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高中数学课评价标准的讨论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数学课论文,新课程论文,评价标准论文,高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听课、评课是教学研究的有效手段。在倡导新课程理念的今天,大力开展听课评课活动、研究并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显得重要。然而,在评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对一堂课好坏的评价大相径庭的情况,因而探讨新课程理念下一堂好的高中数学课的标准很有必要。
那么,新课程理念下一堂好的高中数学课的标准到底是什么呢?为此,笔者组织了一次教研活动,活动中全组25位教师畅所欲言。下面是他们心目中的好课的标准:
1.好的数学课应该有一定的规范(包括语言规范及板书规范);
2.知识的传授应该没有科学性的错误,且应该一一落实;
3.至少完成教学任务;
4.例题要精选,能揭示数学知识的本质;
5.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应该注重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且有实际的效果;
7.应让学生主动参与;
8.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9.应是完美无缺的课;
10.好课应是像优质课比赛获奖的课那样。
我们暂且不忙于对上述几点作评价,要评价一堂课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人的教学评价观,而教学评价观又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个人的数学观,即一个人怎样看待数学这门学科及与之相关的数学活动。个人数学观大致可分为三种。
1.动态的、易谬的数学观。即把数学看成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包含有错误、尝试和改进的过程,它必然地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
2.静态的、绝对的数学观。即把数学看成真理的集合,这个集合有一个高度统一且十分严密的逻辑体系。
3.工具主义的数学观。即把数学看成适用于不同场合的事实结论、方法和技巧的汇集。
一个教师如果具有动态的易谬的数学观,他在教学过程中就会大力提倡学生的参与,包括问题解决、合作学习、批判性讨论等等,他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会采取较为宽容的态度,采用师生探讨的方法来消除学生的错误,而不是借助教师的权威,他的课堂评价就会青睐于师生进行平等交流探讨的有民主气氛的课堂;如果一个教师具有静态的绝对的数学观,他在教学过程中就会采取一种灌输的方法,并时常流露出自己是知识的权威,是知识的施舍者姿态,根据自己的好恶对学生做出裁决,那么他的课堂评价就倾向于那种“一板一眼”“严丝合缝”“铃响声落”“嘎然而止”的教学过程;如果一个教师具有工具主义的数学观,他在教学过程中就会突出地强调教师的示范作用,并认为学生的职责就是记忆和模仿,并把技能训练作为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那么他的课堂评价就乐于接受精讲多练、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的课堂。
从新课程的理念来看,高中数学新课程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并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同时它也提供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适应个性选择,倡导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数学的方式及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培养他们善于协作、善于表达与交流的意识,勇于探索的精神,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它需要我们的教师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理解数学概念、数学思想,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及在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人合作的态度、探索的精神。
可见动态的、易谬的数学观更与新课程的理念相吻合,在这样的可误主义的数学观下,数学的实验、探究、猜想和证明等数学活动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就有了理论支持。我们由此反观上述的关于好课的10条标准,不难发现其中大多数是与新课程的理念相符的,但同时也引发我们的一些思考:一堂“完美无缺”的数学课是不是好课?能否孤立地评价一堂课?一堂我们认为“失败”的课通过下一堂课能否使两堂课都成为好课?一堂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课是否一定不是好课?比赛获奖的课一定是好课吗?
一堂“完美无缺”的数学课往往不是好课。有时一堂课听下来,根据评课的指标去评这堂课几乎“完美无缺”。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审视这堂课,想想学生在这堂课中学到了什么?我们就会发现,这堂课的许多环节是为迎合评课口味而设计,是牵强附会的表面文章,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这种现象在优质课评比中尤为常见。因此,这种“完美无缺”的课可能是“中评不中用”的课,那就不是好课。
从动态的、易谬的数学观来分析,数学本身是动态的、可变的、在不断发展的,数学大师们在发现创造的同时也伴随着错误的出现,在错误中又有新的发现和创造。然而在教学中,特别在一些公开课教学中,教师向学生展示的总是正确的解法,在教学中出现错误的解法或被“挂黑板”会被认为是非常严重的问题。笔者认为:(1)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一些典型的错误想法或解法(哪怕正确的解法本节课时间不够而只能下节课讲),而不是展示给学生的总是正确的解法。(2)教师偶尔出现错误的解法或被“挂黑板”也未尝不是件好事,关键在于老师对待“错误”的态度,如果教师能从容地、心平气和地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出错的原因,这比只教给学生正确的方法对学生更有益。这种符合科学精神、符合人性的教学,在充满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中使学生学到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和科学的态度,同时,教师也会更受到学生的尊重。因此,课堂上出现“错误”的课不一定就是不好的课;而且评课也不能孤立地进行,评课不应是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情况,而应评价教师对完整的知识(有时会是几节课)的教学情况。
新课程的理念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学生不是一个被动的容器,教师讲多少就接受多少,所以尽管教师备课时也备学生,但课堂的实际情况教师并不能完全预见,在正式上课时,课堂的实际进展有时与备课时不一样,所以不能认为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课一定不是好课。是否是好课的评价标准应是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思维是否得到激发,学业水平是否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发展与提高,学习兴趣是否得到充分(或较大程度)的激发并产生持续的学习欲望。因而,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课也可以是好课。
比赛获奖的课一定是好课吗?我们在欣赏教师精湛的授课艺术、精彩的讲解和设计的同时,不妨反思一个现象:多数参赛的优质课的上课过程都做成课件,刻成光盘,且每到一地上课都用同样的上法。不同地区的学生有不同的基础、不同的接受能力、不同的情趣,按同一模式上课,是否都能达到“优质”?有些参赛的教师上课的每一句话都设计过,甚至不多一个字不落一个字,语言相当精炼,如果课堂情况有变,他能作相应的调整吗?从这个角度来讲,有些优质课可能不是好课。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及科学的数学观及教学评价观,一堂好的数学课要达到的基本标准是:
1.教学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宗旨。
2.教学内容科学合理。
(1)教师正确理解并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合理确定重点和难点,精选具有基础性、范例性和综合性的学科知识。
(2)内容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3)重视教学内容的文化内涵,体现科学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融合。
(4)关注教学内容的实践性,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
3.教学过程中应重视情境和归纳、探索和发现、思考和回顾。
4.在知识传授中讲背景、讲思想、讲应用。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体会其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5.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灵活地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6.教师综合素质好,驾驭教材能力强,有良好的教学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