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中医医院内科 541799
【摘要】目的:对中医辨证疗法在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 方法:选取我科门诊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收的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对象,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采取中医辨证疗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西药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 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为96.7%,对照组患者为7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采取中医辨证疗法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消化不良; 功能性; 脾胃气虚型; 中医辨证疗法;效果
在临床各种疾病中,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比较常见的疾病。该种疾病主要表现为腹胀、上腹痛、嗳气、恶心呕吐等,属于非器质性疾病。[1]很多患者还会伴随失眠、头疼等精神症状,对人们的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具有很大威胁。临床对消化不良的治疗当前多采用西药疗法,这种疗法通常只能治标而无法治本。近年来,中医辨证疗法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效果。[2]本文即以我科接收的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依据,对中医辨证疗法在其治疗中的临床效果进行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门诊2015年1月-2016年1月接收的60例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均存在上腹不适、嗳气、以及早饱、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其中,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43.25±2.16)岁,病程7个月-9年,平均病程(3.48±1.02)年;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18-71岁,平均年龄(42.84±2.75)岁,病程6个月-10年,平均病程(3.56±1.41)年。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上差异不大(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均知情同意。
1.2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罗马III标准:一种或一种以上的上腹正中区域的消化不良症状,且不存在结构性或代谢性疾病,存在以下中的一项或一项以上症状:餐后饱胀不适和/或早饱和/或上腹痛和/或上腹烧灼感。诊断前症状出现至少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以上标准。
中医辨证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主要症状为胃脘痞满,闷胀不舒,纳差食少,食后或劳累则加重,同时伴随舌质淡,体胖有齿痕, 苔薄白或白腻,以及大便溏软症状;在次要症状上为头晕乏力,且伴随脉搏细弱症状以及嗳气不爽、泛吐清水症状。
1.3方法
给予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口服雷尼替丁胶囊150mg,2次/日;口服吗丁啉,每次10mg,3次/日;口服维生素B1片10mg,3次/日。
观察组采取中医辨证疗法:给予患者自拟中药方剂,处方:党参15g,茯苓15g,白术15g,麦芽15g,枳实10g,槟榔10g,广木香6g,厚朴10g,半夏10g,干姜5g,炙甘草9g,水煎300ml,分早晚温服,每日1剂;同时给予患者艾灸中脘、足三里穴(双侧)治疗,采用温和灸,每日1次,每次30分钟;针对出现严重脾胃气虚症状的患者,同时取轻推、顺推的手法缓慢轻柔胃脘部,每日1次。
两者患者均接受4周治疗,在治疗期间忌食辛辣肥腻冷硬等食物,同时不得吸烟、喝酒以及饮用咖啡、浓茶等,且避免服用非甾体类药物。
1.4观察组指标与评判标准
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进行对比。经过相应的治疗后,患者消化不良体征症状完全消失,且未在两月内出现复发情况为治愈;消化不良体征症状有一定改善,为有效;消化不良临床体征未出现任何改善,且进一步加重为无效。
1.5统计学处理
对统计学处理软件SPSS20.0加以采用,有统计学意义以P<0.05为准。
2.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上为96.7%,对照组患者为7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3.讨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发病机制方面当前尚没有明确机制,中医将其纳入“胃脘痛”、“痞证”“嘈杂”等范畴,多与脾胃失运、饮食不节等导致的脾胃虚弱有关,通常会伴随气机不利、瘀血内阻等症状。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临床中有明显症状,临床研究表明其主要病理在脾胃气虚上,发病机制可能受体内胃酸、胃肠激素分泌异常影响,与此同时幽门螺杆菌感染也是其影响因素之一。[3]
近年来,中医辨证疗法逐渐被应用在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治疗中,中医辨证疗法根据患者临床症状,辨证施治,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中医辨证疗法,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主要给予患者相应的中药治疗与温针灸治疗。本次研究中的中药方剂中,党参补中益气、健脾益肺;茯苓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白术可去脾胃中湿、除胃热、健脾益气;麦芽行气消食、健脾开胃;槟榔中包含丰富的槟榔次碱,可有效缓解腹胀气滞、积食便秘等,木香中包含丰富的木香内酯,可对胃黏膜细胞产生刺激作用,促进胃排空,畅通患者行气功能;枳实、厚朴主治食积气滞、痞满胀痛等症;半夏中含生物碱,可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干姜有利于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灸甘草补脾和胃、益气复脉。诸药合用,对患者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具有重要作用。中脘与足三里穴均为调理脾胃的要穴,艾灸中脘与足三里穴可温经通络、补中益气;加之推拿治疗的辅助,具有益气活血等功效,能够使患者气理得到进一步协调,有利于患者脏腑的平和,促进人体运化功能的改善,具有事半功倍之效。[4]
在本次治疗中,实施中医辨证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治愈患者18例,有效患者11例,总有效率达96.7%;而仅采取常规西药治疗的对照组,治愈患者为10例,有效患者为12例,总有效率仅为73.3%;且两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由此也可以看出,在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中,采取中医辨证疗法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冯五金.功能性消化不良治疗现状、困惑及对策[J].山西中医,2011,27(7):1-5.
[2]饶晶.中医辨证治疗脾胃气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探讨[J].现代养生,2014,30(3):244.
[3]刘瑜,符思,王微.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治疗机制概述[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05):135-136.
[4]朱恩林,张北华,康楠.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现状述评[J].世界中医药,2015,(7):969-972.
论文作者:夏蔚林 陈永利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16
标签:患者论文; 脾胃论文; 消化不良论文; 功能论文; 中医论文; 疗法论文; 症状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