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课文提示的编写——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为例论文,以人论文,课文论文,初中论文,提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文提示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亮点之一,随着课改,随着课程理念的更新,教科书中的课文提示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是不同时代教育教学理念的体现。本文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提示作些分析,并提出课文提示应具备激情引趣、设悬置疑、简洁扼要三大功能,所谈均是个人主见,还望方家指正。
一、对不同版本教科书中相同篇目课文提示的对比分析
可以看出,1992年版教科书中的课文提示更多的是从语文常识、课文内容、主题、写作特点、语言特点等方面进行总结或介绍,这与以双基训练为教学重点的时代观念比较一致。当时,不论是教材编排还是教师教学,都是从学习、掌握知识出发,并把其作为重点。这样的提示给人先入为主的感觉,师生即使不看全文,也可以知道课文的大概;不去总结,也可以在课文内容、主题、写作特点、语言特点等方面说上几点。一般来说,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高,读课文有时也是囫囵吞枣,如果提示的内容比较全面、具体,恐怕不利于学生独立阅读。相比之下,课标版的提示大多比较人性化,表达亲切、生动、有趣,比较富有感染力,更注重引导,与课标的理念一致。当然,课标版教材也不是所有的课文提示都比较理想。笔者对教科书中的课文提示作了统计,发现每册书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课文提示尚需完善。这些课文提示大多也是从课文内容、主题、写作特点、语言特点等方面介绍,如:“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山区孩子童年的幻想——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在山的那边》)这则提示概括了诗的内容,但“他真的是在寻找大海吗”这句问话价值不大。再如:“作者笔下的这只丑小鸭,处处受排挤,受嘲笑,受打击。但他并没有绝望,也没有沉沦,而是始终不屈地奋斗,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天鹅。这一切缘于他心中那一份恒久的梦想。你我都能成为一只天鹅,你会成功的,不过有很长的路要走……”(《丑小鸭》)这则提示概括了课文的内容、主题,对丑小鸭的形象也进行了概括。又如:“人们大都歌颂母爱,这篇课文却写父爱;歌颂父亲,一般是正面写父亲的高大形象,这篇课文却写父亲的背影,写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写爱的文章,往往有淋漓尽致的描写,这篇课文的语言却很朴素。那么,这篇课文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请带着这个问题,认真阅读课文。”(《背影》)提示语言比较啰唆,而且也从内容、语言方面做了介绍。
二、课文提示的功能
课文提示对师生阅读课文有着重要作用。笔者了解到有96%以上的教师都很重视课文提示,在学习课文之前,都会让学生先阅读课文提示。
笔者认为教科书中的课文提示应尽量避免直接向学生提供那些通过阅读才能够获得或者经过思考才能够感悟的信息或内容。所谓提示是把对方没有想到或想不到的提出来,引起注意。课程标准在阅读部分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阅读、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主张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与教师、同学的互动中自行探究课文,不仅要注意探究的结论,也要注意探究的过程;主张抛弃过去硬灌课文主题思想、写作特点的做法。对于一篇课文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掌握上,更注重从三维目标尤其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引导学生开展阅读,所以课文提示要具备以下功能。
1.激情引趣。激发学生阅读情感,引发学生阅读兴趣,创设良好的阅读情境,使学生尽快进入课文设定的情境中,这是阅读教学的第一步。如:“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又奇特,从中可以获得许多‘物外之趣’。你在童年时代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课文是用文言写的,只有二百多字,要仔细体会这种语体简洁的特点。”(《童趣》)这则提示贴近学生生活,能够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利于进行个性化的阅读;另外,这是学生初中阶段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学生对这种语体所知不多,提示中对此进行了提醒、暗示,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关注这一问题。再如:“你听过知了唱歌、蟋蟀鸣叫吧?你看过蜘蛛辛勤织网、蚂蚁满载而归吧?也许还玩过贪食的花金龟、挂着灯笼的萤火虫吧?这些自然界大家庭的成员,是人类亲密的朋友。听,蝈蝈又开始唱歌了。”(《绿色蝈蝈》)这则提示没有概括课文内容,也没有从写作手法等方面向学生交代一些知识性的内容,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学生会饶有兴趣地阅读课文。还如前面提到的《丑小鸭》一课的提示,笔者改为:“当一种事物处于弱势时,你是否会排斥、讥笑它;当这种事物变为强势时,你是否会羡慕它?有时,我们的态度会给事物带来伤害;有时,我们会为自己所持的态度而感到惭愧。阅读课文《丑小鸭》,体会丑小鸭变成美丽的天鹅前后的悲喜故事。”
2.设悬置疑。学贵有疑,设置悬念,提出疑问,往往会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如:“当雄浑激昂的《命运交响曲》叩击着你的心扉时,你也许想起了贝多芬——这位遭到命运沉重打击的音乐巨人。但是,除了他的音乐,你还知道他更多的故事吗?耳聋后的贝多芬,在生活中是个怎样的形象?读读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贝多芬的心灵。”(《音乐巨人贝多芬》)贝多芬以及他的《命运交响曲》,多数学生耳熟能详,提示中“除了他的音乐你还知道他更多的故事吗”这句话容易与学生产生共鸣,尤其是提到“耳聋后的贝多芬,在生活中是个怎样的形象”,更能激起学生快速阅读、获得答案的欲望,最后一句“读读这篇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贝多芬的心灵”,给人非常亲切的感觉。再如:“罗布泊曾经是美丽的仙湖,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水如明镜。20世纪70年代,仙湖消逝了,罗布泊从此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是谁造成了这样的悲剧?”(《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则提示紧扣文章题目,又对文题加以解释。罗布泊,原来是什么样的?什么时候消逝的?提示中都做了回答。但是为什么消逝?消逝后变成了什么样?提示中找不到准确的回答,提示中前面说罗布泊美丽,后面说消逝、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地方,这种强烈的对比已经使学生在头脑中产生了大大的问号,带着问号阅读课文,他们会积极地思考、自主地探究,根据自己的个性和生活经验,对课文进行发自内心的、不同角度的理解和阐释。又如前面提到的《在山的那边》的提示,笔者改为:“山的那边是什么?当你看见山时,是否会这样问自己?你想探寻答案吗?阅读全诗,或许诗人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答案。”
3.简洁扼要。学生是通过阅读课文达到学习的目的的,提示中的内容不要涵盖太多信息,但是也不是说得越少越好。如:“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风筝》)这则提示简洁,但却给人一种模糊不清的感觉,不够扼要。“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这句话说得不明确,讲述的是“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还是“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或是二者兼有呢?再如:“在学习过程中,你是否做到全神贯注、心无旁骛呢?你能否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呢?反思一下自己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对照梁启超提出的‘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你对人生价值也许会有更深的领悟。”(《敬业与乐业》)这则提示针对学习一事而提。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态度究竟是怎样的?梁启超提出的“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又是怎样的?这种“敬业与乐业”的生活原则是否会对学生的学习有意义?简短的几句话既表达出学生关心的问题,又紧扣文题。又如前面提到的《背影》一文的提示,笔者改为:“朱自清是位著名作家,他所作的《背影》从人们常常忽视的细节入手,感动了几代人,请细读课文,体会它的感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