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杠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杠杆论文,是我国论文,证券市场论文,经济发展论文,强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本文分析了证券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功能,认为证券市场具有优胜劣汰和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效应,能够为经济发展筹措大量资金,而且还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新的手段。
关键词 证券市场 市场经济 社会功能 强大杠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证券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发行市场趋于完善,流通市场初具规模。证券市场所特有的筹资与产权交换的功能,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强大杠杆。探讨证券市场的社会功能,对于培养广大社会公众正确的投资意识,树立科学的投资观念;对于积极稳妥地推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一、证券市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筹措大量资金的有利场所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发展中的大国来讲,资金短缺一直是困扰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证券市场作为对社会资金直接融通的市场,能将闲置于社会各方面的资金集中动员起来,加速社会资金的积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阶层都出现了一部分闲散资金。截止1995年第三季度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27569.7亿元,全社会市场货币流通量(MO)余额为7368.9亿 元。在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中又有约54%为活期存款,这部分存款,银行的利用率比较低。这笔巨额资金对市场和银行信贷资金平衡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冲击。通过证券市场,就可以最大限度地聚集这部分资金,使之从闲置的或沉淀的状态转入企业手中,转化为企业的生产资本,投入扩大再生产过程,促进社会财富的增加。由于股票具有不可返还性,因此,用发行股票的方式直接筹资,不仅具有主动性和成本最小、效益最高、风险最低等优点,还具有稳定性与永久性的优点,发展潜力很大。企业在改制时,在资产评估的基础上将其折价入股,并根据现有净资产的状况和所需资金量定向或公开募股。根据本企业的经营业绩和二级市场行情,发行公司与承销商确定发行溢价,溢价收入归发行公司所有。股票上市后,公司还可根据本企业的经营发展需要和二级市场行情进行增资配股。几年来,我国证券市场容量不断扩大,截止1995年第三季度末,在沪深两市上市的公司已逾300家,发行票股114亿元。上市公司总市值达4000多亿元,发行各类债券7800亿元。证券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社会闲散资金,发挥着日益重要的筹资作用。广大社会公众投资理念日渐成熟,投资者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这为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证券市场是开放的市场,证券国际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利用有价证券特别是股票吸引外资,是美国、日本、台湾和香港等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获得成功的重要经验。我国利用外资原来只是靠举借外债和外商直接投资,尽管这两种方式仍然是利用外资的主要途径,但利用证券市场吸引外资,其方式更简便,范围更广泛,效益更高。几年来,我国B股市场也得到了较快发展,到1995年第三季度末,共有69 家公司发行了B股,筹资35亿美元,并有一些公司在美国、 新加坡进行了第二上市;有19家大型、特大型国有企业完成改组后直接赴境外上市,筹资近37亿美元,另有21家公司已列入赴境外上市预备队。国企发行B 股和赴海外上市,这是一项超前性的改革试点,其重要意义在于,通过证券市场上股票投资这种方式吸引外商,可以筹得风险由外方投资者承担而且具有永久性的外资,募集了一批生产建设资金;使国企进入了国际市场,开创了中国企业通过证券市场向国际化发展的新途径。外国股东的参与,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引进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并可能利用外国股东的国际销售网及市场,使国企跨入国际市场,使生产、销售国际化,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世界经济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二、证券市场具有优胜劣汰和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效应
资金既是生产资源的构成要素,又是生产资源的组合机制,生产资源在各个产业和经济部门的转移首先通过资金的转移表现出来。由于证券市场具有灵敏的价格机制和广泛的信息渠道,所以经济效益比较好,发展前景看好的特别是国家产业政策扶植的支柱产业,其二级市场的交易价格也会远远高于其他证券的价格。而准备进行证券投资的资金拥有者,当然也会瞄准那些发展前景看好的区域或公司投入资金。资金的大量涌入,便会给这些地区或公司注入活力,使其迅速发展起来。相反,经营不善、经济效益较差、发展前景不佳的公司的证券不但难以找到投资者,而且原来购买这类公司证券的投资者也会纷纷抛售前者转而购买后者。这种证券风险的转移在发达证券市场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种状况必然导致资金在部门与企业乃至于地区之间的重新分配。这就充分体现了“优胜劣汰”和“效率优先”这个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使资金流向不断地趋于合理,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并有助于国民经济的结构调整与优化,有助于国家产业政策的实现,也为建立新的企业市场评估机制创造了条件。
同时,证券投资作为直接融资,是企业直接向社会公众和法人负责。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公司,其目标是一致的,即让投入的资金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经济效益。这种目标上的一致性在客观上促使企业不断地改善和扩大生产经营的主、客观条件,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尽可能多地创造经济效益,才能承受社会公众和市场评价的压力。由于各个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差异和不同证券在市场上供求状况的差异,在相同时间内,同等价格的证券所具有的投资效益是不同的。企业一旦成为上市公司,就是公众公司。因此,投资者会根据自己的判断,不断地买进或卖出自己手中的有价证券,来实现对金融资产的保值和风险转移。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投资者手中的股票和“选票”,股民就如“选民”。企业经营效益好,收益高,投资者便会投“票”支持它;反之,投资者便会不给予支持。为了获取“选票”,保证投资者继续投资的信心,企业必须把经营效益放在首位,努力提高管理水平,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否则,就会导致证券价格下跌和投资者的转移,最终被兼并或破产。对全社会来说,正是由于投资者“选票”的不断流动,使劣质企业不断地被淘汰,从而促进企业优化并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当证券价格受市场规律的作用,能够充分体现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时,这种优胜劣汰功能将会得到更好的体现。由于股价与公司业绩密切关联,使上市公司压力更大,迫使公司不断地提高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
三、证券市场为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提供了新的手段
在传统的行政手段已不能完全奏效的情况下,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为中央银行实施宏观调控提供了新的有效的手段,也有利于促进金融资产存在方式的多样化和风险的分散化,使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的调控由单一的信贷收支计划转向社会主义市场金融运行新机制。中央银行通过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业务,增强货币吞吐调控能力,使其在抽紧或放松银根时,增强宏观调控的弹性和操作性。中央银行通过银根松紧和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在证券市场上买卖有价证券,可以比较有效地避免因统一收紧或放松银根时所引起的“一刀切”的不良后果,也为建立新的市场运行机制创造了条件。
从大环境看,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条件已经初步具备,财政金融政策协调性增强,中央财政从1994年开始不再向中央银行借款,转为市场发债;近年来我国国债市场有了一定发展,随着发行规模的扩大,二级市场交易活跃;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资产风险管理得到推行,国家政策性银行已经成立;全国统一的资金同业拆借市场正在组织形成;筹建全国统一的政府债券薄记系统工作已进行,中央银行支付清算体系也已形成;中央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均已出台,基金管理办法、证券法也即将问世。在上述背景下启动国债公开市场业务,对经济和金融改革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证券市场的信用政策、利率政策的调整,改变资金在证券市场与商品市场的流通比例,使货币流通满足中央银行宏观调控的要求。
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还解决了我国长期存在的财政向银行透支的问题。当财政收不抵支出现赤字时,由财政向居民和企业发行证券,以有偿的形式取得财政资金,从而有助于缓解信贷压力,控制通货膨胀。我国国债自1981年恢复至今已有15年了,到目前为止,累计发各种国债约4800亿元,国债余额约3200亿元。国债的成功发行,对于平衡历年的财政收支、集中闲散资金以保证国家重点建设、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确保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于提高金融资产质量,降低风险也是十分有利的。现在国家银行支付的储蓄存款利息年匡算高达1500—2000亿元,银行存贷利率一直倒挂,在高营业成本、高保值贴补下,利差已为负数。虽然贷款利率前一段有所提高,但其作用微乎其微。庞大的储蓄存款对银行既是一笔财宝,又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巨额存款在银行始终是个笼中之虎,随时有推动或引发通货膨胀的危险。社会存量资金大量以存款形式存在,然后又通过银行贷款企业,使企业形成高负债经营的局面,高负债经营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在国家银行贷款总量36400 亿元之中,逾期贷款数额巨大,其中相当一部分为呆帐或死帐。而证券市场的兴起,则为社会存量资金形式的多样化提供了有利的场所。通过证券市场,由证券投资者购买股票、债券和投资基金受益券等有价证券分流一部分资金,把风险由银行一家承担转为由社会公众承担,这对于提高金融资产质量,降低风险是大有益处的。目前,相对于发达国家和地区,我国的证券市场规模还比较小,发展潜力很大,前景广阔。根据市场发育情况和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稳步地、适时地进行扩容、吸纳大量的社会闲散资金,既增加了信用工具的种类,活跃了资金市场,又能有效地分散一部分购买力,减轻商品市场的压力,对于经济发展和物价稳定是十分有益的。
此外,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还促进了证券公司、投资信托公司,投资基金等非银行性金融机构以及咨询、资信、审计、法律等诸多有关机构的活跃和发展,从而有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金融体系。
收稿 1995—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