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皂”的多重象征意义--鲁迅肥皂的再解读_肥皂论文

“肥皂”的多重象征意义--鲁迅肥皂的再解读_肥皂论文

“肥皂”的多重象征意蕴——鲁迅《肥皂》的重新解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肥皂论文,鲁迅论文,意蕴论文,象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肥皂》是鲁迅小说中极为精致的一部作品,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但以往对《肥皂》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四铭形象的探讨分析,得出四铭为道貌岸然的卫道士的结论。从反封建的角度得出这一结论固然有一定道理,但由于研究者囿于单一狭窄的道德视角,遮蔽了《肥皂》的其它层面的思想内涵。实际上,《肥皂》是一部用象征主义手法写成的作品,“肥皂”具有丰富的多层次的思想意蕴。

一、西方现代文化的象征

洗脸、洗手、洗衣服等等是人类日常生活中必须做的事情,也是人类区别于其它动物的日常生活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人类既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细菌传播感染,又可在很大程度上张扬自己爱美的个性,从这一角度来讲,它是人类讲卫生、讲文明的具体表现。自古以来,不同国家的人们依靠自己的智慧创造发明了洗漱的不同用品和方式,中国人发现了皂荚树果实的洗涤功效,用它来洗手、洗脸、洗衣服。宋代时人们将天然皂荚捣碎细研,与各种香料混合在一起制成桔子大小的球状,专供人们洗面浴身之用,俗称“肥皂团”。而我们今天日常生活中所用的肥皂,则是西方人的发明。

关于肥皂的起源有各种不同的传说,其中一种认为肥皂是古埃及人的发明。国王胡夫的厨师在无意中发现油脂与草木灰混合在一起具有去污的效果,于是将炭灰与油脂混合起来做成块饼供客人洗漱之用,这是肥皂的雏形。后来,这一技术传入罗马、英国、法国,得到了广泛运用。到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在英国的布里斯吐勒城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肥皂工厂。此后,这一技术得到不断发展完善,推出了新的升级换代产品,香皂即是其中之一。人们将椰子油和橄榄油混合在一起,加进不同的香料和着色剂,制造出了具有不同香味和五颜六色的香皂。由此可见,肥皂是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对中国人而言,它是一种舶来品,是现代、时髦、时尚的象征。

四铭作为一位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化熏陶的知识分子,对西方的现代物质文明充满了好感。他从商店买了一块肥皂回来交给太太,小说中对肥皂有一段细致的描写:小小的长方包,葵绿色,有似橄榄非橄榄的香味,葵绿色的纸包上有一个金光灿烂的印子和许多细簇簇的花纹,这是肥皂的外形;四铭太太打开了葵绿色的纸包,“里面还有一层很薄的纸,也是葵绿色,揭开薄纸,才露出那东西的本身来,光滑坚致,也是葵绿色,上面还有细簇簇的花纹,而薄纸原来却是米色的,似橄榄非橄榄的说不清的香味也来得更浓了。”从小说对肥皂外包装和肥皂本身的描写可以看出,鲁迅所写的肥皂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的香皂。

包装精美、制造精细的肥皂是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自然也就成了西方现代文化的隐喻。与其它西方现代物品一样,肥皂传入中国之后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

作为一种具体的日常洗涤用品,肥皂进入中国之后必然对中国传统的洗涤用品产生冲击。这一现象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随处可见。西方在十七世纪进入现代工业文明时期,随之而来的是大量机械化生产的工业产品,这些产品做工精细,物美价廉,而这时中国尚处于农耕文明时期,大量的生活用品都是用手工制作,质地粗糙,生产效率低下,难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求。相比之下,中国产品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无法与西方现代产品相抗衡。西方现代产品的大量输入,必然对中国传统产品产生巨大的冲击。在这场冲击中,中国的手工作坊纷纷倒闭,国货败给了洋货。虽然在二三十年代国民出于爱国主义激情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抵制洋货运动,但“洋货”(机械产品)代替“国货”(手工产品)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西方的肥皂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虽然也发明了皂荚子、肥皂团等传统的洗涤用品,但它的洗涤效果难以与肥皂相媲美,自然难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被西方的肥皂所取代也在情理之中。

作为西方现代物质文明的载体,肥皂承载着一种新的生活观念和消费观念。在20世纪初,对于绝大部分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中国人而言,肥皂并非生活必需品,而是生活的奢侈品。在物质极端匮乏的历史时期,中国人崇尚节俭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奢侈品对绝大部分中国人而言可望而不可即。四铭只是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并非达官贵人,对四铭太太来说,肥皂无疑是一件奢侈品,这从其价格上即可看出来。四铭在广润祥买肥皂时,一口气看了六七样,都要四角多,没有买;一角一块的,太坏,没有什么香;中通的,两角四分。四铭买肥皂时之所以挑来挑去,犹豫不决,价格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四铭买一块肥皂花了两角四分,这两角四分钱在当时价值何在?《肥皂》写于1924年,据1928年的《中国劳动年鉴》载青岛、济南、上海物价比较表(1920-1924年):1923年,上等粳米12.62元/石,下等粳米11.41元/石,上等小麦4.74元/石,下等小麦4.33元/石,机制麦粉0.08元/斤,黄豆5.44元/石,玉蜀黍4.98元/石,牛肉0.29元/斤,羊肉0.29元/斤,猪肉0.41元/斤,鸡卵2.15元/百枚,豆油0.18元/斤,食盐0.04元/斤,白糖0.15元/斤,酱油0.08元/斤,毛尖茶0.22元/斤,上等白酒0.15元/斤,上等黄酒0.09元/斤,烟丝0.34元/斤,细洋布0.17元/尺,上等棉花0.58元/斤,烟煤12.39元/吨,劈柴0.66元/百斤,木炭1.02元/百斤,煤油0.08元/斤。①虽然四铭的具体工作及收入难以查考,但四铭的月收入要养活一家五口人,花两角四分钱买一块肥皂对他来讲应是一笔不菲的开销。处在转型的中国人对于现代化的物质生活充满了好奇与向往,他们渴望过上富足享受的物质生活,这对他们来说无可厚非。

西方现代物品进入中国后,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而且改变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生活观念。中国人向来崇尚节俭,只要求最低的生活开销,并不奢求享乐。四铭购买香皂供太太享用,说明他已超越了传统的节俭观念,开始追求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在当时香皂并非用来洗涤衣物,而是成了女人的美容用品。它细腻的质地、沁人的香味、高效的洗涤效果,受到现代女性的喜爱。玲珑剔透的香皂在现代女性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改变了中国女性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中国女性不再满足于最低的生活水准,而是开始追求享乐与审美。对今天的现代女性来说,香皂已经从日常奢侈品渐渐地成为日常必需品,在日常生活中缺少了香皂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

二、女人的隐喻

从鲁迅对肥皂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肥皂包装精美,制作精细,色、香、味俱全,是现代时尚文明的象征。而时髦、时尚与女性密切相关,从这一角度来看,肥皂无疑是女人的隐喻。小说中对肥皂的描写会让读者产生丰富的联想,其华丽的外表与光滑坚致的本身,与女性自身有着密切联系,从某个角度来说,肥皂就是女性身体的隐喻。肥皂、女人成为男性窥视的对象,肥皂、女性成为被看、被闻的日常存在。在《肥皂》中,一块肥皂与两个女人密切相关,一个是四铭太太,另一个则是在大街上乞讨的孝女。

漂亮、精致的肥皂对天性爱美的女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诱惑。四铭太太是一位普通的家庭主妇,没有知识文化,无法在外工作,只好在家里糊纸锭来挣点小钱帮着养家糊口。她日常生活节俭朴素,奢侈品自然与她无关。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对奢侈品没有向往,“一个女人完全有权利一心一意要显得神奇和超自然,她这样做甚至是履行了某种义务。她应该惊人,应该迷人。”②对她来说,四铭买回来的肥皂就是一件奢侈品。正因其价格昂贵,四铭太太对它非常珍视,小说细致地描写了四铭太太第一次看到、触到肥皂时的行为与心理。她第一次用手触到如此精致的肥皂,因此,当秀儿跳过来要抢着看时,四铭太太赶忙推开她;当她打开肥皂的华丽包装看到光滑紧致的肥皂本身时,嘴里感叹到,“唉唉,这实在是好肥皂。”她捧孩子似的将那葵绿色的东西送到鼻子下面去,嗅着说。秀儿被漂亮的包装纸所吸引,她伸手来抢葵绿包装纸,在外面玩耍的小女儿招儿也跑了过来,“四铭太太赶忙推开她们,裹好薄纸,又照旧包上葵绿纸,欠过身去搁在洗脸台上最高的一层格子上,看一看,翻身仍然糊纸锭。”这一描写既写出了一块肥皂给这一家所带来的惊喜与快乐,又描写出了四铭太太对肥皂的喜欢与珍爱。她舍不得用,甚至舍不得让自己的女儿用手摸一下,就又将它包裹起来,放到了洗脸台上最高的一层格子上。

四铭太太人到中年,身为家庭主妇,整天在家相夫教子,家庭条件又有限,自然无暇顾及自己的梳妆打扮,加之年老色衰,青春不再,这必然引起四铭的不满。因此,当四铭将肥皂交给太太并说你以后就用这个时,眼光却射在她的脖子上,“她看见他嘴里这么说,眼光却射在她的脖子上,便觉得颧骨以下的脸上似乎有些热。她有时自己偶然摸到脖子上,尤其是耳朵后,指面上总感着些粗糙,本来早就知道是积年的老泥,但向来倒也并不很介意。现在在他的注视之下,对着这葵绿异香的洋肥皂,可不禁脸上有些发热了。她于是决定晚饭后要用这肥皂来拼命的洗一洗。”丈夫买肥皂自然是为了让自己的太太打扮得更干净、漂亮,同时也唤醒了太太的爱美之心,她脸上发热表明了其内心的羞愧与歉意,而她决定晚饭后用这肥皂来拼命冼一洗则表明了她对丈夫的期望的回应。四铭太太日常用皂荚来洗脸,而“有些地方,本来单用皂荚子是洗不干净的。”她自对自地说。这在表现出她对中国传统洗漱用品的不满的同时,也表现出她对洋肥皂的向往,更表现出她对新的生活方式的向往。

从表面上来看,四铭买肥皂是送给自己的太太,但实际上肥皂与另一位女性密切相关,即大街上讨饭的孝女。四铭太太从四铭屡次提及孝女的言语中发现了问题,发现了肥皂与孝女之间的秘密,于是,她开始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反抗,捍卫自己的权利。四铭太太说,“我们女人怎么样?我们女人,比你们男人好得多。你们男人不是骂十八九岁的女学生,就是称赞十八九岁的女讨饭:都不是什么好心思。‘咯支咯支’,简直是不要脸!”对四铭隐秘的欲望的批判表明了四铭太太女性意识的觉醒。在吃饭时四铭对儿子发火,四铭太太发现了其中的奥秘,“‘天不打吃饭人’,你今天怎么尽闹脾气,连吃饭时候也是指鸡骂狗的。他们小孩子知道什么。”俗话说知夫莫如妻,作为在一起生活了多年的夫妻,太太从四铭的话语中悟出了四铭买肥皂、回家对儿子发脾气的深层原因,这时,她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和权利受到了威胁挑战,她内心的不满很快表现在脸上,“她陷下的两颊已经鼓起,而且很变了颜色,三角形的眼里也发着可怕的光”,她嘲讽地说到,“他那里懂得你心里的事呢。”她可是更气忿了,“他如果能懂事,早就点了灯笼火把,寻了那孝女来了。好在你已经给她买好了一块肥皂在这里,只要再去买一块……”四铭辩驳说那话是光棍说的,太太反驳说,“不见得。只要再去买一块,给她咯支咯支的遍身洗一洗,供起来,天下也就太平了。”四铭辩解自己买肥皂是因为记起来了太太没有肥皂,认为与孝女之间不相干,而太太则驳斥道,“怎么不相干?你是特诚买给孝女的,你咯支咯支的去洗去。我不配,我不要,我也不要沾孝女的光。”太太揭穿了肥皂与孝女之间的隐秘关系,也就揭穿了四铭内心深处见不得人的、蠢蠢欲动的性欲望,同时也呈现出四铭太太为了孝女而吃醋的嫉妒心理。

四铭太太虽然与四铭吵架赌气不用肥皂,但她还是挡不住肥皂的极大诱惑,第二天早晨就迫不及待地用了肥皂。四铭早晨起来,“看见她已经伏在洗脸台上擦脖子,肥皂的泡沫就如大螃蟹嘴上的水泡一般,高高的堆在两个耳朵后,比起先前用皂荚时候的只有一层极薄的白沫来,那高低真有宵壤之别了。从此之后,四铭太太的身上便总带着些似橄榄非橄榄的说不清的香味;几乎小半年,这才忽而换了样,凡有闻到的都说那可似乎是檀香。”这固然应了人们“夫妻没有隔夜仇”的俗话,但也说明了肥皂在女人心目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一块肥皂四铭太太几乎用了小半年,说明肥皂与四铭及孩子们无关,它是四铭太太的专用品。一块肥皂改变了四铭太太的生活方式,使她具有了现代女性的色泽与香味,也具有了现代女人的妩媚与魅力。

三、性意识的象征

如果说肥皂对于四铭太太来说是爱与美的象征,那么对于以四铭为代表的男性来说则是性的象征。四铭为何会买肥皂?从性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他自然不是为了他的太太,而是受到光棍无赖的语言启发而产生的不自觉的行为,表现出了其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对于四铭来说,肥皂无疑是性意识的象征。四铭人到中年,对于妻子已经具有了审美疲劳,夫妻之间的性生活缺乏和谐,性意识受到压抑,加之年龄的增长,性能力渐渐降低,需要新的刺激来唤醒自己的性欲望。在这种情况下,“肥皂”的出现马上具有了药物的作用与功能,它唤醒了四铭的性意识、性欲望。正是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四铭身不由己地到商店买了一块肥皂送给自己的妻子。

四铭在大街上看到两个讨饭的,一个是十八九岁的姑娘,另一个是六七十岁的祖母,姑娘非常孝顺,讨到东西先给祖母吃,自己情愿饿肚皮,周围有一大群的围观者,只有一个人给了一文小钱,有两个光棍不但不给钱,竟肆无忌惮地说,“阿发,你不要看得这货色脏。你只要去买两块肥皂来,咯支咯支遍身洗一洗,好得很哩!”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四铭的大脑中,唤醒了他内心压抑已久的性意识,他由此而产生了性幻想。从性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四铭的这种行为是一种“性景恋”。所谓“性景恋”,“就是喜欢窥探性的情景,而获取性的兴奋,或只是窥探异性的性器官而得到同样的反应。”③“性景恋”在相当限度内是正常的,其产生的原因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有此种行为的人不能不出诸窥探一途,倒不一定因为这人根本心理上有变态,乃是因为社会习惯太鄙陋,平时对于性生活及裸体的状态,太过于隐秘了;平时禁得越严的事物,我们越是要一探究竟,原是一种很寻常的心理。”④20世纪初的中国尚处于由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中国传统的封建观念在四铭这样的知识分子的大脑中根深蒂固。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中国人形成了一整套的禁欲主义思想,“万恶淫为首”,“男女授受不亲”是其中的典型观点,将性视为万恶之首,将女人视为祸水,这是中国封建禁欲主义思想的集中表现。这种禁欲主义思想一方面压抑了人的情欲,使中国人的性心理趋于扭曲、分裂状态,另一方面则强化了人们对异性、对性的好奇心,致使中国人的性欲望以一种变态的形式呈现出来。正是由于这种性压抑,四铭对性、对女人充满了好奇,在听到两个光棍关于孝女的对话后,他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性想象力,由肥皂而想到洗澡,由咯支咯支而联想到裸体,由裸体而联想到性行为。这种联想唤醒了他内心压抑已久的性欲望,对四铭来说,“肥皂”成了性欲望的隐喻,成了性的代名词。正是有了这样的潜意识,四铭才有了买肥皂的行为。

在买肥皂时,四铭虽然出于价格的原因挑来挑去,但最后他并没有买最便宜的一角一块的,因为它没有什么香,而是买了一块中通的、有香味的。可见,香味对四铭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性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嗅觉与性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无论男女,鼻子里司嗅觉的黏液膜和整个生殖器官也有一种亲切的关系,而时常发生一些交感的作用,这一层也似乎是已经相当的确定而无可怀疑的。因此,外界对于生殖器官所发生的影响有时候也会牵涉到鼻子,而外界对鼻子所发生的刺激通过反射作用也会牵动到生殖的领域。”⑤人是从动物一步步进化而来的,人保留了动物的某些特性,靠气味来寻找处于发情期的异性;人因掌握了文明而从动物中分化出来,成为与一般动物不同的高级动物,从嗅觉与性的角度来说,人类不再像动物那样靠自然体味特征来选择异性,文明人往往用香水、香粉、香皂等化妆品来掩盖身体上自然的臭味,靠香味来增强自己的性的诱惑力,进而赢得对方的好感,“臭味的种类虽多,来源虽不一,但化学的成分上往往很相近似或根本相同;因此文明社会里香水香粉一类的化妆品或许也有它们的性的效力,和原始时代体臭的效力正复相同。”⑥四铭之所以选择有香味的肥皂,可能源于他在某时某地对橄榄香味的独特经验,这种香味勾起了他对异性的美好记忆与向往。

在买肥皂的过程中,四铭内心深处的性欲望时刻处于活跃状态,却得不到宣泄释放。因此,当他在广润祥受到店伙计的冷漠接待和小孩子的嘲笑后,愈加压抑了其内心的力必多。回到家里,这股无名火继续燃烧,他对儿子学程发火,表面上看是对儿子学习不满,实质上是性欲望受到压抑的另类发泄。妻子发现了他内心的隐秘欲望而与之吵架,但四铭内心的欲望之火并未因此而熄灭。晚上,何道统来找四铭讨论征文题目,要有一个诗题,四铭不假思索地想到了“孝女行”,要表彰白天路上所见到的孝女,这一提议遭到薇园的反对(因为在薇园看来女乞丐不会做诗),而四铭坚持用这个题目,他又提到了白天光棍调戏女乞丐的事,何道统听后突然发出响亮的笑声,对“两块肥皂”感到了浓厚的兴趣,“你买,哈哈,哈哈!”“咯支咯支,哈哈!”“呵呵,洗一洗,咯支……唏唏……”,何道统在这一点上与四铭发生了共鸣,二人的区别在于,四铭以孝女来掩盖自己内心的性欲望,用道德伦理的大我来压抑内心的本我,大我与本我处于分裂状态;而何道统则直接将肥皂与性联想到了一起,其大我与本我处于统一的状态。

四铭对孝女的性幻想只能作为幻想存在,无法成为现实,望梅无法止渴,他的性渴望并未得到妻子的理解与回应,其性欲望一直处于被压抑状态。四铭送走何道统和薇园后,心里有些不安逸,但一踌躇,也终于跨进门槛,“他一进门,迎头就看见中央的方桌中间放着那肥皂的葵绿色的小小的长方包,包中央的金印子在灯光下明晃晃的发闪,周围还有细小的花纹。”再次看到肥皂,又强化了其受压抑的性意识,而秀儿和招儿蹲在方桌下横的地上玩,秀儿在四铭的背后说“咯支咯支,不要脸不要脸……”,回头看时,什么动作也没有了,只有招儿还用了她两只小手的指头在自己脸上抓,女儿的话语则是对其性欲望的再次压抑。妻子没有用他买回来的肥皂,这令他很失望,意味着他无法从妻子这儿满足自己的性欲望。“睡觉前,他觉得存身不住,便熄了烛,踱出院子去。他来回的踱,一不小心,母鸡和小鸡又唧唧足足的叫了起来,他立即放轻脚步,并且走远些,经过许多时,堂屋里的灯移到卧室里去了。他看见一地月光,仿佛满铺了无缝的白纱,玉盘似的月亮现在白云间,看不出一点缺。”妻子与四铭因为肥皂、孝女争吵而处于冷战状态,“他很有些悲伤,似乎也像孝女一样,成了‘无告之民’,孤苦零丁了。他这一夜睡得非常晚。”强大的原始本能在他内心奔腾,欲望之火烧得他难以入眠。

四铭内心对性充满了渴望,但这种欲望一直处于被压抑状态,其本我与超我处于矛盾冲突之中。“本我是最原始的、无意识的心理结构,它是由遗传的本能和欲望构成的。在本我中,充满着发自本能和欲望的强烈冲动,它们始终力图获得满足。因此,本我其实是一种非理性的冲动,它完全受唯乐原则的支配,一味地寻求满足。自我是受知觉系统影响经过修改来自本我的一部分,它代表理性和常识,接受外部世界的现实要求。因此,它根据唯实原则行事。它的大部分精力用以控制和压抑来自本我的非理性冲动。它主张克制,但不否定本能的要求。它提倡通过迂回的途径来满足这种要求。……超我是人性中高级的、道德的、超个人的方面。它代表人内心中存在的理想的成分,因此也叫自我的典范。它以良知的形式严格支配着自我。”⑦“肥皂”与“孝女”密切相关,而“孝女”则分为“孝”与“女”两部分,“女”是四铭隐秘的本我欲望,而“孝”则是四铭的超我,他对“孝女”(异性)充满了向往,却打着“孝”的旗号来掩盖自己真实的内心欲望,本我与超我处于分裂状态,各自表演,相互矛盾,上演了一场滑稽的闹剧,这也是四铭被人称作伪道士的主要原因。

如上所述,肥皂作为西方现代消费用品进入中国后,不仅带来了中国人日常生活方式的变化,而且带来了中国人审美观念、消费观念和性观念的变化。鲁迅通过一块小小的肥皂,设计了一系列的矛盾冲突,展示了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人复杂的心理世界。对四铭而言,肥皂就是性的象征,一块肥皂揭示出四铭的内心欲望与其外在行为之间的矛盾。肥皂唤醒了四铭内心压抑已久的性意识,他对性(年轻、貌美的女性)充满了向往与渴望,从性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四铭的这种向往与渴望是合理的,但这些欲望却始终无法得到实现。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四铭是一个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知识分子,在他身上,既有传统知识分子的特性,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特征,四铭对异性的渴望与需求是符合人性的,而他对性欲望的压抑又带有禁欲主义的成分,其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对立使其性格呈现出两极化的态势。对四铭太太而言,肥皂是爱与美的象征,一块肥皂唤醒了她的爱美之心,也唤醒了她内心的性意识。

鲁迅以象征主义手法,通过一块小小的肥皂,塑造出四铭这一复杂的人物形象,形象地揭示出四铭深层复杂的内心世界,呈现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这些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其艺术形式之间融洽无间,如同盐溶于水,只有通过细细的品尝才能体味到其中的味道,这也正是《肥皂》的精致美妙之处,也是它之所以成为经典的原因。

注释:

①《青岛党史资料》(第一辑),中共青岛市委党史征委会办公室、青岛市档案馆编,青岛市出版局出版,1987年,第161-163页。

②[法]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第506页。

③④⑤⑥[英]霭理士:《性心理学》,潘光旦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74、74、54、57页。

⑦[奥]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译者的话》,林尘、张唤民、陈伟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第5-6页。

标签:;  

“肥皂”的多重象征意义--鲁迅肥皂的再解读_肥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