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共振效应:电子出版的社会文化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学论文,效应论文,社会论文,时代论文,电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时代撞击着传统理念基石上的罗盘
人类自发明了文字之后,进入了文明时代,在文明时代的演进中,几个里程性的发明将人类推向一座座高峰。
纸的发明与活版印刷术的西传,使整个“地球村”结束了结绳记事,铸法于鼎,刻文于山石、甲骨、羊皮、木简的时代。
继之而起的图书出版业的勃兴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承继与播扬,以及人类整体素质向高层次的连续推进。
到了20世纪,电影的出现,尤其是20世纪中期电视开始进入千家万户,人类的文化生活方式由单纯的与书相伴跃入纸、磁、光、电的多元丰富时期。90年代电子出版业的悄然兴起,使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感觉到了“无纸时代”对当今社会的种种冲击以及人类文明在向更高峰大踏步迈进时将给现实世界带来的深刻摇撼。
从人类文化生活角度考察,文明的阶梯以知识载体的更新为先导。
纸的发明和以纸为知识载体的图书的出现,使人类文明跃上了一个台阶;以磁性材料为载体的录影带的出现,又使人类文明上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台阶;多媒体的发明、CD盘的出现,无疑也将是又一个台阶的基石。
从几大台阶的时间跨度考察,一级比一级来得紧凑。从文字出现到图书的流行,约经历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程,(据最新考古挖掘证明,人类的最早文字约出现在六千多年前)由图书到电视,经历了近两千年;由电视到电子同版物间隔不到50年。间隔时间越来越短,台阶高度差异越来越大,这即是人类文明脚步的缩影。从这张缩影中,我们感觉到了时代的节奏正在催打着现实生活的脚步;感觉到了从事知识载体生产的“影视人”、“出版人”正面临着世纪性的挑战;感觉到了在人类文明新的台阶层面上单靠固有的经验之学、传统的生活理念已无法适应未来生活的撞击;感觉到了现有的学科界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模糊、在融合、在重新组割;感觉到了这个世纪的佼佼者很可能将在下一个世纪受到“降位”的礼遇,甚或是被关进博物馆的命运。
信息时代正以高新技术的重锤不断地撞击着传统理念基石上的罗盘。巨大的振幅之中,下一个世纪的“宠儿”在这一个世纪降生了。
二、影视的血液流进了纸质图书的肌体,电子出版物是个“混血儿”
图书自诞生那天起,就担负起了人类文化传承、知识信息传播的使命,而且极短的时间内占据了人类文化生活的大部分舞台。进而荣登霸主,一霸就是近两千年。
本世纪的高新技术产物——电视,一降临这个世界即以声、像、文并茂的优势发起对“霸主”的挑战,迅速形成与图书分庭抗礼的局面,并共同孕育出具有显著时代印痕的“混血儿”——电子出版物,基本结束了纸质图书一统天下的历史。
说电子出版物是传统图书出版业与电视制作业互撞互融的“产儿”,是因为电子出版物承袭了纸质图书与电视节目“形”与“质”两方面的全部基本特征。
电子出版物与纸质图书和电视磁带同属知识载体大家族的一员。它继承了纸质图书以文字为主、图表相辅、信息稳定和电视以声、像夺人、以文字为辅、传递快捷、形式活泼的基本特征。电子出版物是以电视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表现手段,以纸质图书存贮信息原理为制作基础的新型出版物。是电视与文献的结合,声像与文字的统一。电子出版物保留了纸质图书的精髓,流动着电视的新鲜血液;昂扬着图书千年不朽的风骨,挥洒着电视人见人爱的魅力。
电子出版物与电视节目共同特性是“机读数据”和表现形式的荧屏化。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图书,“白纸印黑字”,人们可以直接阅读大不相同。电视与电子出版物必须借助于播放机、监视器、光盘机、多媒体电脑等机具才能使人们获取信息。“机读数据”是两者共同的首要特征。
电视与电子出版的信息载体不再是纸张,而是磁性或光学信息存贮介质。体积小,存贮密度大。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牛津英语辞典》,纸版图书共20卷,6000万字,总重量62公斤,而电子版图书仅仅是3.5英寸的光盘。电子出版物不再需要纸张,从而使出版业看到了“无纸时代”的曙光。
电子出版物与电视节目同属立体化的知识载体,集声、画、文于一身。一般来说,我们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信息存在原始状态——文字、图表、有声语言、音乐、绘画、动画、图像等,归结为声音、图像、文字三种最基本形式。传统出版业只能处理基本形式中的一种——文字,最多加上图表、绘画。这种只能处理文字的平面式的载体给人以单调、枯燥、沉闷、呆板、被动,易于疲劳、难以消化等种种僵硬的不良感觉。而电视和电子出版可以将声、画、文压缩在同一载体之内,使读者在丰富、新奇、幽默、逼真、轻松、自然中获取信息。
许多属于直接的载体转换。当今的电子出版物大多数脱胎于电视节目,电视中的有些文艺节目可以直接制成Compact Disc录音制品或CD—V;大型电视专题片可以直接通过数码压缩技术制成不同类型的电子出版物;许许多多的电视教学节目可以制成电子版教学图书。
目前的电子出版物流动的血液还不完全属于自己独有的血液,更多的是电视的血缘。这就给有志于从事电子出版的人们指出一条捷径:借助于电视的制作手段和经验起动尚处于起步阶级的电子出版业。
三、着眼于21世纪的人们,听到了传统出版业改朝换代的钟声
电子出版物尚处于起步阶段,自1985年10月德国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首次展出当代电子出版物的杰出代表作—CD—ROM光盘,至今不过11年。但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处于童年时代的电子出版业展现出无限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传统出版业的大厦根基已感觉到了剧烈的摇撼。甚至有人听到了改朝换代的钟声。
1.纸质图书在知识载体发生变更的冲浪作用下将丧失主导地位。
具有影视魅力的电子图书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必将会在21世纪刮起一阵旋风,像80年代电视一样跑步进入平常百姓家。非纸非印刷的电子图书将以前所未有的优势和速度逐步取代印刷版图书,包括有声读物。目前以磁带为载体音像制品也将成为纸质图书向光盘过渡中的中间环节。
2.传统意义上图书编辑在图书编制方式的历史性变革中面临被淘汰的威胁。
电子出版物的制作前期类似于影视制作,它需要声、画、文的总体策划,诸如解说、字幕、图像剪辑、音乐编排、同期声、效果声、配音、动画、录音合成等。而这些对于只习惯于设计书稿选题、只重视文字处理的图书编辑来说,无疑是陌生的。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在技术与艺术,声、画与文字紧密结合的电子出版时代面前必然显得苍白无奈,面临被淘汰的威胁。
3.以文字为主的图书组构方式在图书荧屏化的前提下将成为过去式。
随着信息载体荧屏化的深入,以文字为主的图书组构方式正面临一场革命,数千年来一向仰赖文字传播知识的传统传承手段正在滑向过去时。人们通过现实环境仿真,利用图像、声音在主动、轻松、直接、简单形象中学习知识的梦想成为现实和可能。
传统的偏重书本文字获取智慧的方式是对人生理本性的一种压抑。文字将人们获取知识的方式人为复杂化,传统图书的组织构造更显其霸道,它强制人们脱离形象,脱离实物,脱离现实环境,而依靠读取符号来从事思维。在声、像技术落后的时代,依靠文字符号思维是人类的无奈,在声像技术日渐发达的今天,仍偏重于左脑的使用,而让主司声、像处理的右脑继续不能得以开发,不能不说是人类在获取知识方式上的自虐、自残。
4.专门从事文字创作的作者队伍在电子图书朝动态图像发展的进程中,将伴随以文字阅读独尊独崇时代的结束而“降位”。
未来的电子出版物是目前文字图书和影视节目的优化整合,配音、配乐、配景、配图、配字幕、配解说,甚至有些出版物将以图像、声音为主,文字将降位为“配角”。今天意义上的文字作者在未来的电子出版物中将失去独自占有作品的权力,将与“编剧”、“导演”、“音乐编辑”、“软件设计”、“录音合成”等共同分享作品的著作权,如同大型电视片的制作者名单。
图书形态的变化、编制方式的变革和使用方式的转变,使传统出版业看到了“无纸时代”的巨轮依靠高新技术的驱动正以不可遏止的态势隆隆而来,传统出版业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变迁的大潮,正面临一场新的革命。
四、面临出版变迁大潮的汹涌而至,中国出版界只有迎头而上,别无选择
近10年来,电子出版已在西方步入了开拓发展阶段,我国出版业“告别铅与火”的突破性努力正在变为现实。
但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我国出版界面临电子出版时代的到来,但仍困难重重,处于仓促准备阶段。一是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出版格局,因各出版社有各自的专业分工,人才结构较为单一,只熟悉文字,不熟悉声像,专业技术人才十分贫乏;二是电子出版是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与风险比出版文字图书要大得多;三是电子出版正处于困难与希望并存的童年时代,中国出版界别无选择,只能迎头而上。
1.向临近产业学习,培养独立的电子出版骨干队伍。
电子出版业的发展涉及几个产业,传统出版业、影视制造业、计算机业、音像业、游戏娱乐业、电化教学业。由于电子出版物的应用覆盖软件开发、声像编辑、教育培训、监视系统、文化娱乐和网络服务等领域,人们可以通过兼容性不断增强的光盘在光盘机上听音乐,看影片,学外语,玩游戏,而原先从事这几种生产的行业也都插手电子出版物的生产,从而出现行业界限的日益模糊,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格局。这一方面说明传统出版业的疆域不断在扩大,一方面说明传统出版业受到严重冲击;一方面说明出版物管理急需加大力度,同时说明出版业为保住扩大了的疆域和精神产品的主导地位,急需培养独立的从事电子出版的骨干队伍。
2.培养自己的队伍首要任务是改变传统图书编辑人员和管理人员自身的知识结构。
我国电子出版业的编辑和管理人员大多来自于传统图书出版社。对于电子出版编辑必须具备的声、像、文和谐统一的创意策划、语音处理、电脑艺术设计等能力先天不足。而这些能力是影视制作人员已熟悉和掌握了的,这就需要电子出版编辑向影视界的导演、剪辑、音乐制作人员学习,管理人员向制片人学习。从临近行业中汲取营养以补自身的先天不足。
3.改变自身知识结构的同时,改变编辑队伍人才结构也是至关重要的。
既然电子出版属于集传统图书、影视制作、电脑软件开发、多媒体信息数据处理之大成,而这些领域又以自身的某项优势,特别是人才优势已涉足电子出版领域,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作为电子出版部门就应正视这种现实,吸取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改变目前电子出版队伍中人才结构单一的局面,使图书、影视、计算机领域的顶尖人才汇聚于自己的麾下,形成自己的一流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使一起步就陷入困境的电子出版业抓住机遇,赶上世界出版潮流,在“改朝换代”的变革中立于不败之地。
电子出版业在我国还没有形成规模,但规模的形成关系到国家利益和民族的地位。如果我们自己的电子出版业不迅速崛起,外版化的危机,花钱买版权然后加以中文化的现实就会很快出现。具有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中国出版界除了自身奋发努力之外,还应与人才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金雄厚的相关企业横向联合,集聚整个民族的力量,汇成合力,促进中国电子出版业的崛起。
标签:共振效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