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追求与超越--马克思思想演进的内在动因分析_人本主义论文

自由的追求与超越--马克思思想演进的内在动因分析_人本主义论文

自由的追求与超越——析马克思思想演变的内在动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动因论文,思想论文,自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 要 马克思的科学自由观体现了马克思全部理论的价值取向。它在对历史上自由观的超越和扬弃中,经历了从理性原则下的精神自由到作为人的本质异化扬弃的自觉自由、从人本主义的自由观到实践基础上的现实的科学的自由观的演变。马克思的科学自由观是实践的自由观、唯物主义的自由观、辩证的自由观、具体的历史的自由观。马克思对自由的追求与超越,是马克思思想演变的内在动因。

关键词 理性自由 人本主义自由观 科学自由观

人类的自由与解放是马克思终身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和不渝的追求。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伴随着马克思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和政治立场的转变,马克思的自由观也经历了从抽象的空想的自由观到现实的科学的自由观的革命性转变。事实上,马克思的自由观体现了马克思一生全部理论的价值取向。长期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马克思的理论多有误解,这些误解几乎都与忽视或曲解马克思的自由观有关。一般说来,我国传统教科书体系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解读成缺少“人”的唯物主义,正是由于对马克思的自由观的忽视。同样众多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把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化也是与将马克思的早期自由观泛化为马克思的科学自由观相联系的。从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史来看,马克思的自由观是马克思的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自由观的形成和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是同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认为,对劳动人民命运的关注、为人类幸福而奋斗既是马克思一生理论和革命实践的逻辑起点也是马克思创立科学的世界观、实现人类思想史上伟大变革的内在动因。同样,在这一过程中,科学自由观的形成终究离不开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并以其为理论基础。本文力求通过考察马克思的思想演变过程,论述马克思自由观的演变在其中的作用,并阐明什么是马克思的科学自由观。

一、从理性原则下的精神自由到作为人的本质异化扬弃的自觉自由

追寻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轨迹,我们发现,由于欧洲传统自由主义和启蒙运动理想的熏陶,早在中学时代,马克思就确立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的理想。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马克思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善。”〔1〕此时, 年轻的马克思把职业的选择仅仅看作是实现其社会理想的手段,而马克思的社会理想就是人类的幸福。诚然,此时的马克思还只是抽象地谈论人类幸福,但这一思想无疑成了他独立思考人生的逻辑起点。

马克思真正的理论和革命生涯应该说是从他的《博士论文》和大学毕业后《莱茵报》时期的政治实践开始的,这一时期的马克思在哲学世界观上深受黑格尔理性主义的影响,在政治立场上是一个自由民主主义者。马克思十分崇仰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原则,他借用黑格尔的“理性”表达了其追求人类自由的理想。马克思认为理性是独立于任何个人而存在的客观真理,在理性的太阳照耀下个人思想应该享有最充分的自由。这样的自由观带有明显的唯心主义性质。但是马克思并不仅仅满足于思辨意义上追求理性自由,他渴望通过斗争和行动来实现对现实的改造,达到“定在中的自由”。这就使马克思的自由观一开始就超出了黑格尔。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借用“原子偏斜运动”表达了个别自我意识的独立与自由。他主张通过哲学和世界的交互作用使现存世界合理化。此时,马克思坚信理性原则下的精神自由是最高自由。随后《莱茵报》时期,在关于出版自由和关于莱茵省议会辩论的文章中马克思认为自由是理性的规律,是理性的体现。他说:“自由是全部精神存在的类本质。”〔2〕当然,马克思决不同意把自由问题变成脱离实际的空洞, 他主张在现实政治斗争中着眼于人民的整体利益。理性应该代表全人类。正是在现实斗争中,马克思的理性原则失却了根据。理性一旦遇到物质利益。自由的幻想就破灭了。也正是这“苦恼的疑问”变成了马克思思想转变的重要契机。

《莱茵报》的被查封使马克思对摧残人自由的现存专制制度有了切肤的认识。马克思说:“自由主义肩上的华丽斗篷掉下来了,极其可恶的专制制度已赤裸裸地呈现在全世界面前。”〔3〕但是, 马克思并没有因此放弃为自由而战斗,随着哲学世界观向唯物主义的转变,马克思毅然揖别了理性原则下的空想的精神自由,开始在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立场上寻求现实的人类自由与解放。从前手中的武器变成了面对的批判对象,天国中的自由开始降向尘世。马克思毫不留情地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自由观的神秘主义和假想性质。马克思指出:“因为他没有把客观自由看作主观自由的实现,即主观自由的实际表现。因为黑格尔给自由的假想的或实际的内容以一种神秘的形式。所以自由的真正的主体在他那里得到了形式的意义。”〔4〕在这里我们看到, 马克思从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中已隐约窥见到客观自由和主观自由的辩证统一。

1843年10月马克思迁居巴黎,在现实的斗争中他接触到了现实的工人运动,找到了无产阶级这一人类解放的物质武器。他说:“德国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5〕这表明马克思的政治立场已经从自由主义转向了共产主义, 当然这种共产主义带有空想色彩,其主要表现为马克思还只是在抽象的人性意义上论证人的解放,他还未能找到人类解放的现实基础和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途径。但是此时,马克思已认识到不是“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人的自由的基础不在国家观念中而在市民社会生活中。为了解剖市民社会,马克思转向了经济学研究,《巴黎手稿》就是这一研究的重要成果。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完整阐发了他的自由观,当然这种自由观深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影响。

首先,《手稿》中马克思把自由看成人的类本质,他认为人最大自由是作为人的生命力体现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他说:“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6〕必须指出, 马克思这里的劳动(作为个人生命肯定的劳动)是他理想中的劳动,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在马克思看来,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劳动恰恰是人的本质异化的劳动,这种“异化劳动”不是自由,而是不自由;不是人生命的肯定而是人生命的否定。

其次,《手稿》中马克思通过人的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初步厘定了自由。马克思认为自由的实现就是人的本质的复归,是“人和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斗争的真正解决。”〔7 〕这种自由的实现就是共产主义大同理想的实现,这种自由的实现就是人、自然和社会的真正和谐统一。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本质力量必须通过自然来体现,人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自然就成了人具有人的本质,因而自然界在何种程度上成为属人的自然是人在何种程度上实现其本质的自然前提。马克思说:“个人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现这种直接形式,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8〕。马克思认为个体直接体现类的普遍性, 成为类存在,这是人实现其本质的社会前提。马克思因此得出结论:人的自由在本质上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本质。”〔9〕这种占有是通过人的感性活动实现的。

最后,《手稿》中马克思还设想了通向自由的道路,这条自由之路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马克思认为人的本性应该是自由的,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本性被异化了,这种异化的根源是私有财产。因此马克思认为只有扬弃异化、扬弃私有财产才能实现人的本质的复归,实现人的自由。而这种扬弃是保存了以往历史人类所积累的全部财产的积极扬弃,是以往全部历史运动的必然结果,是“历史之谜的解答”〔10〕。

在《手稿》中,我们清楚地发现马克思描绘了一幅美好的人类自由王国的锦图,而其中科学自由观的幼芽成破土之势。可惜人本主义的局限,这种以人性为基质的自由不可避免地带有抽象的弱点。通向自由的现实之路被挡住了,自由之花依然开放在遥远的天国。

二、从人本主义的自由观到实践基础上的现实的科学的自由观

马克思的科学自由观的形成是以其科学实践观的建立和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发现为前提的。因为真正自由的基础是现实的人的社会实践。1845年是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马克思从人本主义自由观向科学共产主义的自由观转变的重要时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发展史上,我们发现《神圣家族》和《评弗里得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反映了这一转变的过程;《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这一转变的实现。

在《神圣家族》中,尽管马克思一方面仍然是以人本主义原则为其理论的出发点,但另一方面他已经开始从现实的人的历史考察角度、从实践的角度来论证实现人类解放的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能够而且必须解放自己,这是由其阶级本性和生活条件决定的。马克思说:“无产阶级由于其本身存在必然在历史上有些什么作为,它的目的和它的历史任务已由它自己的生活状况以及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结构最明显地无可辩驳地预示出来”〔11〕。在马克思看来,“思想从来也不能超出旧世界秩序的范围”,要实现思想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12〕而人是“由于本身的真正个性的积极力量才得到自由”〔13〕。这说明马克思已经从历史的角度探索人的自由的发展,只不过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依旧用人类的不变本性和违反这种本性的外部现象之间的冲突来说明历史运动的动力〔14〕。而历史运动的真正动力却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一支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这里还未能发现。随后在《评李斯特》中,马克思的思想发展有了重大突破,对现实社会中生产力的考察使马克思接近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指出:“工业使人第一次占有他自己和自然力量,使自己对自己对象化为自己创造人的生活条件”〔15〕。同时马克思把人本身看成是生产力,把人的解放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这样,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终于找到了。

在《关于费尔哈提纲》中,马克思把新世界观奠定在实践—人的现实的感性(对象性)活动的基础上,因而也就自然得出了人的现实的自由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的结论。随后,《德意志意识形态》全面阐述了马克思的新世界观,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的科学自由观形成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一方面对束缚人的自由的各种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性的历史考察,马克思分析了自然对人类的强制、分工与私有制的出现给人带有的社会压迫以及作为人类文明的副产品各种意识形态对人的精神统治。他指出人类的自由必须是对这些外在束缚的超越。另一方面,马克思阐述了通向人类解放理想的现实之路,他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条件。他指出:“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即在个人的独创性和自由的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的社会中,这种发展正是取决于个人间的联系,而这种个人间的联系则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即经济前提,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必要的团结一致以及在现有生产力基础上的个人的共同活动方式。”〔16〕在马克思看来,人个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单纯的理想。所以这种自由的实现是一种从现实的前提出发的现实运动。

从184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开始,马克思的科学自由观在其新世界观基础上形成了。但是马克思对自由的追求并未止步,在以后的革命生涯中,一方面马克思在理论上进一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经济生活的方面研究人类的自由状况和进程,这突出表现在他的巨著《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另一方面马克思在革命实践中把人类的解放事业作为现实的工人阶级革命运动的目标和轴心并致力于使两者相结合。

三、科学自由观是对历史上自由观的超越和扬弃

纵观马克思科学自由观的形成,我们发现科学自由观绝不是对历史上的自由观的简单否定,而是对历史上自由观的超越和扬弃。科学的自由观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具有现实的客观基础和科学的规定性。

首先,科学的自由观是实践的自由观,人的自由只能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的自由,离开了人的实践就根本不存在人的自由问题。在马克思看来,实践首先表现为人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即作为人类社会存在的第一要素劳动。因而人们的自由在本质上体现为劳动的自由、创造的自由。马克思指出:“劳动尺度本身在这里是由外面提供的,是由必须达到的这个目的而必须由劳动来克服的那些障碍所提供的,但是克服这种障碍本身就是自由的实现,而且进一步说,外在目的失掉了单纯外在必然性的外观;被看作个人自己自我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作自我实现,主体的物化,也就是实在的自由——而这种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17〕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刻地揭露了在所谓“自由劳动”的幌子下工人被强制劳动的不自由状况。他从资本矛盾运动的分析中得出了:在历史发展中资本本身会打破这种强制劳动,劳动的自由必然会实现。

其次,科学的自由观是唯物主义的自由观,马克思认为任何自由都是一定条件下的自由,尽管人作为主体存有内在的精神自由,但这种自由毕竟依赖于客观物质基础。马克思认为“自由王国”只有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他说:“自由王国只是在有必需和外在目的规定要做的劳动终止的地方才开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来说,它存在于真正的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但是,不管怎样,必然王国作为一个领域始终存在。“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18〕这样事实上,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式”的纯粹的抽象的精神自由的空想,论证了实现自由的现实的客观基础。

再次,科学的自由观是辩证的自由观,这种自由观是全面的、客观的。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是对“必然的认识和改造”。它的实现既离不开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又表现为对各种制约的打破和超越。因此,马克思认为任何现实的自由都是相对的,都是在客观规律支配下的自由;绝对的自由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也许永远只能存在于人的主体意识之中或在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在马克思看来,自由的实现是实践基础上现实向理想的运动,是个人的全面发展、个性自由与人类解放的统一。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可能,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的自由。”〔19〕

最后,科学的自由观是具体的历史的自由观,既然科学的自由观是实践的自由观,而任何实践都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科学的自由观也必然是具体的、历史的。马克思认为自由是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联系的,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们有不同的自由度。马克思说:“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容许的范围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内取得自由。”〔20〕因此,在马克思看来,自由的实现和超越就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根据人的自由状况将人类历史分为三个阶段,他指出,在“人类史前时期”人类的理想是从“自然必然性王国”中获得自由;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类的理想是从“经济必然性王国”中获得解放;而在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的理想应该是把“必然王国”不断内化为“真正的自由王国”。使人的全部生存时间变成自由时间,整个生存空间变成发展空间,而自由则成了人的存在本身。〔21〕

总之,对劳动人民命运的关注和对人类解放的追求,贯穿了马克思一生的理论与实践,而正是这种追求成了马克思创立科学世界观的逻辑起点和内在思想动因。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史上,我们看到了马克思的价值追求和真理追求的统一,而正是这种统一构成了马克思自由观和世界观的科学性、革命性。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著名代表弗洛姆从社会意识和心理分析方面深化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不自由现象的批判。但是因此把马克思看成是一个人道主义者,从而认为马克思只是从人本主义立场、从人的永恒的本性出发抽象地论述人的自由,则必然导致对马克思的误解。事实上,马克思最为关注的是从现实的人的实践出发的人的自由,而人本主义自由观正是马克思在其创立新世界观过程中加以扬弃的。

正确认识马克思的科学自由观的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时期,迫切需要正确的价值导向,怎样把生产力发展的尺度和人的价值尺度统一起来,怎样在社会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提下发展人的个性自由,避免资本主义发展伴随的对人的自由个性的摧残,这是时代提出的重要而又尖锐的课题。如果根据马克思的科学自由观,我们很自然看到了解决这一课题的正确方向,人的自由这一历史的“斯芬克斯”之谜也一定会有新的现实的解答。

注:收稿日期:1996年4月1日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第7页。

〔2〕、〔3〕、〔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7 、407、343、467页。

〔6〕、〔7〕、〔8〕、〔9〕、〔10〕、〔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76、148、122、123、123、120、257页。

〔11〕、〔12〕、〔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45、152、167页。

〔14〕《探索者道路的探索》孙伯锲著第261页。

〔16〕〔19〕〔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6页、 84 、507、508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112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6—927页。

〔2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北京出版社,第二卷第259页。

标签:;  ;  ;  ;  ;  ;  ;  ;  ;  

自由的追求与超越--马克思思想演进的内在动因分析_人本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