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校环境教育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日本论文,环境论文,学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工业发展,社会的进步,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保护环境、净化环境已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因此,环境教育也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拟就日本学校环境教育的历史、目标、内容、教学等基本情况等予以介绍,以期对我国教育工作者有所借鉴和启示。
一、日本学校环境教育的发展历程
本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经济开始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以污染为代表的公害问题也随之发生,到了60年代后半期,公害问题已演变成公众普遍关注而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在这一背景下,1967年,日本政府制定了公害对策基本法,同年设立了全国中小学公害对策研究会。1968年在社会科教学大纲修订中,第一次使用了“公害”这个术语,日本为校教育中以公害问题为契机开始了最初的环境教育。
进入70年代后,世界各国的环境不断恶化,地球规模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各国政府及有关组织召开了几次重要的国际环境及环境教育会议,促进了世界环境教育的发展。受此影响,日本于1975年在原来全国中小学公害对策研究会的基础上创立了全国中小学环境对策研究会,在1977年的小学和初中及1978年的高中教学大纲修订中,日本文部省对自然、资源、能源等与环境机关的教育内容进行了充实。例如,在初中社会科中引入了“公害的防止等环境的保护”,在初中理科中引入了“人类与自然”,在初中保健教育科中引入了“健康与环境”等内容;在高中共同必修的“现代社会”教科书中引入了“人类与环境”,“人口问题与资源能源”等内容;在共同必修的“理科I”的“人与自然”一节中,导入了“资源、太阳能与核能的有效利用”;在保健科中引入了“健康与环境”等内容。 进入80年代后,地球规模的环境问题、城市生活型公害问题进一步严重,环境教育已成为解决环境问题提高公众环保意识的必然途径之一,1989年,日本在新教学大纲修订中,更大限度地充实、改善和加强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和指导力度。1990年,日本环境教育学会正式成立,为了推进学校的环境教育,文部省编辑出版了教师用的《环境教育指导资料》(1990年:初、高中编,1991年:小学编,1995年:事例编)。从1993年开始文部省指定了推进环境教育典型市、镇、村,旨在努力推进学校、家庭、地区一体化的环境教育。并将其研究成果收录于文部省编集的“中等教育资料”每年的特别专刊中。1994年,召开了中小学校环境教育指导内容、指导方法讲习会,以提高承担环境教育的教师的能力。从1994年开始,每年都召开一次环境教育发表展示会,在会上发表解决环境问题的各种研究成果,研讨今后环境教育的方向,使环境教育得到更大范围的普及和充实。1995年日本参加了由美国倡导的“为了环境的地球规模的学习及观测计划”(GLOBE),并指定了“为了环境的地球学习观测典型学校”,以谋求对儿童、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指导方法的研究和普及。
二、日本学校环境教育的目标及内容
日本《环境教育指导资料》(小学和初、高中编)中指出,环境教育的目标是:关心环境及环境问题,立足于综合地理解和认识人与人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掌握能够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思考力和判断力等,形成对环境采取负责任的行为和积极的态度,同时从保护环境的立场出发,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方式及作为人应有的生活方式。”围绕这一目标,日本中小学是通过各教科(生活科、社会科、理科、家庭科、体育科、道德科、地理历史科等)和特别活动等来实施环境教育的。下面就1989年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学大纲中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及《环境教育指导资料》中各教科关于环境教育的目标和指导事项分别予以介绍。
1.小学
小学的环境教育中心是给儿童更多的接触自然和亲身感受自然的机会,使儿童在体验自然的过程中来了解保护自然的道理,形成对环境的具体认识并培养他们解决环境问题的初步能力。新大纲中规定在小学低年级增设“生活科”,生活科的环境教育目标是通过具体的活动和体验关心自己与身边的社会和自然的关系,使之在思考自己生活的同时,掌握生活上必要的习惯和技能,以此给儿童打下环境教育的基础。比如,在小学一、二年级开设了一门《生命与环境科学》的新课程,以使学生较早地接触环境科学,促进学生思考并验证与他们日常生活有联系的现象。小学社会科的环境教育目标是加深儿童对环境保护与资源的重要性的关心;理科的环境教育目标是通过亲身感受自然的活动,让儿童关心自然保护;家庭科的环境教育目标是通过美化环境、垃圾处理等创造愉快的生活环境;体育科则引入了人类健康与环境的关系的内容;道德活动让学生感受自然的伟大,自然环境的重要,培养学生的道德的实践力等。
2.初中
初中的环境教育中心是让学生直接面对与环境相关的事物和现象,使之形成对环境的具体的认识,同时指导学生养成把握事物和现象间的联系及因果关系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中社会科地理课环境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生活和环境的多样性,关注资源开发和产业动向与生活的关系;公民课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资源、能源的有效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初中理科的环境教育目标是使学生加深对天然资源的有限性及火力、水力、原子能的认识,并使学生认识到考虑自然界的平衡和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比如,在新修订的理科课程中,增加了“地球与人类”这门课程,其内容包括:地球的环境要素;天然资源、水力、火力、原了能;自然界的平衡和自然保护等。初中保健体育科的环境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维持、改善适合于健康的环境的态度;技术家庭科引入了能源开发、家庭排水、垃圾对于环境的影响等内容。
3.高中
高中的环境教育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综合的思考和判断环境问题,以及进行合理的选择和意志决定的能力,并培养他们主动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能力和态度。为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高中阶段的环境教育除采取各教科渗透教学外,还单独设立了丰富的环境教育课程供学生选修:
(1)地理历史科
①世界史A:科学技术与现代文明课程。
②地理A:地球的出现及其主要原因(环境、资源、能源等)。
③地理A:世界的环境问题课程。
(2)公民科
①现代社会:环境与人类生活。
②政治经济:现代经济与福利的提高(保护环境与防止公害等)
(3)理科
①综合理科:自然环境及其保护课程,人与自然课程等。
②物理IA:太阳能与原子能。
③化学IA:环境与保护。
④生物IA:自然当中的人类。
⑤地学IA:地球的环境与人类,地球环境的变化与保护等课程。
⑥物理IB:生物与环境。
⑦地学IB:地球的构成。
⑧生物II、地学II:自然环境的调查。
另外,在艺术科、保健体育科、家庭科等也引入了环境教育的相关内容。
三、日本学校环境教育的教学
日本学校的环境教育一方面通过各学科的协同作用渗透教学,一方面又注重从关心、发现和解决身边环境问题的活动出发来组织环境教育,通过以学生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调查活动,课题研究等多样性的、立体的实践活动来展开环境教育。下面以德岛县小松岛市板野中学初三化学课环境教育的教学为例,看一下日本学校环境教育的教学情况:初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完“酸和碱”单元后,通过校区内雨水pH值的数据,了解身边酸雨的事实。
教学过程如下:
运用这样的途径和方法进行环境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对环境的感受性和对知识的好奇心,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从身边的环境问题出发来组织环境教育,可以使学生在有切身的感受基础上,主地地思考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办法,对于培养学生关心环境,掌握与环境问题有关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日本自60年代末开始就非常重视学校教育中的环境教育,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日本学校的环境教育无论是教育目标方面,还是在教育内容及教学方法方面都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这一点对我国中小学课程的改革将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启发。加强素质教育,环境教育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