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层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层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528(2006)03-0034-03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并至今始终强调和坚持的一个重要思想。对这个思想的把握和贯彻,可从三个层次展开。按照这个思想的提出过程和人们认识的逐步深化,这三个层次依次为:战略思想、根本指针和系统理论。
一、作为战略思想的科学发展观
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在论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时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我国的改革和发展。科学发展观的这个最初的表述,是从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全局要求来讲的。这一点,从一个月后胡锦涛同志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得到明确证实。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贯彻2004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重要的是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既是我国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和问题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对科学发展观的这个最初的定位,实际上是以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基本依据的,其中最为直接的依据是2003年春天的非典疫情所反映出来的严重警示。同时,它也为系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一个努力的根本方向和行动的基本原则。非典的肆虐暴露了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忽视社会发展的问题,由此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滞后必然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何况经济发展本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有些问题不仅长期存在而且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三农”方面的矛盾和问题长期存在,而且它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也是政治问题。还有区域关系上存在的发展不平衡、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的矛盾和问题,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上存在的由于社会发展滞后带来的矛盾和问题,在发展环境上存在的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问题,等等。即使是单纯的经济发展领域,也存在着大量的问题,如投资规模偏大,部分行业和地区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严重,能源、交通和部分重要原材料供求关系紧张,粮食减产较多,违法违规滥占耕地现象比较突出,等等。此外,群众对上学难、看病难、打官司难的反映比较强烈,一些地方严重刑事犯罪案件屡有发生,重大安全事故仍然不断,都是比较严重且长期存在的社会问题。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统筹解决。因此,科学发展观首先是一个战略思想,它要求全党上下在今后的改革和发展中不能单纯地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现代化进步,也不能简单地把GDP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当作一项长期的任务抓好抓实。
二、作为根本指针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提出后引起普遍的强烈的反响,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我国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从而使我们关于改革和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这些认识中最为突出的一点是,科学发展观并不仅仅涉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它同样深深地触及政治发展问题。坚持科学发展观,首先是谁坚持的问题,这当然是全党全国上下各级领导机关首先是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主要领导干部的认识和实践问题,而这又必须涉及我国的领导制度、领导体制、政治文化等深层次问题。
胡锦涛同志最早、最系统地阐明了这个问题,他在2004年3月10日召开的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1] (P850)在这里,胡锦涛同志明确把处理好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归入科学发展观,使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大大扩展和深化。2004年4、5月间他在江苏考察时,更是强调指出,要把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坚持正确的政绩观紧密结合起来,与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结合起来,与发扬优良的工作作风结合起来。这表明,坚持科学发展观决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问题,它首先是一个政治问题。
2004年9月19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将党的执政能力分为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五个方面,其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首次提出的新概念,引起党内外、国内外的强烈反响。从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之一这个角度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和谐社会”仅仅是一个狭义的社会概念,即它只是指市场经济、民主政治、文化建设、对外事务之外的社会管理、社会建设问题。但实际上,和谐社会的建设毫无疑问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全方位的问题。胡锦涛同志在论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时讲了六个方面,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里就包括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个方面。因此,这个社会的概念只能从广义上去认识,才有实际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坚持科学发展观不仅在内涵上是完全一致的,而且它们就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层面: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原则,和谐社会是具体表现。如果说,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想境界,那么,科学发展观就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原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导原则。正因为如此,温家宝同志在2004年2月21日全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三、作为系统理论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关于中国发展问题的系统理论,它全面回答了在中国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为了什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发展以及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
胡锦涛同志指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我们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这就实际上提出了进一步科学把握我国国情这一根本性问题。虽然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根本国情没有变,在国际上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处于劣势的根本态势没有变,我们只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期阶段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离基本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虽然通过发展解决了中国的一些重大问题,但在发展过程又出现了新的更加难以解决的问题,有些问题本来就是长期未能解决好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努力找出一条又快又好的发展路子出来。只有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历史条件,我们才能真正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这是第一次言简意赅地明确提出发展是为了什么。从斯大林提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以后,我们党和国家的文件多次强调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但在实际发展进程中,这个关于发展目的的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在改革开放之前,由于长期推行“以阶级斗争为纲”,极大地妨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实际上是一句空话。改革开放之后,发展生产力成为全党全国的中心任务,从而使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但由于认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实际上只是满足了部分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或广大人民群众的部分物质文化需要,为了发展而发展的观念或做法还比较普遍。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以人为本,就是针对过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明确强调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为了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必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是说,我们国家所真正需要的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经济与其他方面以及经济内部诸方面的协调发展,以及有利于长远发展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不等于仅仅是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也不仅仅是GDP的增长,发展必须是实实在在的社会财富的增长。科学发展观要求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人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这些方面之间相互协调发展是全面发展的进一步要求,可持续发展则是着眼于长远的、未来的发展要求,因为只有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才是有意义的。
要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样的状态,必须继续坚定不移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必须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既包括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也包括社会就业、社会保障、社会公正、社会秩序、社会管理、社会和谐等方面,还包括社会结构、社会领域体制和机制的完善等各个方面的社会发展,以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更加注重加快农村发展,通过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坚持推进西部大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进一步推进和坚持改革开放,以促进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总之,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而提出的关于中国发展的系统理论,它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实践意义。
标签:科学发展观论文; 政治论文; 三个必须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 胡锦涛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