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社会科学发展趋势与地方社科院职能定位和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科院论文,发展趋势论文,社会科学论文,职能论文,地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科学的地位和作用,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它把握、理解和解决时代重大课题的程度和水平。面向21世纪的社会科学,必须了解自身发展的趋势,并紧紧把握世纪之交乃至下个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在对时代重大问题的灵敏反应、准确把握和科学解答中构筑生长点,从而为我国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21世纪社会科学发展趋势
考察21世纪社会科学发展趋势,我认为需要把握两个要点:一是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趋势,二是社会科学为实践服务方式的变化趋势。从自身发展和服务方式变化两方面考察,有助于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全面把握社会科学发展趋势的总体特点。
在分析社会科学发展趋势时,人们容易强调它已经和即将出现的某些新特点,如综合性、创新性、全球性等等,这是有道理的。但我觉得从把握21世纪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的角度看,其发展趋势可概括为四个“结合”。
1.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实践相结合。对21世纪社会科学发展趋势,不同立场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者,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是关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真理,它的一般原理仍将是揭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指南,是21世纪各门社会科学发展的根本指针。马克思主义与21世纪实践的结合特别是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相结合,将是我国社会科学发展的主导趋势。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与各地实践的结合将是各地社会科学发展的主导趋势。只有把握这个主导趋势,才能准确把握21世纪社会科学发展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具体趋势。离开这个主导趋势,就会在社会科学发展趋势上迷失方向,就不会对我国社会科学发展作出有重大意义的贡献,就会在社会实践和社会科学发展过程中各种错综复杂的问题面前失去清醒的头脑和正确的判断。
2.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创新,将是21世纪社会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这是没有疑问的。但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广泛深刻的社会科学创新,总是与广泛深刻的继承密切相关的。文艺复兴是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人类文化的一次划时代创新,同时它又是对人类文明产生以来的文化成果的极其深刻的继承,甚至把继承的视野延伸到古希腊、罗马文化。人们把这次包括社会科学在内的文化创新称之为“文艺复兴”,“复兴”即继承与创新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社会科学发展史上的一次更伟大的创新,但同时它又是对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史上的伟大创新,但同时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继承。社会科学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社会科学上的每一个创新,都是社会科学发展全部历程这棵大树上结出的一个新果实,我们要重视新果实,更要珍爱结出新果实的大树。不然我们就会在社会科学发展趋势的把握上,犯下割断历史、数典忘祖的错误。当前国内外思想文化领域的复杂斗争告诉我们,在谈论各种创新时,一定不能忘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不能抛弃传统文化之精华,否则,就会陷入唯心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泥潭,哪还谈得上什么真正意义的创新。
3.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相结合。这种趋势已经出现,在21世纪将表现得更为突出。比如,传统的经济学较早地分化出工业经济学、农业经济学、政治经济学,近二、三十年又分化出技术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地缘经济学,最近又出现了知识经济学等。与这种高度分化相伴随的是高度综合的趋势:一是分支学科研究达到一定程度,本身即要求在更高层次上的综合研究,如经济学的发展表现为“一般经济学——分支学科经济学——一般经济学”的逻辑进程。二是许多学科的分化本身就是一种综合。如,控制认识论就是控制论与认识论的综合,管理经济学就是管理科学与经济学的综合等等。不仅是社会科学各学科的综合,也有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综合,比如社会遗传学、历史地理学、环境生物学等等。社会科学的这种分化与综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推动着21世纪的社会科学在更高的层次上和更广阔的领域内向前发展。
4.世界性与民族性和地域性特色相结合。伴随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科学的世界性特点会日益突出,但它仍是建立在民族性和地域性这个基础上的,仍以与民族性和地域性相结合为总体特点。例如,伴随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普遍推行,必然产生一些具有世界性和一般性特点的经济理论。但是这种一般性和世界性的经济理论,总是在与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经济实际相结合中生存和发展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是世界性“一般”与我国经济的“特殊”相结合的产物。否认这种“结合”,就会导致全盘接受西方市场经济理论或向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倒退。
与社会科学发展趋势并存的,是其为实践服务方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四个转变”上:
1.由单一性服务方式向全方位服务方式的转变。过去我们曾把社会科学为实践服务,局限在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上,甚至把它仅仅看作是政治斗争和阶级斗争的工具与附属品,既影响了社会科学自身的全面发展,又影响了其为实践服务功能的发挥。在克服这种错误偏向的时候,在一些人中间又出现了“远离政治”的偏向,这种倾向不仅严重影响马克思主义战斗作用的发挥,也影响着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社会科学和社会实践是多层次多样化的,社会科学为社会实践服务的方式也应是多层次多样化的。随着社会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社会科学为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服务方式,必然会取代简单的甚至是单一的服务方式。
2.由单项战略决策服务为主导向总体性战略决策服务为主导的转变。为政府战略决策服务功能的强化是社会科学服务实践的一个突出特点。过去社会科学在为政府战略决策服务方式上,是以单项战略决策服务为主导的,这与我们在战略理论研究上,对经济战略理论、政治战略理论、文化战略理论、军事战略理论等单项战略理论比较熟悉,对融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及其相互制约关系为一体的总体性战略理论比较生疏的实际情况有关。亚洲金融危机、北约新战略以及以美国为主导的“新干涉主义”等国际事态新变化告诉我们,全球化带来的不仅是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全方位的机遇,而且带来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全方位的挑战。这种总体性世界战略格局的变化,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总体性战略研究,制定应对世界战略格局变化的总体战略。国内改革发展的深化,也把总体战略研究提上日程。十五大报告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就是新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总体战略思路。各省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实际,也迫切需要一个落实中央总体战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总体战略,有了这样一个总体战略才能增强对全局工作指导的主动性和预见性,才能及时洞察和主动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影响大局的突发事件。社科研究应适应中央和地方战略决策需求,形成以总体战略研究为主导的与单项战略研究互补并进的战略研究格局,这样才能占领为领导决策服务的制高点,把这方面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3.由非规范性低效率服务方式向规范性高效率服务方式的转变。所谓非规范性低效率服务方式,是指以往社会科学在为政府决策和实践服务上,往往是各学科仅从本学科特点出发,搞一些局部性、临时性对策研究,研究方式也多是一些人单兵作战的分散性研究方式,这种服务方式很难满足政府综合决策需求和实践需求,决策研究总是与政府决策需求和实践需求有较大距离。现代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最需要的研究方式是规范化的多学科有机联系的知识创新工程。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就是适应这种需要产生的,社会科学要满足政府决策和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需求也需要建立多学科分工合作、密切结合的知识工程。中国社科院推出了知识工程。地方社科院目前还没有条件推出全面性知识工程。但可以首先解决急需的决策创新工程,以这种新的服务方式满足地方政府总体战略决策的新需求。
4.由重复性雷同式服务向满足急需的特色化服务方式的转变。地方社科院在为本省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服务,为领导决策、企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的研究中,存在着与高校、政府研究部门相雷同的一般化服务的问题。高校的优势在于搞分门别类的基础性理论研究,某些政府研究部门的优势在于搞近期政策和对策性研究,地方社科院找到自己的特殊位置和优势,这就需要地方社科院占领宏观战略决策研究,特别是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这个特殊位置,形成相对于高校和政府研究部门的比较优势,及时拿出关系本省发展大局的战略决策报告,满足政府宏观战略决策需求。
总之,从理论与实践的综合上看,21世纪社会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具有“高、新、特”这样三个显著特点。“高”就是理论与实践、分析与综合、继承与发展、世界性与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高度结合;就是社会科学为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高质量、高效率服务。“新”就是社会科学自身的全面创新与为实践服务方式的创新。“特”就是各地社科研究部门在理论研究和为实践服务上要有从本地实际出发的特点,要有与高校和政府研究部门相区别的特色。在解决地方社科院的职能定位和改革时,应充分考虑到社会科学发展趋势“高、新、特”的总体特点。
二、地方社科院的职能定位和改革
地方社科院的职能定位与改革,是与社会科学发展趋势密切相关的。也可以说,是社会科学发展趋势要求地方社科院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职能定位和深化内部改革。
地方社科院的职能定位问题,实际上是地方社科院作为一个精神产品生产部门,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产品来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基础上获得自己生存发展条件的问题,也就是地方社科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位置和作用问题。地方社科院的改革问题,实际是用什么样的科研管理体制和机制来进行精神产品生产的问题。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作为精神产品生产部门,如果不明确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生产主体,应该生产什么和怎样生产的问题,就会失去自己生存发展的基本资格和基本条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精神产品生产部门不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主体,研究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受旧的生产方式的束缚,在科研上与高校、政府研究部门重复雷同,不能及时生产出满足当地经济、政治、文化建设需要,以及满足政府决策和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精神产品,不能通过满足社会需求获得自身发展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陈旧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地方社科院在生存发展上遇到很大困难和危机。地方社科院的职能定位和改革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精神产品生产方式的变革问题。只有这样认识问题,才能在地方社科院职能定位和改革问题上,真正做到认识到位,工作到位。
精神产品的生产方式变革问题,要从当代精神产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实际出发,前面讲到的社会科学及其为实践服务方式的“高、新、特”总体特征,实际就是当代社会科学这一精神产品生产部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水平和特点问题,地方社科院生产方式的变革只有从这个实际出发,只有推出适应自身特点和地方需要的改革方略,才能打破落后生产方式的束缚,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型精神产品生产方式。
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在职能定位调整、科研管理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创收机制改革等各项改革实践中,初步认识到走出目前的生存发展困境,必须明确社会科学及其为实践服务方式的“高、新、特”总体特点,抓住精神产品生产方式变革这个根本,从本省实践需要和本院实际出发,发挥地方社科院相对于地方高校和政府研究部门的比较优势,避免不必要的低水平重复,理出一个推动精神产品生产方式变革的总体改革思路。通过改革的不断深化,我们初步在实践中形成了以三个“高、新、特”为总体框架的改革思路。从实际效果看,这个改革思路比较深刻地触及了精神产品生产方式变革这个根本,比较全面地体现了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高、新、特”特点,比较突出地体现了地方社科院不能搞小而全,必须发挥自己比较优势,避开自己的劣势,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
1.确立“高、新、特”的新职能定位。职能定位上的“特”,就是在社科研究机构的一般职能和中央、省对社科研究部门职能的一般性要求中,确立既区别于高校和政府研究部门又能发挥自己比较优势的特殊职能。地方社科院职能的“特”首先就特在决策研究上,尤其是“特”在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服务的中长期综合性战略决策研究上。为此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确立了将本院办成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的发展目标。这意味着综合战略决策研究是我院职能定位的中心,这个中心需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它既是社科研究的基本对象又是社科研究的指南,综合战略决策研究也离不开这项研究的指导作用,地方社科院必须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我省实践结合的研究上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河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的基地;同时综合决策研究也离不开必要的新兴学科研究和省情及地方特色文化研究的支撑,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也必须在这方面占有一席之地,成为必要的新兴学科研究和省情及地方特色文化研究的基地。完整的讲,我院的职能定位的“特”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地”。这个职能定位既包括了科研的指导思想,又包括了科研的重点,也为学科布局的调整提供了依据。
职能定位上的“高”,一是要占领总体战略决策研究这个制高点,我们既搞河北单项战略研究,也搞总体战略研究,但在总体战略研究这个制高点上要形成别人不可取代的优势。根据这个思路1998年组建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课题组,对关系河北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大局的重大战略问题联合攻关,先后撰写出《软件带动战略——解决制约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矛盾的战略选择》、《关于确立文化在河北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建立》、《河北区域发展战略》、《河北可持续发展战略》等研究报告,参与了河北省战略调整大讨论,并在省委中心学习组发表了关于战略调整的意见,受到省委领导和实际工作部门的重视。同时还着手组织实施《河北省21世纪发展报告》、《河北省国民经济抗周期波动能力与宏观调控对策研究》、《河北省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分析与预测研究》等重大课题研究。实践证明,定位问题至关重要,占领战略决策这个为实践服务的制高点至为关键。正是因为抓住了职能定位的制高点,抓住了为省委省政府服务的关键,才选准了省领导关注的大课题,社科院的作用才受到省领导重视。1998年河北省委常委会议听取了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的工作汇报,充分肯定了办院方针和职能定位,对社科院的发展作出重要指示并给以了财力和政策上的重大支持。二是要占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与本省实践相结合的制高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研究包括很多内容,地方社科院要成为当地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宣传的坚强阵地,成为邓小平理论研究的重要基地,就要抓住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地方实践“结合”这个制高点,在“结合”上确立自己的优势。两年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和省委宣传部合作完成并出版了《邓小平理论与河北实践》专著一部,全面概括了邓小平理论与河北20年改革发展相结合的历程,受到省领导和各界关注,省委书记亲自为该书作序。另外还主创了三部邓小平理论与河北实践相结合的电视政论片《告别贫穷——河北农村发展20年》、《壮丽的飞跃——河北省委组织全省人民学习运用邓小平理论纪实》、《必由之路——中国从计划经济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50年》,作为国庆献礼片已投入拍摄。三是占领河北省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必要的基础理论研究,战略学、人才学、知识经济理论等必要的新兴学科研究,河北特色传统文化研究的制高点。去年出版了河北特色文化巨著《全元曲》,出版了《领导人才学概论》,《邓小平理论境界研究》等一批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新兴学科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专著。
职能定位上的“新”,就是要根据国内外形势和河北省实践发展的新变化,特别是领导战略决策新需求,不断对自己特殊的职能定位和自己选定的制高点进行新的拓展。北约新战略的出台,国际战略格局的变化,我国经济、政治、文化改革和发展相关度的增大,十五大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提出等都要求我们在战略研究上要实现由单项战略研究向综合战略研究的新拓展,在战略研究定位上要在知识创新工程中占有一席之地,这就需要我们对原有特殊职能和选定的科研制高点,进行深化和拓展。为此,我们开展了社会科学在知识创新工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研究,同时以“十五”计划总体战略思路研究为切入点,提出了把河北原有三大主体战略融为一体的“两环创新战略”的初步构想,这个战略构想力图从总体上体现了河北经济政治文化的特色和下个世纪发展的关键,体现多学科联合攻关的知识创新的特点。
2.建立“高、新、特”的科研机制和科研管理体制。科研机制和管理体制的“特”,就是建立精神产品生产的特殊性市场化生产方式,这里有四个要点: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产品的生产一定要引入市场机制,就是说要面向社会需求选课题,科研产品的内容形式设计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特点,要建立科研产品供求平衡的新机制。二是要体现精神产品生产在市场机制上与物质产品生产的特殊性,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三是科研评价标准既要考虑学术价值又要考虑社会效益,但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科研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改革要以及时反映社会需求,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供求平衡为目标,改变过去只管生产,不问需求,不关心成果能否转化的偏向。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建立起从社会需求出发选课题,从社会需求出发组织科研产品生产,在满足社会需求中获得自身发展活力的良性循环机制。既大大推动了精品生产又增加了科研人员收入。这个所研究人员撰写的《乡镇企业跨世纪发展的趋势与对策研究》在《光明日报》加按语发表后,引起国家乡镇企业局领导、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很快转变成发展乡镇企业的重要政策参考。四是要明确自己产品的特殊社会需求。社会科学产品,目前的主要需求是:第一学术交流与发展需求,第二满足群众生产生活需求,第三各级领导和企业决策需求。对地方社科院来说,现阶段主要需求是领导决策需求。科研机制和体制改革要紧扣这个主要需求,兼顾其他需求。
科研机制和管理体制的“高”,一是要以高效率的组织管理方式,生产高质量的精神产品,为省领导决策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为此,两年来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着力实施了精品战略,把抓精品生产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把是否有利于多出快出精品作为衡量改革成效的最高标准。这样做,既抓住了改革的龙头,又使改革成为推动精品生产的动力。实施精品战略两年来,科研成果质量和数量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二是高质量的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高水平的科研人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地方社科院生存发展的首要问题。因此,我们把引进和留住高水平的人才,加快现有人才知识更新,作为科研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加大了对有突出贡献人才的奖励力度。对优秀人才加大了科研经费支持力度,并在住房等福利待遇上给以特殊照顾。我们打算在下一步改革中,推出“名人战略”,下大力创造条件,使优秀人才尽快成长为省内外知名的专家。
科研机制和管理体制的“新”,一是打破原来带有浓厚行政管理特点和封闭性缺陷的传统的研究所管理制度的局限,逐步引入现代科研组织方式上的多学科联合作战的“课题制”,与实际工作部门密切合作的“协作制”,能广泛吸纳省内外研究力量,以小中心大网络为特色的“虚拟研究所制”等新型科研组织方式,着手进行知识创新工程的探索。二是打破所长终身制,实行处所长聘任制,这项改革已于去年完成。
3.建立“高、新、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创收制度。“高、新、特”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度的确立,目的是要适应河北省社会科学院职能定位,建立和完善高水平现代化科研设施。1998年已为各所配齐了微机并实现联网;投资近2800万元,具备现代化功能的社科信息中心筹建工作已经完成,即将开工,明年底可投入使用。“高、新、特”开发创收制度,就是要根据社科院知识密集的优势,在强化传统创收机制的同时,加大智力创收的力度。1999年以来,先后推出并实施了与高校联合办学制度,与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联合办研究生班,为社会有偿智力服务等体现社科院优势的新举措。
即将到来的21世纪,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的世纪,更是一个严峻挑战的世纪。地方社会科学院,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为使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在21世纪更加灿烂辉煌,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标签:战略决策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河北经济论文; 领导理论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经济学论文; 创新理论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地方领导论文; 服务文化论文; 经济论文; 生产方式论文; 中国社科院论文; 政治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