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实践呼唤教育理论建设_教育科学论文

教育实践呼唤教育理论建设_教育科学论文

教育实践呼唤教育理论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培养和发展。人是社会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靠人的实践和创造活动而发展的。以研究人的培养和发展为对象的教育学,自然应该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是长期以来,教育科学不被人们所重视。教育,谁都接受过,每一个做父母的都有教育孩子的经验,谁都能对教育发表自己的议论,似乎教育学并非一门科学。因此,教育学总是在经验的层面上兜圈子,徘徊在科学的门槛上。诚然,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要研究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人是如何发展成长的问题。教育学应该能够指导教育实践,使教育活动沿着正确的方向科学地进行,使青少年得以健康的发展,并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但是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有规律的,人的培养和成长也是有规律可循的。教育学应该探索这些规律,不能停留在经验的描述上。因此,应该重视教育理论的探讨,使它真正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

科学是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教育科学尤其如此。教育实践总是走在教育科学的前面。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实践已经取得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在教育发展规模上,还是在教育质量的提高上,教育体制的改革上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这些经验和成绩本应该促进教育科学的发展。但遗憾的是,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至今尚未能建立起来。

应该说,改革开放以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教育科学也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很多成果。特别可喜的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教师都认识到教育研究的重要性,一场群众性的教育研究热潮正在教育界涌起: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走向实际,在教育第一线的学校、课堂开展教育实验,探索培养人才的规律。但是教育理论落后于教育实践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教育科学对我国教育实际中的十分丰富的经验没有认真的总结。任何科学的发展总是通过两条途径:一是实验室的试验;二是广大群众的实践。作为社会科学的教育科学,尤其需要依靠广大群众的实践。但是我们对已有的实践缺乏认真的总结。经验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去总结,问题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去研究解决。但现实的状况是理论与实际是两张皮。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实际工作者看到理论工作者写的理论文章觉得不解渴,不能解决实际中遇到的问题;理论工作者对实际工作者做的经验总结觉得不够味,缺少理论深度。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开展科学研究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可喜的是有些理论工作者早已认识到这个问题,正在开展群众性的实验研究。许多教育实际工作者也正在通过理论学习,总结自己的经验,有的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为教育科学的理论宝库添砖增瓦。这都是值得提倡的。

二是教育科学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实际工作还不能起到预测和指导作用。任何科学研究的任务不仅是为了解释世界,更重要的要改造世界。教育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是这样。它不仅是解释教育现象的产生和发展,而且要指出其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用之指导当前的教育实践,预测人才的需求,规划教育事业的发展。我们教育实践中的失误往往就是我们教育科学研究缺乏预见性造成的。例如当前职业技求人才的短缺,就是因为我们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预谋不够,只看到高等教育的扩招对普通教育的需求,没有预测到知识经济到来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三是教育科学至今还缺乏自己的科学范畴和严格的科学定义,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体系。教育科学现在有一些基本范畴,如人的全面发展、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课程、教学等等。但什么是教育科学的基本范畴,它的科学定义是什么,至今很少有人论述过。教育学中许多概念是描述性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例如什么叫教育?不同的教科书有不同的解释;什么是教育的本质,至今也没有弄得很清楚。可以这样说,教育的概念还没有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象出来化为科学的,准确无误的定义。由于概念的不确定性,不同人就有不同的理解,在教育实践中就没有统一的严格章法可循。由于没有我们自己的教育理论体系,于是照搬照抄外国的理论十分严重。当前有不少教育理论文章言必称海德格尔,文必引哈贝马斯,堆积一大堆西方话语,连我们这些长期从事理论工作的人都读不懂,不要说一般教师了。这种学风不改变,中国的教育理论体系永远建立不起来。

四是当前教育理论界也存在一种急躁、浮躁的情绪。有的觉得教育太复杂,影响教育的因素方面太多,难以象其他学科那样容易探索到规律性的东西;有的觉得教育理论工作者限于种种条件,如经费短缺、与教育行政部门的信息沟通不畅等,难以深入教育实际,因此只能在书斋中坐而论道;更有一些同志不耐于坐冷板凳,追求急功近利,为出书而出书,为评职称而写文章。从当前教育图书是最繁荣的一个部门就可见一斑,但其中有多少是原创的和有价值的著作,确是值得讨论。因此,要想真正繁荣教育科学,建设中国特色的教育理论体系,需要教育理论工作者端正学风,联系实际,认真地研究和探索。做到:

第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精神总结我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发展的规律,发挥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人才和知识的基础作用。不仅因为马克思经典作家他们在论述社会发展时总是要论述到人才的培养问题,即教育问题,他们对人与社会发展关系种种理论今天仍然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仍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特别是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我国当前社会发展阶段的实际相结合,与我国的国情相结合,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以及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思想,不仅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也是指导教育理论建设的指导方针。

第二,教育理论工作者要深入教育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开展科学实验是发展教育科学的根本途径。总结已有的经验固然重要,但是实验更具有自觉性、科学性,可以比较快地探索出教育的规律,上升到理论。不经过实验就推广一种制度和方法,往往带有盲目性,甚至于危险性。国外很重视实验研究,例如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就经过20年的实验研究;瑞典的中小学教育法令也是经过20年的试验以后才公布的。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且具有长效性,不能急于求成。特别关系到教育事业全局性发展的改革,更需要反复的试验,并通过检验加以推广。在教育实验中要重视教育理论的指导作用,并用实践来检验理论。

第三,要克服盲目照搬西方的教育理论,言必称希腊的学风。我们并不反对学习外国的理论和经验,但一切要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吸收世界上一切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为我所用,不能囫囵吞枣、食而不化地照搬照抄,而是要经过试验再加以推广。同时重视继承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把继承和创新结合起来。创新总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离开长期积累的有效的经验和正确的理论,无法凭空地创造出一种新理论出来。即使是错误的理论和经验,也需要通过深入研究才能加以否定。在学习外国教育理论和经验时要重视比较研究。有比较才能有鉴别。一种理论和经验可能适用于某些国家,但不一定适用于其他一些国家。在比较研究中要重视文化研究。一国的教育传统往往与该国的文化传统有关。教育总是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这是大家已经认识到的。但是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往往被忽视。其实教育受文化传统的影响才是最深的,最久远的。要吸取别国的经验就必须了解别国的教育经验是什么文化传统背景下产生的,这样才能吸收到它的精华。对待我们自己的教育传统也是这样,需要研究我国文化传统,才能继承精华,创造新的理论。

第四,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创新。教育创新离不开实践,要开展教育科学实验,提出新的教育思想和方法;要抓住当前教育事业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联合攻关,取得突破。例如,当前我国教育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如何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如何加强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如何发展和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如何使我国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如何积极发展职业教育?如何促进民办教育?如何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等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广大教育理论工作者努力创新,寻求答案。要提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科学的发展往往是在争论中发展的。当前教育理论界缺少争论的风气。一谈到争论就想到批判。其实,批判、检讨都含有反思、争论的意思,但是历次政治运动都把批判、检讨作为整人的手段,所以大家都不愿意参加争论。我们要改变这样的风气,提倡友好的讨论和争论。

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给予了高度重视,并为此提出了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把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的创新能力和提高研究质量作为“科教兴国”、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中央为此大大增加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投入。这是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大好时机。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责任努力工作,认真探索,勇于创新,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标签:;  ;  

教育实践呼唤教育理论建设_教育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