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营企业家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浙江论文,民营企业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079(2001)05-0005-(08)
改革开放后,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迅猛且特色明显,引起举世瞩目。1998年,浙江省人口占全国3.57%,而民营企业户数、从业人数、注册资本总额却分别占全国的8.34%、8.95%和7.75%。从1998年到2000年底,浙江民营企业总数又迅速从10.2万家增至18万家,且不少民营企业已经做大,1999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占了112家,总量位居全国第一。民营经济已经撑起了浙江经济的半壁江山。众多民营企业为浙江经济总量从1998年至今一直名列全国第四、2000年人均名列全国第一作出了巨大贡献,扮演着重要角色。在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温州,非公有制经济更已占到经济总量的85%以上。在这个过程中,浙江民营企业家队伍的数量不断扩大,其素质也在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中不断提高。民营企业家是民营企业的“灵魂”,其素质高低直接导致民营企业的兴衰存亡。为了在分析浙江民营企业家队伍现状的基础上,深入探索提升浙江民营企业家队伍整体素质、实现浙江民营经济“二次创业”的可行思路,为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应决策措施提供参考,本课题组对“浙江省民营企业家”问题进行了历时一年的研究。现将主要研究与探讨内容综述如下:
一、什么是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
(一)民营企业
对于什么是“民营企业”这一概念问题,目前理论界仍在广泛争论。我们认为,从广义角度看,民营企业应该是“非国有国营”的企业的集合。即除国有国营的企业外,一般都属于民营企业的范畴,包括国有民营企业在内。从狭义角度看,民营企业一般是指非公有制企业。个体经济属于非公有制经济成份,但个体户称不上是企业,因此狭义的民营企业往往就是指私营企业。
(二)民营企业家
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认为,“企业家是素质而不是职务”。民营企业经营者或企业主不能同企业家划等号,民营企业经营者或企业主是大量的,企业家是企业经营者与企业主中的“精髓”、“精华”、“精粹”、“精品”。他们之间的差别主要表现在素质上。因此民营企业经营者与企业主要“升华”为企业家,必须提升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质。由于民营企业经营者、企业主与“企业家”之间的界限很难定量区别,因此本课题研究的“民营企业家”将涵盖其全部,广义上泛指各种民营企业的经营者。
二、民营企业家的生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作为一个社会阶层的民营企业家队伍应运而生,一批民营企业家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弄潮儿。就生成情况看,民营企业家大致有四种类型:资本积累型、承包人转化型、改制型和职业型。
(一)资本积累型民营企业家的生成
资本积累型民营企业家的生成,是我国改革开放中天时、地利、人和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党和政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的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完善、宪法中对民营经济及其作用的崭新定位等为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资本积累型民营企业家队伍的生成、壮大提供了天时条件;东南沿海地区人多地少,商品经济观念较强的人们穷则思变,中央开放政策和特区政策首先在这一地区实施,使这些地区的民营经济率先起步发展,是为地利;民营经济的发展使广大群众在生产、生活等多方面的需求得到满足,因而使之受到广泛的支持欢迎,巨大的饥渴型卖方市场提供的丰厚利润吸引了更多的农业闲置劳动者、没有被纳入严格的计划经济范围的乡办、村办企业负责人、没有固定工作的无业人员、返城知青、放弃公职自愿“下海”的教师、科技工作者、机关工作人员加入了资本积累型民营企业家的队伍,是为人和。
由于我国资本积累型民营企业家队伍生成的特殊环境条件,使我国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呈现出以下特征:(1)资本原始积累之路与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完全不同。改革开放中我国民营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不是借助暴力和掠夺,而是在满足广大群众各方面需要的过程中,即在源源不断地把商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中实现的,是在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最终建立的历史过程中实现的,体现出社会主义中国的特色。(2)资本积累形成时间短,具有一种暴发性。我国民营经济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前后用了不过20年的时间,且基本没有给其他社会阶层带来痛苦和灾难,而英国则经历了“血腥”的300多年。这其中在一定程度上同我国庞大的国有和集体资产的“暗流”不无关系。(3)相对而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是民营企业的天然优势。一些有远见的民营企业家利用这一优势在促使企业不断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的同时,也使其自身素质上了层次、上了水平。(4)由于普遍采用家族式管理方式,“管理科学”成了民营企业的欠缺所在。由于这些企业多数还不是真正的现代企业,从而形成了民营企业主、经营者虽大量存在,但真正的企业家却很少的局面。(5)人本管理观念淡薄,企业管理制度建设不到位。不少民营企业还存在着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障、千方百计钻法律空子、缺乏社会责任感、粗放型经营、打到哪儿算哪儿、什么赚钱做什么等突出问题。
(二)承包人转化型民营企业家的生成
在全民所有制企业所有者空位和集体企业是小全民企业的历史条件下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使一部分承包人在有了具体的财产支配权后,又去极力谋取具体的财产所有权。为了谋求自身最大利益,一些承包人在与发包方进行“一对一”的讨价还价过程中,往往会通过各种手段尽可能地使承包基数定低。尽管这会造成显而易见的公有资产的流失,但承包人通过正式谈判以契约形式获得的社会财富却是“合法”的。由于承包时间的约束,承包人行为短期化和掠夺式经营现象非常普遍,工人创造的一部分利润也被转化成了承包人的资本原始积累,有些经营有方、经济效益突出的承包人的个人财富因而越积越大。他们在发迹之后,有的另办企业、有的买下企业、有的继续承包,有的创办股份制公司……,其中一些佼佼者成长为民营企业家。
由于承包人转化型民营企业家的生成也有一个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因此他们与资本积累型民营企业家既有共同特征,又有不同特点。其一,资本原始积累的“轨迹”不同;其二,关系优势不同。承包人转化型民营企业家大多数都有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当厂长(经理)、书记的经历和经验,同政府各职能部门和政府官员有密切的交往及源远流长的关系,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创之时,在既要找市场又要找市长的双重需求面前,他们具有比资本积累型民营企业家更大的优势。
(三)改制型民营企业家的生成
“改制”是指国有和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作为一个客观成果,改制产生了一批政策促成的改制型民营企业家。
改制企业首先要进行资产评估。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中的资产评估和转让,是在政府部门(即转让方)派出的代表同接受转让方(基本上是原企业的厂级领导)双方“一对一”讨价还价式谈判中进行的。作为政府一方的谈判代表,有些是改制后企业董事长们的老上级、老同事或老部下,因此他们往往比较容易接受受让方提出的许多有利于其自身的“理由”和条件。一些政治思想素质不好的“内部人”摸准了这些地方政府官员的心理和改制的行情,甚至有意把企业弄成亏损面一年比一年大的“烂苹果”。为了达到资产评估价值最低化的目的,一些受让方不惜利用种种不正当手段使本应公开公平公正的资产评估变成暗箱操作和权钱交易,使一部分国有、集体资产悄悄流进了这些人的腰包。有些具体从事资产评估的社会中介机构所作的不恰当评估也是改制中导致国有、集体资产流失的一种因素。同承包人通过谈判以契约形式获得一部分社会财富是“合法”的一样,一些在改制中的受让方通过谈判以契约形式获得的一部分社会财富也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改制后的企业,多半以股份制的形式出现,而其经营者又往往利用改制政策持了大股。经营者持大股,有利于巩固他们的经济地位。一批由政策促成的改制型民营企业家由此诞生。
改制型民营企业家与上述两类民营企业家具有不同特征。第一,改制型民营企业家的生成虽然也有一个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但财富获得方式不同。在改制型民营企业家财富获得的过程中,政策促成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第二,关系优势不同。改制型民营企业家在获取重要官方信息和银行信贷等方面的优势是资本积累型民营企业家所可望而不可及的。第三,素质和领导方式有一定程度的差别。改制型民营企业家总体上在文化程度、个体素质上要强于资本积累型民营企业家,在领导方式、企业决策方面往往体现出更多的民主性和分权性。
(四)职业型民营企业家的生成
职业型民营企业家不是企业的老板,只是企业中的高层经理人员,是以经营他人财产为自身事业的社会特殊阶层。他们具有三重鲜明的特征:其一,没有可供独立运营的私人财产;其二,具有超常的经营管理才能,有追求社会对自身价值认可而充分实现自身价值的要求;其三,为自己所提供的特殊管理劳动而要求获得较高的相应报酬。职业型民营企业家的大量涌现是民营企业上层次、上水平的具体表现,也是企业家队伍趋向成熟的具体表现,是其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家的关键一步。企业家职业化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我国的现状看,大多数地方职业型企业家市场尚未形成,因此,既有英雄难觅用武之地的困惑,也有民营企业找不到德才兼备的职业企业家人才的苦恼。我省温州等地的一些大型民营企业就曾经高薪聘请职业经理进行经营,但由于业主要把自己辛辛苦苦创下的基业交给他人去经营,心里总是一千个不放心,再加上经营观念的冲突,“家”文化的根深蒂固,使不少企业不久之后又走回家族制经营的老路。这是我国职业型民营企业家大量涌现的组织障碍和文化障碍。
另外,由于职业型民营企业家与其老板(所有者)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双方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异。在信息不对称规律的作用下,势必造成职业型民营企业家的“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短期行为”等问题。为了克服这种“同床异梦”现象,国内外对职业型企业家的激励约束机制进行了广泛探索,除了建立严密的内外监督机制外,还形成了诸如年薪制、管理层持股、股票期权制、高额退休金计划等多种激励约束方式。现在看来,我国国有企业、上市公司正在试行的被誉为企业经理“金手铐”的股票期权制,民营企业也可以搞。实际上,我国最早实行股份收益的是民营企业,他们往往通过给予企业职业经营者“干股”的方式,将企业职业经营者的积极性与企业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促使他们“像所有者一样思考、行事”。
浙江民营企业家队伍的生成和壮大,也不外乎上述四种类型,其生成和壮大也符合上述规律,但又与浙江特定的自然资源极度贫乏的自然条件、一直比较重视教育的历史背景、长期以来形成的人力资源丰厚底蕴、浓厚商品观念和儒家传统的双重文化环境、勤奋刻苦不畏艰辛敢想敢闯的民众精神、专业市场和块状经济共生同济的经济发展制度性安排、地方政府政策的因势利导等方面因素紧密相关。正因为如此,使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民营企业家队伍的整体素质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有必要指出,马克思曾对英法等国的资本原始积累形成过程作过双重分析,一方面他揭露资本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的东西,另一方面又对资本原始积累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因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持肯定态度。面对我国资本积累型民营企业家、承包人转化型民营企业家和改制型民营企业家的生成,社会上许多人对他们中一些人从不同途径获取“不义之财”、吞噬“嗟来之食”愤而责骂,但是,应该看到,民营企业家中的多数人是靠合法经营致富的,是靠辛勤劳动致富的,是靠科学技术致富的,是靠知识致富的,而靠“不义之财”致富的是少数。特别是,民营企业家阶层形成以后,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为我国经济增添了活力,GDP总量大幅增长,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利税与财政收入明显增多,就业人数明显扩大,外贸出口与进口的幅度明显上升等,这一切都与民营企业家作出的巨大贡献分不开。因此,对民营企业家也要有一个正确认识的问题。
三、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及其计量
所谓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及其计量,实际上是一个企业家定价问题。企业家(职业型企业家)是企业家市场上的“商品”,作为商品,必须有其自身的价格。因此对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进行计量是建立和完善企业家市场的基础,也是计量建立企业家激励约束机制的交易成本(包括监督成本、激励成本、偷懒和偏离股东目标造成的损失等)的基础。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一直没有把“企业家才能”作为一项生产要素看待,不承认企业家才能作为“人力资本”参与企业利润分配的合理性,造成企业产权不清(注:作为民营企业,目前其物力资本之间的产权关系与国有企业相比,应该说是比较清晰的。但如果忽视人力资本的存在,在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之间,其产权关系仍是不清晰的。)、企业家的物质激励问题也一直无法得到圆满解决,从而阻碍了企业改革的深入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真正确立。
(一)“企业家才能”的经济价值
“企业家才能”是企业人力资本的一部分,是人力资本这一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从会计角度看,“资产”必须具备以下特征:(1)是一项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2)能够用货币进行计量;(3)能够为企业拥有或控制。首先,以人为载体的企业家才能(即企业家人力资本)能够为企业未来创造经济效益;其次,企业家人力资本主要是由人力投资形成的,而人力投资是可以用货币计量的,如历史成本模式和重置成本模式;第三,人是生而自由的,不能被买卖,但以人为载体的企业家才能,在企业家被某一企业聘用时,其使用权实质上已为该企业拥有或控制。因此,企业家才能是企业中一项资产的论断是毋庸置疑的。但由于企业家才能是“活”的资源,具有人性,其开发无止境,并具有无限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其作用的发挥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企业家才能对企业的价值,即为企业未来创造效益的能力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家才能实质上是企业中一项举足轻重的特殊的无形资产。实际经济生活中的大量事例可以充分证明,一个企业家对一个企业的兴衰存亡起着多么重要的作用,所以企业家才能所体现的人力资本具有明显的经济价值。
(二)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的计量
影响和决定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的因素很多,但概括起来主要有天赋、人力投资、学习劳动、环境等四项。其中天赋因素主要确定其存量价值,而后三者则决定其增量价值。天赋、人力技资、学习劳动内在地形成了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价值,而环境则从外在角度对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产生深刻影响。上述因素对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的影响,最终都体现为企业家的经营业绩,既包括企业家已经取得的业绩和未来的潜在业绩,也包括有形业绩和无形业绩,所以业绩是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的最基本依据。管理水平的提高、创新机制的建立、各类人才的引进、企业文化的形成等企业家无形业绩更难计量,因此为全面反映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价值,只能坚持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计量的最关键问题是如何将企业家的业绩贡献从企业的整个业绩中分离出来。具体的计量模式可以有:
1.调整未来报酬折现法。这种方法假定企业间盈利水平的差异是由于企业家能力的不同造成的。其计算方法是将企业家在可预期的未来服务期内得到的工薪额折现,然后再用一个效率比率进行调整,从而确定该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价值。
2.经济价值法。具体步骤为:(1)预测企业家服务期内的企业各期盈利;(2)按一定的折现率将预测的各期盈利折成现值,并予以加总;(3)依照企业家人力资本的贡献比例摊配一部分作为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价值。
3.非货币性方法。非货币性方法主要用来作为货币性计量方法的辅助。具体主要有综合评价法、业绩评价法、能力一览表法、行为变数模式等。其共性是将企业家的健康状况、知识水平、工作态度、业务技能、适应能力以及实际工作业绩等因素进行统计分类、综合评分,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确定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经济贡献或经济贡献的潜力,进而计量企业家人力资本的价值。
近几年来,在我国企业改制的实践中,不少地方为了确定企业家持股比例也进行了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计量的探索,形成了不少各具特色的计量模式。如浙江浙经资产评估事务所对冯根生对企业贡献价值的评估、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对格兰仕集团梁庆德身价的认可、湖州第二毛纺厂改制中对厂长宋世楹才能股的确定、湖南一家资产评估事务所对袁隆平品牌价值的评定等,都可资总结和借鉴。
四、民营企业家的素质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民营企业家的素质
提升素质是造就民营企业家的根本。作为一个现代民营企业家,其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应当包括政治素质、精神素质、品格素质、能力素质、科学知识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具体而言:第一,要有优良的政治思想素质;第二,要有统率全局的帅才素质;第三,要有雄心壮志和雄才大略;第四,要有高明的的领导方式与高超的领导艺术;第五,要有优良的科学知识素质;第六,要有创新观念、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第七,要有善于选才、用才的素质;第八,要有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素质。
(二)民营企业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对企业家的评价是经济学上的一大难点,但它是企业家对企业的剩余索取大小的主要依据之一,涉及到企业家积极性能否充分调动的问题,因此又不容回避。
对企业家的评价指标的设定取决于对企业家的定义和企业家作用的认识。企业家既是均衡的破坏者,正是企业家通过创新活动,打破了旧的均衡,才实现了创新利润,因此企业家的作用是创新和创造利润;企业家又是均衡的恢复者,他们通过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因此对企业家的评价必须包含企业家的能力指标和业绩指标。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的民营企业家担当了许多职能,如资本所有者职能、资本投资者职能、生产经营者职能、生产管理者职能等。因此,我们将企业家应承担上述职能所具备的条件内化为拥有资本存量指标和素质指标这两个一级指标,并将它部分归入前述能力指标中。对民营企业家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对民营企业家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表
五、浙江民营企业的家族制问题
(一)家族企业和家族制管理
我国是一个“家”文化传统最为悠久和浓厚的国度。家族制管理的合理性和效率问题近几年来已引起我国理论界的重视。在经济生活和企业管理实践中,家族应当是指基本上按血缘世系原则(包括各类亲戚)建立起来的,存在某种组织形式,有着一种内部认同和不很清晰的外部边界的社会群体。推而广之,同乡、朋友、同学、同事等各种各样并无血缘关联但存在个人特殊关系的人群也可以包括进来。
目前,一般都笼统认为家族企业就是企业资产所有权和经营控制权都归家族所有的企业。但在具体实践中,那种主要以传统社会差序结构、伦理规范和特殊个人关系(并非一定是血缘亲属关系)为依据,建立在非商业原则和市场规则基础上的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也称泛家族企业)。判断一个企业是否是家族式企业的简单方法是观察企业是否主要建立在差序结构和伦理原则基础上,其最终决策权是否掌握在一个像花果山上的美猴王一样的“家长”手中,企业是否采取集权化的领导方式。以此来衡量当前的民营企业,都未能超越家族管理的范畴,因为即使作为组织形态的家族制消亡了,而作为精神形态的家族制会依然存在。这对职业企业家的形成与发展影响很大。
(二)浙江民营企业家族制的利弊分析
浙江的民营家族企业历史上一直比较发达。改革开放后,民营家族企业又迅速崛起。浙江作为一个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的小省,经济总量从全国排名第12位上升至稳居第4位,且改革开放走在全国前列,并形成独具特色的“浙江精神”,都与民营家族企业的重要贡献分不开。
从浙江的情况看,在民营企业的经营前期,家族制管理与公司科层制管理相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经营条件变化和企业规模扩大后又会暴露出一些明显弊端。
1.经营前期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的优势。(1)适应实际环境。这是家族制管理的最大优势。浙江乃至全国民营企业在不短的时期内普遍采取家族制管理,是与现实环境相符合的。也是在现代企业制度缺失背景下民营企业创业时期的必然选择。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更应是其首选。温州不少民营企业在建立所谓“现代企业”制度后,因感到很不适应而又退回到家族制管理,便是很好的证明。(2)多种管理优势。第一,在艰苦而冒险的创业时期,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只能依靠家族通过各种途径解决,家族企业特有的内聚力是创业成功的根本保证。第二,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家长”决策与“家族”成员参谋相结合,使企业经营所急需的决策效率性和行动一致性得到有力保证。第三,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合一,避免了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代理人道德风险,节约了交易费用。第四,不需要搞各种制度建设,可以借用家族管理制度中低成本制度资源,节约了管理费用。第五,家族的亲和力本身就是软性的激励约束机制,企业凝聚力强。第六,经营目标清楚明确。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3)产权相对清晰。(4)更富调整弹性。第一,“家族”实际上是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不是家族成员的人才可以千方百计用“家族化”的办法吸纳到“家族”中来,家族中的庸才和害群之马也可以清理出去。省内金义集团、温州新华公司就是这样做的。第二,有远见的家族企业自然不会把“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一些有益东西摒弃在外,家族企业也富“学习性”。温州正泰集团、天正公司、新华公司、美特斯·邦威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
2.企业规模扩张后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的弊端。大量案例表明,民营企业家族制管理有利于创业,不利于发展,其弊端主要暴露在企业规模扩张之后。当市场竞争的各种环境要求家族企业突破自身界限,需要以家族资本去有效融合社会资本,需要与非家族成员共事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剩余索取权和经营控制权时,或者甚至需要完全放弃家族控制时,家族企业往往不能顺应之,而依然在家族财务资本和家族人力资源的封闭圈子里运作,依然用传统家族制来管理企业,其决策容易失误、扼制管理创新、产权结构封闭、社会信用不足、发展目标模糊等弊端就暴露无遗了。
(三)浙江民营家族企业制度的再创新
1.政府部门对不同规模、不同制度结构的家族企业要加强分类指导,营造制度创新的良好环境。
2.各民营企业要自觉实现家族制与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势互补。
3.家族企业管理制度的具体创新措施。(1)根据企业所处的不同生命周期的不同生产经营管理要求,在纯粹意义的家族制到纯粹意义的现代企业制度之间选择、实施不同的管理制度。(2)使终极所有权、法人财产权和经营控制权做到既适当分开又相互制约,建立完善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在保证决策效率的前提下力求决策民主化。(3)开放产权结构,多方筹集资金,扩大职工持股,使企业成为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树立人本管理观念,激发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企业经营者(所有者)要自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同时对下一代接班人要精心遴选,着力培养,充分锤炼。( 5)对外来人才和家族成员一视同仁,唯才是举,用人不疑,赏罚分明。
六、浙江民营企业家队伍现状与发展对策
(一)浙江民营企业家队伍现状
从现状看,浙江民营企业家队伍从总体上体现出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年龄主要集中在30~50岁;第二,从性别上看以男性居多;第三,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但在不断提高;第四,生成途径有多种类型,农民出身的居多;第五,对政治有很大热情;第六,业余活动渐趋健康积极;第七,对国家前途和企业发展前景比较乐观。
存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生产经营方面,普遍感到筹资较困难。招聘好的人才难,人才留不住。有些民营企业主急功近利,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第二,在企业管理方面,有些民营企业家管理专制,决策随意,好大喜功,得过且过。第三,不少民营企业家的思想素质、经营管理素质、文化素质都亟待提高。
(二)加快浙江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进一步加快我省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提高民营企业家整体素质,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造改革民营企业,营造民营企业家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是浙江经济能否在新世纪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之一。
1.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进一步发展民营经济和提升民营企业家整体素质的紧迫性,以朱镕基总理关于企业家标准的讲话作为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千方百计地为本地民营企业家提升素质创造条件。
2.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理顺政府和企业的关系。对民营企业发展实施分类指导。建立一整套民营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进一步拓宽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为民营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加强民营企业中党的建设,充分发挥民营企业党组织的作用。
3.全力推进我省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实施民营企业治理结构的创新,依靠现代企业制度来造就一大批民营企业家,为民营企业家大胆施展才干提供广阔空间。
4.在政府指导下完善我省企业家人才市场,形成一种公开、公平、公正的企业家选拔、培训、考核、评价、淘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建立经理人才库和“职业经理人”认证制度。
5.按照市场规则,建立行之有效的民营企业家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家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和健全民营企业家行为约束、监督机制,强化内部制约和外部制约,使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
6.依托本地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加速建立民营企业家的培训体系和定期培训制度。通过培训现有经营管理人员,加大MBA教育,大力引进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着力构建起省、市企业家人才高地。
7.转变观念,调整职业价值取向,加大对优秀民营企业家的表彰力度和宣传力度,积极发展优秀民营企业家入党,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家成长的环境,使企业家成为人们羡慕和崇尚的社会职业。
收稿日期:2001-08-08
课题主持人:陈才庚。
课题组成员:张惠忠、徐永良、王祥光、胡振华、严晓鹏。
课题研究总报告思路由陈才庚、张惠忠、徐永良商定,执笔:张惠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