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韩进出口商品结构之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日韩论文,进出口商品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我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本文将深入分析这一变化,并结合日本、韩国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所谓进出口商品结构,就是在进出口贸易中,各类或各种产品的进出口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根据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一国的出口将偏重于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对该产品的出口将拉动国内的生产,形成规模经济。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依赖于该国的资源禀赋,对于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国家,只能依靠对初级产品的出口来推动生产的发展,因此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表征着一个国家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程惠芳(1990)的研究表明:结构型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有很密切的关系,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不同国家根据经济发达的程度不同会分别选择资源出口增长、结构型出口增长和外延型出口增长。而一国的进口将偏重于本国比较稀缺的资源,进口产品结构的变化表征着该国各种产业的发展趋势以及经济增长幅度。
中日韩进出口商品结构概况
1、日本进出口商品结构
自80年代起,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由于地域小,资源贫乏,因此经济贸易定位为“出口替代”,其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如表1所示:
表1 日本出口结构变化(%)
食品纺织品化工钢铁机械
非钢矿 其他
产品制品设备产品
19606.6 30.2 4.2 13.825.33.616.4
19703.5 12.5 6.4 19.746.31.99.8
19801.2 4.8 5.2 16.462.81.48.1
19990.5 1.9 7.4 5.7 73.41.110
20000.4 1.8 7.4 5.5 74.31.29.5
20010.7 1.9 7.6 5.9 72.61.210.1
资料来源:Japan Almanac 2003,The Asahi Shimbun Company
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日本经济发展的几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深受战争创伤加上其自身的资源约束,日本的出口以劳动密集且资源消耗较小的产品为主,如纺织品等。到1960年,纺织品出口占到总出口30.2%的比重,而机械设备只占25.3%;第二阶段,20世纪60-80年代,机械制品的出口迅猛增长,到1970年达到46.3%,1980年达到62.8%;第三阶段,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工业化转变基本完成,各项产品出口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1999-2001年间机械设备的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73%左右。
从进口商品结构来看(如表2所示),日本的进口商品构成与出口商品构成形成了很好的对应关系,进口对出口起着一定的基础作用,其结构变化从整个发展过程看是与日本的总体经济发展相一致的。
表2 日本进口结构变化(%)
食品原材料矿物燃料机械设备等产成品
1960
12.2 49.1
16.5 21.9
1970
13.6 35.4
20.7 29.8
1980
10.4 16.9
49.8 21.8
1999
14.2 7.216.1 62.4
2000
12.1 6.420.3 61.1
2001
12.4 6.120.1 61.5
资料来源:Japan Almanac 2003,The Asahi Shimbun Company
对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我们也可以分以下三个阶段来看:第一阶段,上世纪70年代之前,这段时期日本的进口主要集中于原材料,1960年进口原材料占49.1%,接近进口总额的一半,是日本在二战以后寻求增长的积累阶段;第二阶段,20世纪70-90年代,这段时期日本的进口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改原材料进口的主体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对矿物燃料的进口,在1980年达到49.8%,其中对原油的进口达到37.5%,而此时的原材料进口只占16.9%,这种转变同出口在这一时期以机械设备为主是分不开的;第三阶段,90年代以后,这段时期进口各产品的比重保持稳定,说明此时的产品结构基本达到一种平衡。
2、韩国进出口商品结构
韩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与日本有着相似之处。从出口来看,初级产品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从1980年的11.8%降至2001年的2.7%;重工业产品迅速增长,从1980年的41.4%上升到2001年的80.8%;轻工业产品所占比重连年下滑,由1980年的46.8%降到2001年的16.4%。尤其是纺织品所占比重下降幅度更大,从1980年的29.0%降至2001年的10.6%,这说明韩国向工业化国家过渡,其产业从初级的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从进口来看,韩国的资本货物进口逐年上升,消费品进口基本保持稳定,总体略有浮动,而对原材料的进口有所下降,从1980年的65.0%下降到2001年的52.3%。具体变化如表3所示:
表3 韩国进出口产品结构变化状况(%)
资料来源:Korea International Trade Association
3、中国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
近20多年,我国外贸规模迅速扩大,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由1978年的第32位上升到2002年的第5位。进出口总额从1980年的378.2亿美元增长到2002年的6209.45亿美元,20多年间增长了15倍多,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3.93%。我们将这20多年大致分为2个阶段:1981到1991年进出口贸易平均年增长率为12.68%,低于1980年以来的平均值;1992到2002年期间平均年增长率在15.18%左右,保持在比较高的水平。在进出口总量增长的同时,我国外贸商品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图1-6所示。
图1 中国出口初级产品工业制品结构变化
图2 中国进口初级产品工业制品结构变化
图3 中国出口初级产品工业制品绝对量变化
图4 中国进口初级产品和工业制品绝对量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2,海关统计月报
图5 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化(SITC1)
图6 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变化(SITC1)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2
通过分析我们看到,我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1)从商品总分类来看(分初级产品和工业产品两类,如图1-4所示),1980到1985年间,我国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和工业产品所占的比重大致相当,各占50%左右。1985年之后,初级产品比重开始下降,工业产品比重上升。1990年到2000年,工业产品的出口所占比重在70%以上,可见工业产品的出口支撑了出口的高速增长。从总量上看,初级产品的出口比重在近20年里基本保持在一个平稳的水平,而工业产品的出口比重保持着近似于线性增长的趋势。
在进口商品中,工业制品进口一直处于主要地位。从各种商品的相对比例来看,1982年是一个转折期,1980年到1982年间,初级产品的进口比重有所上扬,工业制品的进口比重逐渐下降。1982到1985年,工业制品的进口迅猛增长。1985年之后,初级产品和工业产品的进口都保持了比较稳定水平。可以看出1985年之前是调整期(这和出口商品的变化情况有些相似),这段时期里原材料等的积聚以及一些机器设备的进口为我国各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进而对今后工业产品的出口提供了保证。
(2)从SITC分类的1级分类变化看(如图5、图6所示),1985年依然是一个分界线,在此之前各类商品所占比重的变化比较大。
出口方面,在1985年之前,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只占一个很小的份额,大概在6%之下,而食品及活动物和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出口占很大份额,总比例大概在35%以上。1985年之后,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大幅增长,由1985年的2.82%上升到了2002年的41.51%,而食品及活动物以及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的出口却下降到了6.64%。
在进口方面,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和出口有一定的相似性,1985年之前是调整期,1982年是调整期间的一个转折点。1982年之前,机械及运输设备的出口比重有所下降,而1982年之后到1985年该比重呈现出直线式增长,1985年之后转呈平稳波动状态,但总体是增长的。1982年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比重为16.61%,1985年为38.43%,2002年为46.44%。1982年之前,食品及活动物的进口比重有所增长,由1980年的14.62%增长到1982年的21.78%,1985年突然下降到3.68%,之后长期保持在一个比较低的比例,2002年为1.77%。
中日韩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比较
中日韩三国地处东亚,且都是从二战后逐渐发展起来的国家,其中日本在短短的三四十年里就发展为世界经济强国,韩国也成长为亚洲经济四小龙之一,他们的发展经历反映了国家产业发展的过程。通过分析他们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这一过程中经济的变化与增长。
1、商品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增长
从上一节对中日韩三国进出口商品结构概况的介绍我们看到,通过对一国外贸商品结构变迁的分析可以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过程。生命周期理论是研究一产业或产品由形成到衰退全过程的理论,它把生命周期分四个阶段,即初期或潜伏期,高速发展期或爆发期,高峰期,衰退期或成熟期。我们将它运用于研究进出口商品结构变迁,进而分析国民经济的增长。虽然贸易商品结构的变化,不能直接表征其中产品或产业的生命周期,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关键产品或产业所占的比重间接得到。
先来看看日本的进口结构。由于日本资源贫乏,因此对于矿物燃料、能源等的进口表征了其机械电子产业的发展,而一国的机械电子产业的发展又标志着该国工业化的程度。日本对矿物燃料和原油的进口呈倒U形,如图7所示:
图7 日本对矿物燃料和原油的进口比重变化图
资料来源:Japan Almanac 2003,The Asahi Shimbun Company
1960年之前,是日本进出口发展的潜伏期,1960年原材料的进口比重为49.1%,矿物燃料和原油的进口比重比较小。同期,日本出口中所占比重最大的是纺织品。70年代,日本对矿物燃料和原油的需求剧增,这表明其经济处于腾飞阶段,此阶段机械设备的出口也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激增到46.3%。80年代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高峰期,对矿物燃料和原油的进口几乎达到了进口总额的一半,机械设备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62.8%。90年代后,日本对矿物燃料和原油的进口下降,这是前段积累的结果,表明其经济进入成熟期,进出口各种产业保持比较平稳的水平。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在1974年至1985年期间平均为4.3%,1986年日元升值,引发经济萧条,1987-1991年年均增长率为5.5%。1991年开始泡沫经济突然破裂,陷入严重经济衰退之中,持续达8年之久。结合前述进出口商品结构变迁的分析可以看出其经济波动周期大致和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保持同步。
由于中国资源丰富,我们不是从矿物燃料进口,而从机械设备及运输设备进口入手来考察外贸商品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从图6可以看出,我国机械设备及运输设备的进口在1980年到1982年间有所下降,而后到1985年激升,这几年正处于整个进出口的调整期。图中的该曲线显示,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对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比例波动比较大,但总体呈上升趋势。在出口方面,机械设备出口比重从1985年后持续保持着增长态势,到2002年达到了近20年来的最高值,此间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由此可以推断,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增长并向高峰期过渡。再从图2显示的中国进口初级产品和工业制品结构变化中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制品进口比重先降低后上升,而后保持平稳的状态,且机械设备进口比重仍然比较大。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进口国外的机械设备目的是为发展本国产业,如果本国产业发展了,对机械设备的进口将下降,同时对产成品和机械设备的出口应该有所增长。综上分析进一步证明,我国的确处于经济生命周期的高速增长期向高峰期过渡的阶段。
再来看看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的GDP增长情况,1996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7%以上,高于大部分其他国家同期的经济增长率。如表4所示:
表4 世界有关国家和地区GDP增长率(%)
国家和地区 199619971998199920002001
美国3.6 4.4 4.3 4.1 4.1 1
日本3.6 1.8 -1 0.7 2.2 -0.4
德国0.8 1.4 2
1.8 3
0.5
英国2.6 3.4 3
2.1 2.9 2.3
韩国6.8 5 -6.710.98.8 2.6
新加坡 7.5 8.4 0.3 5.9 9.9 -2.9
中国台湾5.7 6.8 4.7 5.4 6 -2.2
中国香港4.5 5 -5.1 3 10.5 -0.3
泰国5.9-1.4 -10.8
4.3 4.4 1.5
印尼 8 4.5 -13.1
0.8 4.8 3.2
印度7.1 4.9 6
6.8 6 4.4
俄罗斯 -3.40.9 -4.95.4 8.3 5.8
中国9.6 8.8 7.8 7.1 8 7.3
资料来源: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December 2001
2、商品结构的变化与国内产业升级换代
进口的增长可以为一国的经济发展带来充足的原材料和先进的设备,同时,随着国内工业的发展,产品的多样化反过来也可以促进出口,带动经济进一步发展。比如日本,由于地小物稀,它倡导的是以出口促发展的战略,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有其出口的主导产品。70年代以前主要是纺织品,80年代主要是机械制品,90年代主要侧重于电子,汽车等产品。随着出口主导产品的变化,国内产业结构也随之升级换代。
由图5和图6显示的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变化可以看出,我国传统的纺织、轻工等行业通过合资合作等手段引进国外技术,生产质量和档次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满足国内需要的同时还大量出口;机电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设备的进口,使国内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技术产品和装备也逐渐发展起来了。最近几年,我国工业制品的进出口都在不断的增长,而且在工业制品的增长中,加工贸易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1993年,加工贸易机电产品出口额为162亿美元,占当年全国加工贸易出口额的36.6%,2002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总值达3021.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2%,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48.7%,其中加工贸易出口机电产品1170亿美元,增长32.5%,占加工贸易出口总值的65%。
3、进出口商品集中度分析
进出口商品集中度是指一国进出口商品集中于某种或某类商品的程度。这里借用经济学的市场集中度的指标HH指数(Herfindahl-Hirschman lndex)来表示。HH指数是由(Herfindahl-Hirschman)于1975年提出的,主要用于判断产品的市场集中度和垄断程度,它是通过把同一行业中各个企业市场份额的平方相加而得,该指数越高,表示集中度越高。该指数的特点是如果某一类商品的比重大幅上升,则该指数也会有较大的增长,且如果市场份额比较平均,则该指数值相对比较小。该指数用于分析贸易结构也能说明问题,此时该指数的值是各种商品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的平方和,所表征的意义和市场集中度的意义相似,我们在这里称它为进出口商品的集中度指标。
数据来源:国际统计年鉴1996-1997
为了考察日本、韩国的商品结构,我们将进出口商品划分为食品、农产品原料、燃料、矿石和金属原料、化工产品、其他制成品、机械设备及未归类项目等八个大类,按照HH指数计算得到的值如表5所示:
从日本和韩国的这一指数,我们可以看到进出口结构的如下特点:第一,日本的出口HH指数大致处于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而韩国的出口HH指数却趋于下降。形成此特点的原因在于1975年韩国的出口产品主要集中于其他制成品,约占66.1%,随后几年,其他制成品的比重有所下降,机械制品有所上升,到1993年时两者的比例大致都在44%左右,因此出口产品的集中度有所下降;而日本在1975年时其他制成品出口和机械制品出口比重分别为38.3%和49.2%,到1993年时两者比重分别为22.1%和68.3%,因此HH指数有所上升。
第二,日本的进口HH指数逐步下降,而韩国的进口HH指数小幅上升后在0.2的位置摆动。这一现象说明日本进口的产品多样化比较强,这是为满足国内多样化的需求而进行的,再加上资源贫乏,其进口主要集中在原油和燃料,1975年对原油的进口比重比较大,达到34%,而1994年下降到了11.6%,这是影响日本HH指数下降的主要原因。韩国的进口主要集中在机械设备和燃料,其进口比例没有太大的变化,因此HH指数保持在比较稳定的位置。
第三,日韩两国的出口HH指数普遍高于进口HH指数。这说明出口的产品集中度比较高,而进口产品比较分散,多样化。
以下我们通过HH指数考察中国进出口结构特点,这里选取的是按SITC分类的10类商品的进出口HH指数,其值如表6所示,图8表示了中国近22年按SITC10种商品分类的进出口HH指数的变化。
表6 中国进出口商品HH指数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2
图8 中国进出口商品HH指数变化图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2
由上图可以看到,中国的进出口HH指数的变化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进出口HH指数都呈显著波动的上升状态,而后趋缓,但没有下降的趋势,其中进口的HH指数波动幅度更大一些。造成出口的波动原因主要在于在机械及运输设备上的出口比重不断加大,由1980年的4.65%上升到了2002年的39.0%,而进口的波动主要是因为机械和运输设备以及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进口比重的变化影响所致,由图6可看到具体变化。
第二,1992年进出口HH指数形成一个转折,HH指数有一个很大的增长,说明进出口的类别集中度加强。这可能是由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促进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大量进口生产设备,出口贸易也向工业化转变,对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由1991年占进口总额的30.73%上升到1992年的38.86%,出口从1991年占出口总额的9.95%上升到1992年的15.56%。
第三,HH指数在1996年之前呈现进口高于出口,1996年之后为出口高于进口。这说明1996年之前进口产品的集中度比较高,进口集中于机械及运输设备,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以及化工产品等。反映了在工业不发达阶段为生产而进口,然后用进口的原料和设备发展生产,再扩大出口。这与日本早年经济发展的“雁形模式”有些相似,即先以进口促进国内产业的发展,在国内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发展出口。
政策建议
通过对中国20年以来对外贸易商品结构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我国贸易商品结构的转变是和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的。贸易理论告诉我们,一国将大力出口本国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并进口本国比较稀缺的资源。我国有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因此在工业发展的初期,进口集中在生产资料上,出口集中在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上。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工业化程度的逐步提高,机电产品等产成品的进口和出口都有了很大的增长,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生产力提高的标志。从经济发展生命周期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我国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表现出我国经济大致处在一个高速增长的阶段,这是发展的大好时期,应该通过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使我国的进出口更高速的增长,扩大顺差。本文总结出以下三点建议:
首先,我国应该大力推进贸易自由化。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的过程历时8年,且曾经有200多种产品的出口受到别国的限制。但日本最终通过贸易自由化融入到整个世界经济中,并保护了国内产业的发展。我国也需要借助加入WTO的机会,积极利用WTO的谈判机制打破各种贸易壁垒,推动贸易自由化,在逐步摆脱他国对我出口产品的限制的同时保护国内产业的发展。
其次,我国还应该注重推进出口产业结构的转变。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经济的大发展基本上都伴随着出口产业的升级换代。也就是在不同的时期总有某种或某类商品成为出口的主导产品,而后形成规模经济,在产业内部进行多样化,以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转变。比如电子机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电器、机械产品成为日本出口的主导,这成为日本经济腾飞的一个主要因素。而我国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上有绝对优势,但随着经济的发展,靠要素禀赋作为出口的主导是工业化程度低、生产力不发达的表征,向结构型出口产品的转变才能真正促进经济的长久发展。目前我国的出口结构在转型的过程中,虽然工业制品的比重不断上升,但产品集中度仍然不高,没有形成主导产品。因此,推动出口产品结构的转变,打造新的主导产品,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再者,在保证贸易持续增长的同时,我国也要积极推动企业技术更新和产业升级。通过扩大进口、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改造老工业,培育新兴产业。经济的生命周期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出口主导产品经过衰退期后就会成为所有国家都可以生产的产品,主导地位就会消失。所以要不断地开发新的出口产品,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以技术促进生产的发展,带动出口,最终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