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宗教问题_大学生论文

大学生的宗教问题_大学生论文

大学生中的宗教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宗教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在,出入庙宇、教堂等宗教活动场所,作祈祷、忏悔,听经讲经的人群中不乏在校大学生。一些宗教书籍在大学生中也不胫而走。倘若与之交谈,会发现他们多少接受了某些宗教观点,有的学生由此产生了宗教信仰。社会主义国家的高校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阵地,对这块党和人民委以重托的阵地,高校政治教育工作者守土有责,不能自动让出地盘,放弃教育。所以,有必要认真探讨和对待这一问题。

宗教现在社会上呈“热”的倾向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从宗教本身来看,它有强烈的历史继承性;作为文化传统,它对各个民族的心理、文化民俗、生活方式都有多少不同的影响。从社会现实来讲,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宗教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依然存在。特别是当前,在我国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铁饭碗”被打破,“终身制”已消失,机会增多,竞争加剧,市场风云变幻令人难以捉摸,商海沉浮,财富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同时,社会上一些沉渣泛起,象金钱至上、吸毒贩毒、人欲横流等等,这就使得一些人或者出于不知所措,或者出于惶恐,或者出于找寻一方心灵的净土而走向宗教,去寻求庇护,去还愿报恩,以得到精神的慰籍和寄托。加之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国际上的各种宗教思潮也会随之而来并会助长我国宗教的发展。

除了以上原因外,大学生注重宗教,还有以下特殊性。

第一,大学生对社会思想很敏锐,好奇心重,学生聚集的时候多,“热门”思潮流传较快。宗教作为当前的一种“热门”思潮不可能不在大学生中流传。

第二,崇尚理性,爱独立思考,乐意接触课堂教育以外的各种思想。宗教深邃的哲理、博大的文化内涵和充满神秘的色彩,往往会吸引这些思想上还不够成熟的青年大学生。吸引他们走向宗教的主要不是“怪、力、乱、神”,而是他们对于理性的信任,对宗教深邃的文化韵味的向往和善良柔顺的道德规范的认可。

第三,改革的深入发展已触及到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毕业并不等于就业,毕业意味着将要走向深不可测的市场。有的学生感到前途未卜,生死不定,从内心讲有一种畏惧感、恐慌感,企图走进宗教寻求精神安宁。

应当看到,目前高校的在校学生,将是今后国家各条战线的骨干。重视他们中的宗教问题,重视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是“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的重要一环,是高校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跨世纪接班人的重要一环,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努力做好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学生中的宗教教育工作。

首先,要正确看待宗教信仰自由,理直气壮地对青年学生开展无神论的教育。我们高校的教育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教育,不是宗教性质的教育;我们的高校是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场所,不是宗教活动的场所。高校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在宗教信仰上还要受到党章、团章的约束。既然如此,那就应当除去顾虑,理直气壮地对青年学生开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开展无神论的教育。

其次,要看到大学生中的宗教信仰问题属于思想认识问题,坚持正面疏导。一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说服人、抓住人。一次,笔者在上《马克思主义原理》课时讲到,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完整严密可以进行逻辑推论,在实践中可以指导人们的行动,让理论成为现实。所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与一般的宗教信仰是不同的,树立马克思主义信念需要理性,需要改造现实的事实作基础。课后,有同学郑重地谈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在宗教上也可以进行逻辑推论并以佛教的“因缘说”为例;还说宗教也能改造现实并以唐代“安史之乱”时神会和尚出面筹军饷从而影响了战局的发展为例。对于宗教理论的逻辑性要具体而论,不能一概否认。但倘若顺其思路推到极处,宗教自身的缺陷就暴露无遗了。正如马克思所讲的,宗教总是要为上帝留一块地盘。“上帝”、“真主”或其它代名词一样是不能用逻辑推论出来的,不能依靠理性认识,只能凭借情感直觉。有些个体的实证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难以向众人普及、再现。实际上各种宗教强调、推崇的是“信”、“悟”、“体验”不是理性,“贬低知识,是为了给信仰开辟地盘”。宗教与宗教信仰密不可分。至于宗教对现实的改造,可以这样说,古往今来有许多理论都或多或少地对现实发生过影响。但迄今为止还找不到一种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唤起千百万群众起来推翻剥削制度,建立新的社会制度。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怀有敬意或抱有敌意的人都不否认这一事实。经过反复交谈,后来同学承认智力(知识)不及,导致认识不清。二是要用自然科学知识去拨开宗教迷雾。应该看到,自然科学思想是与马克思主义相通的,而不是与宗教相通。三百多年前布鲁若因宣扬“日心说”被宗教裁判所判处死刑,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的悲剧恐怕不会再发生了。现在的宗教一般不再公开反对科学。顺应科学的发展,用科学成果为宗教佐证是现在宗教的一个特点。它这样做的目的是企图让科学服从宗教而不是相反。自然科学的发展已经证明,大至茫茫宇宙,小至微观粒子都不是超物质的,人们对宇宙的起源、演化和微观世界夸克、轻子的深入认识上取得的成果还在继续证明这一点。在最使人困惑的生命起源上,科学家已经能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制造出了类似蛋白质和核酸的物质;科学家在实验室复制RNA分子“剧本”(科学家认为RNA也许是最早出现的能自我复制的分子)的各个方面已获得一些成功……虽然,在生命起源的科学探索中,人类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但这些重大成果的取得,是清除神灵、清除超自然力量的科学发现的里程碑。

第三,要引导学生批判地吸取宗教中的传统文化精华。我们要客观地承认宗教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宗教,在分析、比较、鉴别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提高辩别是非的能力。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宗教中相当一部分道德规范与世间的伦理要求相容。比如,“忍辱负重”、“利己利人”、“大公无私”等等,再加上宗教职业家身体力行地规劝人们为来世行善就使得宗教具有一种“感化”力量(这也是宗教信徒连绵不绝的原因之一)。对此,需要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班干部走在前面,时时事事用社会主义道德严格要求自己,在道德情操上比信教的同学更高尚。否则,无神论的宣传还有什么说服力呢?

第四,要充分认识大学生中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坚持不懈地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让马克思主义始终占领高校这块阵地。宗教作为一种人类社会普遍的历史现象,有自己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规律。只要宗教存在的根源还在,它就会长期存在下去。从认识的角度讲,人类对于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探索认识是永无止境的,不可能出现“知识世界的无限性就现实和可能性而言都穷尽了,从而就实现了已经数出来的无限数这一著名的奇迹”(《马恩选集》第三卷126页)。 但宗教不一样,它把它的领域扩大到天上地下、过去、现在、未来的永生世界,要解决直至“一切知识的最后问题”,它许诺它有“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圆满”、“圆融”的精神力量。这对于人们永不获满足的探索确实极有诱惑力。高校不是远离尘市的一方“净土”,现在科学发展没有——今后也不会——对人们无穷无尽的困惑给予详尽无遗的解答。这样,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就会长期存在下去。当然,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也明确指出,宗教最终要消亡的,但宗教的消亡是一个相当长的自然历史过程。只有在一切客观条件具备的时候,在“异己力量”已经消除,在了解了社会发展规律,在自然科学上获得极大成功,在“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的时候,宗教才会自然消亡。

认识宗教问题的长期性,一方面是要坚持不懈地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教育,使其树立科学世界观;另一方面是要正视宗教的客观存在,让对宗教有不同态度的同学团结一致为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共同目标刻苦学习、勤奋工作。这也就是关于大学生中宗教问题思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标签:;  

大学生的宗教问题_大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