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梦亮, 张芳, 刘滇生[1]2006年在《微生物催化D-葡萄糖与酪醇葡糖基转移合成红景天甙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为了探讨微生物催化合成红景天甙的可能性,从红景天根系土壤中筛选出了五个菌株,比较了它们合成红景天甙的能力,确定F1菌株为合成红景天甙的出发菌株,经鉴定该菌株为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以D-葡萄糖和酪醇为底物,研究了底物浓度、反应时间、细胞浓度和pH对红景天甙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底物浓度为酪醇5 g/L,D-葡萄糖与酪醇的摩尔比为1∶1,酪醇浓度高于5 g/L不利于菌体生长.最佳反应时间为48 h,最适细胞浓度为150 g/L,最适pH为7.红景天甙最高产量为0.7 g/L.
明海泉[2]1986年在《红景天甙的合成及药理作用》文中认为红景天甙是红景天植物的有效成分,是一种具有适应原作用的药物,国外已用于航天医学、运动医学、延缓衰老、消除疲劳等。作者于1983年7月在国内首次合成红景天甙,其合成方法为:以自制的酪醇和溴代四乙酰葡萄糖为原料,以碳酸银为催化剂,在无水
张芳[3]2006年在《红景天甙生物催化合成的研究》文中提出红景天甙是藏药红景天中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疲劳,抗衰老,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有巨大的商业开发价值。目前,获取红景天甙的方式主要有从红景天植物中进行提取,应用化学方法合成以及红景天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法,用微生物细胞及微生物来源的β-葡萄糖苷酶在非水相介质中合成红景天甙的方法至今还未报道。 研究目的:本试验的目的之一为探索微生物整体细胞催化合成红景天甙的新方法,建立微生物合成红景天甙的反应体系和生产工艺。目的之二为探索微生物来源的β-葡萄糖苷酶在非水相介质中催化合成红景天甙的可行性并初步建立合成体系。 研究方法:本试验运用紫外线-氯化锂法诱变育种分别得到米曲霉制霉素抗性突变株和β-葡萄糖苷酶高产株;以高效液相色谱法为主要检测手段;利用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和硅胶柱层析对反应产物进行纯化,红外及核磁分析方法鉴定产物结构;此外,β-葡萄糖苷酶酶活测定方法为水解水杨苷产还原糖法。 研究结果:本试验运用微生物成功合成了红景天甙,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反应体系,并创新性地探索了β-葡萄糖苷酶在非水相介质中合成红景天甙的可行性。 以酪醇和D-葡萄糖为底物,从红景天根系土壤菌群中筛选到一株红景天甙合成能力较强的菌,初步鉴定为米曲霉。对米曲霉合成红景天甙的反应条件进行优化,最适底物浓度为酪醇5g/L,D-葡萄糖与酪醇的摩尔比为1:1,最佳反应时间为48h,最适细胞浓度为150g/L,最适pH为7,红景天甙产量为0.7g/L,转化率为14%。由于细胞不能将所合成的红景天甙分泌至胞外,所以为了解除产物抑制提高产率,对米曲霉进行紫外线-氯化锂复合诱变,筛选制霉素抗性突变株。诱变之后,诱变株IM-5可以把红景天甙分泌至胞外,红景天甙产率提高至0.88g/L,转化率达17.6%。以米曲霉IM-5整体细胞为催化剂合成红景天甙,反应液经大孔吸附树脂柱层析和硅胶柱层析纯化,所得产物经HPLC,红外及核磁分析鉴定为红景天甙,纯度98%。
史玲玲, 王莉, 张艳霞, 刘玉军[4]2008年在《红景天甙的生物合成及其关键代谢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景天甙是红景天属植物的主要药效成分,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环境适应药物,具有抗疲劳、抗衰老、抗微波辐射、抗病毒及抗肿瘤等特异功效,尤其在军事、航天、运动及保健医学上具重要应用价值,近年来备受关注。本文在介绍了红景天属植物的开发利用价值及资源现状的基础上,重点探索了红景天甙生物合成的可能途径。认为其甙元酪醇是经由莽草酸途径合成,再由UDP葡萄糖基转移酶(Glucosyltransferase)催化葡萄糖和酪醇合成红景天甙,而红景天甙又可能在β-D-葡萄糖苷酶作用下降解为甙元酪醇和葡萄糖。文章阐述了参与红景天甙代谢的上述两个关键酶的研究现状及前景。
张莲姬, 李雪梅, 田官荣[5]2002年在《红景天甙的合成》文中研究说明报道了以对羟基苯乙酸为原料 ,经过苄基化、酯化、还原、甙化等步骤合成红景天甙的一种方法 .
张继星[6]2007年在《二种与高山红景天红景天甙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分离及功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景天甙是一种新型高效适应原性药物,提取于我国珍稀药用植物高山红景天(Rhodiola sachalinensis A.Bor)。由于野生红景天植物资源日渐濒危,且红景天中红景天甙含量极低,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利用生物工程和基因工程手段提高红景天甙含量引起了研究者极大的兴趣。根据相关文献报道和本实验室对红景天甙和甙元酪醇生物合成途径研究的相关进展,本文采用cDNA末端快速克隆技术(RACE),以高山红景天为试材,分离得到与酪醇和红景天甙生物合成相关的两个基因,对其基因特性、基因功能进行了研究。酪醇在植物体内的合成目前尚不清楚。据我们实验室研究结果,酪醇的合成极有可能来自于生物碱合成途径中的酪氨酸代谢途径。本文首次从高山红景天中分离了在植物次生代谢中起关键作用的酪氨酸脱羧酶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TyrDC1。对TyrDC1进行基因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植物高效表达载体pCATyrDC1并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回高山红景天,经过分子鉴定证明TyrDC1已经整合到高山红景天基因组DNA分子中并在转录水平表达。转TyrDC1基因高山红景天愈伤组织和植株的红景天甙含量HPLC测定结果表明,TyrDC1的过表达使红景天甙含量增加。酪醇糖基化后生成红景天甙是红景天甙生物合成途径中的最后一个关键步骤。这一关键反应是由UDP-葡萄糖基转移酶催化合成的。借鉴本试验室已有的工作基础,本文从高山红景天中克隆了UDP-葡萄糖基转移酶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UGT3。对其基因特性、表达模式以及UGT3基因差异表达组织中红景天甙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UGT3在愈伤组织的红景天甙含量高于叶片的红景天甙含量。综上,通过对红景天甙生物合成途径上游、下游相关关键基因的分离、鉴定、研究为探索红景天甙生物合成代谢途径分子机制提供新的证据,为最终阐明红景天甙的生物合成代谢通路奠定了基础。
李伟[7]2003年在《西藏红景天组织培养及红景天甙相关代谢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珍贵藏药植物——西藏红景天的根中含有以红景天甙为主的次生代谢物质,具有抗疲劳、抗衰老、抗缺氧、抗紫外线辐射等作用,是非常有开发前途的环境适应性药用濒危植物。本实验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筛选出红景天诱导愈伤组织、生芽、生根的合适激素配比的培养基,并探索了红景天甙可能代谢途径中几种调控酶的活性,以及不同外植体来源的愈伤组织在不同培养温度条件下不同继代培养中其酶活性与红景天甙含量的关系。 我们发现:(1)MS+6BA 2.0mgL~(-1)+NAA0.2mgL~(-1)、MS+6BA 3.0mgL~(-1)+NAA0.3mgL~(-1)和MS+6BA 2.0mgL~(-1)+IAA0.25mgL~(-1)都能较快地诱导出愈伤组织;狭叶红景天和大花红景天的叶片比茎较易产生愈伤组织,而且两者生成的愈伤组织的状态差别较大;在6-BA与NAA浓度之比等于10时,才能诱导出较好的愈伤组织,在IAA和GA共同存在的条件下则利于诱导芽的生长;MS和B5均+30gL~(-1)蔗糖+8gL~(-1)琼脂+IAA0.5mgL~(-1)(光照度8h d~(-1)、pH5.8)诱导生根最佳,两者的区别在于B5诱导出的根比MS所诱导的要粗,但较短。MS所诱导的根比B5所诱导的根要长。(2)、愈伤组织的外植体来源、培养温度条件和不同的继代培养数都影响着其中红景天甙的含量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解氨酶(CA4H)和酪氨酸解氨酶(TAL)这3种酶的活性;不管是叶来源还是茎来源,不管是24℃培养还是4℃培养的愈伤组织,在连续继代培养中红景天甙含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无论是叶来源的愈伤组织还是茎来源的愈伤组织,培养温度对PAL酶的酶活性影响最大,对CA4H酶的酶活性影响最小,对TAL酶的酶活性影响视不同的外植体来源而定;在相同外植体来源的愈伤组织中及不同的培养温度的条件下,或是在不同外植体来源的愈伤组织中及相同温度的培养条件下,其红景天甙含量与PAL酶、CA4H酶和TAL酶的酶活性之间没有完全一致的对应伴随关系。推测可能在不同的组织器官中和不同温度条件下,红景天甙存在不同的占主导地位的代谢途径。 我们还根据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基因家族的保守序列,以大花红景天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得到其约950bp长的PAL基因的克隆,测序并比较了它与其基因家族的同源性。
阎秀峰, 王洋, 尚辛亥[8]2003年在《温室栽培光强和光质对高山红景天生物量和红景天甙含量的影响》文中指出为探讨光强及光质对高山红景天 (Rhodiola sachalinensis)生物量和红景天甙含量的影响 ,于 2 0 0 0年 4月至 6月在东北林业大学温室内以移栽于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圃地人工种植生长 3 a的高山红景天为材料 ,通过纱布遮荫及遮以不同颜色的滤光膜分别进行了光强、光质控制实验 (处理 45 d)。随着光强的降低 ,高山红景天全株生物量、根生物量、根的红景天甙含量和产量以及叶中叶绿素 a、叶绿素 b、总叶绿素的含量均有降低的趋势 ,但叶绿素含量变化很小 ,不同光强及对照之间的差异均未达到显着水平。相对光强为 6 7.75 %和 44.71 %的两种处理下的全株生物量、根生物量、根的红景天甙含量和产量差异不显着 ,它们的全株生物量和红景天甙含量与对照 (全光照 )的差异也不显着 ,但根生物量和红景天甙产量与对照的差异显着。当相对光强减弱至 3 1 .96 % ,全株生物量、根生物量、根的红景天甙含量和产量均大幅度下降 ,根冠比显着增加。4种滤光膜处理均使高山红景天的全株生物量及根生物量显着降低 ,蓝膜和绿膜处理的降低幅度大于红膜和黄膜处理的。红膜处理的红景天甙的含量和产量均高于对照 ,但黄膜、蓝膜和绿膜处理的红景天甙含量和产量则低于对照。通过计算去除 4种滤光膜的光强因素 ,仅从光质的作用看 ,4种滤光膜?
马兰青[9]2005年在《高山红景天红景天甙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高山红景天是一种新兴适应原性珍稀药用植物。世界范围内对其特征性功能成分红景天甙和甙元酪醇的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尚属空白。本文采用cDNA末端快速克隆技术(RACE),以高山红景天为试材,分离得到与红景天甙和酪醇生物合成相关的两个基因,对其基因特性、基因功能进行了鉴定和分析。植物次生代谢中产生的小分子糖甙类化合物是由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UDP-glucosyltransferase,UDPGT,UGTs)催化合成的。本文首次从高山红景天中克隆了UDP-葡萄糖基转移酶全长cDNA 序列,命名为UGT1。对UGT1 进行基因特性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植物高效表达载体pBSUGT1 并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回高山红景天,经过分子鉴定证明UGT1已经整合到高山红景天基因组DNA分子中并在转录水平大量表达。转UGT1 基因高山红景天愈伤组织红景天甙含量HPLC 测定结果表明,UGT1 的超表达使红景天甙含量大幅增加。酪醇在生物体内的合成目前只能够通过其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判断,苯丙烷类代谢途径中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为酪醇的合成提供了碳架结构最为相似的前体化合物来源。本文首次从高山红景天中分离了在植物次生代谢中起关键作用的苯丙氨酸解氨酶全长cDNA 序列,命名为PALcl1。对其基因特性、表达模式以及PALcl1 基因差异表达组织中的红景天甙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ALcl1 在不同组织和有诱导条件存在的情况下的转录水平与红景天甙含量变化呈正相关。综上,通过对红景天甙生物合成途径上游、下游相关关键基因的分离、鉴定、分析起始了对红景天甙生物合成代谢途径分子机制分析,为最终阐明红景天甙的生物合成代谢通路奠定了基础。
许建峰, 赵岩, 韩爱明, 冯朴荪[10]1995年在《高山红景天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培养研究》文中认为分别以高山红景天根、茎、叶及种子萌发的子叶为外植体诱导出5种愈伤组织,并比较了这5种愈伤组织的生长速率及红景天甙的积累能力。通过对茎诱导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初步选择了适宜的激素配比为3mg/LBAA+0.3mg/LNAA,最适温度范围为21-25℃,pH值为5.8。光照对愈伤组织生长影响不显着,但不利于红景天甙的合成。
参考文献:
[1]. 微生物催化D-葡萄糖与酪醇葡糖基转移合成红景天甙的初步研究[J]. 王梦亮, 张芳, 刘滇生. 催化学报. 2006
[2]. 红景天甙的合成及药理作用[J]. 明海泉. 中国药学杂志. 1986
[3]. 红景天甙生物催化合成的研究[D]. 张芳. 山西大学. 2006
[4]. 红景天甙的生物合成及其关键代谢酶研究[J]. 史玲玲, 王莉, 张艳霞, 刘玉军. 生命科学. 2008
[5]. 红景天甙的合成[J]. 张莲姬, 李雪梅, 田官荣.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6]. 二种与高山红景天红景天甙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分离及功能研究[D]. 张继星. 吉林大学. 2007
[7]. 西藏红景天组织培养及红景天甙相关代谢酶的研究[D]. 李伟. 首都师范大学. 2003
[8]. 温室栽培光强和光质对高山红景天生物量和红景天甙含量的影响[J]. 阎秀峰, 王洋, 尚辛亥. 生态学报. 2003
[9]. 高山红景天红景天甙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 马兰青. 吉林大学. 2005
[10]. 高山红景天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培养研究[J]. 许建峰, 赵岩, 韩爱明, 冯朴荪.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