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冷不热的德英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冷不热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游离于欧洲大陆的英国
英伦三岛隔着英吉利海峡与欧洲大陆遥遥相望。长期来,英国与欧洲大陆的交往并不十分密切,而更多地与远隔重洋的美国和好,结成“英美特殊关系”。直至70年代希思首相才决心“填平海峡回老家”,挤进欧共体,投入欧洲大陆的怀抱。但撒切尔夫人上台后,英国同欧洲大陆又不那么密切。90年代初,梅杰执政才略微修补一下英国同欧洲的关系,但仍不十分接近。
英国之所以游离于欧洲大陆是有其历史根源的。以前英国是个实力相当强大的海洋大国,穷兵黩武,对外扩张,称雄于世,成为“日不落”的海上霸主。后来,英帝国日趋没落。德国总理阿登纳曾鄙视地说,“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英国还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是海上霸王。而强大的帝国现在还有什么东西呢?就算有一点东西也越来越少了。”
二战后,英国是战胜国,根本不把德国放在眼里。1946年邱吉尔在苏黎世发表著名的演说,号召欧洲联合起来,倡议成立“欧洲合众国”。阿登纳对此十分高兴。但是,邱吉尔亲自告诉阿登纳,英国不想让人把它并入联邦欧洲体系去,也不想成为欧洲防务集团成员国,这使阿登纳大失所望。他认为这是英国不想放弃昔日帝国的美梦。
二战后,英国对欧洲的态度根本不明确,立场总是摇摆不定。其原因是:
1)参加欧共体的成员国必须承担1957年罗马条约中规定的义务, 但英国同美国有着特殊关系,同英联邦也有特殊联系,而它却不能放弃这些联系。
2)正如阿登纳所说的, 英国还没有“死心塌地”认识到它的位置是欧洲,还得再过一段时间英国人才会普遍认识到这一点。
3)由于岛国关系, 促进欧洲一体化的必要性在英国与欧洲大陆不一样。短期内不可能使英国与欧洲有着“一家人”的感情。
鉴于上述原因,阿登纳已“看穿”了英国,在欧洲一体化方面对英国不寄予期望。1964年1月11日他说,“谁希望有欧洲, 谁就应该希望法德友好。尽管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是那么值得欢迎,但必须懂得,没有法国欧洲共同体就等于零,这对于政治联邦同样适用。”“没有英国,大家可以干起来,尽管不完备;没有法国,就根本不行。”从他的这些讲话,就可以看出阿登纳的天平明显向法国倾斜,对英国持有成见。
1958年1月,欧共体正式成立,欧洲统一大市场启动。 然而英国不但不参加欧共体,反而联合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奥地利和葡萄牙组成七国的“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同欧共体唱对台戏。后来,由于英国的国力日衰,经济不断恶化,英联邦逐渐解体,“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终于散伙。
1961年8月,英国申请加入欧共体, 但由于法国和其它国家的反对,英国屡屡被拒之门外。戴高乐认为,英国不愿意让法国领导欧洲,而一心一意甘心情愿尾随美国。因此, 他对英国的反感不亚于阿登纳。 1963年1月14日,戴高乐甚至发表声明,反对英国加入欧洲共同市场。 直至1973年1月,英国才挤进这个组织。
时至今日,英国同欧洲大陆的关系仍不十分密切,特别是同德国关于欧洲建设的意见格格不入。英国前外交大臣赫德说,“我们将继续主张有一个我们所设想的欧洲——不是一个欧洲合众国,这本来就没有人相信。”
去年年底,德法两国发起旨在使两国在欧盟拥有更大分量的计划激怒了英国。英国重申坚决反对任何重大决策,反对扩大欧洲议会权力,并继续拒绝马约中的所谓社会条款。英国原先希望希拉克能大刀阔斧修改密特朗的政策,即把法国对欧政策不再放在法德轴心基础之上,以免英国被孤立。但希拉克的做法还未能使英国感到满意。英国舆论认为,科尔和希拉克在加大对英国的压力,巴黎和波恩使自己走上了与伦敦发生摩擦的道路。
德英关系松驰,双方龃龉不断
随着时间的推移,二战后德英建立的“沉默联盟”伙伴关系逐渐出现裂痕,特别是在德国统一的前后,德英关系明显冷淡。
撒切尔夫人预感到,德国统一必将打破欧洲的平衡,德国的崛起势必同它们争夺欧洲主导权。因此,这位政治家直言不讳地警告德国,在统一问题上应“谨慎”、“深思”、“步子不要走得太快”。这大大地伤害了德国人的感情。德国统一后,英国舆论出现反德的沙文主义倾向,英国老百姓对德国信任程度低于日本。1991年德国单独率先承认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更激怒了英国。尽管梅杰和科尔的私人关系不错,但这对两国的关系影响不大。目前,两国关系虽有所改善,但时而龃龉不断,时而唇枪舌剑。
今年2月2日科尔在比利时卢万天主教大学接受名誉博士学位时发表演说,以最尖锐的措词提出警告,如果从欧洲进一步一体化后退,就有可能使欧洲大陆在下个世纪陷入新的“民族主义的”战争。欧洲怀疑论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英国现象了。他还含沙射影地指责英国说,“但是,还有一件事也是确信无疑的,那就是最慢的那艘船不能拖整个船队的后腿。”
就在科尔演说的第二天,英国报界和政治家群起而攻之,谴责科尔的论点,英国外交大臣里夫金德攻击说,“另一种说法是,如果不使舰队的所有舰船协调一致,那么舰队就不复存在,因此必须找到平衡的办法,必须找到一种使有关的国家都感到舒适的办法。”“德国和英国之间当然有分歧。我不想假装认为我们在这些问题上完全一致,因为他们(德国)所主张的一体化程度比我们认为欧洲人民感到舒适的那种一体化程度要大。”
德英关系的发展将受欧盟和欧洲复杂多变形势的影响与制约。两国在欧洲建设问题上的观点分歧主要表现在:
1)英国不愿过多交出民族国家的主权, 反对德国主张的欧洲联邦。
2)德国主张欧盟向东扩展优于“深化”, 而英国则不希望欧盟进展过快、成员国扩充更多,主张欧盟应成为“松散”的组织。
3)英国不同意法德实施欧洲单一货币的具体做法, 认为建立经济和货币联盟应顺其自然,反对人为促成。
4)英国反对德国主张扩大欧洲议会权力,主张一致决定表决制; 英国还不同意欧盟搞统一外交和防务。
5)在欧洲防务问题上,双方虽都主张欧洲的联合防务, 但英国不主张建立独立于美国的防务机构,反对建立以法德为核心的“欧洲军”,反对损害北约的作用。德国主张把西欧联盟纳入欧盟,而英国认为西欧联盟应作为北约“附属机构”。
法英关系升温
二战结束后,西欧各国要求联合的愿望较强烈。但随着各国恢复了元气,日子好过了,对西欧联合的眼光就模糊不清,各国更加注重自身利益。特别是英国人和法国人相互产生隔阂和猜疑,两国关系相当冷谈。
德国统一前夕,撒切尔夫人呼吁法国和英国一起制止德国势力的膨胀。她说,“最后也是最大的机会便是在英法之间建立稳定的政治轴心,它将保证在统一的每一个步骤上和未来的经济与发展不完全按照德国人的意志行事。”她又说,“与德国的影响相抗衡,建立一个英法联盟绝不会超出一位未来的英国首相的想象力和行动力。”这可能是近年来法英关系升温的前兆。
法英日益靠拢是近期来西欧,特别是法德英三国关系中出现的一种新趋势。希拉克上台后,两国军事防务领域的合作步伐加快,成为一年来双边关系发展的显著特点。希拉克指出,“欧洲建设不能缺少英国”,应当在“德英法之间寻找一种必要的协调”。法国外长德沙雷特也说过,“法国将重新考虑同德国的特殊关系,希望形成其它联盟,特别是同英国和西班牙的联盟。”这表明法国已调整了对法德关系的战略,法德轴心不再是法国欧洲政策中唯一的重心,法国对欧洲政策出现了务实和多元化的倾向。今后,法德轴心有可能变成一个空架子。
英国一直强调努力加强与法国的双边关系,以此平衡欧盟中法德轴心的影响。梅杰试图拆散“法德联姻”,使它成为法德英的“三角婚姻”。希拉克上台后,法英两国明显热乎起来,梅杰说,“我们与法国的关系是牢固的,同时也在不断发展。我希望两国关系深入发展并使合作关系多样化。在我的记忆中,我们两国的关系从未象现在这样好。”“在所有其它国际问题上,我们两国的观点都是一致的。这一点很不一般,而且我们的一致点远远大于分歧点。”英国外交大臣也说,“在我们的对外活动中,英法伙伴关系今后将保持最好的伙伴关系。”从他们的讲话可以看到,法英两国的关系迅速得到改善与发展。
近年来,英国悄悄改变自己的观点,不反对在欧盟保护伞下统一防务以及探索英法核合作的可能性。去年法国恢复核试验,英国是欧盟中唯一不指责法国核试验的成员国。从1992年以来,两国一直保持着核威慑的对话。两国领导人对“两国在核政策问题上意见完全一致表示高兴。”
英国在欧洲防务方面向法国迈出一步,而法国则在反对建立欧洲联邦更靠近英国。从密特朗当时呼吁放慢欧盟一体化进程看,英法两国关系已悄悄出现了转机。
1995年6月上旬,希拉克会晤来访的梅杰。10月29 日希拉克正式访问英国。据称,两国建立“全球性伙伴关系”是这次会谈中心议题。显然,加强两国军事乃至核力量方面的合作已在密切法英两国关系中起了先导作用。法国指责英国的声音少了,而且多次表示理解英国难处。
统一后的德国,其力量迅速膨胀,它那咄咄逼人的姿态使英法感到不安。每当德国人和法国人之间出现争端时,德国官员就援用历史来说明两国相互合作的必要性。可是,他们公开地,而且往往是粗暴地批评英国的几届政府却毫无顾忌,这令英国心寒。德国人一推,法国人一拉,就进一步地缩短英法的距离。
英法关系升温,德法轴心松动,这当然使德国人不悦。1995年1 月13日施密特在《时代》报刊上撰文称“今天,欧洲某些政治领导人给人一种可怕的印象,似乎他们(不自觉地和无意识地)在外交上要同19世纪接轨。某些人觉得统一的德国已经太强大了,因此他们在拼凑巴黎和伦敦之间的协约。还有一些人出于同情的原因甚至希望有第三次巴黎、伦敦和莫斯科之间协约。”“欧洲一体化从来没有令英国人开心,他们之所以跟着干,一直都只是为了不失去他们对欧洲事务发展的影响。”
德英关系未来的走向
德英两国长期以来相互存在着猜疑和隔阂,因此难于一时结成紧密的伙伴关系。
1990年11月22日,即德国统一后不久,撒切尔夫人下台。新任英国首相梅杰对欧洲联合三心二意。一方面他担心英国被孤立,被排除在欧洲之外;另一方面他又怕落入由德国主宰欧盟的圈套。最终他还是强调英国要积极参与,但它在欧盟建设问题上同德国的观点大多不一致,因此两国关系热不起来。
在看到德英两国之间存在的矛盾和分歧的同时,也应看到它们之间也有相似的立场和观点:
1)德英两国曾经是欧洲大国,有着相似的道德观、 价值观和社会制度。
2)两国都主张自由贸易,反对贸易保护主义。
3)德英两国同美国都保持较密切联系,这一点和法国不同。
4)德国企业在英国有较大投资,也有众多学生在英国留学, 英德军界人士关系良好,这说明两国自我克制和相互之间的态度是相称的。
5)英国虽也想遏制德国,但其愿望不如法国强。 因此英国在靠拢法国的同时,也利用法德之间的矛盾,争取在微妙的法德英三角关系中赢得有利的地位。
1991年3月,梅杰访德, 科尔称他与梅杰已建立非常友好的工作关系。梅杰也宣称,两国合作是推动欧洲各个领域合作的关键。是年5 月23日科尔回访。从此,两国关系有了一定改善。但毕竟没有像现在英法关系那么密切。
1994年9月8日梅杰在英军撤离柏林的仪式上发表讲话说,“今天的柏林不只是新德国的象征,而且也是欧洲民主新秩序的象征。”在一段时间内,英国政府也把争取同德国的合作和支持作为其实施欧洲战略的一部分,试图通过影响德国的政策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按照英国所主张的方针和道路前进。1994年7月25 日英国前外交大臣赫德答记者问时说,“我们正注视着看德国如何迅速有效地迎接新的挑战。”“德法关系对欧洲是重要的,它可追溯到欧共体成立之时。我们和德国的关系是另一回事。”“我们有另一种做法,但绝不想破坏法德关系——即使我们对它产生的后果并不总是感到高兴。如果德法两国互相争吵,这对英国来讲是很痛苦和有害的。”
去年6月4日德国《世界报》写道,“现在应对德国的政策提出一个问题:长期不理睬英国人是否是明智的?”
尽管德英之间存在着这样和那样矛盾,但它们也有着共同的利害关系,因此不可能反目成仇,仍然会在欧盟的框架内“联合”,并在这“联合体”内相互借重,相互利用,相互竞争,甚至相互对抗。今后两国关系可能还将处于“低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