿新台币增加到1996年的796.94 亿新台币, 相应的, 民营企业的R&D经费占全社会R&D经费的比重也从49.0%上升到55.9%,成为R&D 经费投入的主体,同时也表明了民营企业对科技的需求正日益增强。

2.R&D经费和研究人员的配置均以企业为主。 这种配置模式有利于R&D活动与经济密切结合, 这已为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及台湾自身的发展历史所证明。当今世界,随着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和竞争全球化,世界各国企业都竞相增加R&D经费和研究人员, 以期提高企业的创新和竞争能力。因而,在R&D 经费和研究人员的配置上,台湾顺应了世界经济科技一体化的要求,而且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从表5可以看出,台湾企业除了R&D总支出居平均水平之外,它在其它几个方面均具有优势。在周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中,台湾企业的综合竞争力相对而言也稍占优势。

表5 1998年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

新加坡 香港 台湾 韩国 泰国 马来西亚 菲律宾

企业R&D总支出 - - *+

- -

-

企业R&D人数

* * ++

* -

*

企业技术合作

- - +-

- *

*

院校与企业间合作研究

+ - +*

* *

*

企业竞争力优势与劣势比较

数据来源:IMD《世界竞争力年鉴》(1998), 引自《中国国际竞争力发展报告》(1999):297

3.R&D经费在研究与试验发展的三种类型之间的配置相对较合理和协调。R&D经费应该在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种类型之间按比例合理配置,这已是大家的共识。从国际上部分国家R&D 经费在这三种类型之间的配置来看,美国、日本和韩国的R&D 经费在三类间的比例大致为1∶1.5∶4左右;英国约为1∶1.3∶1.6左右;印度约为1∶1.6∶2;巴西约为1∶1.3∶3左右。从表3可以看出,台湾的R&D经费配置与美国、韩国、日本的最为接近,而这些国家和地区在过去一个时期内都是经济发展相对较快或者较稳定的。因此,从科技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来讲,台湾的R&D 经费在研究与试验发展的三种类型之间的配置具有相对合理性、协调性。

表6 部分国家R&D经费活动类型配置比较(%)

国 别美国

日本

英国

韩国

印度

巴西

年 份1993

1991

1991

1990

1993

1990

基础研究15.5

12.9

25.71621.3

22.0

应用研究23.3

24.7

34.4

24.0

38.7

28.7

实验发展61.2

62.4

39.9

59.9

40.0

67.5

数据来源:刘洪涛等著《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与中国的实践》,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版:114

(二)主要配置机制

台湾目前的科技资源配置模式是与台湾90年代以来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密切相关的。

台湾的产业发展从80年代开始由“进口替代”时期转向“科技导向”时期。为了使科技产业在台湾生根,激励研究创新,以促进产业提升结构转型,产、官、学、研资源整合,台湾把建立科学工业园区作为重要途径。台湾科学工业园区建设和一系列政策如《科学技术发展方案》、《促进产业升级条例》、《十大新兴工业发展策略》等的出台,一方面促进了台湾的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使台湾目前“已达到以服务业为主、工业次之、农业所占比率相当低的形态,具有先进国家产业结构的水平”“高科技产业与服务业成为主流产业”。而高科技产业等的发展和全球性竞争又对企业的研究经费投入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企业对科技人员产生了强大的需求。企业的外部压力和对科技人员的内在需求,一是促进了企业加大研究经费投入,二是促进了一大批科技人员进入企业。另一方面,科学工业园区一般都紧靠大学、研究机构,促进了科技人员和研究经费在产、官、学、研之间的合理配置。另外,科学工业园区还是台湾其它科技企业的技术的重要源地,因而促进了园区内技术的扩散和内外企业间的人才流动,“一般企业每年人才流动的比例都在10%~20%之间”,对科技人员的合理配置产生了有利影响。

因此可以说,充分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契机,以科学工业园区为依托,“产官学研”相结合为纽带,产业需求为动力成为台湾90年代以来科技资源配置的主要机制。

三、台湾科技资源配置模式的借鉴意义

台湾目前科技资源配置的特点和配置机制对祖国大陆的科技资源配置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促使大中型企业R&D经费增长、开辟新的经费渠道, 仍然是大陆谋求增加全社会R&D经费投入的重要途径。到目前为止,大陆全社会R&D经费占GDP的比重约为0.6%(1997年),政府仍是R&D 经费的第一大来源,占60%以上,非政府来源约占35.7%左右。虽然大陆R&D 经费中每年政府转政拨款都在增加,但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的研究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如1995年全部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即R&D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18%,其中大中型企业为0.30%,小企业为0.02%。因此,要采取相应措施增加大中型企业R&D经费投入。另外, 应根据产业的发展变化开辟新的经费渠道。

2.台湾近几年全社会R&D经费之所以能以较快速度增长, 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新兴的民营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对R&D 经费的持续增加。近几年大陆的民营科技企业也呈快速发展势头,科技产业异军突起,应及时采取措施,使民营科技企业为增加全社会R&D 经费投入做出贡献。

3.以企业为中心配置R&D经费和研究人员。台湾的R&D经费和研究人员配置以企业为主,均为56%左右,配置较为协调,并已显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竞争力。如1997年,台湾的资讯电子业总产值357.84亿美元,约占其制造业总产值的10%左右,有9 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且占据了五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大陆近些年企业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比例已从1991的27.5%上升到1995年的32.4%,企业执行的R&D 经费1995年上升到31.9%,R&D 经费和科学家与工程师的配置仍然以政府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为主。R&D 经费和科学家与工程师在企业中的配置比例较低,因此大陆在以企业为中心配置R&D经费和研究人员时, 重点在于增加企业中两者的比重,为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创造基本条件。

4.从科技、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看,台湾的R&D 经费在研究与发展的三种类型之间的配置具有较好的协调性。目前大陆的R&D 经费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种类型之间的配置大体在5.7%、27.2 %、67.1%左右,基础研究配置比例过低。而经济的快速增长需要大量的创新R&D,如果没有坚实的基础研究,创新就失去了知识源泉, 而仅仅依靠技术引进和模仿,是很难取得经济的快速增长和跳跃式发展的。

5.台湾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契机,利用产官学研相结合的模式配置科技资源,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陆现在正值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与科研机构转制和调整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与科研机构转制和调整均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机遇,政府应抓住这一契机,调整政策,积极促进企业、大学、研究机构间相互合作的,这既能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又有利于解决大陆长期以来科技与经济相脱节的问题。

(收稿日期 2000—03—10)

标签:;  ;  

台湾科技资源配置的特点、机制及其借鉴意义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