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红军长征对天水的域化论文

刍议红军长征对天水的域化论文

刍议红军长征对天水的域化

贾云强

(西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500)

摘要 :被誉为历史之最的长征是理想信念、艰苦奋斗的代名词,甘肃天水作为红二十五军,红一、二、四方面军先后经过的节点城市,其在天水攻关夺隘、除暴安良、扩红建政、军民融合的历史功绩,不仅救民于水火,还树立了党的光辉形象;不仅点燃革命火种,还传播了革命文化;不仅指明中国革命方向,还启迪了天水民风。新时代新的长征路,长征精神始终为天水地区的乡村全面振兴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天水段建设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 :红军;长征;天水;长征精神;丝绸之路经济带

0 引言

长征是举世无双的盛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转折点。长征的历史意义,长征精神的伟大之处,并非只作用在革命年代,如今也是激励我们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因为“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1]”。红军长征在天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天水的一次盛大武装巡回宣传,正如毛泽东所说:“长征是历史记录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2]。”本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即以红军长征在天水这一“小”,来展现全国长征之“大”,通过研究长征精神之天水化,阐明红军长征经过天水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1 红军过境天水线路

途经天水的红二十五军、红一、二、四方面军四支部队是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分别转进甘肃天水,而又不约而同地聚在甘肃通渭召开“榜罗镇会议”,确定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以实现红军胜利会师进而北上抗日。

1) 红二十五军——首支挺进天水的长征军队。

转基因食品的研发层面:在研发过程中,所有研究资料均应妥善保管,研究人员应当记录研发中的各种情况,尤其是研究结果的去向,更应该详细记载,以备查阅。

红军长征途经天水时,天水下辖天水、秦安、清水、礼县、徽县、两当、通渭、武山、甘谷、西和、武都、西固(舟曲)、文县、成县、康县等15个县。首支挺进天水地区的部队是中国工农红军二十五军,由军长程子华、政委吴焕先率领的这支军队从长征开始到结束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与党中央一直失去联系。直到1935年7月,才从通讯员带来的一些文件和报纸上知道,中央红军正在北上。缘此,“红二十二军决定向甘肃境内转移,挺进天水县城,以威胁敌人后方,配合中央红军北上[3]”。

1935年8月初,从陕西凤城双石铺出发的红二十五军,翻过了马陵关梁,踏入甘肃两当县杨店,走到灵官殿后,部队分中、南、北三路进入两当县城东的祖师山、贯沟、王坪沟、北崖沟。1935年8月3日,红二十五军为了向北进军便撤出两当县城,8月4日,部队到达太阳寺地区。8月5日,抄近道北进的二十五军沿途经过利桥,跨入甘肃天水境内,后来,红二十五军向党川、麦积、甘泉进发,直抵天水县城(也就是如今的秦州区)。8月9日,红二十五军到达马跑泉,9日晚,红二十五军到达陇南重镇——天水。8月11日,渡过渭河的二十五军精神饱满,一路疾进,成功攻占了秦安县城。第二天,红二十五军撤出秦安,沿途经过静宁、泾川,最后于9月18日与刘志丹、习仲勋率领的陕北红军先行会师。

(3)对于双重管桩,其浆液的压力与比重分别为20~40MPa、1.30~1.50,在喷浆时所用喷嘴的直径按2~3mm控制,每分钟浆液的流量控制在80~100L范围内,当采用压缩空气时,应将压力控制在0.7~0.8MPa范围内。

在线缆上取最低点和固定点两个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分析。在跨接线缆的最低点位置,P与T近似为水平方向,两者方向相反,且与G达到平衡状态。因此处的平衡状态可维持不变,故其受力对线缆的疲劳寿命影响可以忽略。

长征时期,国民党重兵围追堵截,天上飞机狂轰乱炸,地上恶劣的自然环境,再加上物质匮乏,红军从出发时的二十几万人不断锐减,但是由于红军革命宗旨和原则深得人心,红军种种为民造福的行为,红军的兵源不断得到补充。从史料记录可知,江西兴国是驰誉全国的红军县,红军过境兴国期间,有近1/4的兴国人民加入到长征队伍当中。红军长征途经天水点燃了革命的火种,这团革命烈火一直激励并鼓舞着天水人民投身革命之中,正是由于红军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才使天水地区的革命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

1933年10月,蒋介石齐集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等人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迫使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5年9月11日,正在长征的红一方面军进入甘南迭部地域。17日,攻克天险腊子口。18日,先头部队攻下哈达铺,主力紧跟其后,军队在哈达铺休整的同时把红一方面军改编为陕甘支队。9月23日,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先头部队以“民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略战术,以一部分军力攻打天水,而主力则乘隙忽然撤离闾井镇,向西北方向进军,甩开敌军后进入漳县黄家河一带,于当晚抵达漳县新寺。24日早上,军队到达武山地区,经过苗丰、杨坪、王家门、付家门等地,当晚在鸳鸯镇以南的丁家门休整待发。26日,队伍渡过渭河后进入北山一带,到达费家山和水家沟地区。27日,毛泽东、彭德怀率红一方面军通过祁家坝,沿途路过武山榆盘、庙儿沟、下堡地区,抵达通渭的榜罗镇,最后在10月19日完成了与刘志丹、习仲勋率领的陕北红军的会师。

3) 红二方面军——东出陇南,夺取成徽两康战役的胜利。

1935年11月,贺龙为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由红二军团、红六军团改编的红二方面军退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3]

1936年9月1日,红二方面军在忍受饥寒、历经磨难之后,终于通过茫茫草地,到达甘肃礼县,红二方面军一部分军队则抵达哈达铺集结待命。同时,国民党军由毛炳文、王均、鲁大昌率领的三支队伍对红二方面军围追堵截,由此总指挥部于8日将红二方面军分兵三路,即左纵队、右纵队、中纵队。10日,十七师开往永坪。1936年10月5日,由红六军组成的左纵队挺进天水李子园一带。10月7日,左纵队进军天水,赶至礼县罗家堡,与敌发生争战并战胜敌人。10月8日,红二方面军翻过礼县分水岭进驻武山地区,之后,沿途经过谢家庄、双碌、包家庄、李子沟、马皇寺、中坝这些地方,于当晚赶到温泉柏家山一带宿营休整。10月9日,部队分兵两路,右路长征到甘谷磐安后,北渡渭河,抵达礼辛境内,于10月12日进驻通渭一带;左路沿途经过东梁山、史家庄、金刚寺、郭家庄、文家寺等地方,到达武山洛门一带,抢渡渭河后,左路纵队向甘谷礼辛进军,在礼辛补充给养之后,便向通渭进发,与右路纵队集合。左、右路两支队伍在通渭休整几日后,最后在10月22日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4) 红四方面军——赤化武山。

首支挺进天水的部队——红二十五军在攻破两当县城后,即将开释了县监狱关押的30多名无辜群众,通过群众举报与红军的深入调查,落实并处决了丁纬、张公森、罗朝礼、乔玉良、朱玉川等许多鱼肉黎民百姓的贪官污吏、土豪恶霸,救劳苦大众于水火之中,并给俘虏的伪保安队员每人发白洋5块,资助其返家。红二十五军到达太阳寺后帮助群众干活,深受群众爱戴。在天水期间,适逢春种秋收,红军战士都热情帮助群众,与此同时,红军也受到当地群众的帮助,比如缝衣、做鞋、照顾伤员等。在马跑泉镇,红军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到国民党保长张世清、联保主任杨琦倚仗权势、横行乡里、鱼肉百姓的恶行后,立即派兵捉拿,并就地正法,为民除了害。为了宣传我党的抗日主张,红军在街头巷尾贴满了抗日宣传标语,如“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在田间炕头讲解着团结一心、共同抗日,时而召开群众大会,凝心聚力。在此期间,除了积极找寻为人民服务的好同志,同时也镇压了罪大恶极的典狱长孙某、卫护房排长梁颜、简房吏王爵一、地痞流氓冯长世。

1936年7月,红四方面军作为先锋先行北进,8月10日移师哈达铺后,按照中央的指示,发起了岷洮西固战役。由三十军、五军、九军组成的第一纵队发起了二郎山战役,由四军、三十一军组成的第二纵队为保卫侧翼,于8月20日攻陷了临潭。8月23日,红四方面军三十一军首先进入武山地区,沿途又经过包家柯寨、苗庄、马力、杨坪、王家门、丁家门等地,于当晚进驻鸳鸯镇一带。8月24日,驻扎在鸳鸯镇的九十一师翻过广武坡到达山丹镇。1936年10月5日,红四方面军总部以及朱德、张国焘、徐向前等人进驻武山榆盘地区。10月8日,在武山休整了四十多天的红四方面军九十一师在群众的积极帮助下,离开武山,向北进发。之后,红四方面军沿途又经过费家山、榆盘,进入通渭,赢得了岷洮西固战役,最后于1936年10月9日,红一、二、四方面军三支队伍会师会宁。

2 红军长征在天水的功绩

红军过境天水不仅完成了休整补充、集结准备的任务,而且在摆脱敌人围追堵截后,他们打土豪、分田地,给人民群众讲知识、传文化,为当地人民建组织、兴政权,实现了军民融合,是天水人民过上安定幸福生活的根本保证。

1) 攻关夺隘。

设计了5根钢骨混凝土构件,主要考虑轴压比、钢骨尺寸、箍筋间距3个影响参数,参照Hsu等[7]所作试验中的纯扭构件,试件的外部尺寸为300 mm×300 mm×1800 mm,取中间段900 mm为试验区,构件左右两侧各取450 mm为非试验区,非试验区箍筋加密,箍筋间距加密区80 mm、非加密区120 mm.设计混凝土强度等级C40,纵筋采用4根直径为12 mm的HRB400级热轧带肋钢筋,箍筋采用直径8 mm的HPB300级热轧光圆钢筋,纵筋保护层厚度为25 mm,钢骨为Q345B级的碳素结构钢.将SRC-1作为标准构件,其他构件作为对比件进行研究,构件参数见表1,构件截面特征如图1所示.

左小龙一看钱包,只有二百二十块钱。他顿时怀疑酒店的旋转门是不是安检的X光机,客人的私密讯息已经直接发到前台了。在形势有点急迫的时候,泥巴说道:“我这里……”

硝酸;硝酸(1+1);氢氟酸;盐酸;盐硝混酸:盐酸、硝酸、水的体积比为4∶1∶5;酒石酸;硝酸-酒石酸混酸:称取80g酒石酸,溶于1000mL硝酸中;银粒:质量分数不小于99.99%;银标准溶液:2.00mg/mL,称取2.0000g银粒置于250mL烧杯中,加40mL硝酸(1+1),盖上表面皿,低温加热至完全溶解,煮沸至无黄色烟气产生,赶尽氮的氧化物,取下冷却至室温,用水吹洗表面皿及烧杯壁,移入1000mL棕色容量瓶中,并以水稀释至刻度,混匀,避光保存;氯化钠标准滴定溶液:0.1000mol/L,称取5.8440g氯化钠(基准试剂),用水溶解,稀释至1000mL,混匀。

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最新的《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对大学英语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进行了总结,特别强调大学英语的教学方法要多样化,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实现“教”到“学”的转变,形成以教师协助和支持、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常态。大学英语读写课程中的KWL+模式正符合这种要求,它在KWL+理论和教与学循环理论的指导下,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积极性,结合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的图式,终结沉闷的传统课堂氛围,能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积极的反思和深入的理解,还能把阅读和写作这两大重要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所学阅读内容深入理解和巩固进而有利于进行课外的拓展。

采用SPSS 22.0软件,计量数据以±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各时间点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936年8月底,蒋介石从全国抽调兵力,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企图阻止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西北,由此,“中革军委指示,红二方面军分三路纵队向成县、徽县、两当、康县、凤城、略阳进军,并在此建立临时革命根据地,以配合一、四方面军进行静(宁)会(宁)战役,史称成徽两康战役[4]”。此役以红军胜利和敌军惨败告终,有力打击了国民党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广大军民的士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除暴安良。

1935年6月,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胜利会师,随后,党中央率红一方面军的一军团、三军团北上。由于朱德、刘伯承、任弼时、贺龙等人的据理力争,甘孜会议最终作出红二、四方面军北上陕甘与红一方面军会师的决定[3]

3) 扩红建政。

红军进入天水地区后,每到一处就张贴抗日救亡标语,向百姓宣传党和红军的宗旨和政策。与此同时,保卫、教育并组织本地群众展开与强盗、田主和恶霸的斗争,成立了各类血色政权与革命武装。其中,在甘肃省武山县就建立了武山县苏维埃政府,在山丹镇创立了山丹区苏维埃政府及区农会,在邻近的村镇均创建了村农会,还成立了保家为民的地方武装组织。红三十军左路八十九师一部攻占渭源县城后,成立了渭源县苏维埃政府,在陇西东铺暖泉沟门成立了陇西第一个苏维埃政府“抗日革命委员会”。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在攻克通渭县城后,组织并建立了通渭县苏维埃政府。 此外,红军在岷县、临潭、漳县、临洮等县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各县在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组织群众打击恶霸地主,积极开展抗日革命活动。

4) 军民融合。

1936年8月初,根据蒋介石的指示,国民党兵分三路在甘肃南部形成两道封锁线,企图阻止红军北上,据此中共中央西北局根据中革军委指示,分三路纵队在甘肃省岷县、洮州、西固地区与国民党军作战,史称岷洮西战役。这场战争获胜后,红军转战甘南,并占领了漳县、洮州、渭源、通渭四座县城和岷州、临洮、武山等县广大地区,国民党军阻止红军北进成为泡影。

2) 正本清源,为攻坚克难指明了前进方向。

此外,红军北上经过渭河,见河水暴涨,群众纷纷拿出自家的桌子、案板、门板等为红军架起了两座便桥,过河中群众又争抢着背伤员、拿东西,最后群众与红军挥泪告别[3]。出现了一幕幕感人画面,这些无不体现着党和军队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体现着坚如磐石的军民关系,也为今天共建和谐天水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3 红军长征对天水的意义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革命军队的真实写照,是人类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壮举,红军途经天水丰富、发展了长征精神,对当时革命的胜利大有裨益,其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向上的精神对天水人民产生了极大影响,主要体现在:

1) 革命无畏,激发了天水人民的革命斗志。

2) 红一方面军——东进天水,攻破渭河防区。

红军来到的天水,见到的不是砖砌的房屋而是一片连着一片的黄土,当地群众都居住在窑洞里,每到一个村落,红军指战员都张贴诸如“红军北上是抗日反蒋”“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标语,向群众宣传党和红军的各项政策,热情地帮助群众收割麦子、菽菽、谷子,帮助群众砍柴、挑水、修路等,群众非常感动。群众也经常拿各种食品慰问红军。“有一次追捕土匪方海娃时,红军指战员卓大才头部受伤,热心的群众杨方云、王双虎、包子平等将卓大才抬到王根娃家的窑洞养伤,精心调养了十余天明显好转后才护送到军团部[3]。”卓大才当时感激地说:“这村的人真好,我永远也忘不了。”还有一些受伤、年纪太小的红军留在了天水,他们在这块沃土上诉说着长征故事,传播着长征精神。

磷石膏是磷化工企业采用湿法工艺,在磷酸生产中用硫酸处理磷矿时产生的固体废渣,其主要成分为二水硫酸钙,此外还含有未分解完的磷矿、氟化物、磷酸、有机质、酸不溶物、铁铝化合物等杂质。[1]通常情况下,湿法生产1t磷酸就会副产4.5-5.5t磷石膏。[2]

整个中国革命前程最迷茫的时期是长征时期,这一阶段是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最艰苦、最黑暗的时期。当时的甘肃天水,尽管人民质朴、民风淳厚,人们在这块沃土上如常地生活,但随着国民党腐败作风的蔓延,天水人民也深受其害,不仅要接受国民党的腐朽统治,还要接受地主恶霸的层层压迫,天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值此之际,先后从天水经过的红军在天水地区攻关夺隘、除暴安良,并组织群众扩红建政,使天水人民摆脱层层压迫,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红军的种种作为,不仅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救劳苦大众于水深火热之中,也为天水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3) 润物无声,将长征精神融入天水人民心中。

伟大长征所铸就的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的革命军队的真实写照,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艰苦奋斗精神的代表和典范。“长征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心系群众,依靠群众;实事求是,独立自主;忠诚理想,坚定信念;民主团结,顾全大局[5]。”红军长征经过天水时,红军帮助和解放群众的优秀品质、对红军必将胜利会师后抗日救国的坚定理想信念、军民之间和谐相处的鱼水之情,都对天水及天水人民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这把长征精神深深融入天水人民基因之中,为天水走在社会主义前列,建设美丽天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脑成像研究证实,倾听音乐时会产生神经活动,使许多皮质和皮质下的大脑区域动力学发生改变,而影响注意力,记忆力,运动功能,以及情绪。音乐还将增强两个大脑半球的协同工作能力。认知和表达音乐行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包含认知、情感、动作等多方面。音乐由声波通过外耳进入初级听觉回路,在耳蜗转换成神经信号。神经信号经脑干传入丘脑,最后到达听皮质,在听皮质进行音色、节律、强度等知觉方面的分析[10]。

4) 刻骨铭心,启迪了天水民风。

第一,坚定了革命理想信念。 “在万里征程中,红军将士在装备低劣、衣衫单薄、食不果腹的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士气高昂,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攻关夺隘,谱写了一曲曲革命英雄主义凯歌[6]。”正是革命战士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的理想信念发挥了关键作用,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批信仰高于生命、荣誉先于利益的革命战士,人们才看到胜利的曙光,我们的革命才会胜利。“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命脉和灵魂,是发扬党优良作风的根本前提,是保持共产党人品格和本色的有效途径[7]。”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8]。”红军过境天水时展现出的理想信念,坚定了天水人民的理想信念,不仅对当时的革命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为天水走在社会主义前列,实现天水人民的“中国梦”有深远影响。

第二,培养了艰苦奋斗精神。长征是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指挥而不得不实行的战略转移,之后又转变为北上抗日。长征中,红军遭遇到的艰苦困难,历经的痛苦磨难,可以说是超越了人的心理和生理极限,要不是坚定的理想信念,要不是人定胜天的执着追求,要不是精诚团结、甘于奉献的高尚品质,红军就不能完成大会师,就不能创造出人类历史上的奇迹。红军长征在天水时表现出的不畏艰险、排除万难的艰苦奋斗精神,不仅让广大的天水人民感到长征的艰辛,而且使这种品质深深扎根于天水人民的心中,就是凭借这种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凭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凭借勇猛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在建设美丽天水的征程上,才能凝心聚力,不断攻坚克难,取得丰硕成果。此外,红军在天水对艰苦奋斗精神的宣传与提倡,对培养天水地区的良好社会风气和精神面貌有着积极的作用。

第三,域化了集体主义精神。险象环生的长征中,最难能可贵的莫过于官兵一体、情同手足、舍己救人、患难与共的集体主义精神,尤其面临重重困境,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团队意识与团队作战能力。过草地时,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将担架让给患病发烧的战士,军团长彭德怀不惜牺牲自己心爱的宝马,给饥饿难耐的战士分食以维持生命。每到生死存亡关头,将士们绝不踌躇,舍己为人、甘于奉献。正是这种革命集体主义精神使红军能一路斩关夺隘,却始终如一地保持着高度的凝聚力和顽强的战斗力。红军长征在天水时,取得成徽两康战役等大战的胜利,都是军民团结协作、集体主义的生动展现,不仅如此,红军在天水成立各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各种集团组织,强化了天水人民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得天水人民拧成一股绳,不断开拓进取,开创了天水人民的美好未来。

4 结语

红军过境天水点燃的革命烈火,一直激励和鼓舞着天水人民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正是红军的出现,才使天水地区的革命斗争进入新时期,他们丰富、发展长征精神的同时,并将其泼洒在天水这块沃土上,使其在天水各地破土生根,开花结果。长征精神天水化给天水人民以巨大的精神鼓舞,天水人民把长征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同化于群,互化于境使天水人民站起来,天水人民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这为新时代建设美丽天水、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0-21(1).

[2]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9-150.

[3] 王映泰,杨永晖.红军长征在天水[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3,8,12-14.

[4] 张忠.成徽两康战役[N].民主协商报,2002-08-31(3).

[5] 李传兵,刘文科.刍议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1):41-42.

[6] 李平.简论长征精神及意义[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5,22(6):154-155.

[7] 李忱.共产党人要在精神上不断补“钙”[N].人民日报,2014-09-02(2).

[8] 习近平.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1(1).

To Discuss the Domain of the Long March to Tianshui

JIA Yun-qiang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College of Marxism, Chengdu 615000,China)

Abstract : The Long March, the highest praised as the most historical event, is the pronouns of ideal, faith and hard struggle. Gansu Tianshui is the node city, the Red Army 25th Troop, the Red 1st Front Army, the Red 2nd Front Army and the Red 4th Front Army passing through and being stationed. When these Troops were stationed in Tianshui, the great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was set up, such as breaking the barrier, getting rid of the cruel and pacifying the good people, expanding the revolution and establishing the government, integrating the military and civilization, which not only saved the people from miserable life but also set up the glorious image of the Party; not only lit the spark of revolution but also spread the revolution culture; not only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of Chinese revolution but also enlightened the people in Tianshui. As new Long March in new era, the spirit of the Long March has always guided a strong spiritual impetus for the overall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in Tianshui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ianshui section of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Key words : The Chinese Red Army of Workers and Peasants; The Long March; Tianshui; The Long March spirit;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收稿日期 :2018-03-19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思政专项(15JDSZK064)

作者简介 :贾云强(1993-),男,甘肃天水人,硕士生.

文章编号: 1009-2269(2019)03-0116-05

中图分类号: K264.4

文献标志码: A

(责任编辑:朱晓燕)

标签:;  ;  ;  ;  ;  ;  

刍议红军长征对天水的域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