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课应重视“点”的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政治课论文,重视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政治教师更深入地研究学生实际。学生的实际既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出发点,即教学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又是思想政治课的落脚点,即教学要落实到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上。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使所学的内容在他们心中扎根。在长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我着重研究了中学生六个方面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六项教学原则。
一、研究学生的“需求点”,贯彻“按需施教”的教学原则
当代中学生生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现实环境使他们产生了物质生活的和精神生活的需要,特别是个人成长的需要。在学生的诸多需要中,存在不少不合理、不科学的方面,使他们主观上的需要与国家的现实之间产生了诸多矛盾,引起了他们的思想斗争,正是这些矛盾和思想斗争引发了他们对社会科学理论的渴求。
毛泽东同志说过:“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就是帮助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团结起来,为实现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思想政治课就是一门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利益”的学科。学生学习这门课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学生实现自己根本利益的需要、成才的需要,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这就是“按需施教”的原则。
我在教学实践中,强烈地感受到中学生对社会科学理论的需要,无论是问卷调查还是召开座谈会,百分之九十的学生对当今国内外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以及人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世界观、人生观等问题感兴趣,每次问卷都可以征集到上百个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是要思想政治课从理论上给予科学解答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找到学生对理论的需要和本学科课程标准之间的最佳结合点,从学生长远的、根本的利益出发,提出需要学习、研究的理论课题,这样就必然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钻研,真正掌握科学的理论。
二、研究学生的“疑惑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步深入,中学生在学习和思考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解答的问题。及时解答这些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否则将成为障碍。有目的地进行释疑解惑,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活生生的事例来说明理论,为学生提供认识世界和解决困惑的思想武器。这一方面要理论结合实际,淘汰以往教学常用的“穿靴戴帽式”和“具体发挥式”的方式。因为前者侧重于理论的阐述,事例只是理论的点缀,不能对理论加以深刻说明;后者由理论引出事例,散乱无章,缺乏说服力。这两种经验式的教学方法随意性大、科学性差,应代之以“逻辑展开式”和“逻辑抽象式”。前者按理论的逻辑展开,把理论和事例融合起来讲,着重于理论,在理论的阐述过程中穿插事例佐证,事例针对性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原理具体化,从而帮助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模式。后者着重于事例,先摆出大量典型性事实,然后从中抽象理论,把规律性从实际中抽象出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探索问题的答案及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是从具体到抽象的模式。要紧紧围绕学生的困惑,采取以上方式进行摆事实讲道理。另一方面,把课堂解惑和实践解惑结合起来。改革开放是一个实践过程,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教师应利用课堂主阵地,不仅要备教材,而且要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归纳梳理和认真研究,作为专题材料或穿插在教学中,或展开课堂讲座帮助学生释疑解惑。注意在课堂解惑的同时,要善于借助社会实践的形式,澄清学生思想上的疑惑,通过参观学习、社会调查等活动引导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感受时代脉搏,到社会大课堂中寻找释疑解惑的答案,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对政治理论课的认识。
三、研究学生学习的“重难点”,贯彻“深入浅出”的教学原则
由于人生阅历浅、知识有限,学生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有难度。能不能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把高深的理论、复杂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学生得其精神实质,是一个非常不易达到的目标,须有孜孜以求的崇高的教学境界。为增强传道解惑、化难为易的能力,笔者一是着眼问题,经常思考。带着问题查找资料,请教他人,力争把问题想透,形成自己的思想。思考是智慧的螺旋桨。通过不断求索,不断加深对许多问题的理解,把所讲的道理注入自己的血液,能使所讲的内容成为一股由自己心田里流淌出来的清泉。二是持之以恒,长期积累。每日以困为废,以忙为乐,晨耕夕作,五日不勤勉,五日不用心,始终做一个热情高、追求也高的人,坚持每日读报,收听收看新闻,分门别类、及时积累好的资料。久学解惑,久思明理,多年积累一朝彻悟,水聚坝前,闸启则奔,从而要言不繁地揭示本质,返璞归真地传播真理,使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理论的精神实质。
在实际教学中,我坚持准确性,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理论的内容观点;力求系统性,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务求深刻性,引导学生透彻把握理论的精神实质;增强针对性,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回答学生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的教学经验,受到学生和同行的一致好评。二是全身心投入,用心讲课。这就是对马列的信仰之心,备好每一节课的刻苦之心,宣讲真理的炽热之心,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坦诚之心,言行一致的忠贞之心。惟其如此,才能深入浅出、入木三分,给学生一种境界,一种力量,一种榜样,使其终身受益。
四、研究学生的“闪光点”,贯彻“主体参与”的教学原则
俄国心理学家谢切诺夫指出:“某一思想只有它构成一个人自己的经验中的一个环节时才能被他领会或理解。”这说明要使学生接受科学的理论,教师必须研究学生“自己的经验”,它是学生接受新的科学理论的“革命根据地”。人们常把学生的头脑比做一张白纸,这是不科学的。中学生的头脑里早已被自己的经验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画上了五颜六色的图画,我们就是要挖掘其中闪光的部分,使之成为学生接受所学理论的“自己的经验中的一个环节”,以助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这就需要我们确立“主体参与”的教学原则,即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去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把学生的体验、见解与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丰富教材、验证教材,使学生感到所学的理论来源于他们的生活体验,与他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学生有了这样的感受,学习的积极性就明显提高,不仅能积极思考问题,而且还能努力用自己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去回答问题,进而使所学习的科学理论在头脑里扎根。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形成自我教育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研究学生头脑中的闪光点,确立“主体参与”的教学原则,正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的方法。
五、研究学生的“薄弱点”,贯彻“有的放矢”的教学原则
当今中学生所处的国内、国际环境是十分复杂的,时时会面对许多对他们健康成长不利的东西。因此,研究中学生在“思想免疫力”上的薄弱点,是研究学生实际的一项重要内容。
通过多年对学生的分析研究,我感到当今中学生的“思想免疫力”存在着薄弱点,如缺乏国情知识和历史知识,集体观念、社会公德、心理素质弱。这就需要政治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简明地向学生介绍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并以此来解答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要把思想政治课的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史实结合起来,做到“寓理于史”;要把政治课的理论与中国国情教育结合起来,做到“寓理于情(国情)”;要把政治课的理论与学生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做到“寓理于行(实践)”。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样做学生是十分欢迎的,收效也十分明显。
六、研究学生的“情感点”,贯彻“情理交融”的原则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情感是个人的一种情绪体验,当学生对某些问题有了强烈的爱憎好恶时,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情感力量,表现出强烈的赞成或反对、接受或拒绝、追求或舍弃、适应或改造的言论和行为。要培养和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情感,使他们对正确的道德观、政治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感情上产生共鸣,教师就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好典型的材料,借助必要的教学手段,通过生动感人的讲授,培养和调动学生的情感。其实,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革命导师严肃的科学研究与强烈的无产阶级情感紧密结合的产物,它本身内在地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教师的任务是使学生感受和接受这种情感。
实践证明,要上好政治课,不仅在于说理能否透彻、条理能否清楚、举例能否恰当、手段能否多样,而且还在于教师的讲授能否动之以情。情与理是不可分割的,没有真情实感,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隔着“一堵墙”,教师讲得再好也无法触动学生的思想。教育艺术家黄家灿说:理是可以治病的良药,情是药外带着甜味的糖,无情,理难以下咽;无理,情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政治教学必须融情于理,理中含情,以情感沟通促进理性交流,以理性思维驾御情感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