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特征——兼谈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中国论文,基本特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重塑银行产权主体,建设一个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具有中国特色、管理科学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本文立足于对现代商业银行基本特征的探讨来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和业务发展,为建立中国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一、商业银行产权明晰化
所谓“产权明晰”是指实行商业化经营的专业银行,既有投资产权,又有法人产权。商业银行产权制度改革,就是要确立银行做为法人产权主体的独立地位,这是塑造产权主体的核心问题,只有确立了商业银行的产权主体地位,才能保证我国商业银行在营运过程中真正遵循“六自”原则。在这里,落实自主经营权是商业银行营运的前提,没有自主经营权,必将导致经济运行中的责任模糊和利益模糊;自求资金平衡是商业银行资金营运的内在要求,它力求商业银行按其资金实力扩张收缩自身业务,以实现自律性资金平衡;自我约束则建立健全包括法律规范、管理条例和内部责任等方面的约束机制(其中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具有特殊意义);自求发展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的基本要求,商业银行自求发展的重点是逐渐增加经营资本和提高银行的资信度,因为商业银行资本金的多少标志着承担风险和获利能力的大小,它影响着筹资和业务的拓展;自担风险和自负盈亏体现了在业务经营中发生的风险责任、风险损失、吸益支配、亏损承担等由投资者与经营者自己负责。可见,“六自”机制必然促使商业银行在资金营运中选择最佳融资方式,优化资产结构,提高资产质量,拓展新型业务,逐步消除劣质信贷资产和不良债权债务关系,提高银行经营效益,促进银行业务发展。
二、商业银行组织规模效益化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组织体系建立和发展,一是要同经济属性和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二是要同成本效率微观分析相结合;三是要实现商业银行的自主经营与有效管理。所以,商业银行组织体系的构建必须考虑规模性原则,因为必要的规模有利于经营优势的形成和盈利的增加。目前国际上的商业银行都非常重视这一点。例如1995年以来日本三菱银行与东京银行合并,芬兰堪萨斯银行与联合银行的合并,以及美国第一联合银行对第一费德里奇银行兼并等。然而,商业银行的组织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经济学家研究表明, 商业银行存在一种呈“U”型的平均成本函数,是典型的“适度规模”产业,即:一家小规模扩大时,单位平均成本下降,呈现所谓的“规模经济”效应;但当其规模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单位平均成本逐渐增加,非效率开始出现。我国国家专业银行分支机构及规模的设置并不是建立在经济合理性基础上市场供求的结果,也未经一个在竞争中优胜劣汰的集中过程,而是以满足行政偏好为出发点在短时间内建立起来的。这种格局,不仅分支机构的空间均匀分布付出了高昂的组织成本,为地方政府行政干预创造了条件;而且资金纵向分配的局面也难以打破,导致了金融资源配置和使用的分散化与低效率。目前我国四大专业银行存贷款占全国的90%以上,并享有90%以上的中央银行低利率贷款,垄断程度之高惊人。从经济效绩来看,垄断不仅不利于竞争,而且会导致低效率。同时,从我国目前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手段来看,过于庞大的银行组织体系带来了信息传递不畅,工作效率不高,资金调度不顺,管理费用猛增等问题。而这种负面影响在实际运作中还会进一步扩展,专业银行“规模不经济,规模无效益”的效应已暴露无遗。
如何按照市场经济运作原则重新构筑我国商业银行组织体系?笔者认为,应充分考虑适度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问题。从体制外生成方面看:一是继续培育和发展新建的10家商业银行,其中基础较好、实力雄厚、发展前景乐观的(如交通银行等)可以逐步发展成全国性的商业银行;二是考虑再建一批新的商业银行(银行是特殊企业,应严格控制),包括合资银行和外国银行分行;三是将原有设想变为现实,即以城市信用社为基础,尽快建立和发展一批合作银行。而现在的主要任务是“体制内改造”,即重构四大专业银行组织体系,其基本思路是各专业银行总行加上若干重要的城市分行组成全国性的大型商业银行,其余专业银行的分支可按经济区域组成不同的区域性商业银行。这种区域性银行根据各经济区域情况不同,可按原专业属性组成,也可以是几家区域性专业银行相互渗透联合组成。需要指出的是,无论哪一种组建方式,都应体现经济效益原则,都要有利于信息的顺畅传递和银行的高效管理,即符合市场经济运行法则和商业银行经营的基本要求。
三、商业银行业务市场化
现代商业银行是市场经济下的商业银行,其业务必然通过市场进行。市场经济是市场配置资源经济,成熟的金融市场是实现资金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场所。商业银行业务的市场化:一是资金商品化。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说到底就是货币资金的使用权,换言之,资金使用权作为商品进行买卖是金融市场交易的核心,没有资金商品化就不会有金融市场,因此,无论是证券买卖的直接融资,还是银行借贷的间接融资,都要坚持资金商品化,发展证券市场和借贷市场。二是信用票据化。信用活动票据化是信用制度发展的重要标志。没有信用票据化,就无法保证债权人——银行、企业或其他投资人的利益,信用活动也就无法正常进行。同时,没有信用票据化,就没有金融交易对象,也就谈不上金融市场。三是工具多样化。如果金融商品单一,融资双方就不会有相互选择的机会,也就无市场可言;没有活跃的金融市场,商业银行又如何进入市场拓展业务,尤其是金融创新。四是资产流动化。现代商业银行所进入的金融市场,应该是键全完善的借贷市场与发达活跃的证券市场的统一和结合。金融资产包括间接融资工具和直接融资工具,它们具有流通转让属性,可以在地区之间、银企之间、金融机构之间和市场各种参与者之间自由转移。五是主体多元化。金融市场的存在和发展是以市场为主体,以金融机构之间,金融机构与企业、个人之间频繁的金融商品交易为前提的。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上,诸多参与者的竞争,会不断创造可供交易的、具有吸引力的新品种,而新品种的推出又为市场的发展创造着动力,推动着商业银行的业务向纵深方向发展。六是利率市场化。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反映的是资金供给与需求最一般本质的关系,因此,要加速中国商业银行体制的市场化,优化金融市场环境,实现公平的金融竞争,最终必须放开利率。因为在成熟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市场化是经济主体参与公平竞争的基本条件。
四、商业银行融资高效化
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要求商业银行有一个高效率和高效益的融资体系。这种融资体系:一是负债业务多元化,要优化负债结构,多渠道、多形式、高效率地筹措营运资金,为资产业务和投资业务奠定资金基础;二是积极拓展中间业务,选择最有利的金融资产组合和投资机会,提高资金营运效益,为资产业务和投资业务奠定效益基础;三是建立一个资产多元化的多功能、高效益的投资体系,这种投资体系以资产业务和投资业务为基础,它特别重视建立一套完备、规范、科学的风险管理制度,坚持资金营运的“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三者统一平衡的原则。这就形成了一种限制劣赁信贷资产产生的约束机制,它制约着不良债权债务信用活动发生、为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五、银行经营风险防范化
现代商业银行强调建立信贷风险防范机制。信贷风险防范机制应具备防范、分散、转换和消除风险的功能。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规避风险的功能。这就是要求商业银行要尽量拒绝或退出有风险的经营活动:一是要注重投资的选择,反复权衡投资项目,重视变差系数显示的风险度;二是加强债务互换的趋利避害,达到各得其所而避开风险之目的;三是强调资产投向和结构的短期化,增强资金的流动性,以防范市场利率或其他因素带来的风险;四是坚持银行经营的可行性论证,同企业一道构筑规避风险的防线。
2.减少风险的功能。一是银行业务经营要加强调查研究,不仅要对客户的信用度进行调查,而且要科学论证企业经营项目有无效益和效益大小;二是利用银行信息优势,帮助企业搞好经营,确保资金的流动性和盈利性;三是建立制约机制,坚持抵押贷款,保证银行债权安全;四是健全监督机制,随时检查调整,减少贷款风险。
3.分散风险的功能。分散风险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分散贷款对象和贷款数量,防患于未然;二是分散贷款用途和贷款期限,以保证资金在不同用途和期限上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搭配与结合。
4.转换风险的功能。这是指信贷风险防范机制要具有通过合法的交易方式和业务手段将风险尽可能转换出去的功能。
5.补偿风险损失功能。信贷风险防范机制不仅要有避免、减少、分散和转移风险来保证资金安全的功能,而且还应该有一种风险发生后补偿损失的功能。一是银行要建立风险损失准备金,以弥补风险损失,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二是合理而及时地获取保险公司的赔偿,减少或补偿信贷资金的风险损失;三是运用法律武器保护信贷资产安全,即对造成损失的责任者提出财产清理诉讼,尽可能挽回损失。
六、商业银行营销策略化
商业银行营销策略,是商业银行根据其经营战略进行市场经营和金融产品销售的一系列计策与谋略,它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过去银行家一直将营销作为提高银行利润和促进其发展的方法之一,但那时商业银行主要还是靠利差来获得利润的,对商业银行的营销只局限于对新产品、新服务的介绍上,认为营销起不了多大作用。随着商业银行的发展及竞争的日益激烈,营销活动的重要性逐渐显露出来。因此,现代商业银行非常重视营销。他们将营销思想付诸行动,积极进行业务调整,强调服务收入,重视人才引进,注重对目标市场的调查研究,提高服务质量,运用多种灵活主动的营销方式,争取更多获利机会,以不断壮大和发展自己。他们的营销活动在重视传统促销策略的基础上,强调下述四个方面的营销工作:一是影响营销对象,这是通过有形(如广告、面对面促销、电话营销等方式)或无形(如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等)的行动来实现的;二是注意公共关系,这是指商业银行通过了解社会公众对银行的态度和行为,分析趋势并实施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有计划的、持久的努力,树立良好的商业银行信誉和形象,创造最佳的社会关系环境,实现获取利润和发展进步的目的。三是了解顾客需求,商业银行了解顾客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针对顾客的需求设计新产品和扩展服务功能,合理制定产品价格,增大市场份额以不断增加盈利的机会。四是加快产品运送速度,用最快最好的方式将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送到顾客手中,改进服务质量,也是现代商业银行营销活动中一项重要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七、商业银行财富最大化
商业银行自负盈亏、追求利润最大化已成共识。但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整体目标不应只是限于利润最大化。因为:一是利润最大化没有考虑利润发生的时间,没有考虑货币时间价值;二是利润最大化没能有效地考虑风险问题,可能会使管理人员不顾风险的大小去追求最的利润;三是利润最大化容易导致银行财务决策带有短期行为的倾向,即只顾实现目前的最大利润,而忽视银行的长远发展。可以认为,利润最大化的目标还不是对经济效益的深层次认识。商业银行应以财富最大化作为经营管理和自身发展的总体目标。财富最大化的核心内容是指通过银行的依法合规经营,采用最优经营策略和措施,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报酬情况下,不断增加银行财富,使银行资产总价值达到最大化。众所周知,银行资产的价值同预期的报酬成正比,而与预期的风险成反比。一般而言,报酬与风险共存,报酬越大风险越大,报酬的增加是以风险的增大为代价的,而风险的增加将会直接威胁银行的生存。因此,银行资产价值只有在报酬和风险达到理想结合时才能达到最大化。
以财富最大化做为商业银行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基于下述原因:一是财富最大化目标考虑了取得报酬的时间因素,并用贷币时间价值的原理进行科学的计量;二是财富最大化目标能克服银行在追求利润方面的短期行为;三是财富最大化目标科学地考虑了风险与报酬之间的联系,能有效地克服管理人员不顾风险的大小,片面地追求利润的倾向。
八、银行手段电子化
从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和社会对银行的要求看,银行电子化应主要在经营手段、经营业务、经营管理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做出努力,并取得成效,推动经济乃至整个社会不断前进。
1.经营手段电子化。银行经营手段的变革是根本性的变革。银行经营手段电子化目前应包括:(1)自动柜员机;(2)微机临柜服务;(3)电子密码运用,数字密码印鉴器和电子密押机的产生, 使数字印鉴代替了图章印鉴;(4)计算机终端联网系统,它把银行、企业、 家庭联为一体,实现了存贷汇结一体化;(5)电子贷币。
2.经营业务电子化。银行经营业务电子化表现在:(1 )传统业务一体化;(2)银行业务网络化;(3)金融业务国际化;(4 )银行业务的创新化在计算机联网系统的支持下成为现实,信用卡、电子租贷、经济信息咨询,不仅提高了计算机使用效率,拓宽了银行收入来源渠道,而且加强了金融对社会经济的渗透,促进了银行资本的社会化,增强了金融宏观调控范围和力度。
3.经营管理电子化。一是信息传递电子化,通过银行计算机网络的信息交流和处理,增强了银行信息收集的广泛性、传递的快速性和处理的准确性。二是银行决策电子化,利用电脑系统及时广泛收集信息资料并加以处理;利用掌握的信息和资料,借助计算机对经济形势进行分析和预测;利用计算机建立数字模型,将决策和运作过程输入系统。三是金融监控电子化。
4.银行办公电子化。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银行办公自动化也得到较快发展。计算机、电传机、复印机、激光打印机及通讯交换机等先进电子化设备在银行中得到了广泛使用。
九、金融业务国际化
金融机构是开展国际银行业务的基础,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导致了大量的跨国银行和多国银行集团的形成,并得到迅速发展;金融业务的国际化,使资金流动性加强并日益国际化,金融业不仅在国内努力发展新业务,而且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不断进行金融创新,拓展业务范围,促进了金融业的国际化和多样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使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业迅速发展,加上电讯和交通技术的发达,各国金融市场已逐渐按世界时差联成一线,形成一个昼夜24小时连续运作的世界性金融市场。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全球性金融市场的形成,无论是贸易、劳务和各种转移收支,或者是长短期资本的流动,以及各种债务的发生和清偿,无不通过这类金融市场来实现。
十、商业银行企业文化
商业银行文化是以人为管理主体,以商业银行精神为核心,结合先进的管理思想,吸取传统文化精华,以形成最佳的经营管理机制为目的的商业银行管理活动。它倡导为振兴商业银行和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而理解人、尊重人、关心人和教育人,用软性管理方式结合物质利益、规章制度来激发人的内动力、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推进商业银行的进步和发展。就目前情况看,商业银行文化主要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
1.商业银行精神。这是银行全体员工在长期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步培育和形成的共同价值观的稳定体现,它决定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基本性质和方向,构成银行内部成员行为的规范准则,是商业银行文化的核心。中国商业银行精神应主要包括:(1)典型的中国精神(2)严谨的敬业精神;(3)旺盛的竞争意识;(4)热情的服务态度;(5 )良好的金融信誉。
2.商业银行制度。商业银行文化虽然强调以人为本的软性管理是现代管理的重要内容,但它并不否定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约束手段的硬性管理。其实,只有软硬双管齐下,商业银行文化才能发挥出导向、规范、约束、激励、凝聚等多种功能,收到最佳效果。所以,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明确的工作规范,对商业银行文化建设,进而保证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商业银行形象。这是银行价值观在全体员工行为举止上的集中反映,是人们通过银行的方方面面和员工精神面貌建立起来的对商业银行的总体印象。商业银行形象直接关系到银行能否得到社会及内部员工的广泛信赖、支持和合作,从而影响着银行的发展。商业银行形象是外部公众对其印象和内部员工对其态度的有机统一。
总之,商业银行文化是商业银行内部物质、制度和精神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平衡和优化组合,所以它比单独运用物质利益手段更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一种凝聚力,推动商业银行健康发展。
标签:银行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现代商业银行论文; 银行风险论文; 商业管理论文; 业务管理论文; 金融论文; 管理风险论文; 经营风险论文; 商业论文; 资金业务论文; 市场功能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