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的领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03)09-0026
西方哲学史上,围绕着存在问题,曾出现过不同的对真理的认识,如以主客体分离为 前提的认识与对象的符合论,否认真理存在和真理可认识性的怀疑论,天赋的永恒真理 观等。海德格尔则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真理观,即“去蔽说”。他追溯形而上学的历史, 从先于主体和客体之分的一元的生存本体论的角度,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形成自己新颖 的见解。
存在一直是哲学的基本课题,但是海德格尔认为,形而上学史其实就是遗忘存在的历 史。传统形而上学认为存在是最普遍的不可定义的自明的概念,但这种通常的说法并不 等于说存在是最清楚的概念,人们已经全然领会了存在的意义。相反,“存在问题不仅 尚无答案,而且甚至这个问题本身还是晦暗和茫无头绪的。”[1](P6)海德格尔指出, 我们之所以说以往的形而上学家把存在“遗忘”了,是因为他们混淆了“存在”和“存 在者”的区别,并以存在者代替存在,这恰恰把两者的真实关系颠倒了。因此,尽管他 们常常谈论存在,却反而遮蔽了存在的意义和真理。
海德格尔正是要对被遮蔽的存在加以追问。他认为,对存在的研究不是要追问它“是 什么”,而是要追问它“如何是”,了解存在如何“显现”和“在场”,领悟被遮蔽的 存在的真理。
那么,如何去领悟存在的真理呢?海德格尔认为,存在和存在者不同,但二者又是紧密 联系着的,存在总是某种存在者的存在,就是说,存在总是同存在者相关联,总是通过 具体存在者来显现。在诸多存在者中只有一种特殊的存在者才能充当这个角色,它就是 “此在”,此在是存在显示、展现的场所。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此在与其它存在者相比 ,具有三种优先地位:第一,此在在存在状态上优于其它存在者,此在就是“去存在” ,“能在”,而其它存在者表达它是什么,是现成存在。第二,此在在生存论上优先于 其它存在者,此在能领悟自己,追问自己的存在,其它存在者则不能。第三,此在不仅 能领悟自身的存在,而且还能领悟和追问其它存在者。基于前面所述,海德格尔便从此 在出发、追问存在的意义。
一、“符合论”和“去蔽说”
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指出传统真理的主要之点:1、真理的“处所”是 陈述(判断)。2、真理的本质在于判断同它的对象相“符合”。3、亚里士多德不仅把判 断认作真理的源始处所,而且率先把真理定义为“符合”。就是说,真理表现在陈述( 判断)之中,离开了陈述(判断)就无所谓真理,如果判断与它的对象一致、符合,它就 是真理。因此,符合论就成为传统真理观的核心。
海德格尔指出,符合是指某某东西与某某东西的关系,因此,一切符合都是关系,但 并不是一切关系都是符合。符合的意思是指两个同类东西在某些方面的相同,具有“就 某一方面而言”的结构。例如16减10同6,就数量上的多少而言是相同的,因而也是符 合的。而认识和对象、知和物这两个东西,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属于完全不同的层次 ,是非同类的,不能说它们在哪方面相同。一元的硬币是圆的,但表现它的观念和判断 绝不是圆的。那么认识能否像“如事情所是的那样”给出对象呢?在判断中,包括判断 的心理过程和判断所指的内容两个方面。就判断所指的内容而言,涉及到判断的内容和 判断所及的东西(实在的客体)之间的关系,即观念上的存在者和实在的现成存在者之间 的关系。传统形而上学在存在论上未加澄清地分割实在的东西和观念的东西,预设了主 体和客体的分离,将符合的意义理解为一个存在者(主体)对另一个存在者(客体)的相似 ,即认识和对象的关系,从而扭曲了这一问题,掩盖了最源始的真理现象。
海德格尔追溯到古希腊的一个词“aletheia”,用它来表示存在的真理。这个词在传 统形而上学中也被译作“真理”,海德格尔则是就其源始意义来理解的。“aletheia” ,原意意味着“事情本身”,意味着自身显现的东西,意味着这样那样得到揭示的存在 者。海德格尔将它视为由前后两个词根“a-”(非)和“letheia”(遮蔽)组成的一个否 定性的词,意思是“去掉遮蔽的状态”。一句话,aletheia就是去蔽之意,它属于
logos(说),说出来让人看乃是一种揭示方式的真在。因此,真理就是把存在者从遮蔽 状态中取出来在其无蔽状态(揭示状态)中让人来看。这其中包含此在的参与。
在这种真理观中,绝不预设一种主体和客体的分离,而是先于主客分离的一元现象。 此在的基本结构是“在世界之中”,此在和世界是不可分割的,此在并不是首先独立存 在,然后才与世界(事物和他人)接触,并发现世界,而是与世界同时出现,同时在此。 此在和世界的这种联系不是空间关系,不象椅子摆在屋里,而是浑然一体不分轩轾的关 系。此在居住逗留在世界之中,融身于世界之中,在世界中领悟着自己的存在,居于存 在者的敞开之中,和万物所是的敞开之中。此在就存在于真理之中,“揭示活动是在世 的一种存在方式……世内存在者成为被揭示的东西,只在第二位意义上它才是‘真的’ 。原本就真的,亦即进行揭示的乃是此在。”[1](P265)真理作为揭示状态,即存在者 的存在从遮蔽状态到无蔽敞开状态,仅仅是第二位的,进行揭示的此在才是第一位的, 是最源始意义上的真理。“此在在真理中”指的就是这种状况,它并不是指在存在状态 上,此在一向或有那么一次被引进了“全真境界”,而是指此在作为“去存在”、“能 在”,其最本已的存在的展开状态属于它的生存论机制。
海德格尔举了个例子:我们设想一个背对着墙的人说出一个陈述:“墙上的像挂歪了 。”然后他转过身来,知觉到墙上挂歪的像,他的陈述得到证实,从而被认为是真的。 海德格尔认为,使知觉得到证实的,并不是陈述和思想中的存在者(表象)的一致,也不 是思想观念上的存在者和实在的存在者之间的一致,这里涉及到的不是认识和对象的符 合,也不是心理的东西和物理的东西的符合,而是陈述所指的墙上的像,即存在者本身 ,由陈述如其所是地揭示出来了,是事实和事实之间的关系。这意味着,陈述就存在者 本身来揭示和开启存在者,它说出存在者,显示存在者,使存在者在揭示状态中被看见 。
二、怀疑论和真理被设为前提
西方哲学自古就存在着怀疑主义和不可知论,它们否认真理的存在和真理的可认识性 ,否认人的认识能力。晚期希腊就有由皮浪开创的怀疑主义思潮,这一学派认为肯定某 种认识就是独断论,正确的态度应当是怀疑和否定一切认识,对任何东西都不置可否, 不下判断。他们认为在事物之间寻找真假、对错,是灵魂纷扰和烦闷的根源。判断不一 定是对的,追求不一定是理想的,选择不一定是合理的,因为任何理由都是值得怀疑的 ,只有不下判断,不怀追求,不加以选择,才不至于引起困惑。
近代不可知论的代表是休谟和康德。休谟认为,除了知觉,是否有物质的实体或精神 的实体,这在原则上是无法知道的,从而否定了物体、上帝和心灵的存在。休谟借助心 理学来解释知识,认为因果联系只不过是人的一种习惯性的联想。休谟怀疑得厉害的时 候,曾经在他孤寂的书房中感觉恐慌,不得不出外跟他的朋友聚会,以肯定外在的世界 确实存在。康德则把世界、上帝和灵魂推向彼岸世界,是人们无法认识的。
在海德格尔看来,真理必须被设为前提,也就是必须把真理领会为此在为其故而存在 的东西。“只要此在存在,即使没有任何人在进行判断,真理也已经被设为前提了。” [1](P275)
此在总是处于一种展开状态中,这是由在世的基本结构“烦”规定的。烦是人的存在 论的基础,此在总是不断地与外物和他人发生各种关系。“烦不仅包括着在世的存在, 而且也包含有寓于世内的存在者的存在。世内存在者的揭示状态同此在的存在以及此在 的展开状态是同样源始的。”[1](P266)在此在与外物和他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既揭示 了此在本身的在,也揭示了用具和与它相关的他物以致世界的存在,赋予其它在者和世 界以意义,同时揭示了他人的共同存在。这里呈现出的便是展开状态,这种展开状态就 是此在,就是“照亮”、“澄清”,它使此在在本质上显示出来。
在此在的展开状态中,人可以成为不同形态的存在,既可以从“世界”和“他人”方 面领会自己,也可以从自己最本己的可能性领会自己;既可以本真地在世,也可以非本 真地在世。本真的存在状态便指出了此在最源始的真理现象,即此在的生存的真理。但 是,此在通常和首先是处于非本真状态中,被抛入常人的意见之中,混迹在常人之中, 为常人所宰治,致使此在的沉沦和异化。它不是领悟和保持此在的敞开状态,不是为了 了解真理的存在,而是封闭和掩盖了世内的存在者,因为它们从来就不费心去回溯到谈 及的东西的根基上去,从而完全掩盖了事情的真相。在这种状态中,存在者虽然呈现, 却是以假象的模式呈现,存在者处于伪装、封闭和遮蔽状态,因此,“此在在不真中” 。但是无论是被抛还是沉沦,都是此在展开状态的构成环节,因此,就其完整的生存论 存在意义来说,“此在在真理中”同样源始地也是说“此在在不真中。”此在是展开的 ,也是封闭的,只因为世内存在都随此在是揭开的,作为可能的世内的照面的东西才是 遮蔽的或伪装的。
此在为了明确占有已揭示的东西,必须反对假象和伪装,重新确保揭示状态。在畏中 ,此在超越了在世的存在者,超越了日常生活中的世界和他人,而以独立个别化的面目 出现,把此在从沉沦中摆脱出来,从而使此在作为最本己的能在领会自身,进入自由之 境。
海德格尔讽刺怀疑论者说,“如果真有否认真理的怀疑论者存在,那也就无须乎反驳 他,只要他在这个存在中对自己有所领会,他就在自杀的绝望中抹掉了此在,从而必抹 掉了真理。”[1](P275)此在不仅以真理为目的,也是真理的前提。
三、永恒真理观和真理的此在式的存在方式
“唯当此在存在,才有‘真理’。唯当此在存在,存在者才是被揭示被展开的。唯当 此在存在,牛顿定理、矛盾律才在,无论什么定理才在。此在根本不存在之前,任何真 理都不曾在,此在根本不存在之后,任何真理都将不在,因为那时真理就不能作为展开 状态或揭示状态或被揭示状态来在。”[1](P272)
海德格尔在此指出,真理本质上具有此在式的存在方式,一切真理都同此在的存在相 关联,并由此反对“永恒真理”的观点。
西方哲学史上有许多哲学家把知识分为真理和意见,真理的对象属于本质世界,是永 恒的、绝对的、不变的,而意见的对象属于现象世界,是变动不居的、可生可灭的。因 此,真理和意见的对立也就是本质和现象的对立。现象具有流变性质,以现象为对象的 意见是虚假的、不确定的、不可靠的,是不真实的表现;本质则是永恒的、超时间的、
不生不灭的,相应地,真理也具有同样的性质。
如何来确保真理的永恒性呢?毕达哥拉斯、柏拉图、笛卡尔、贝克莱等哲学家都借助于 天赋观念论,而天赋观念又归根结底源于灵魂不死、灵魂轮回、上帝等理想化的精神实 体,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却被抛在一边,并被认为是不完满的。柏拉图在其回忆说中,把 认识看作是对心灵固有的知识的回忆。他认为灵魂是永生的,正因如此,灵魂在人们出 生以前,同理念共处于同一世界,非常熟悉理念。而灵魂一旦同肉体结合,就只为满足 暂时的肉体感受之乐,忘记了固有的理念,知识几乎泯灭殆尽。只有经过启发,才能重 获已有的知识。回忆真理的过程,就是一个净化灵魂、排斥感性的过程。这一点被罗马 哲学家柏罗丁结合神学而得到发挥。笛卡尔和贝克莱则用上帝保证外在事物的实在性, 认为上帝是知识的来源,可以由上帝获得不证自明的真理。也就是说灵魂和上帝曾永生 永世地存在并将永生永世地存在,这就证明了永恒真理。但这是一种空幻的主张,“理 想主体”只不过是一个用幻想加以理想化的主体。
传统哲学把灵魂和上帝看作是自在的现成存在,是没有时机没有机缘的抽象化、概念 化的涌现。运动、变化、时间化则是虚幻的现象世界具有的,不存在于本质世界。时间 性和本质世界是对立的,本质世界是永恒不变的,属于本质世界的灵魂和上帝以及反映 本质世界的真理也是永恒的。
在海德格尔看来,时间不是现成的,而是与此在相联系的,此在具有时间性,时间是 有限的,它与此在共存亡。真理的存在源始地与此在相关联,只有在此在的领会与展开 中,存在才能被领悟,对于无所领会的人,其所行之事就停留在晦蔽状态中。
此在是一个有限的存在,一个有出生、有死亡(有终结)的存在。此在是被抛在世的, 死亡是此在人生的终结,使此在丧失其自身,是此在最本己的、不可替代的、不可超越 的、确定但又不确定的可能性,是此在存在的极限,此在的存在就是向死亡的存在。此 在在生存的过程中,通过现身、领会和言谈展开自身,从而揭示了其它存在者的存在, 赋予其它存在者以意义,使其它存在者处于敞开状态或揭示状态。在此在不存在之前和 不存在之后,存在者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这并不是说真理不存在,而是说真理被遮 蔽着,没有被领悟,有待此在去揭示。真理总是具有双重性,同时处于敞开状态和遮蔽 状态中,而从来没有什么永恒真理,将来也不会有。真理只存在于此在中,并随此在的 存在一道沉浮。
海德格尔肯定此在的源始的真理,认为别的形形色色的真理是源始真理的衍生样式。 比如说,符合论的真理用陈述来表达,陈述是解蔽的一种方式,具有交流的作用。在言 谈中,道出的陈述这一现成的东西和所谈的存在者这一现成的东西存在一种关系,即一 致关系。正因为被揭示状态与某种现成东西相联系,真理就成为现成东西(知与物)之间 的一种现成关系。把现成性同一般的存在的意义等同起来,也就遮盖了真理的源始现象 。这样,符合论的真理观的主要之点“陈述是真理的处所”,就应该倒为“最源始的真 理是陈述的处所。”陈述是在世的一种方式,它奠基于此在的揭示活动或展开活动,陈 述可能是揭示着的,也可能是遮蔽着的,最源始的真理就是这种可能性的存在条件。
许多人批评海德格尔早期真理观中的主观主义色彩,因为他突出了此在的地位与作用 ,这不无道理。海德格尔本人后来也认识到,从此在出发追问存在的意义和真理确实遇 到了困难,从而在后期直接从存在入手,探求存在的意义和真理。
但是,在追问存在的真理的过程中,海德格尔反对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分立,主张人和 世界的和谐统一,指出人类生存中的重大问题,为人类重新审视自身,正确认识人和自 然万物的关系指示了一个新的方向。
收稿日期:2003-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