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金国[1]2004年在《河北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通过问卷和访谈对河北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现状进行了广泛调查,经过对学生的766份有效问卷的数据统计结果和个案访谈的第一手资料的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在学生的感受中总体上河北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现象的普遍程度并不高,但在不同背景下存在着差异。第一、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存在差异且普遍程度呈递增趋势。第二,重点校和普通校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总体差异不显着,但是在依法执教方面教师失范行为的普遍程度普通校高于重点校,在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方面教师失范行为的普遍程度重点校高于普通校。第叁、中等以上城市、县城和乡村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总体差异显着,且城市高于乡村。但在热爱学生方面差异不显着。在依法执教方面教师失范现象乡村高于县城以上城市。在为人师表方面教师失范现象县城和乡村均高于中等以上城市。研究者对以上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王伟[2]2016年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它对教师的教育理念、态度、行为、品质等能够产生直接影响,而随着社会变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近年来,网络媒体上报道的关于中小学教师冷漠孩子、体罚孩子等不合乎职业道德规范的教育事件屡屡发生。教师的道德失范问题已经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指的是教师做出偏离或者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非正常行为。教师的道德失范行为给社会带来了极大恐慌,学生家长人人自危,给青少年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摧残。教育部《关于整顿师德的若干意见》的颁布,表明了国家政府对整顿师德,做好师风建设的重视程度,同时也昭示了我国现阶段师德建设以及整顿教师风气已经是燃眉之急。深入研究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分析造成教师举止失宜的原因,并且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不仅能够显着改善中小学的教育水平,树立师德新风,还能够重塑教师个人形象,树立教师公信力,恢复社会和谐。本研究在文章的开头部分阐述了本次研究所涉及的研究方法、背景和意义,同时系统总结归纳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现阶段中小学教师道德失范行为进行研究,从研究结果中,我们能够了解到下列情况:绝大多数的家长和学生都认为当前教师职业道德普遍令人放心,但是存在小部分的害群之马。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教师的廉洁从教意识薄弱,会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收受学生及家长的礼品,借着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大肆发展有偿补课的第二事业;同时中小学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也有所下滑,教师把家长当作自己的小助理,将本该属于自己的责任推卸给家长;最重要的是教师对学生的不当惩戒行为依然存在,对待学生缺乏尊重,对优等生与差生差异对待,会因为成绩或家庭原因特别地照顾和偏心那些优等生。这些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有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落后,教师专业化程度低,个人压力过大等;更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和应试教育这一教育大环境的影响。要想解决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问题,应该首先从内在方面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教师的内在素质,同时从外在方面约束,通过教育和榜样的作用,有效的引导教师做出道德行为;同时有效完善监督体系和惩罚体系,规范教师道德失范行为;完善评价与激励制度,有效约束教师道德失范行为。除此之外还必须提高学生及家长自我保护意识,在自身受到侵害时能有效保护自己。
杨金国[3]2005年在《乡村、县城及中等以上城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是“河北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调查研究”课题的一部分,主要针对乡村、县城及中等以上城市等不同区域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现象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等以上城市、县城和乡村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总体差异显着,且城市高于乡村,但是,在依法执教方面失范行为普遍程度乡村高于县城以上城市,在为人师表方面县城和乡村均高于中等以上城市。研究者对以上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张旦生[4]2016年在《中小学师德失范治理政策的合法性研究》文中认为公共政策合法性是“政策被公众认同”和“政策值得公众认同”二者有机统一的整体?前者源于经验性的事实判断,后者则指向政策价值本身?在现代民主社会,“政策值得认同”已成为实现“政策被认同”的必要条件?近年来,中小学师德失范事件频发倒逼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旨在规制教师行为的师德失范治理政策?然而,政策的实施并未能有效预防和减少师德失范行为,政策权威贬值,有效性不足的实践困境促使我们开始反思此类政策是否被公众认同以及是否值得公众认同,即政策的合法性问题?合法性理论源远流长,在其演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理性建构主义?经验主义和现代规范主义叁种理论分析框架?通过比较,本研究指出理性建构主义和经验主义合法性理论所具有的片面性以及建立于这两种理论基础之上的中小学师德失范治理政策存在的缺陷?现代规范主义合法性理论批判性地继承了前二者的合理内核,与中小学师德失范治理民主化和现代化的要求相契合,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展现了理想状态下,具有较高合法性的中小学师德失范治理政策的应然状态?在现代规范主义合法性理论视角下,公共政策的合法性应当包含政策主体合法?政策内容合法和决策程序合法叁个部分?研究者通过个别访谈和政策文本分析,呈现出当前中小学师德失范治理政策合法性的实然状态:政策主体方面,教师作为重要的直接利益相关者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参与不足;政策内容方面,师德失范行为泛化,“行动”语句抽象模糊,“后果”语句不明确;政策决策程序不完善?中小学师德失范治理政策合法性危机在政策实践中已经凸显?追根溯源,探寻中小学师德失范治理政策合法性危机产生的原因?科层治理模式的制约以及教师专业自治组织发育不良,致使教师群体在与政府?社会力量的博弈中始终处于弱势,政策参与主体的地位被边缘化,直接损害了政策主体的合法性?工具理性的强势和价值理性的式微导致部分师德失范治理政策成为教育行政部门管制教师的工具,师德失范行为泛化,一些非师德失范行为被纳入政策文本,政策内容的合法性受到伤害?政府决策机制不健全致决策程序合法性危机产生?综上所述,政策主体多元化且组织有序,政策内容符合公认价值,决策程序科学合理是提高中小学师德失范治理政策合法性,使政策值得公众认同的必然要求?据此,文章提出以下具体策略:其一.实现科层治理模式向政策网络治理模式转换,在保持各政策主体力量动态平衡的前提下构建中小学师德失范治理政策网络,保证政策参与主体充分有序地参与政策制定?其二.政策内容应满足合目的性?合价值性与合规律性等叁个条件?合目的性要求划清师德行为的边界,避免扩大化;合价值性要求在政策网络中各政策主体之间进行充分的协商和博弈,避免压制;合规律性要求划清师德行为的层次,因层制宜?其叁.决策程序应限制公权力滥用,保障政策网络有序运行?
张姝婷[5]2016年在《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教师作为一个古老的职业,既是人类文明的塑造者,又是人类文化的传承者。面对中小学教育阶段的教师其培养对象是身心发展尚未全面、均衡的青少年儿童,他们的一言一行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小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对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加强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有助于提升教师职业素养、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以及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以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基于道德建设理论,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对南昌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南昌市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现状进行了研究,发现南昌市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机制存在的问题,从教师自身素质、社会文化机制影响以及学校师德管理制度叁方面深入剖析问题的成因,现有机制不够全面和长效导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师德建设问题,从而提出了立足七大方面建立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体系,旨在为提升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中小学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和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职责,因此建立师德建设的认同机制坚定教师职业精神,构造教育机制推动教师自主学习,推动创新机制鼓励教师与时俱进,发展融入机制深化教师专业成长,开放释放机制维护教师切身利益,建设考评机制促进教师师德自律,优化奖惩机制激励教师规范行为,以教师内在驱动力为根基加以外部制度的有效监管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形成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良性循环,让中小学教师回归到应有职责的使命中来。
姚晓萍[6]2018年在《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建设路径研究》文中认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教师的素质特别是其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发展进步,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调查结果显示,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的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中学教师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修养。但是,也有少部分中学教师在其职业道德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等方面,并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鉴于以上情况,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当前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建设路径研究,是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中学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本研究以Z市当前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对Z市叁所中学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当前中学教师职业道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从社会、学校和教师自身叁个层面系统剖析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视角提出改进当前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措施。具体措施分别是:从宏观的视角要协同政府和社会的合力;从中观的视角要发挥学校的管理效能;从微观的视角要重视教师的道德涵养教育,从而共同促进中学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
姜迪萍[7]2014年在《文化精神视域下的师德失范探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几十年后,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部分教师的职业道德却受到了世人的质疑,损坏了教师的形象。为何随着教师经济地位的提升,教育科学的发展,教师的职业道德却出现下滑的现象?这成为本研究的研究起源。在追溯这一缘由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教师这一职业本身就起着传承文化与创新文化的使命,即教师在文化的环境中不只是像普通民众那样充当着被“文化”的角色,而是还充当着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角色,教师与文化有着更直接、更多的深入接触,教师更易受到各种文化精神的影响,所以当我们的教师在面对当前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危机及多元文化精神之间的矛盾冲突时,出现了人生观、价值观迷茫,教育理想缺失等问题。这不仅影响着教师教育观念,还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本研究将从文化精神的角度剖析其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进而尝试从文化精神的角度提出转变教师文化精神,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的策略。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意义、创新点;界定了文化、文化精神、文化精神冲突、师德、师德失范等重要概念;同时还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师德的要求及我国学者对师德失范现象、师德失范原因及师德建设的研究状况。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当前部分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表现。根据以往学者研究的相关成果,笔者将职业道德失范的现象归纳为五个大类:第一类是指部分教师爱岗敬业精神的缺失,主要包括不热爱教育职业,拓业、进取精神缺失,爱心、耐心不足的失范现象;第二类是指部分教师诚实品质缺失的失范现象;第叁类是指部分教师漠视学生人格和人权,主要包括部分教师挖苦、辱骂学生,体罚、变相体罚学生的失范现象;第四类是指部分教师不能廉洁从教,主要包括教师恶意有偿家教,向家长索财的失范现象;第五类是指部分教师弱化师表行为的现象。第叁章基于教师职业精神与职业行为的失范,试着从我国传统文化精神及多元文化精神之间的冲突这一角度解析师德失范的根源。在论述中,笔者认为其原因之一是部分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流失;原因之二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消极因素的影响;原因之叁是不同文化精神之间价值取向的冲突造成教师价值观的迷茫,等级观念与民主平等、个体精神等观念上的冲突造成教师教育观念的无所适从,从而导致师德失范。第四章主要从文化精神的角度提出改变我国当前师德现状的对策。文章主要分为叁节,第一节主要论述了文化精神视野中提出师德建设对策的依据,即,师德建设的文化精神成因依据;文化精神的特点。第二节主要阐述了在文化精神角度下的师德建设对策的构成,即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整合多元文化精神;培养文化自觉创建新文化精神。第叁节主要阐述了,正因为文化具有这些特点,所以在此基础上从国家、学校及教师个人叁个层面分别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即国家应自上而下地进行一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整合多元文化、创建新时代新文化精神的文化改革运动,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发展创设良好的文化精神大环境;其次应在教师培训时增设文化课程,将教师培养成“文化自觉”之人,从而增强教师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的自觉意识。学校层面则可以通过传承、整合传统文化精神中的精髓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创设环境;还可以通过开展开放性的校本研究,通过实践训练,改变教师原有的文化心理结构,使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文化心理结构,从而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教师个人应顺应时代的发展,有意识地吸收新的文化精神,转变教育观念,拓展阅读面等方法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希望能改善中国当前教师的职业道德现状。
赵皓辰[8]2009年在《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心理成因与应对策略》文中认为教师职业道德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教师队伍中不断出现职业道德失范的案例,这大大影响了教师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而且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严重影响,教师职业道德失范问题也成为了一个很普遍的社会问题。但从目前情况上来看,对职业道德失范问题的研究,大部分是从社会学和伦理学的角度分析,很少从教师自身的心理方面来探讨。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应当也是教师心理问题的折射,研究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心理成因尤为重要。本文在吸纳和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通过调查法与访谈法研究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问题,力图对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心理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全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其中包括对问题提出、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核心概念界定等的阐述;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包括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与发展、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国内外相关研究;第叁部分为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心理成因分析;第四部分为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应对策略。本文的结论是:教师职业道德失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教师在“依法执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八个方面中已经出现了妨碍学生身心发展的各种不适当或不良的行为,并且对学生造成了很深的影响,而这些行为大部分都是由于教师的职业压力过大导致的心理问题的反应,例如焦躁、孤独、压抑等心理问题。
杨金国[9]2006年在《小学、初中、高中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属于作者“河北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调查研究”课题的一部分,主要针对小学、初中、高中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现象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教师职业道德失范行为存在差异且普遍程度呈递增趋势。作者对以上结果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王丽岩[10]2012年在《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奠基作用和小学生本身的特点,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水平对小学教育和小学生有着特殊影响。本文在吸收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通过文献法、案例法、访谈法和问卷法,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较为深入地研究了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失范现象,发现了某些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问题,如为师不廉,以职谋私;职业倦怠,惰于治学;法制观念淡薄,随意处罚学生等等。然后,从社会环境、学校管理和个人素养等方面对某些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具体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原因分析提出了某些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应对策略,包括提升小学教师自身素养水平,营造民主、宽松的工作氛围,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切实保障个人利益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调查研究[D]. 杨金国. 辽宁师范大学. 2004
[2].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研究[D]. 王伟. 江苏大学. 2016
[3]. 乡村、县城及中等以上城市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比较研究[J]. 杨金国.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中小学师德失范治理政策的合法性研究[D]. 张旦生. 西南大学. 2016
[5]. 中小学教师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研究[D]. 张姝婷. 南昌大学. 2016
[6]. 中学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及建设路径研究[D]. 姚晓萍. 兰州大学. 2018
[7]. 文化精神视域下的师德失范探究[D]. 姜迪萍. 上海师范大学. 2014
[8]. 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心理成因与应对策略[D]. 赵皓辰. 东北师范大学. 2009
[9]. 小学、初中、高中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比较研究[J]. 杨金国. 党史博采.理论. 2006
[10]. 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失范问题研究[D]. 王丽岩. 河北大学.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