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论文_康中华

读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论文_康中华

辽宁省朝阳县古山子镇东五家子初级中学 122000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苏轼因与当权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至密州为官,想借外放之机,与亲人团聚,但事与愿违。两年后的中秋(即公元1076年中秋),他只身密州,中秋之夜,明月千里,银辉遍地。而此时他与胞弟苏辙已经分别整整七年,明月勾起了他对亲人无限的怀念,面对明月,诗人趁着酒兴,挥毫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粗读此词,以为是一首爱情词。精读后方知这首词是苏轼借千里明月对胞弟苏辙的思念之词。诗人苏轼运用形象的描绘手法,为我们勾勒出明月当空、银辉遍地、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把传统的神话传说与诗人遗世独立的意绪融合起来,在月之阴晴圆缺的自然现象之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不愧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之作。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是一个小序,交待了该词写作的时间及背景。“丙辰”即公元1076年,这一年苏轼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为官。当时苏轼正值人生失意之时,心中郁愤不平,一方面手足分离,另一方面忧患朝廷,所以这里大醉是真,欢饮是假,这欢饮难免有借酒浇愁之嫌。

词的上阙提笔就写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种把酒问青天,与李白的“把酒问月”以及屈原的“天问”颇有几分相似。敢于把酒问天,这突显出苏轼不凡的气魄及他那豪放的性格。举头望月问天,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篇就使人觉得提神。

紧接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更进一步表达了对明月的向往与赞美。从明月诞生到现在已过去许多年了,今天晚上,人间皓月当空,然而却不知道月宫里是什么样子。诗人想象今天晚上的月宫也一定非常美好,所以今天晚上的月亮才会如此圆如此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下来马上写到:“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诗人设想自己的前生或许也是月中之人,因而起了“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了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出自《大业拾遗记》:“瞿乾祜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日:‘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则引用了《明皇杂录》中的一个典故:某个中秋之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静能叫明皇穿上皮衣。到了月宫,发现月宫里果然非常寒冷。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而“归去”则表明诗人对月宫的向往,把天上的月宫当成了自己最终的归宿。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在《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主要的是源于他被贬密州,对现实人间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阙则主要抒发对胞弟的怀念。“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方面写出对胞弟苏辙的思念,另一方面也泛指在这美好的中秋月夜不能和亲人团圆的世人,在这样一个皎洁的月夜里,又有哪一个离人能酣然入眠呢?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个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

最后,词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结束。婵娟,就是月亮,那么“千里共婵娟”即千里共明月。这个典故出自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人的离别尽管难免,只要亲人长久健在,普照世界的明月使天遥地远的两地联系起来,使彼此心连着心。“但愿人长久”是突破时间局限;“千里共婵娟”是打通空间阻隔。是对明月的共爱之心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这就是古人的“神交”。“千里共婵娟”也是一种神交,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祝福和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饱经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最美好的祝愿。

全词问天问月,归根到底是问人生。苏轼是一位充满矛盾、苦闷而又竭力挣扎希望解脱的大诗人。此词虽有伤感、孤独之情,但通过奇特丰富的想象,描绘出神话般美丽的境界,通过对天和月的问议,诠释人生哲理,袒露豁达胸襟,表达乐观精神,展现逸怀浩气。

论文作者:康中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8年8月总第14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9

标签:;  ;  ;  ;  ;  ;  ;  ;  

读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论文_康中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