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过去,把握现在,规划未来_研究生论文

回顾过去,把握现在,规划未来_研究生论文

回顾过去 把握现在 规划未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未来论文,回顾过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次会议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调整换届后新一届学科评议组的第一次会议。在新一届学科评议组开展工作之际,我们要对第三届学科评议组组建以来五年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做一个简要的总结。同时,1998年也是我国恢复招收培养研究生制度20周年。在世纪之交,回顾一下20年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程,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现在,规划未来。

一、五年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进展

过去的五年,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线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贯彻实施《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锐意进取,全面推进改革,取得丰硕成果的五年。在这期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适时地提出了"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的24字方针。从近几年实践看,这一方针是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研究生培养要求的,也符合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对"九五"期间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将继续具有指导意义。

1.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进入了持续、稳步、健康发展的时期。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后,当时国家教委抓住机遇,加快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步伐,调整了研究生的招生计划。这五年,研究生在校生人数从1992年的9.4万人增加到现在18万人,比五年前增长91.5%,大大超过了本专科生增长45%的速度。五年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第三届学科评议组进行了第五批、第六批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两次审核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31个;博士点486个;硕士学位授予单位42个;硕士点2395个,有力地促进了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量上的增长是在注意保证质量、注重内涵发展、坚持分层次办学、调整结构、改善布局的指导思想下平稳进行的。应该说我国已经形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学位质量也能得到基本保证的学位授权体系。

2.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学位管理体制和学位授权审核办法的改革。这几年,为增加高等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能力,通过试点,稳步有序地把博士生指导教师和硕士点的审批权下放到有条件的学位授予单位和主管部门。同时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关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要逐步实施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原则,加大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学位工作的统筹管理,先后有21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省级学位委员会,军队也成立了学位委员会。省级学位委员会成立以来,在学士学位管理、硕士点评审、学科建设、质量评估、在职人员申请学位的质量管理与监督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经验。总的看,这项改革是进行得积极稳妥的。现在,对国家学位质量影响重大的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点的评审,仍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统一安排进行,这样做有利于保证质量。同时,已有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的硕士点的审批权已逐步下放到一些省级学位委员会和部分培养单位,使它们可以根据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合理地建设硕士层次的人才培养基地,国家也相应地建立起一套宏观质量监控机制。这项改革思路是清晰的,实施也比较顺利,迈出了学位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一步。

3.大力开展专业学位设置工作,培养高层次应用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和改革开放的各项事业服务。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刚起步的时候,培养的研究生主要是输送到教育和研究部门,因而学位的设置也主要是按学科的要求确定的。随着研究生培养数量的增加,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实际工作岗位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要求愈来愈紧迫,也研究了国际上学位工作的一些有益经验,从1988年开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决定对职业学位工作要加紧着手调研并试点推进。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到1997年,已总共设置了工商管理硕士、建筑学学士和硕士、法律硕士、教育硕士、工程硕士、临床医学博士和硕士等六种专业学位,目前还正在研究农业科技推广等专业学位的设置工作。为指导、规范专业学位工作,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了《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专业学位工作的开展,适应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欢迎。比如,国家经贸委已将工商管理硕士(MBA)的培养工作列为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的一项战略措施。五年的实践表明,专业学位工作丰富了研究生培养类型,也促进了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各条战线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重要支撑。

4.修订、调整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带动了研究生教育及教学领域培养工作的改革。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领导下,第三届学科评议组对1990年制定的研究生专业目录进行了调整。这次修订工作的原则是"科学、规范、拓宽",目标是规范和理顺一级学科,拓宽和调整二级学科。通过这次调整,根据需要增设了管理学门类;一级学科由原来的72个增加到88个;二级学科由原来的654种调整为381种,减少了42%。总的看,新专业目录体现了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适应了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在学科、专业的规划上,奠定了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与建设的新格局。由于学科口径较宽,这将有利于培养知识面宽、专业素质更高的人才。这次修订工作,绝大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是适时的、必要的,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线的重大举措,必将有力地推动学位授予单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改革。

5.加强了评估工作。为促进学位授予单位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上来,五年间,先后进行了对"试办研究生院"的评估,在职人员申请学位质量的评估,委托部分省、市和行业主管部门对若干学科的硕士点、博士点的评估,特别是1997年1月至10月,学位办公室组织了对前四批博士、硕士点的基本条件合格评估。这次合格评估涉及1718个博士点、3814个硕士点,分别占全国博士点、硕士点总数的66%和40%。评估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位授权点是合格的,但也有少数单位的授权点没有达到合格的基本条件,有77个博士点、394个硕士点未通过此次合格评估,分别占参评博士点、硕士点的4.5%和10.3%。对这些未通过合格评估的学位授予点,我们区别情况作了必要的处理。评估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科点的建设,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同时也是为了打破授权点的终身制,形成有上有下的竞争机制。

6.规范在职人员申请学位工作。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学位,是学位条例所规定的我国学位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符合我们鼓励公民多渠道自学成才的一贯教育方针。这几年社会上对在职申请学位工作有较多反映,实际工作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1996~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对这项工作进行了专项评估,做到了心中有数。开展在职人员申请学位工作的十年来,共授予在职人员硕士学位1.5万人,博士学位350人,其中,硕士学位中有8000多人是80年代的研究生班毕业生回来申请学位,严格意义上的新申请的在职人员近7000人。这次评估抽查了不少人的论文、学习档案,检查结果表明,总的来说,质量还是能保证的,效果也是好的,为社会输送了一批骨干人才。同时,评估中也发现存在有的单位资格审查把关不严,管理混乱等问题,对一些单位的问题,我们进行了通报批评。在制度上,也针对存在的问题,出台了新的措施,比如,举行全国外语水平统测;实行逐级申请学位的政策,即申请硕士学位的人员,必须已获得学士学位,申请博士学位的人员,必须先获得硕士学位。这些措施对于进一步保证在职人员申请学位工作的质量是有积极作用的。

二、20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回顾和基本估计

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至今,已过去了整整20年。20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成绩是巨大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了学科门类齐全、结构与布局比较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经过六次学位授权审核,我国现在已有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99个;博士点2292个;博士生指导教师1万余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633个;硕士点8248个。在已有的12个门类均可培养博士、硕士,在调整前的654种学科专业中,可以培养博士的占541种,培养硕士的649种。从授权体系的建立上,为实现立足国内培养各类高层次人才提供了充分的保证。

2.为国家科技、教育、经济、文化、国防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截止到1997年底,共培养了390294名硕士,34536名博士。向教学、科研等部门输送了一支生力军,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人才青黄不接的状况。椐不完全统计,培养单位中约有75%以上的科研项目都是由在读的研究生参加完成的。前不久发布的1996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表明,我国科技论文的作者中,研究生是第一作者的已占17.1%。高校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研究生学历人员的比例已从1984年的6.9%增加到1997年的26.5%。我们培养的大批研究生已在国防建设的尖端领域、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带以及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担负了重要的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3.探索、建立了中国特色的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的基本制度。在管理体制上,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实行国家宏观调控与主管部门、学位授权单位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实行国家建立审核学位授权的学科评议制度与学位授予单位建立授予学位的评定制度相结合的授予体系;在质量标准上,实行既有国家统一的基本质量要求又发挥培养单位学科优势的质量标准;在人才培养中,实行导师负责制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在学位类型上,科学学位与专业学位受到同等重视;在教学安排上,课程与论文并重,层次愈高的学位,研究工作的要求也愈高;在培养基地建设上,贯彻分层次办学的方针,使三级学位授予单位的层次比例结构在全国范围内基本适当,同时,在以高等学校为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的作用。总的来说,这样一套制度是行之有效,也是能够保证质量的,并且越来越得到国际上的认同。我国已与一些国家签订并将不断扩大互相承认学位、学历的协定。

4.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历程,归纳起来,有这样几条经验:一是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在学位工作中全面贯彻党的方针路线;二是坚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使我们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牢牢地植根于我国的土地,为我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认真研究、学习国外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使我们能在较短的时间,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制度;三是锐意改革,开拓进取,不断根据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和改革进程,以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状况,及时出台各项改革措施,调整有关的政策,以不断开拓这项事业的新局面;四是始终坚持质量是学位工作的生命线的指导思想,维护我国学位的声誉,尽量减少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一些失范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且坚持全面的质量观,既重视业务素质更重视教书育人,坚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使培养出来的人才在总体上能担当起各项事业的重任;五是尊重教育规律,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规律,充分依靠广大专家学者开展工作,没有大家的积极参与,是不可能取得这些成绩的。我相信,这些宝贵的经验,在今后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中还会进一步得到验证和发展。

三、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新形势和工作重点

当前,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面临的形势是好的。

1.党的十五大确定了邓小平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尤其是这个理论宝库中大量丰富的教育理论必将成为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思想武器。十五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切实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两会结束时,新一届政府领导又重申了"科教兴国"的决心,特别是江泽民同志最近的"五四讲话",对高等教育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的作用作了精辟的论述,提出了殷切的希望。我们在受到鼓舞的同时,深感在这世纪之交的历史时刻,要有更大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肩负起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这个艰巨光荣的历史任务。

2.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国际范围内科技迅速发展的新局面,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出现了新变化:一是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已不限于教学、科研领域,正扩大到各行各业;二是相当一些行业,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对人才需求的重心向上移;与此同时,年轻人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志向也比过去有了增长。这种变化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好机遇。

3.科技及高教管理体制的改革,"211工程"的实施,国家对基础性研究工作投入逐步增加等,促进了不少培养单位实验研究基地的建设和发展,很多学校的科研工作所占的比重增强了,广大教师特别是新吸纳的年轻教师科研能力在不断提高,改善了研究生教育的内部环境。

这些,都是我们面临形势好的一方面。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也还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如:学科结构还不尽适应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市场经济和高新技术发展的学科相对显得薄弱,国家急需的某些人才仍然缺口较大;人才规格、类型仍然比较单一;博士生教育尤其是实验研究的训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总体上与国际先进水平比还有不少差距;优秀生源偏少,特别是博士生,选择的余地不够;科研课题投入强度普遍较低而支出不断增加;质量监督机制还不完备等等。对于前进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和困难,必须予以重视,认真研究,积极有效地加以解决。

根据当前的形势和面临的困难,从现在起一段时期,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工作重点有如下几条:

1.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十五大精神,全面推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完成好中央交给我们的任务。

2.继续贯彻"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的基本方针,正确处理发展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相互关系,探索既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又能自我约束、保证质量的增长方式和运行机制。

3.切实把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上来。当前在指导思想上,要克服不顾条件片面追求高层次的倾向,把工作"热点"确实转到巩固和提高现有学位授权点的办学水平和培养质量上。

4.要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求,调整招收、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结构。继续加大专业学位和其他应用性学科培养研究生的比重,力争到下世纪初,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结构得到明显的改善。

5.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高层次专门人才提出的新要求,改进教育教学模式。要探索建立以提高全面素质为目标,以宽口径的学科教学为基础,以提高研究生对实际问题的综合、分析、尤其是创造能力,以及对社会适应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生培养方案要在新专业目录的基础上,结合学科前沿的变化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对各类高层次人才能力与素质结构的要求进行全面的修订。国家将采取措施,推动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设,规范我国研究生培养工作,加速提高全国研究生教育的整体水平。

6.改进研究生学制。根据各类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实行有弹性的学习年限。试行"硕博连读"的,要统筹安排硕士生与博士生的培养过程与学习年限。应采取措施,以更适合的方式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有效地提高其外语水平。

7.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改善导师遴选工作,完善导师责任制。博士生导师遴选准备逐步做到全部下放到博士生培养单位,由培养单位按规定结合招生自行遴选聘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及各级学位委员会要对遴选导师的水平及其博士生招生工作进行评估。要严格博士生导师的遴选条件,保证遴选导师的质量,防止不正之风对导师选聘工作的侵袭。指导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教学和科研负责,也要对提高学生的思想和道德水平包括学风负责。把好学位论文的评阅和答辩关。在博士论文评阅意见和答辩委员会意见中,要指出论文工作的创造性所在和不足之处,以及需要改进的意见,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对评阅和评审工作要严格把关,不符合要求的应宣布无效。

8.进一步发挥质量评估对研究生培养工作与学位授予的监控作用。国家在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的基础上,定期对学位授权点的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估,包括对学位论文、教学水平等专项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必要的奖惩措施,形成学位授权点有上有下的动态平衡与激励机制。

四、第四届学科评议组的任务

学位工作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带有标志性的工作,也是我国参与国际教育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学科评议组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最高层次的专家群体,肩负着为国家规划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促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特殊任务。

怎样做好第四届学科评议组的工作,我想谈以下几点意见:

1.要继承、发扬历届学科评议组的优良传统。

历届学科评议组在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学位制度上,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非凡的智慧,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们是我国学位制度的创立者,也奠定了学科评议制度的基础。他们中的许多人,特别是前两届的成员,大多是老一辈的学术带头人,它们学术上的造诣,尤其是对教育事业的深厚感情以及对培养新一代优秀青年的高度责任感,使我们这项工作在创立之初,就具有了较高的起点,形成了好的制度和传统。

历届学科评议组在学位授权的审核、学科建设、专业目录修订、质量评估、专业学位设置等诸多领域中,认真地贯彻了学位委员会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并形成了严谨、科学、公正、民主的工作作风。合理地部置及规划学科建设,保证学位授予的质量,一直是历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所关注的,大家能以对国家负责的精神,严把质量关。在历次评审中,评议组成员积极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每次投票表决前,都要经过充分酝酿,畅所欲言,反复交换意见后才作出最后决定,为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学科评议组的评审结果也一直得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充分尊重。

我还想谈一下抵制不正之风的影响问题。近些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影响到学位授权审核工作中。少数单位采取不适当的做法,以各种名义进行所谓的"公关"活动,企图影响学位授权审核工作的正常秩序,干扰专家的正常工作和生活。在这次学位授权申报材料中也发现有不实事求是的情况,如果不对这种不良风气进行坚决抵制,对维护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严肃性、公正性将造成不好的影响。这些现象已经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社会反响也比较强烈。应当说,历届学科评议组的成员是能自觉的抵制不正之风的影响的,保持了学科评议组实事求是、廉洁奉公、公正合理、不徇私情的好作风。希望新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能继承历届评议组在这方面的良好作风,共同维护我国学位授权审核制度的声誉。另外,国务院学位办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从制度上来防止不正之风的影响,例如从去年布置申报工作开始,初评工作中对专家名单采取了特殊、严格的保密措施;加大通讯评议的权重等,收到了一些好的效果。

2.抓住当前,规划未来,开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从现在起到2002年的未来五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十分关键的五年。十五大已经确定了下世纪前两个十年及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的三步目标。现在高等学校学习的这批年轻人将承担起实现这宏伟目标的历史责任,面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中国的高等教育能否提供足够的人才支撑,特别是我们能不能培养出一批能在各条战线发挥骨干作用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已经是我们能否按科教兴国的战略实现下世纪社会主义建设宏伟目标的关键因素。

随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发展,我们学科评议组的工作重心也将从学位授权审核逐步转移到提高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上来。今后,学科评议组不仅要有学位授权审核的职责,而且应该在人才培养规划、教学指导、质量评估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要研究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发展战略,规划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培养工作。一是要研究各门类、各学科不同层次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规划,确立符合实际的增长方式及培养模式,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要研究学位授权单位的层次结构比例关系,并处理好中央和地方、东部和西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民用和国防等关系,要根据国家建设重心及科技发展趋势,进行布局的调整,作出相应的变化;三是要研究21世纪高层次专门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帮助各培养单位能制定出面向新世纪的教学改革方案

标签:;  ;  ;  ;  ;  ;  ;  ;  ;  ;  

回顾过去,把握现在,规划未来_研究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