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大学图书馆论文,联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关键词 分类号 G259.712.3
CLASS NUMBER G259.712.3
美国图书馆在共享资源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很久以来就采用图书馆联盟的形式实现资源共享。特别是美国的大学图书馆,对于联盟的兴趣和探索始终都走在其他类型图书馆的前列。
1 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的历史和发展
1880年代,美国的图书馆杂志刊登了有关图书馆合作的文章,建议图书馆联合起来共享他们的资源。从此,美国图书馆界对于合作的兴趣就没有减退过,美国图书馆协会(ALA)为此设立了合作委员会(Co-operation 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1]。1901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开始对其他图书馆实行外借服务,并对大约400多家图书馆提供印刷目录卡片,紧接着出版了《美国国会图书馆主题标目》,这是美国第一个全国性的主题分类体系。同时国会图书馆还开始向其他合作成员馆提供文献编目服务。合作编目项目也是美国图书馆大规模合作的早期形式。
美国高等教育界最早的大学图书馆联盟之一则是建于1933年的“三角研究图书馆网络”(TRLN:Triangle Research Library Network)。这个网络最先起源于北卡罗莱纳大学和DUKE大学合作建立的“智力合作委员会”(Committee on Intellectual Cooperation)。到1935年,图书馆成为这个组织中的主要合作因素。后来,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图书馆和北卡罗莱纳州中心大学图书馆也相继加入了进来[2]。
随着图书馆联盟的不断发展,1965年至1970年之间产生了大量的以大学图书馆为中心的地区性文献资源共享网络。美国教育部在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开展了一项全美大学图书馆联盟的调查研究。这项研究直接产生了两个成果:一是Diana D.DeLanoy和Carios A.Cuadrahe编辑的《大学图书馆联盟名录》(The Directory of Academic Library Consortia);另一个则是由Ruth J.Partrick撰写的《图书馆合作指南:大学图书馆联盟的发展》(Guidelines for Library Cooperation:development of Academic Library Consortia)。二者均于1972年出版[3]。这两份文献对图书馆联盟发展史有着重要的贡献,它们在图书馆联机系统刚刚发端的重要转型时刻,对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进行了全面考察,被视作美国图书馆联盟研究和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这项研究涉及的125个大学图书馆联盟大都建于1931年到1972年之间,其中绝大部分(90%)成立于1960年以后,这也正是美国图书馆资金充足的全盛时期,成为新兴图书馆联盟合作组织形成的黄金时代。同时,20世纪60年代后期、70年代初期,美国图书馆自动化的兴起,计算机编目、书目数据共享和数据库查询技术的迅速普及,要求共享图书馆自动化人才方面的迫切需求等因素,成为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蓬勃发展的又一重要契机。如图书馆系统合作发展项目(the Collaborative Library Systems Development),就由包括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的自动化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用于共享自动化技术和经验。因此,自动化成为这一时期许多大学图书馆联盟成立的主导原因,也是该阶段图书馆联盟发展的鲜明特色。这一时期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的杰出代表,有后来发展成为世界性图书馆联盟组织的OCLC和美国国内著名的RLIN联盟组织。ASIA(Association of State Library Agencies)于1978年编辑出版了《图书馆合作报告》,对这一阶段不同层次图书馆之间的合作活动进行了总结,基本反映了这一时期图书馆联盟的发展情况[4]。
80年代,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的新增数量有一个相对平稳的阶段。但从1985年开始,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大多数图书馆已经建立和完成了本地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书目数据共享、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印刷型文献的价格直线上涨,迫使各种类型的图书馆都开始考虑“降低成本”、控制“合适的规模”,新的媒体技术和数字化文献资源异军突起,无论是其昂贵的价格还是其使用方式,使得各级政府和图书馆负责人都开始寻找各种机构和实体之间的协作或合作,特别是因特网络通讯的发展为打破各机构自给自足的模式带来了现实可能性和操作空间。因此,联盟再次成为许多机构解决难题的有效办法。新的联盟迅速诞生和发展,而那些早期建立的联盟也开始焕发出新的生机。整个90年代,再度成为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发展的辉煌时期。
根据ICOLC(International Coalition of Library Consortia,图书馆联盟国际联合体)网站上提供的资料显示,在参加ICOLC的155个各国图书馆联盟中(2002年底统计),美国的联盟共有89个,占全部联盟的57%。而美国的89个联盟中,地区性大学图书馆联盟(即州际的或基于州的大学图书馆联盟和以大学图书馆为主体的综合图书馆联盟)共有77个。这77个地区大学图书馆联盟的83%以上都是建于1985年以后。
综上所述,结合SDC的研究报告,我们大致可以将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的发展划分为1959年以前、1960年至1984年间和1985年到1990年代三个阶段。在这一过程中,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在形成和发展上曾出现过两个高峰:一是1965年至1970年之间,另一个则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期间。这两个高峰显然与美国的经济发展、对教育和图书馆资金的投入、新技术的应用息息相关。
2 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的形成机制
2.1 资源共享的基本理念是联盟形成的最初动因
纵观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的发展轨迹,形成联盟的最初动机是资源共享的理念。资源共享意味着每一家图书馆不必购买所有的文献资源,使图书馆原来的仓储积累、备用资源的基本结构,有可能转变为选择积累、目标资源的运作模式,而后者则必须在合作、共享的大框架里面方可实现。这种集各家各户的单个力量形成整体效益、共同分担费用降低成本的经济行为,直接导致了共享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效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由资源共享理念推动发展的图书馆联盟机制是对世界图书馆界的最大贡献。
在联盟发展初期,资源共享受到了客观条件的制约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的资源共享方式大致经过了文献实体共享——馆际互借、文献复印优惠;书目资源共享——联合书目、联合期刊目录;资源协调共享——联合购买文献资源;图书馆业务共享——参考咨询、自动化技术服务;人力资源、管理资源共享——职工教育、培训、图书馆管理等几方面。资源共享的理念已由最初的文献实物共享拓展到了图书馆全方位的专业领域和最新的现代化服务手段。
2.2 共同的经济利益是联盟运作的驱动机制和目的
将理念变为现实,需要有效的驱动和运作机制,而驱动联盟运作的机制则是经济利益。共同的经济利益将不同的图书馆个体联合在一起,经济利益的杠杆使它们有效地协同合作。尽管图书馆联盟发展到现在,其形成原因、理由、运作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经济利益驱动机制和目的从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而没有改变。美国有众多的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它们许多过去是、现在也仍然是各方面的竞争对手,而它们的图书馆却成为这些竞争者为了共同的利益可以共同合作的公共领域。
2.3 资金来源和分配体系是联盟成功的支持条件
众所周知,美国是图书馆联盟或图书馆网络的发源地,最早是以州内的公立大学图书馆联盟开始的。这也许得益于公立大学图书馆在同一区域内,拥有共同的权力机构——行政管理组织,如乔治亚州的教育部门、俄亥俄州的董事会或弗吉尼亚州的代理机构等。这些管理机构鼓励和促使大学图书馆之间合作以充分利用投资,建设现有馆藏和资源并协调未来的投资。另外,更重要的是这些管理机构为它们管辖范围内的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资金来源,他们希望这些投资能够得到合理地利用,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并使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图书馆都成为受益者。同时,投资者希望能够通过一定的体系和渠道了解投资的走向和效益成果。加之,州内大学图书馆的管理者们由于地域关系,已有了长期的合作历史,他们经常会晤探讨图书馆的业务和管理问题,图书馆的管理者们也一直在努力为相互合作寻求项目资金。当这两种需求碰撞到一起时,联盟的运作模式便成为了他们共同的首选。
早在1930年代美国图书馆地区性网络就作为分配州图书馆经费的一种方法而得到了发展。在美国,许多州都为图书馆的各种活动提供经费,州政府也为图书馆事业投入专项基金,或为项目提供资助,并通过系统内部的组织方式下达并分配这些资金。充足的资金在客观上为联盟的诞生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也为联盟的发展和成功提供了必要保障。例如,美国著名的地区性图书馆联盟OhioLINK,就是由俄亥俄州13所大学和公共图书馆于1990年发起成立的。OhioLINK作为俄亥俄州内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联盟,由州政府统一拨款,建立了统一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平台,统一购买电子资源和数据库,仅年度维持费每年就有1000万美元,成员馆均不需要交纳会员费,州内所有高校图书馆和成员馆可共享该联盟的书目记录、联机合作编目、文献信息检索、馆际互借/文献传递,以及联盟拥有的全部电子资源和网上数据库。州政府的雄厚资金作为OhioLlNK的强大后盾,使得该联盟迅速发展,成员很快扩展到全州54个图书馆,成为美国地区性大学图书馆联盟的佼佼者。
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的经费不一定都来自地方政府,无论是来自政府拨款、科研项目经费,还是来自民间捐款、或成员馆交纳的费用,充足而又固定的资金以及经费的分配体系,都与联盟的运作和发展有着至为重要的关系,在事实上也成为一个联盟能否成功运行的支持条件。
2.4 地缘关系是联盟形成和组织的重要因素
早期的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形成多与地理因素有着重要关系。尽管现在由于通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空间距离和地缘关系已经退居于次要地位,显得不那么重要了,但是,地缘关系和地理因素仍然在联盟的形成和组织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州内的大学图书馆联盟并不是新鲜事物,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每个州的大学图书馆都有不同层次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资源共享的探索和尝试,如伊利诺斯州、威斯康星州、俄亥俄州、加利福尼亚州和密苏里州等。即使当今图书馆联盟的顶尖代表OCLC,也是由当初一个州的图书馆联盟发展而来的。目前,美国大学图书馆的一个普遍趋势是所组成的这些联盟大都是在一个州的范围内进行的。
对大多数大学图书馆来说,政治的和地理的原因结盟对他们来说仍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一州的范围内寻求合作有着明显的优势。一个州内往往会有一组先天具有政治上和地理上相近的图书馆群。首先它们共享一个共同的管理机构;其次,同一组图书馆享有一个共同的资金来源;第三,同一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内的图书馆,往往共享相同的社会组织结构和文化背景,具有相同的需求和共性问题,在联盟内的一致性和认可度也更高些。在笔者的统计中,参与ICOLC的77个美国地区性大学图书馆联盟中,就有64个是州内的地区性联盟,占全部联盟的83%。
3 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的类型
上个世纪70年代,SDC(System Development Corporation)对从1931年到1971年40年间成立的125个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进行了研究,其中,115个联盟都是1961-71这10年间建立的。SDC将这115个图书馆联盟的性质总结为以下4种类型:
(1)基于大规模计算机自动化系统运作的大型联盟;
(2)读者服务与处理图书馆日常业务的小型联盟;
(3)限于某一特定专题领域的专业联盟;
(4)为解决馆际互借或信息参考合作网而建立的联盟。
时光已流逝了30余年,迄今为止,上述4种类型仍是当前美国图书馆联盟/合作组织形成的基础和主体。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图书馆联盟也在不断变化。事实上,图书馆联盟类型和形式的演变一直是图书馆界一个非常活跃的因素。
图书馆联盟类型的划分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从不同角度、不同功能、不同目的可以将同一联盟归到不同的类型里面。1998年,B.Allen,M.Hirshon和Arnold Hirshon按照联盟组织的严密程度将联盟划分为4种:松散型、跨类/跨州型、紧密型和资金集中的州内型[5]。
(1)松散型:由一城市或一地区的基层图书馆组成,通常没有专职人员,也没有专用资金,不需交纳很多费用,但提供的服务也少;
(2)跨类/跨州型:有专职人员,成员馆的共同兴趣不多,相互之间的协作完全由于自发,计划项目往往很难开展,资源共享受到影响;
(3)紧密型:虽有松散型的弹性,但却无跨类/跨州型由于成员馆的类型混合和地域差异所带来的工作难度,成员馆由单一类或混合类图书馆构成,有专职人员组织协调项目发展,资金由所属机构提供,或由基金会及其他外部资金赞助;
(4)资金集中的州内型:有资助机构或其他基金来源渠道,成员馆达成协议在共享利益的基础上合作购买资源,有专职人员促进计划项目,联盟的集中管理在组织和领导联盟活动和联盟章程上起着重要作用,成员馆较为积极,乐于合作。
事隔三年,Arnold Hirshon根据图书馆联盟不断发展的形势,提出了采用多重分类标准划分联盟类型之说。他在2001年8月16日IFLA图书馆联盟预备会议上所提出的多重功能分类标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6]:
(1)联盟的组织管理模式和运作方法:
从联盟的发起和管理机构划分:一级政府发起、多重政府机构发起、成员馆自发组织,政府部门直接管理,成员组成的理事会、委员会、特别工作组管理或利益集团自己管理;
从联盟的工作人员来划分:有长期的专职人员、固定的兼积人员、不定期自愿工作者;
从联盟的经费来源划分:有政府提供资金、项目基金、捐款捐赠经费、服务收费、成员馆付费、无经费完全自愿组合型。
(2)联盟自身定位和成员馆类型:
从联盟自身定位和任务划分:有购买型、教育型、筹款型、游说型和技术共享型;
从成员馆类型来划分:有研究型图书馆、高等院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中小学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和公司企业图书馆联盟等;
从成员的地理分布划分:有多国的、一国的、跨州的、一州的、地区的、城市或乡村社区的。
(3)联盟的服务内容和功能:
按联盟开展的合作项目划分:有资源共享、联合目录、电子资源和电子产品集团采购、核心馆藏建设、数字图书馆发展、藏书保护等;
按联盟提供的服务内容划分:有信息咨询、教育培训、文献编目、自动化技术支持、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共享存储、财会服务(如借贷)等;
按联盟提供的技术环境来划分:有共享基础结构,共享自动化系统、网络门户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等。
每种类型的联盟都是在不同的价值、目标以及成员馆的共同需求前提下建立的。当联盟的成员彼此之间变得更加协调并制定了相应的合作机制时,联盟可能会从一种类型演变成另一种类型,或变为多目标共存的混合类型。
4 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4.1 同中心联盟
美国大学图书馆有许多重叠的联盟设置。成员馆可以自己的需求为基点划出多个同心圆,参加多个不同的联盟,并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一个图书馆,可以是研究图书馆协会的成员,同时也是本科生服务和特种文献提供组织的成员;可以既参加了州际多类型图书馆网络,又参加了全国性网络;可以是州政府授权的图书馆活动召集单位,也是区域性综合组织的一个团体等,这种情况较为常见。如乔治亚州大学图书馆参与了乔治亚州大学中心联盟,这个联盟是亚特兰大大都市地区的大学机构联盟;它还参与了乔治亚州的大学系统、乔治亚州联机数据库(GOLD)、乔治亚州图书馆学习在线(GALILEO)等联盟。在乔治亚州之外,乔治亚州大学还是一些其他地区性联盟的成员,如东南部研究图书馆协会(ASERL)、东南部图书馆网络(SOLINET)以及南部大学研究联盟(SURA)等。在全国的范围内,它还积极参与OCLC、研究图书馆协会(ARL)、研究图书馆中心(CRL)、美国农业信息网(USAIN)以及其他的图书馆联盟。在美国,许多规模较大的大学图书馆都规划了这样相似的一组联盟组织,这些联盟组织就像是一组同心圆——城市、大都市地区、州、地区、国家以及全球等,每个联盟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不同的目的和侧重点,对每一个图书馆而言,任何一个层次上的联盟都比仅仅只依靠自己的机构重要得多。
事实上,这种同中心联盟的特点是美国图书馆联盟数量迅速增加的一个有趣的产物。早在1972年,SDC研究报告中就指出:“参加一个或多个现有的联盟也许是组成一个新联盟的一个较为可行的替代办法,能为某个图书馆的问题提供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7]在美国,某个图书馆同时是3到4个甚至更多不同联盟的成员是不足为奇的。
4.2 一州内有多个联盟
在美国,图书馆之间的合作被视为工作常态现象。在美国的许多州,大学图书馆联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每个州都有许多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大学图书馆联盟。参加ICOLC的77个美国地区性大学图书馆联盟遍布美国的46个州和地区,而一些联盟发展较早的伊利诺斯州、俄亥俄州和麻萨诸塞州等更有多个大学图书馆联盟(不包括全国性的联盟)同时存在,分别为5个、4个和4个;而纽约市和华盛顿地区则分别有7个和5个地区性大学图书馆联盟。这些地区性大学图书馆联盟功能各异、协同发展、网网互联,不仅在州内构成了一个高度网络化的、具有对地区和州的信息资源保障功能的崭新的图书馆体系,而且有的协作网自身也得到极大的发展,从美国地区性的资源共享网发展成为全美、甚至世界性的图书馆自动化网络或联盟。
4.3 同州内跨类型图书馆的联盟
同州内同性质的图书馆联盟转向同州内不同性质图书馆联盟的融合,是目前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发展的又一特点。美国的许多基于公立大学图书馆的联盟现在都在某种程度上扩充了他们的服务范围。如GALILEO现在的成员已包括私立大学图书馆、职业技术院校和公共图书馆。路易斯安娜图书馆网络接纳了公共图书馆和中学图书馆。OhioLINK的成员既有大学图书馆,也有公共图书馆和中学图书馆,基本涵盖了全州图书馆系统。VIVA包括私立大学图书馆并开始向州内的其他行业图书馆扩充。事实上,各联盟之间互相合作一般更多地体现在本地合作方面。不同的联盟位于相同区域给了它们共同工作的可能性。在笔者统计的77个美国地区性大学图书馆联盟中,成员馆仅是大学图书馆(含公立、私立大学图书馆和职业技术院校图书馆)的联盟为32个,其他45个均为综合网,包括了公共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和中学图书馆。
4.4 联盟向着数字化图书馆的方向发展
实体资源共享已经与虚拟的电子资源共享结合为一体,特别是电子资源集团采购和用Web方式进行的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成为现代大学图书馆联盟活动的主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的借阅特许、馆际互借服务、复印优惠和传递服务等合作项目有了全新的内容,许多大学图书馆联盟通过因特网络用Z39.50协议将他们的目录或信息资源链接在一起并安装了支持性获取装置。有些联盟采取更一步的措施使原本不兼容的系统或即使兼容但不能反映馆藏信息和借阅状态的系统协调在一起,实现了联盟内各成员馆馆藏无缝链接,一步步走向图书馆无墙化、网络化。随着这些服务越来越虚拟化、数字化,大学图书馆联盟有着正在演变成为未来数字图书馆雏形的趋势。
4.5 超联盟(Superconsortia)组织崭露头角
美国大学图书馆联盟另一个较为明显的发展趋势,就是联盟与联盟之间再组织成为一个更大的联合体,称之为联盟联合体(Consortia of consortia),又称为超级联盟(Superconsonia)。这类联盟由许多单个联盟组织起来,一般都超出了地方性范围和相同性质的团体。成立时带有明确目的,如联合购买大型、昂贵、价高的电子产品或网络资源等。比较突出的如“网络联盟”(Network Alliance),该联盟组合了数个区域性联盟组织,旨在全国范围内加强与其他联盟之间的合作,共同购买电子文献资源。超联盟在美国目前还仅限于购买性质联盟。但可以肯定的是,超联盟是地方性/区域性/同行业联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寻求新的发展空间的一种尝试和突破。而真正的超联盟组织的出现,应该是“图书馆联盟国际联合体”(ICOLC)的成立。
ICOLC是一个由来自美国和其他国家的多个机构和联盟形成的国际性民间非官方组织。最初起源于各联盟之间自发的沟通交流和共享需要,各联盟领导层之间频繁的非正式接触和会晤,最终导致决定成立一个机构来解决共同关心和面对的问题。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第一次网络化信息联合体(Coalition of Networked lnformation)会议举行,最初是一个松散结构的团体,称为联盟联合体(Consortium of Consortia),但很快就因形势的发展而更改了名称,1997年正式称为ICOLC,原来非正式的讨论也被一年两次的正式会议替代,参加会议的人数持续增加。从1997年2月开始到2003年3月止,ICOLC一年两次的年会已召开了13届;另在欧洲举行了4次年度会议(1999~2002)。
目前,ICOLC已经发展到由世界各地约150个图书馆联盟组成的联合体。联合体主要面向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服务,旨在促进不同联盟之间就共同关心的利益和话题进行有效的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等,如电子资源建设,对数据库出版商、代理商的产品进行价格测试,或对图书馆馆长、联盟管理者认为重要的议题举办会议。欲参加的联盟可通过ICOLC的主页申请登记加入,可预订参加联盟关心的主题会议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