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联系_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联系_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切合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论文,经济学论文,西方经济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中国经济学界在如何大力继承发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如何大胆吸收借鉴西方经济学的问题上出现了一些争论。有的对西方经济学基本持否定态度,斥之以庸俗,认为只有细枝末节或有关政策性的东西才可以批判地拿来作参考〔1〕;有的则对当前政治经济学的范式提出异议,要求对西方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摒弃沿袭至今的苏联范式〔2〕。

以上观点不无道理,但都有失偏颇。在整个经济学理论结构中,找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近现代西方经济学(19世纪70年代以来)的位置,找准它们的切合点,才是我们继承发扬、吸收借鉴的理论基础和根本出发点。

价值论是任何一种经济学体系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主张劳动的一元价值论,西方经济学中则广泛采用效用价值论。这似乎是两种不相容的观点,但是本人认为,恰恰是在价值论上,双方找到了科学的切合点。

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一元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认为:在存在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条件下,用以交换的劳动产品称为商品。商品之所以可以交换,是因为有价值;商品之所以要进行交换,是因为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因此,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制造使用价值的是自然力和劳动,而且,归根到底,劳动力也是一种自然力。所谓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商品作为物质财富的功能,也是商品的自然属性。而商品的另一因素价值则完全体现了商品的社会性,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是人类的抽象劳动,即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由上可见,所谓价值的多元论是站不住脚的:土地作为一种自然力,当然要创造使用价值,但是它不能主动在商品中增加哪怕一个价值分子,它的自然性决定了这一点(这一点下文还要详述)。资本,连早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知道,它只是劳动的积累,是死劳动、物化劳动,而只有劳动力具有的劳动才是活劳动。死劳动的物质性决定了它也不能创造价值,只能静静地附在物身上,任由活劳动来揉它。当然,由于经济的复杂性,这种规律在现实中恰恰以其相反形式表现出来:活劳动不得不依附于一定的死劳动(资本)而生存,死劳动在揉活劳动,甚至劳动力被看作是人力资本。我们不否认,由于活劳动和死劳动可以转化,这种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有道理的。但是这丝毫不影响只有劳动(活劳动)才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个结论。这里说的“价值”,是商品可以进行交换的同质因素,这是自然力创造出来的使用价值所担当不起的。

讨论了价值的质,下面将进行量上的讨论。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这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是在竞争和交换中确定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每个个别劳动都有一个物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个别劳动工作10小时能物化为几小时社会劳动,则取决于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这就能很好地说明科技或自然力差异在形成价值时的不同作用。例如,假定甲乙两农户都是干农活的好手,劳动强度也相似:

由上表可以看到甲乙两农户的个别劳动时间几乎不可能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产生影响,当价格直接反映价值时,甲农户创造的商品价值要大于乙农户。为什么相等的劳动时间最终产生了不同的价值量?用我们上文的论述不难解释:肥沃的土地、机械化生产对个别劳动物化为社会劳动起了促进作用,这也是科技为何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因。另一方面,价值的形成必然以使用价值的形成为前提,同等劳动创造出的使用价值不同,其价值也不同。例如把一块上千元价值的木料锯成木屑,价值也许会降为零。

农户自然力、技术水平劳动时间 耕作面积亩产单价 总收入

甲 肥沃土地、机械化劳动

1年 1亩 500公斤 1.5元/公斤 750元

乙 贫瘠土地、手工劳动 1年 1亩 200公斤 1.5元/公斤 300元

对于社会劳动而言,价值量的形成呈现相反的规律,社会劳动生产率越高,由社会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价值量越低。

这种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二元背反规律在经济生活中表现为价值规律,通过竞争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由上述可见,劳动价值论作为一种抽象的基础性理论是科学的,把它生搬硬套到现实中的种种经济现象上,从而对它有种种诘难,只能是生吞活剥这个理论的结果。

效用价值论实质上是一种使用价值论

从上文我们已经看到了使用价值对价值形成的重大意义,对于这一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有过精辟的论述:一个物品的效用,使它成为一个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同时还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担负物。任何一物,要不是一种有用的物品,就不能有价值,如果它是无用的,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是无用的,不算作劳动,因此也形不成价值〔3〕。

商品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两方面,马克思抓住了价值的本质,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而其他的西方经济学者,自李嘉图以后便从劳动创造价值的立场上退却了,而19世纪70年代以来的效用价值论者更是走到了另一条道路上。

所谓效用价值论,是说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商品的效用,进一步说就是商品的边际效用。商品交换的尺度也就是商品边际效用之比较。只有所购买的不同商品的边际效用相等并等于货币边际效用(即单位货币量)时,才会实现购买均衡,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需求曲线;西方经济学把劳动也看成商品,因而基于劳动(作为一种商品)的边际效用(即边际生产力)形成了供给曲线,市场价格就在这个供求平衡点产生。

这个理论自创立以来受到了种种质疑,有的从马克思主义立场上予以根本否定,有的从实验经济学角度进行论证〔4〕。事实上,效用价值论作为一种价值论,的确有其不可克服的缺陷。因为作为商品进行交换的同质因素(价值),应该具有客观性。即不依人的好恶而存在,但效用本身就被定义为人的满足程度,离开了人的主观感觉,这个概念就根本无从存在。这种浓厚的主观色彩,使它不能充当可比的同质因素的角色。

然而,如果不把效用看成是价值的尺度,而看成是使用价值的尺度,就会发现事情要清楚得多。对于不同商品的具体使用价值,当然不能比较,但如果仿照分析价值的方法将其抽象为一种抽象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价值(前文已述)。这里的“抽象”,并不要求多种使用价值在质上形成统一,而仅仅是把使用价值从物质的存在变成概念的存在。西方经济学正是基于这一点才展开了丰富多彩的供给需求、市场价格的讨论。

需要指出的是,西方经济学的谬误在于误把使用价值作为价值,因而整个经济学体系中价值论部分是不科学的。但由于分析使用价值也在一定程度上等于分析价值,这决定了西方经济学中也包含了很多科学的成分。可以说,使用价值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价值,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及以此为基础的所有论证就在多大程度上符合科学。

最后还需说明,马克思曾经以为研究使用价值是商品学的事,从其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来看,显然是低估了抽象的使用价值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中的地位。正如上文所述,价值论和使用价值论是一个事物(商品论)的两个方面,而且是有密切关联的两方面。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效用论正是从另一条道路——使用价值论来进行阐释,尽管为其理论提出者的眼界所限,未能区分使用价值论与价值论,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效用论就是使用价值论。

切合点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分野——价值论还是使用价值论——同时也是它们的切合点。商品的二因素就是这个切合点的科学解释。我们不否认可以从其他角度(如阶级分析法)来对经济中的两大体系进行分析,但对任何理论进行阶级的批判代替不了科学地批判,理论联系实际也并不等于实际可以取代理论,要科学地认清两大理论体系的区别和联系,就要在它们的理论中而不是理论外寻找切合点。本文开头列举的种种片面的认识都源于对这种切合点认识的不足。如果抱定对西方经济学的成见,总以怀疑、否定的眼光看看别人的理论,只能使自己的理论故步自封、丧失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同样,若由于对现实认识不清导致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动摇、篡改,也只能落入庸俗的窠臼。

要摒弃当前经济界的这两种偏见,唯一的方法是为继承借鉴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近现代西方经济学,找到科学的理论基础。寻找它们的切合点就是这项工作的第一步。当然,找到这个切合点,并不意味着西方经济学的种种理论可以长驱直入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来,其中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例如研究西方宏观经济均衡模型与马克思扩大再生产条件的关系)。但至少这个切合点提供了一种合适的语言,使双方的交锋不再是聋子的争吵。

注释:

〔1〕樊钢:《经济科学现代化与中国化的思考》,《中国书评》1995年第5期。

〔2〕樊钢:《苏联范式批判》,《经济研究》1995年第5期。

〔3〕参见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6—12页。

〔4〕参见崔之元:《西方经济理论的范式危机——与樊纲先生商榷》,《中国书评》1995年第9期。

标签:;  ;  ;  ;  ;  ;  ;  ;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联系_经济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