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对近代不同历史阶段下我国学校体育师资的培养与发展轨迹进行研究,从体育师资与学校教育的结合、不同时期学校体育师资培养的开展现状、不同社会因素影响下学校体育师资培养特点等三方面进行梳理。得出近代我国学校体育师资发展的特点。
关键词:体育师资;学校体育;特点
1近代我国体育师资培养发展的历史阶段
1.1萌芽阶段
1840年的鸦片战争迫使中国打开国门,接受西方先进的军事思想与理念。体育便在时代的浪潮中被当时的先进分子引入到中国。洋务运动“师夷长技以制夷”理念下的军事体操,晚清政府先后聘请的外国教官,选派留学生出国学习、办军事学堂,开展体操课程等;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近代西方体育的内容第一次被系统的、有意识的传入到中国。洋务运动是近代西方体育传入中国最重要的标志,在此时期,近代体育的传入同样与教会学校、基督教青年会等密不可分,众多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使体育在近代的中国生根发芽。在此阶段学校体育师资主要来自英国、德国以及日本的体育教习,而教会学校中大多由美国体育教师等,退伍士兵的充任。1895年基督教青年会在传播体育的过程培养了许多体育人才,这是我国早期体育师资的雏形。
1.2初步发展阶段
“以日为师”阶段
随着西方体育在中国的传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德国等地军国民体育思想也传入到我国,并在当时救国图存的社会背景条件下影响了我国近二十年之久,军国民体育思想在民国时期体育师资的培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0世纪初,清政府为维护其统治曾做了一些改良措施,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但因为制订过于急促,及本身若干不足和局限,加上清廷内部的权力竞逐的原因未能得到实施。1903年清政府又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葵卯学制)并规定了学堂的学制、课堂体制以及学时和教师、学生有关的相关规定。壬寅学制为葵卯学制的实施奠定了基础。葵卯学制的实施也标志着我国近代教育体制与体系正在形成。
1.3转型发展阶段
“以美为鉴”培养体育教师
转型发展阶段是我国体育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众多的体育思想决定着体育的实践,同样也影响着学校体育师资的发展。1922年1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学校系统改革命令”(又称《壬戌学制》),次年公布的《新学制课程标准》正式把学校的“体操科”改名为“体育科”。之后,体育师资教育的课程内容逐渐转为球类、田径、游戏和普通体操等西方现代体育项目。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民国政府教育部于1931年前后颁布了《初级中学体育课程标准》、《高级中学普通科体育课程标准》、《小学体育课呈标准》等,这些标准曾多次修改、修订,包括了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这些标准以及“细目”反映了当时体育界人士、政府等对于体育建设的愿想。
2学校体育师资培养的特点
2.1晚清政府管制下体育师资培养特点
在晚晴政府时期,体育师资的培养主要是“洋务运动”后,急需引进西方近代体育的手段和方法,此时期我们对近代体育的思想、制度等方面的认识不够全面,在这一时期全国约至有15所与体育相关的院校,这些院校中既有民办的也有官办的。晚晴政府管制下的体育教育机构不仅数量少,其培养时间也极为短暂,培养出来的体育师资大多是为了培养当时的革命队伍。处于军事兵操方面,其传播范围小。民众并未认识到体育的诸多社会功能。但是,清政府二十世纪初颁布的一系列学制打开了我国学校体育师资的需求,开启了近代体育师资发展的序幕。这一阶段我国对西方体育的引进主要是向日本、德国学习。学习的内容是军事兵操,这些内容的学习为后期的军国民体育思想奠定了基础。
2.2基督教青年会影响下体育师资培养特点
教会学校的体育在初始阶段多停留在为在华的外国人提供服务,并未对近代中国体育的发展产生影响,鸦片战争时期传入我国的体育与教会学校的体育在本质上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而随着基督教青年会在华的发展,其对我国近代的体育发展影响可以说是影响重大,基督教在对近代体育的影响涵盖了方方面面,,基督教青年会在传播过程中,非常注重对本地青年的改造,使中国的青年在价值观上对其进行认可,在组织比赛、培养体育人才的过程中,大大改变了我国民众对于体育的认识。
2.3民国政府管制下培养体育师资的特点
民国政府时期,我国体育师资的培养与发展处于多元化发展的过程中,在这一时期,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国内体育思想理念不断发展与完善,国民对体育的认识不断提高。欧美等国家现代体育的发展如球类、田径等;运动项目与规则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在社会上引起了重要的影响,全国内涌现了多所培养专门体育师资的大学。
3小结
近代体育师资伴随着西方体育的传入从无到有,经历了从单一到多远化的发展过程。国民对于体育认识的不断提高,体育思想、内涵的不断丰富,形成了我国近代体育的基本面貌。体育师资的培养与发展,在近代受到了时代背景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时代背景下,管制的不同、思想的转变,使体育在各个时期下服务于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郝勤.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5
[2]蒲鸿春. 近代我国体育师资教育回溯[J]. 体育文化导刊,2016(04):171-176.
[3]周坤. 1903-1949我国体育师资的培养[D].北京体育大学,2017.
[4]徐京朝,李传奇. 基督教青年会对中国体育发展的贡献考述[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31(02):207-210.
作者简介:王义震,男(1993年—),在读硕士研究生,成都体育学院,专业为体育人文社会学。
论文作者:王义震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3
标签:体育论文; 师资论文; 近代论文; 我国论文; 学校论文; 基督教论文; 学制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