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内需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_农民论文

扩大内需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_农民论文

扩大内需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扩大内需论文,农民收入论文,关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65(2000)02—0012—05

1999年以来,在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推动下,国民经济保持了1998年第三季度以来经济回升的好势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6,7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3%,增幅比上年同期快 1.1个百分点。虽然扩大内需的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消费需求依然不旺。一季度,全国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2.9%和1.4%,其中3月份降幅达到3.2%和1.8%。到1999年3月,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已分别连续18个月和12个月出现负增长。(注:辛仁周,《1999年一季度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及政策取向》载《经济研究参考》1999年第58期。)国内需求不足仍然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根源。

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这一广阔的市场仍未得到有效的开发。目前,占我国人口70.08%的农民消费额,只占社会消费额总量的46 %,农民人均消费水平仅占城镇人均消费水平的31.9%。(注:《中国统计年鉴1998》第72、105页。根据全国居民消费水平、 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城镇居民消费水平计算所得。)农村市场所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尚未得到开发利用。因而,扩大内需的关键是开拓农村市场

一、扩大内需的重点在于开拓农村市场

内需不旺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有效需求不足,拥有12亿人口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具开发潜力的市场,占中国人口70%以上的农民则是中国最大的消费群体。然而,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民消费水平太低,中国的农村市场并未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

1997 年全国居民消费约36296.5亿元,其中农村居民消费16720.9亿元,占居民消费总额的46%、全国最终消费额的40%。(注:《中国统计年鉴1998》第72、105 页。根据全国居民消费水平和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计算所得。)目前,城市正处于由以“吃、穿、用”为主的第一级消费阶段向以“住和行”为主的第二级消费阶段的升级转换时期。这个转换时期至少需要五至十年。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就无法解决国内需求不足的问题。

首先,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太低,导致农村有效需求不足,是当前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需求约束经济并不是经济不景气因素造成的暂时性困难,而是经济体制内部的原因造成的。如果体制内的问题得不到解决,这一趋势还将继续下去,并有逐步扩大的危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工农业生产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长期存在损害了农民的利益,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农业生产能力和工业生产能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远远滞后于城镇居民,导致农村和城市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并存。同时,工农业发展水平差距过大的问题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不断拉大的情况下,工业企业又把农村当作城市积压滞销产品的倾销地,从而打乱了农村的市场秩序,恶化了农村市场的消费环境,影响了农村有效需求的增长。因此,当城镇市场由于实现消费阶段的升级转换而出现巨大的消费空档时,农村消费市场并没有能够迅速崛起,填补城镇市场出现的消费断层,使城市大量企业生产能力过剩,产品积压。结果内需不足日益加深,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根源。

其次,城市有效需求不足,降低了农民收入,加重了农村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农村市场是国内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市场趋于饱和的时候,采取有效措施开拓农村市场就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由于城市企业效益下降,职工收入减少,以及住房、医疗养老制度改革等因素的影响,城市居民消费水平连年下降,1994年至1997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为125.0、116.8、108.8和103.1。呈现出下滑趋势。(注:分别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8》第306页。 )城市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农副产品价格下降。自1998年开始,小麦、稻谷、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和棉花、油料等主要经济作物价格大幅度下滑,给农民收入造成很大损失,降低了农村有效需求。农村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进一步局限了城市企业的发展空间,使城市企业之间过度竞争,效益下降。由此,农村市场的需求不足和城市市场的需求不足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使得内需不足的问题日益严重。目前,要想扩大内需必须从农村市场打开突破口。只要农村市场需求旺盛了,城市企业就可焕发出新的生机,企业活了,职工收入增加了,市场自然也就活跃了。

最后,农村市场是巨大的潜在市场。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而且农村居民耐用商品占有量低,需求量大,开拓农村市场具备更为有利的条件。目前,城市以彩电、冰箱、洗衣机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市场已经饱和。据今年3月份国家统计局对市场上401种商品的抽样调查显示,99%的商品供求平衡或供过于求,仅有一种商品供不应求。另外,由于受到城市居民现有的收入水平、交通环境、以及住房、金融等方面体制因素的制约,在城市开拓以住房、小汽车为代表的高档消费品市场尚有困难。以小汽车为例,目前国内市场上经济型小汽车的价格约为8万元左右, 而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仅为5160元,(注:分别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8》第325页。)过高的价格使小汽车难以进入普通居民的家庭。 与城市消费的断层相对应的是,农村却蕴藏着巨大的消费潜力。一是我国农村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群体,1997年中国乡村总人口达到8.663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0.08%,是城镇总人口数的2.34倍。 (注:分别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8》第105页。)中国农民每增加一元消费, 就会增加8.6637亿元的消费额。二是农民对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低,需求量大(如表所示)。据全国消费者意向调查分析,在未来的一年中,全国将有20%至30%的农村家庭可能购置电视机、冰箱、音响和安装电话。三是我国农村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农民对生活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需要量正迅速上升。1994年到1997年中,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年增长率分别为6.5%、9.6%、13.5%和3.4%(注:《中国统计年鉴1998》第72页。根据1994~1997年全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计算所得。),远远高于同期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增长率。四是农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有着更高的消费倾向和更低的储蓄倾向。据统计,1987年~1997年间,城镇居民人均每年增加的储蓄存款约占当年收入的31%,而农村居民人均每年增加的储蓄存款仅占当年收入的7.8 %(注:《中国统计年鉴1998》第325页。根据1987年~1997年城乡居民收入, 城乡居民消费储蓄计算所得。)。因此,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放在农村市场,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农民消费,是解决目前内需不足的最为有效的途径。

城乡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比较表

单位:台

彩电

录音机 电冰箱

电风扇洗衣机照相机

城镇 100.48

57.2 72.98165.7489.12 33.64

农村

27.32

32.028.49 105.9321.87 2.06

比例

27.1%

55.9%11.6%63.9% 24.5% 6%

增量(亿台) 1.6 1.41.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8》第327、353页。

“比例”指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与城市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之比。

“增量”指农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要达到同期城镇居民的水平所需购买的数量。

二、开拓农村市场的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农村市场有效需求的高低,最终取决于农民收入的多少。农民是市场主体,是直接的生产者,农副产品的销售收入是农村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1997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农副业生产所得收入)1472.72元,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70%, 劳动者报酬(工资收入)514.55元,仅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6%。(注:分别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8》第345页。)因此, 开拓农村市场的工作重心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又是高风险产业,受市场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大。所以,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和扶持。在我国农业生产长期落后于工业,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加大农业资金投入,改善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制定优惠政策,促进农业生产迅速增长;推广和应用先进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的投入——产出效益,就成为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然要求。

首先,加大农业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研成果的开发、推广和利用。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业资金投入总量不断增加,但与农业进一步发展要求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1996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基本建设的支出共141.51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1.5%, 用于农业科技的支出共4.94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0.5 %(注:分别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8》第279页。), 财政用于农业投入的比例明显不足。同时,农民用于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也呈下降趋势。1996年,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为3605.07元,年增长率为29 %,1997年为3689.56元,年增长率为8%,增幅下降了21个百分点。(注:分别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8》第396页。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发展需要之间的差距正在拉大。随着买方市场的出现,农副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原来粗放经营、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效率低下的农业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如不改变,势必遭到市场淘汰。因此,一方面要加大农业投入,彻底改变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的局面;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邓小平指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发展农业生产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一是提高中央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例。保证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学研究有充足的资金。二是通过立法完善农业投入体制,确保农业投资的专项资金专款专用,确保地方财政将一定比例的财政收入投资于农业基础设施。三是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村集体经济加大对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的投资。四是加强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利用率,使科学技术迅速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五是提高科普工作者的工资水平,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保证其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

其次,实施优惠政策,促进乡镇企业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全面进步。1997年全国乡镇企业单位数达2014.9万个,完成工业增加值20740 亿元,吸纳劳动力13050.4万人。(注:分别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8 》第458页。)乡镇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 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第一,乡镇企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农、林、牧、副、渔等各产业的全面发展。第二,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加速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副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第三,乡镇企业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近年来,乡镇企业在同大型国企和外资企业的竞争中,暴露出规模不经济、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经营效益大幅度下降。通过政府的帮助和扶持,实现乡镇企业第二次创业,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是开辟适合乡镇企业的融资渠道,建立专门为乡镇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和金融扶持。二是对乡镇企业和国有企业实行平等的国民待遇,取消国有企业在信贷、债务等方面享受的种种特权,所有企业在平等条件下自由竞争。三是搞好政府服务,建立专门面向小企业的服务机构,提供信息咨询、技术辅导、职工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提高乡镇企业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

最后,加大农业补贴,确保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农业是弱质产业,市场风险高、受自然因素影响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紧缩的经济形势下,以工资收入为主的城镇居民得到了币值上升、购买力提高的好处,而农民却要承担农产品价格下降所造成的巨大损失。如果以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为100,那么1995年工农产品价格指数为 95.7 ,1996年为101.9,1997年达105.9。(注:张桂文《开拓农村市场的价格对策》载《经济研究参考》1999年第16期。),农民用同等数量的农产品所换回的工业品正在不断减少。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通过国家财政转移支付,进行农业补贴,是维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效途径。西方发达国家每年都拿出大量的资金用于农业补贴;而我国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补贴的部分太少。1997年国家财政用于支援农村生产和各项农业事业的支出共560.77亿元,其中用于农业救济的共43.91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0.4%,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中仅有3.7个百分点来自国家财政转移性支付。(注:分别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8》第279页。)今后,要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一是增加财政收入用于农业生产的比例,尤其应加大直接用于农业补贴的部分,以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二是实行农产品保护价格政策,并根据国家的财力状况,逐步扩大保护价格的范围。三是建立生产风险基金、价格调节基金和农产品的储备制度。丰收时,政府收购;歉收时,政府销售,以避免农产品价格随农业产量的变化而大起大落。

三、开拓农村市场必须清除的障碍

近两年,农民收入增幅减缓是导致农民消费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工业产品不适应农民需要,农民负担过重,农村市场秩序混乱以及农村缺乏社会保障体系等因素也抑制了农民即期消费,降低了农村市场的有效需求。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清除障碍,挖掘农村市场消费潜力,是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增加农村市场需求的必由之路。

首先,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农民负担过重一直是影响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尽管中央政府三令五申禁止增加农民负担,但摊派到农民身上的税费集资仍有增无减,农民负担日益加重。其原因在于农村政务工作缺乏透明度和监督机制,乡、村级领导干部滥用职权、乱摊派、乱收费。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坚持村务公开制度,增加农村工作的透明度,贯彻村民自治制度,让老百姓直接参与村务工作的管理。二是加强对乡、村领导干部的监督,密切纪检部门和普通农民之间的联系,坚决惩办腐败分子,防止腐败现象在农村滋生蔓延。三是精简市、县、乡、村四级机构和人员,降低农民供养比例,从根本上堵住加重农民负担的源头。四是实行“费改税”和“收支两条线”制度,统一收费的标准和方法。总之,减轻农民负担实际上就增加了农民收入。

其次,下大力气整顿农村市场秩序。近年来,由于农村市场管理混乱,部分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缺乏责任心,导致农村市场假冒伪劣商品盛行,坑农害农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农民在购买化肥、农药或种苗时上当受骗,经济上受到巨大损失,极大的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整顿农村市场秩序,维护农民利益,保护农民消费的积极性。一是加强对乡、村集市的管理,建立县、乡、村三级层层监督的管理体制,明确管理人员的责任,制定奖惩标准。二是加强乡、村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定期培训,提高素质。三是坚决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严肃处理坑农害农事件,依法查办责任人。四是建立乡、村消费者利益保护机构,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维护农民利益。总之,政府各部门、社会各方面都应当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再次,开发适应农村市场的工业产品。企业往往把开拓市场的目标定位在城市,对农村市场缺乏调查研究,因而出现在农村市场的产品往往与农民的需要有较大的偏差,降低了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因此,城镇企业应该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了解农民的消费心理、消费习惯,针对农村市场,生产出适合农民需要的产品。在这方面不乏成功案例:海尔集团曾针对四川农民爱用洗衣机洗红苕、花生的特点专门开发了既能洗衣服又能洗红苕的洗衣机,一举打入农村市场。康佳集团也曾专门研制开发了适应农村市场的电视机,使得康佳电视在农村的销售额一度占其总销售额的60%。需求就是市场,广大农村需求就是最大的市场。

最后,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步伐。多年来,由于我国农村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储蓄率一直居高不下。工人依靠工资生活,退休后还可领取退休金,而农民依靠务农的收入生活,等到年老体衰不能继续劳动时,就失去经济来源。为了保障以后的生活,农民不得不减少消费。为养老做准备。如果储蓄率过高,消费水平就会降低,从而影响农村有效需求的增长。因此,我们必须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步伐,让农民放心的消费。一是建立以个人储蓄为主,集体补助为辅的养老保险基金,有条件的可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完善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合作医疗基金。三是合理调整城乡卫生事业费,增加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四是乡村政府要对五保户、困难老人予人妥善安排,解除老人的后顾之忧。总之,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的“稳定器”、“安全阀”。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是农村持续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四、开拓农村市场的政策措施

我国农村地区人口众多,消费潜力巨大。目前我国农民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对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需求量正迅速上升。 1994 年到1997年,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增长率分别为6.5%、9.6%、13.5%和3.4%,而城镇居民分别为4.1%、5.9%、2.8%和3.1%, (注:张桂文《开拓农村市场的价格对策》载《经济研究参考》1999年第16期。),农村居民消费水平明显快于城市居民。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刺激农村消费市场,把农村巨大的潜在需求变为现实需求,是扩大国内需求的重要途径。

首先,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为社会提供适销对路的农副产品,增加农民收入。随着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食品消费由单纯的数量增长转向质量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吃饱,而是要求吃好,开始讲究食品的多样性和营养水平。在居民消费结构发生较大变化时,农产品的品种结构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大多数农产品价格下滑,农民增产不增收。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购买力,扩大农村市场需求,必须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一是调整农业内部的种植业与畜牧业、水产业的比例关系;调整种植业内部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比例关系引导农民大力发展畜牧业、水产业,更多地种植经济作物。二是贯彻优质优价的原则,适当拉开农产品的质量差价,鼓励农民运用先进科技,推广优良品种,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三是合理安排农产品的季节差价,鼓励农民运用先进的农业技术,生产反季节性产品,以满足城市居民对食品多样化的需求。

其次,转变农民消费观念,鼓励农民消费。由于受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民形成了勤俭持家的传统习惯。这对于我国劳动人民养成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以及快速积累建设资金,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在我国经济发展受到需求约束,迫切需要扩大内需的时候,又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因此,当前必须对农民加强宣传教育,转变农民消费观念,鼓励农民服务消费、租赁消费和信用消费。一是在农村逐步规范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建立必要的消费信贷资金供给机制。二是引导农民增加文化教育的投入。目前农民消费中用于教育的部分很低,农民增加教育投资,既可以扩大需求,又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三是鼓励农民进行信用消费,通过贷款、分期付款等方式购买农用机械和耐用消费品。四是加大对农村信贷的扶持力度。国家决定给农村信用社增加150亿元的信贷资金, 用于支持农民生产和消费,这不仅有利于化解金融风险,也是扩大内需的信贷支持。

第三,加速农村城市化进程,刺激农民消费。我国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1997年,全国乡村总人数为86,637万, 但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只有32,434.9万人,占乡村总人口数的37 %(注:分别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8》第279页。),因此,放宽政策约束, 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是刺激农民消费的有效措施。第一,当地政府可以向进城的农民收取一定的入城费、或户口费,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第二,新进城的农民必然要购买住房、家用电器等基本生活用品,增加了对相关产业的有效需求。第三,还可以把农民进城和开发房地产市场结合起来。比如,广州市政府规定,凡在广州市购买价值30万元住房的人都可以获得广州市户口。为此,一要放宽户籍管理制度,放松对人口流动的限制。二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的状况,提高城市的人口承载力。三要注意适度原则,即依靠促进农民进城刺激消费所带来的正效应不能超过城市人口过多所产生的负效应。

第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引导农民增加教育投资。近年来,农民生活水平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农村教育设施依然落后,农民生活消费支出中用于文化教育的比例仍旧很低。1997年我国农村共有各类学校45,037所,占全国总数的57%,其中高中2807所,仅占全国总数的 20.22%。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17.15元,其中用于文教娱乐的 148.18元,仅占消费性支出总量的9.16%。农村教育水平的高低, 关系着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也关系着下一代的成长。通过完善农村教育设施,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引导农民投资于教育,即可以拉动农村有效需求,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一是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改善校舍,增加乡、村的中学数量。二是加强农村师资力量,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待遇,号召大学生支持农村教育事业。三是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开设函授夜大学习班,传授农副业生产和加工的实用技术。四是加强宣传,使农民认识到科学文化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使农民在物质生活逐渐富裕的同时,丰富文化娱乐等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第五,清理和调整过去限制消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取消不合理税费负担,并相应采取一些鼓励和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例如,为鼓励城乡居民多用电,四川成都市对用电超过一定数额的部分实行九折收费。为启动房地产市场,在加强国家管理监督的同时,取消一部分税费,以降低房价;既缓和了大批商品房的积压闲置,又满足了大量缺房户的需求。为鼓励城乡居民金融资产的多元化,国家开征利息税,促进储蓄分流,培养资本市场的发展。为避免贫富差距的扩大,国家在继续改进和完善个人所得税的同时,开征遗产税。

总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货币、外贸和消费政策,通过投资拉动、出口拉动和消费拉动促进经济的增长,是经过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措施。市场经济是需求约束型经济,出口需求、投资需求最终都表现为消费需求的扩大,占我国人口70%的农民需求则是扩大内需的主体需求。

收稿日期:1999—09—21

标签:;  ;  ;  ;  ;  ;  ;  ;  ;  ;  

扩大内需的关键是增加农民收入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