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竞争战略选择———个产业组织的角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信设备论文,制造业论文,角度论文,竞争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671-6523(2003)02-0016-04
中图分类号:F626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中国电信市场的开放和发展,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是惊人的。据信息产业部2000年通信发展公报显示,2000年三大电信集团的固定投资达2135亿元,比上年增长33%。巨大的市场需求给通信设备供应商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机遇。我国的通信设备制造商能否抓住机遇、迅速成长取决于我国通信设备商的竞争战略选择。而只有通过通信设备制造业的产业组织分析,才能对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结构、行为和绩效有一个更为清楚的认识,进而提出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竞争战略选择。
一、市场结构
1.市场集中度 通信设备制造业是一个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在90年代初我国的通信设备基本上是由发达国家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垄断的。但自我国自发研制的HJD04交换机推出后,这种国外设备一统天下的垄断格局逐渐被打破,中国的通信设备制造厂商以交换机为突破点,逐步实现了国产通信设备的产业化。到2000年底,通信设备的市场集中度,前8位企业市场占有率CR8为39.95%,前4位企业市场占有率CR4为36%。按照贝恩的判断,目前我国的通信设备制造业属于低集中寡占型的市场结构,企业数相对较多,市场竞争程度较高。前8位企业既有华为技术这样的民营企业,也有中兴通讯、大唐等国有上市企业,还有上海贝尔,以及普天集团旗下的北京爱立信、北京松下等合资企业,表明我国的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竞争格局是多元化的,国产设备的市场份额有了相当的提高。
2.进入壁垒 进入壁垒是影响市场结构的重要变量,针对通信制造行业特点,进入壁垒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
技术壁垒:通信设备的技术含量很高,对于进入者而言要求很强的研发实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新技术的研发能力。但是技术的开发和创新需要一个对知识的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以及产品在电信网上运行的过程。相对于在位企业来说,在技术和专利的占有方面,进入者有先天的缺陷。而且在当今电信技术迅速变化的年代,研究开发的速度对设备制造商是非常重要的,一旦推出新产品延迟,则今后该产品在网上运行的机会则大大减少,因为网络效应的存在,先进入的厂商已经跑马圈地,当电信服务商需要扩容时往往优先考虑采用网上现有产品。因此市场给进入者的空间已经不多。另一方面,在通信设备领域高速增长的时期,该行业的专业人才特别是经营和研发人才是稀缺的,进入者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限制,在经营管理模式等核心知识和能力积累方面存在明显劣势。
产品差别化壁垒:通信设备产品是高度差别化的产品,不仅体现在技术上,而且体现在服务中。因此企业的信誉至关重要。对于进入者来说,产品质量是否可靠是客户不了解的。特别是客户不了解进入者的实力,不清楚企业是否有能力长期生存下去以确保自己购买的设备能得到良好的服务。而在位企业与客户有长期的合作关系,经过多次博弈后已经建立了信誉,因此在位企业的交易成本比进入者大大降低,导致进入者的成本劣势和差异化壁垒。
资本壁垒:通信设备制造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产业,进入者进入市场的启动资本是巨大的。尤其是目前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竞争非常激烈,风险很大,投入的资本属于沉没成本,另外该行业的投资,资本专用性较强,一旦进入,企业很难退出。上述原因导致进入者在融资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进入者面临着资本壁垒。
上述的分析表明,中国的通信设备制造业仍存在较高的进入壁垒,相对于新进入者,在位者有较强的优势。1997年我国通信设备企业共有252个,1998年减少到242个,1999年246个(引自2001中国电子工业年鉴),企业数量在稳定中略有减少,同时,企业的固定资产却在逐年提高,且增幅较大,表明企业的规模正在逐渐增大。但在另一方面,巨大的市场潜力仍吸引了一些企业进入,如TEL、康佳等。可见我国的通信设备制造业在逐步的整合中,既有进入者,也有被淘汰者。
二、市场行为
1.市场进入策略 在80年代末期,面对当时国外交换机占据我国电信骨干网的现实,我国的通信设备制造商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从最低等级的农村网上实现商用,通过大面积的网上运行积累了知识和经验,改进了交换机的性能和质量,为后来我国产交换机占据国内高端网络市场奠定了基础,在电信网络扩容时一举将国外厂商击败,如今国产交换机已成了中国电信网上的主流机型。
2.价格行为 在国内厂商未进入通信设备领域以前,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的垄断地位使得它们能收取高昂的垄断价格。而国产通信设备由于存在明显的成本优势,能提供相对更低的价格。事实上在国产通信设备进入的每一个领域,国外厂商都大幅调低了产品的报价。有资料表明,在国产交换机进入市场后,国外的交换机价格下降了90%。但在另一方面,尽管通信设备行业竞争激烈,但并没有像家电行业那样实施价格战和过度竞争,国内厂商的竞争策略是向客户提供更高的性能价格比的产品。
3.产品差别化 通信设备制造业是以技术为主导的产业,现代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迫使每一个厂商跟踪最新的技术,不断开发新的产品。同时由于通信产品不等同于一般的消费产品,客户购买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包括网络方案的设计、报价、谈判、合同的签订、设备的安装以及最重要的设备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的环节,因此厂商为客户提供的是个性化的服务,产品是高度差别化的。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最优的组网设计方案、良好的产品质量、为客户开发实现新的业务的新产品,以及提供优良的售后服务是这一行业致胜的关键,也是产品差别化竞争实质所在。对国内厂商而言,目前在数字程控交换机、IP系列产品、光网络设备、智能网设备、低端数据产品已树立了一定的品质声誉,具备了较强的竞争能力。其中数字程控交换机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达60%,华为的智能网设备“神州行”在中国电信已获得广泛应用。相比之下,国内厂商在GSM和CDMA移动通信系统设备和手机、高端数据通信设备上与国外厂商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尽管在这些设备的研究开发上取得了突破,但在实际网上运行的不多,没有形成规模优势和网络效应,且网上运行的效果也不佳,产品质量急需改进和提高。
三、市场绩效
1.利润率 2001年电子百强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前8位的平均利润率为9.5%,而前8家企业的利润率却极不平衡,最高的利润率为北京国际交换机有限公司19.8%,最低的为金鹏3.2%。表明了交换通信设备领域是一个竞争性较强的领域,没有获得垄断性的平均利润。各企业利润率的差异取决于企业的竞争力包括管理水平、研发的投入、技术的创新和生产成本的优势等。
需要指出的是,市场前8位企业代表着行业的领先水平,而目前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整体效益表现并不如人意。1999年行业的亏损面高达34.1%(数据来源:2001中国电子工业年鉴),这种状况的改善需要在竞争的环境中,通过一段时期的优胜劣汰,整合一大批落后企业,逐步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整个行业的规模效益。
2.技术创新和产品多元化 面对中国电信市场快速增长的需求和新的电信业务的涌现,国内厂商以交换机的规模生产为依托,加快了对最新的、前沿的技术跟踪和研发,不断加大对研发的投入以寻求新的市场增长点和更为广阔的市场份额。同时利用与高校的联盟、在发达国家建立研发基地等多种形式,加快新产品的推出。研发的投入使国内厂商不断获取技术的制高点和发展的原动力。如华为、中兴、大唐等国内企业对研发的投入比重高达10%以上,而这几个厂商在产品的技术含量上也是国内企业的领头羊。到目前为止,国内厂商在数字程控交换机、IP系列产品、光网络设备、智能网设备、数据通信设备、GSM和CDMA移动通信系统设备上已经具备了自主的知识产权和生产能力。实践表明,在移动智能网、移动IP、移动IDC等领域,国内厂商的开发速度不比跨国公司逊色,在国内的电信网络上取得了大量的应用,同时研发的持续投入使得国内厂商也获得了高利润率的回报,带动了我国国内通信设备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换。
3.社会福利的改进 竞争的格局使整个社会福利得到了提高,实现了帕累托改进。(1)作为中国电信运营业商们有了更多的产品选择,国产设备的进入有效地降低了整个行业的价格水平,同时运营商得到了更好的服务,因此电信运营商的消费者剩余得到了很大提高。国内的电信运营商有效降低了自己的采购成本,迅速构建起一个发达的电信设施网络。(2)跨国企业在国内的垄断价格优势已不复存在,例如上海贝尔在1995年之后,尽管销售量逐年上升,但利润却在逐年下降。(3)竞争的激烈使得跨国公司不得不加快对国内合资厂的技术转移和投入,整个产业特别是国内厂商通过这种技术外溢普遍获益。(4)国内厂商在这种环境下建立了适应市场竞争的机制,市场占有率在不断提高。
四、我国通信设备产业的竞争战略选择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国内通信设备制造厂商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在不断提高,同国外厂商在同一层次上竞争和抗衡。国内厂商通过后发优势,成功实现了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通信设备制造商的整体实力与国外竞争对手相比,仍存在相当的差距和不足。
(1)产业整体规模小,企业集约化程度低。例如位居2001年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第一名的中国普天2000年实现销售收入仅为56亿美元,约为摩托罗拉2000年销售收入的15%。(2)国内企业的国际市场开拓能力薄弱,电子百强前8位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平均出口额只占销售额的10%左右,且其中有一半的企业几乎没有出口。国内市场的容量制约了产业的整体规模,也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3)资金匮乏,融资渠道不畅。通信制造业是一个高投入的产业,但我国通信制造企业资本运作的意识和能力都很弱,资金匮乏、资金成本居高不下,成为困扰我国通信制造业发展的一个难点。虽然近几年来一批通信制造企业陆续上市,但募集的资金总量不大,难以满足发展所需。(4)研发投入低,技术开发水平滞后。与国外企业相比,我国通信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在规模和比例上都有较大的差距,国外企业的研发投入一般占销售额的10%~16%,而国内企业前8位的平均研发投入为6%。研发投入低造成了我国通信制造业自主开发创新能力薄弱,特别是核心技术能力落后。此外,研发水平的落后还导致我国通信设备制造厂商对于通信标准选择和制定的影响力很弱,使得国内厂商在技术标准选择问题上处于跟随者的地位。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例,国际电联作为标准的制定者,曾试图选择一种全球性的统一标准,但由于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难以协调,最终在无线传输(RTT)上确定了三种主要标准即WCDMA、CDMA2000、TD-SCDMA,哪种标准会成为中国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标准,巨额利润就会流向这种标准的倡导者。因此技术标准选择是否正确将会决定厂商在第三代移动通信领域的市场份额。而国内厂商无法在这场标准之战中处于主动地位,错过了大好的市场机会。在中国联通的CDMA招标中,朗讯科技得到了高达50%的订单,而国内厂商只有中兴通讯一家能提供全套的CDMA商用设备,导致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拱手让给了国外厂商。
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国内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将处于一个更为开放的市场,国内厂商要获得竞争优势,需要针对当前自身所存在的诸多缺陷和不足,选择正确的竞争战略。
(1)加强对研发的投入和技术的创新,并做好核心技术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在通信设备制造领域,技术创新永远是争夺的焦点。对研发的高投入能保证企业在不断变化的通信技术中处于主动地位,同时研发的高投入也会给企业带来高额利润,保证企业的进一步成长,实现良好的正反馈机制。当前随着竞争的日趋激烈,国外厂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和技术壁垒来扼制和打压我国厂商的战略正成为一个主流的竞争战略。因而,国内厂商面对这种策略的一种有效途径便是加强对研发的投入,并对自己的核心技术进行有效的保护。我国的厂商如果不能改变技术追随者的角色,只会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被动。
(2)充分利用本土市场优势,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目前国内厂商虽然在技术上处于劣势,但是与国外厂商相比,国内厂商有着显著的本土市场优势,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为成本的优势。国内厂商的生产成本低,而且更了解客户,因此对国内市场的整体市场环境,包括市场结构、政策法规和营销模式有更深的理解,使得交易成本低。其二为把握新技术和推出新产品的优势。实践证明国内通信设备企业更贴近客户,对客户需求的把握比国外厂商更胜一筹,因而在推出新业务和新产品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同时长期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国内企业意识到不能单纯追求最先进的技术,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技术才是更适用的技术。因此,充分认识并利用自身的本土优势,应成为国内厂商的一个明智的战略选择。
(3)有针对性地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建立一个基于全球化的市场营销网络和渠道。较国外厂商而言,我国通信设备厂商的整体规模偏小,一个主要的原因便在于国内厂商的出口量少,缺乏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而国内厂商要想做大做强,单靠国内市场是不够的,国内市场再大也会饱和,而开拓海外市场便是国内厂商实现规模化的途径之一。而由于通信设备市场的进入壁垒,国内厂商要想迅速开拓国际市场,需要相当大的投入,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开拓国际市场。对于欧美发达地区,存在很高的技术壁垒和资本壁垒,国内厂商要想大规模的进入是不现实,也是不明智的。而对于亚非拉等不发达地区,技术壁垒和资本壁垒相对较低,因此,将资源集中在对这些地区的进入,积累海外营销网络和渠道建立的经验,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由于学习效应的存在,将会迅速提升国内厂商的海外市场开拓能力。而事实上,中兴通讯和华为这几年在海外市场的开拓证明了这一战略是可取的。
(4)建立先进的管理体系,降低管理成本。在同国外通信巨头竞争的同时,国内厂商应充分意识到管理的重要性,并从中借鉴有益的经验。国内企业必须加快改革内部的管理架构,使之向扁平化发展,建立更加科学的供应链体系以适应更加敏捷的制造趋势,将非增值业务以外包的形式处理,使自身的管理水平尽快与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