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群体规范与思想政治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工作论文,试论论文,群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具有社会性。马克思说:“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思想行为必然要受到社会的影响与制约,而群体(即: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而产生相互作用的集体,它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具体单位)正是社会与个人之间的中介。社会发展的要求、社会准则、社会意识等只有通过群体才能影响个人。因此,正确认识群体小环境是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基础。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南京路上好八连、中国乒乓球队、中国跳水队、江苏华西村、张家港等单位,注重抓好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把自己建设成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而且在促进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示范和导向作用。事实充分说明了在同样的大环境下,抓好“群体”小环境,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可行性。研究群体心理、群体凝聚力、群体规范等群体理论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对搞好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
要发挥群体规范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首先必须对群体规范有全面的认识。所谓群体规范,就是在群体工作和学习中,有一种群体成员共同认可并遵循的行为规范。群体规范可能是公约、制度、宗旨等群体内部的正式规定,但大部分是在群体内部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的规定,如:风俗、时尚、文化、舆论等,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人的思想行为与人格的发展。
群体规范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心理机制。首先,群体规范受模仿、暗示、从众、服从等心理因素的影响。群体存在的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它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表现为成员在情绪、态度和行为上的统一。这是由于群体成员彼此相互模仿、受到暗示,表现出从众、顺从的类化过程所造成的。群体规范也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形成。另外,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对于外界事物的经验,有一种将其格式化、规范化的倾向,以便人们在重新遇到此类事物时,做出尽快的反应。
群体规范赋予个人行为和外界事物一定的意义,使个体明白依据一定的价值标准,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群体规范一旦形成,就会产生群体压力,反过来对群体发生作用。这种作用非常广泛,小到个人衣着服饰、一言一行,大到成千上万人的一致行动。个体一旦偏离群体规范,就会受到群体的惩罚。这种惩罚不仅具有明文规定的措施,还有令人难以忍受的大多数成员对个人的疏远和孤立。正是这种作用促使群体成员在社会生活中遵守共同的行为模式,以交流感情、沟通思想,共同生活与生产。可以说,没有群体规范,共同活动就不能进行。群体规范在群体中的积极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整合维系群体存在的作用。群体是由许多个体结合而成的,要维持其整体性,使其存在下去,就需要有一定的规范来整合、统一群体成员的意见和看法,约束其成员的行为,而群众成员也正是依据这种对规范的认同,在相互交往中彼此一致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一个群体的规范越标准化,其整合性就越强,成员的活动就越协调,关系就越密切,也就越容易让人们感到它的存在。如果没有群众规范,群众也就失去其得以维持生存、巩固和发展的支柱。群体失去了整体性,便不复存在。
第二,认知标准化的提升作用。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每个人的看法是不一致的。但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们一旦结合成群体,就会在认知和评价上产生一致的意见。这种统一成员看法的功能,就是群体规范的认知标准化作用。群体规范就像一把尺子,摆在每个成员面前,迫使其每个成员都要用它来对照自己的行为,使他们的认知和评价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从而形成共同的看法和意见。即使有个别人持有不同意见,但由于群体规范的压力和个人的从众性,也势必使其与现有规范保持一致。
第三,行为的定向引导作用。群体规范不仅约束着其成员的认知和评价,还约束着他们的行为。群体规范对行为的定向引导作用,主要是为成员规定了活动范围,制定了日常行为方式。即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怎样去做等等,使他们的行为表现出一定的群体行为特点。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转化工作,就是把群体意志转化为个体意志的工作。而群众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群体压力,具有整合群体意见、协调群体行动、维系群体团体、统一认知标准、提升后进成员和定向引导群体成员行为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出,群体规范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功能上存在着很大的一致性。思想政治工作者了解和掌握群体规范理论,并在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开发和运用,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那么,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如何开发和利用群体规范理论呢?
首先,要以现代群体制度约束人。群体制度是群体价值观的外现形式,它是确保群体内部正常运行并处于相互统一、稳定及有序和谐状态的群体法规,通过它才能使个体成员从理性上认识群体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规章制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引导作用。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中,要坚持思想教育和规章制度有机结合的原则。也就是说,使思想教育坚持和倡导的原则,在规章制度上得到鼓励和支持,以弘扬正气;而思想教育反对的东西,要用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约束和诫勉,规范行为,鞭策后进,为防止和纠正不良倾向提供警示作用。要充分发挥规章制度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的作用,巩固和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就要建立现代合理的规章制度。现代群体制度包括科学的劳动制度、奖罚分明的分配制度及完善的民主管理制度等。当前,群众制度正处于由过去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制度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制度的转变,群体制度常常存在无序的和内在的矛盾。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又处于新旧制度的交替过程中,新的合理的规章制度尚未完善和形成习惯。所以,建立现代合理的规章制度,并以它去约束群体中的成员,也是思想政治工作所面临的新问题。
其次,树立群体新风尚引导人。群体规范是一种多数人的意见,它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要求其成员的思想行为必须随大流的无形约束。群体规范有提升后进成员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打击先进的惰性作用。同时,既然是随大流,就有随对随错的可能。如:一个单位揩公家油的行为成风,那么该单位的各类人员都想占公家的便宜;一个单位的风气好,那么所有成员就随正气走。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如何克服群体规范的消极作用,发挥其积极作用呢?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培养和提高群体成员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树立群体新风尚以引导人。应当破除“人怕出名猪怕壮”、“枪打出头鸟”、怕冒尖、不敢竞争、随大流的中庸观念,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大力宣传团结进取、敢于竞争、勇于创新的精神,并树立一批真实可信、具有时代特征的典型,通过典型示范、榜样作用以及个体的模仿行为,使其成为群体的新风尚,推动群众事业快速向前发展。
第三,用正确的舆论监督人。群体舆论是指群体成员对社会、集体活动以及某些人的言论所做出的一种社会判断,是群体共同的社会态度。它对群体内部成员的行为是及群体与外界的关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舆论代表大多数的意见,可以产生一种社会控制力量,对每一个人具有一种压力作用,约束每个人的言论和行动。对于一个受谴责的人,他会产生众叛亲离的孤独感,并遭受相当大的心理压力。正确健康的舆论能够团结群众,打击社会上的歪风邪气,使正气抬头,个人也可以在舆论中受到教育。舆论还可以增强和减弱人的某些社会态度,指出行为方向。同时,要实现群体目标、进行一项改革等群体重大活动,必须借助舆论宣传的力量,即通过大会、小会、大众传媒等舆论宣传,使群体成员逐渐认识到这些活动势在必行,以此增强其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
第四,以优秀的群体文化凝聚了。群体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群体经济活动在群体成员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它是非正式群体规范的主要内容,是群体强有力的精神支柱。群体之所以成为群体,也正是由于它所具有的群体文化在起作用。因此,构建优秀的群体文化也就成了群体活动必不可少的工作。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和文化变迁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群体文化建设也处在变化之中:一方面是社会的全面改革,引起社会价值观的巨变,对个体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群体内部改革对个体的价值观念也发生了全面而现实的影响,个体的择业观、公平观、分配观、消费观、荣辱观等都开始发生变化。这一切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要因势利导,确立一种新型的价值观念体系,构建一种既能反映时代精神,又具有民族传统和群体特点和群体文化,有效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建设向前发展。
无论是正式规定的群体规范,还是非正式的群体规范,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同许多事物一样,有着积极和消极作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从积极方面促进我们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使思想政治工作越做越活,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