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区带动型城乡一体化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与思考论文_封涛

功能区带动型城乡一体化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与思考论文_封涛

烟台市行政管理科学研究所 烟台市 264003

摘要: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但城镇化不能搞“一刀切”、“一阵风”,要根据各地自身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烟台市立足自身区位优势和产业发展现状,对功能区带动型城乡一体化城镇化发展道路进行了大胆实践和探索。

关键词:城镇化;功能区带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和主要抓手,中央高度重视,相继作出专题部署。近年来,烟台市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城镇化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目前,全市城镇化率达到57.85%,城镇建成区面积和人口分别达到716平方公里和390万人,以5%的土地聚集了56%的人口、创造了80%的生产总值。但是,烟台市城镇化工作与工业化水平相比,与烟台在山东省的总体地位相比,与先进城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

一、城镇化发展道路的国际经验

从国际看,城镇化模式主要有以巴黎、巴塞罗那为代表的“欧洲文化型”,以纽约、东京为代表的“资源集约型”,以洛杉矶、盐湖城为代表的“美国中西部散落型”,以墨西哥城、里约热内卢为代表的“拉美畸型”等四种类型。前三种类型较好地发挥了大城市的主导和辐射功能,城乡之间发展比较协调;而“拉美畸型”由于没有处理好城市与农村发展之间的关系,落入了“拉美陷阱”。从国内看,主要有以大城市带大郊区的成都模式、以宅基地换房集中居住的天津模式、以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的广东模式、以乡镇政府为主组织资源的苏南模式、以个体私营企业为主体的温州模式等,其共性为:工业向产业园区集中,农地向集约经营集中,村民向新型社区集中和土地有偿转让使用。国内外城镇化发展经验说明,一方面城镇化发展路径不一而足,没有统一模式可供复制,必须立足实际,结合优势,突出特色;另一方面城镇化不是单纯的“造城运动”和土地的规模扩张,必须统筹城市和农村发展,在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同时,避免在城市内部形成新的二元结构。

二、烟台城镇化发展应当把握的着力点

结合国内外经验和本地实际,烟台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坚持以人为核心,以产业为支撑,以服务为保障,以政策为突破。一是更加注重产业支撑。在部分拉美国家和东南亚国家,现代化进程出现反复甚至停滞,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城镇化过程中产业发展没能跟进,就业创业问题解决不好,出现了城市贫民窟等社会问题。因此,烟台要充分发挥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优势,把城镇化与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就业创业紧密结合起来。二是更加注重集中集约利用土地。烟台地形为低山丘陵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近年来城市扩张速度明显快于人口集中速度,这就要求集约利用和高效配置土地资源,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式。三是更加注重烟台特色。因地制宜、因势利导,使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特色、文化特色、景观特色有机结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特别是烟台园区数量众多,建设面积达1500平方公里,已吸纳就业125万人,是全市发展最快、活力最足、质量最好的板块。基于以上考虑,以功能区发展带动城镇化,既能以产业聚集带动人口聚集和土地集中集约利用,又能体现特色、放大优势,是符合烟台实际的可行选择。

三、功能区带动型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的实践探索

所谓功能区带动型,即抓住烟台面临“蓝”“黄”“高”三大战略叠加实施的历史机遇,发挥拥有众多国家级、省级园区的独特优势,重点发展各类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工业产业园区、现代服务业聚集区、旅游度假区、生态文明示范区以及市、县、镇行政中心区和农村社区等功能区,促进产业、要素、人口聚集,带动全市城镇化高效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所谓城乡一体化,即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一体化、产业发展一体化、要素配置一体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一体化,全方位提高城镇化质量。

(一)集中开发“一极领先、多极崛起”板块。“一极”,就是东部海洋经济新区,涉及面积600平方公里、人口75万人,打造环境秀美、科教发达、设施配套、服务便捷、宜居宜业、具有浓郁现代气息的幸福新城。“多极”,一是以莱州湾为中心,涉及陆地面积50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900平方公里、人口41.7万人,建设高效生态经济高地,打造西部增长极。二是以丁字湾为中心,涉及莱阳面积92.2平方公里、海阳面积242平方公里,建设莱阳南海新区和海阳亚沙文化旅游产业聚集区,打造南部增长极。三是以龙口湾为中心,涉及海域岸线长约38公里,建设龙口及招远集中集约用海项目和蓬莱西海岸文化新区,打造北部增长极。四是高标准打造长岛休闲度假岛,涉及岛陆面积5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700平方公里、人口4.5万人,打造彰显蓝色魅力的休闲度假胜地。

(二)大力扶持发展各类园区。把各类园区作为城镇化重点开发区域,依托城镇、反哺镇村,促进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1984年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之初还是一片荒滩,仅有几万人。经过30年的发展,目前开发区以全市1/60的土地,创造了1/6的GDP、1/5的产值与税收、1/4的工业增加值和2/3的进出口总额,总人口达到40万人,城镇化率达到93%以上,成为名符其实的城市新区。依托园区,烟台打造了机械制造、现代化工等5个产值过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培育了288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其中,通用东岳聚集汽车零部件企业200余家,吸纳就业15万人。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就业创业、促进了人口集聚,有力推动了城镇化进程。

(三)改造提升市、县、镇行政中心区和农村社区。把市、县、镇行政中心区和农村社区作为城镇化优化开发区域,使大中小城市各司其职、相互依存、协调发展。抓中心城市强龙头。按照“东拓、西联、南进、北展、中优”的战略布局,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加快提升辐射力、聚集力和带动力。抓县域城市强支撑。按照“特色鲜明、活力充足、精致优美、宜居宜业”的目标,推动县域城市加快崛起,依托区位交通、自然资源、文化传统等基础条件,加快提升县域城市整体实力。抓小城镇强节点。按照“培育重点镇、合并弱小镇、提升中间镇”的思路,把小城镇打造成县域经济发展次中心。未来一个时期,应加快建设一批产业大镇、经济强镇、区域重镇和物流商贸、文化旅游特色名镇,力争到2020年,有15个镇驻地人口达到3万人以上,5个镇驻地人口达到5万人以上。

论文作者:封涛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

标签:;  ;  ;  ;  ;  ;  ;  ;  

功能区带动型城乡一体化城镇化发展道路研究与思考论文_封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