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刘吉典京剧创腔中的“嫁接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京剧论文,记刘吉典论文,创腔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著名戏曲音乐家、作曲家刘吉典先生,在他40多年的创作生涯中,曾主持过大量戏曲新剧目的音乐创作,谱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唱段和器乐作品。在他的京剧唱腔作品中,除那些根据京剧唱腔艺术规律、特点又结合新的作曲技法而完成的新作外,他还常常采用所谓“嫁接法”而创出过不少新的腔调,这对我们关心戏曲唱腔革新的人们来讲,当是个饶有趣味的话题了。
什么叫“嫁接法”呢?刘先生说:“嫁接法是借用植物‘嫁接’这个词意暂用的称呼,也就是在京剧某种腔调的基础上,来把其它种腔调(也包括京剧以外的某些腔调)通过作曲手法使它们融合在一起,使其变成一种新腔调的做法。这种做法并非游戏,主要是为了开拓京剧辅助声腔表现能力。”
听了刘先生这段话,对我很有启发,它使我对开拓皮黄助声腔品种的道理有了一定的理解。这是属于戏曲作曲范畴的、一个不大被人们注意的问题。
京剧这个以皮黄声腔为主的剧种,经过200多年的发展, [二黄]、[西皮]、及其辅助腔调[四平调]、[南梆子]、[高拨子]、[吹腔]等,如今都已是非常成熟的腔调了,这许多腔调在发展变化的手法上,也都取得了高度成就。尽管皮黄声腔在形式和变化手法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就皮黄声腔的基本性格来讲,用其适应多方面生活内容毕竟还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因此,很需要一些与它有某种联系的、又有某些特性的腔调加以辅助,才能适应在新戏中更多、更新的生活内容需求。京剧历史上[南梆子]的出现,不就是由西皮的[二六]、[原板]和河北梆子的[导板]、[大安板]等用“嫁接法”创造出来的新腔调吗?显然,京剧用上这种旖旎、柔美的[南梆子]来刻画妇女,特别是少女的音乐形象之后,要比单纯的[西皮二六]、[西皮原板]贴切得多。吉典先生的“嫁接法”,就是在[南梆子]之类辅助腔调的启发下而提出来的。
吉典先生在他主持唱腔设计的新戏中,曾用“嫁接法”创造出很多新腔调。如在《打面缸》(不是京剧传统的《打面缸》,而是根据锡剧剧本改编的新戏)中,创造的[梆拨];在《风雪配》(根据地方戏改编的新戏)中,创造的[西皮四平调];在现代戏《刘志丹》中,创造的[吹黄反调]和在近代历史剧《红灯照》中,创造的[卫调反二黄]等。
[梆拨]是以[拨子]腔调为基础,融合了一些河北梆子的曲调因素而形成的新调子。为什么在《打面缸》这出戏里要创出这个新调子呢?
刘先生说:“在京剧中,一些‘三小’玩笑戏之类的剧目,因很接近自然生活,通篇对白多,节奏自如,没有严谨的形式规范,故一般都不大用皮黄这类比较正规的腔调,至多加唱点[吹腔]、[南锣]之类的调子就够了。而今,我们新编排的这出《打面缸》,情况就不同了,这出戏从剧本到音乐是有较为完整布局的。主角周腊梅的音乐形象也是经过细心刻画的。正因为我们考虑到周腊梅这个人物的性格——一个经受过20年苦难折磨的妓女,一旦逃出火坑,在追求那一夫一妻和谐安定生活的境遇下,她的音乐是需要有追求新生强烈感情的,色调是需要明朗的,节奏是需要明快的。因此,根据这些需要我们便选择了[拨子]作为她的唱腔基调。因为[拨子]善于表达激动的情绪;同时它的形式结构不很严谨,变动起来也比较容易。为了增强音乐的亮度、力度和行腔上的感染力,便又把河北梆子的某些比较明快、激越的音调、表现手法融合进来,包括在伴奏上加用了定弦的板胡和加花、翻高活跃行腔用的小梆笛等。这样一融合,自然会出现一种新鲜又适宜的腔调来。由于历史上[拨子]和[梆子]就有血缘关系,故而这里把它们融合之后,不但听起来很协调,同时还出现不少新的情调。如逃出妓院后的那段[梆拨摇板]、公堂上那段[梆拨原板],以及她得到满意的‘归宿’后,在新家等候新郎的那段[梆拨原板],在反映惊慌、怨愤和欣慰等不同心态上,都曾取得了相当动人的艺术效果。”
[西皮四平调],这是一种在西皮定弦的胡琴上,参照西皮腔来处理四平调腔而创成的新腔调。
[西皮]和[四平调],从上下句的落音、在句子中常用闪板、切分的节奏,以及某些音程跳动等情况来看,二者有很多类似之处。同时,[四平调]的行腔多用级进,曲调流畅平滑,这又很像[二黄]。如果用西皮定弦的胡琴来伴奏经过处理的[四平调],想必别有一番情趣:它既能有[西皮]的跳跃、激昂,也会有[四平调]的圆活、流畅。
吉典先生深谙京剧声腔的属性,正因为他对京剧各种声腔曾做过细致的科学分析,故而他在设计新戏《风雪配》的唱腔时,见到剧中人钱万选的一段唱词,便很敏锐地把这个[西皮]、[四平调]能接出新调的设想用了上去——钱万选(小生扮)代他表兄去迎亲,没想到被风雪所阻,不但未能迎回新娘,反而自己被推进洞房。在洞房中的这段表现焦急、抱怨、不知所措情绪的唱腔,吉典先生便是用这种[西皮四平调]编出的。实验的效果很好,当时得到很多内外行观众的好评。
这个新腔调实验有效后,吉典先生还曾在其它新戏中作为西皮的辅助腔调沿用过。如在现代戏《柯山红日》中,由三个奴隶(老生、小生、小旦扮)所唱的“盼红军”,把[西皮四平调]发展成三重唱的形式。
在京剧现代戏《刘志丹》中,刘志丹在极左路线迫害下,他向乡亲们展望革命前景时,吉典先生又创出一个反二黄的辅助腔调——[吹黄反调]。
[吹腔]和[二黄]在曲调上有共同因素,[反二黄]是[二黄]下方四度调上的唱腔。如果把[反二黄]和经过移调处理的[吹腔](用笛子伴奏)融合在一起,会有节奏舒缓、音调协和的效果;用这种清新、开朗的音调来展现革命者的坦荡胸怀,比单纯用[反二黄]一种腔调要新鲜。
在近代历史剧《红灯照》中,吉典先生还曾为剧中女主角林黑娘创出一段[卫调反二黄],这又是一个具有相当丰富表现力的新调子。
[卫调反二黄]是在[反二黄]的基础上,融合了天津时调(这里指其中有代表性的[靠山调],因天津过去叫“天津卫”,故这里简称此调为“卫调”)的一些曲调因素和曲式、板式结构等而形成的。
刘先生之所以这样做,他说:“一方面是考虑到《红灯照》的故事发生在天津卫,如果在一个主要唱段中注入一些天津的地方音调,会使人们感到亲切;另一方面,天津时调的音乐高亢、爽朗,既善于表现悲切凄唳的情调,又兼有委婉、悠扬的特点,用它来倾述红灯照大师姐悲惨身世是很得力的。同时,由于[靠山调]的拖腔和过门,有不少地方和反二黄的音调、表现手法近似,如果通过作曲手法使二者融为一体,必然会出现一些新的功能。”因此,他便大胆地做了这项实验。
果然,这段[卫调反二黄]出现了不少新鲜、别致的东西,是过去反二黄中所没有的。比如,在某些数句里,唱腔把[靠山调数子]的节奏型和京剧[二六板]结合起来运用,就显得格外明快有力。特别是唱到痛心处,唱腔引用了靠山调的“板腔法”,突然把唱腔板慢了一倍,大开大阖,扣人心弦。用它来表现“突然事变”,沉痛万分的感情是十分得体的。还有,在唱腔中为了表现悲恸欲绝的情绪,曾把靠山调的“哎腔”和反二黄的“哭头”化在一起使用,非常自然。更妙的是,刘先生为了使唱腔的重心突出,在原来的下句之后,用上了这个“哎腔哭头”,接着又是一个下句,等于用两个下句夹“哭头”,这种特殊的句法在传统京剧中是极少见的,用它来抒发极其强烈悲愤的情绪是有很强感染力的。
“嫁接法”实际上在传统京剧中已有先例(南梆子),但今天的“嫁接法”跟过去有所不同。在旧社会,艺人生活贫困,没有文化,更谈不上理论修养,他们应用“嫁接法”是一种自发的。今天不同了,我们有一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专业戏曲作曲队伍,有了一批专业戏曲作曲家。他们掌握新的音乐科学知识,对戏曲音乐传统有过科学分析。同时,他们具有理论修养,能够正确地理解和掌握党的戏曲改革方针。这就是说,他们不仅有感性知识,而且也有理性知识,具有戏曲作曲良好的基本功。他们的创作活动,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的艺术实践。今天应用“嫁接法”是一种自觉的,即有一定目标的创作实践,这是过去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