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真情切 饶有别致——评《中国伦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别致论文,中国论文,伦理论文,真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现在又成了热门话题。许多海内外学者把目光转向东方,重估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尤其是中国的传统伦理文化,更成为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这些年来,国内已出版、发表了不少这方面的专著、论文。令人遗憾的是,研究者们把精力都放到古代政治家、哲学家的伦理思想、理论体系上,而对普通大众日常的道德行为关注甚少。也可以说是“两多两少”,即对“治人者”研究多,对“治于人者”研究少;对思想、观点等显文化层面研究多,对伦理生活、风俗习惯等隐文化层面研究少。
权佳果的《中国伦理》一书出版,正好能弥补一点这种缺憾。
权佳果是个奇人。他既非书香门第,早承家传,也非科班出身,名师指点。他起初只是一个小学毕业的农家子弟,地地道道的庄稼汉,仅凭自己的颖悟与执著,刻苦自学,闯进了幽深的哲学殿堂。他心甘情愿作一名真理的探索者和殉道者,为此,饱受牢狱之难和贫寒孤独之苦,“虽九死而犹未悔”。别人用学问、著作为自己编织花环,他却默默用心血浇灌真理的苗圃。不管政治高压还是金钱狂潮的冲击,都改变不了他关心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情怀。除了读书、思考、写作,似乎再没有别的乐趣。每次学术会议上,他那显得土气的着装和不随大流的举止言谈,常给人留下不合时宜的印象。但他不为流俗所动,处之泰然,安享自己的那一份寂寞。像他这样淡泊名利、苦心孤诣探求真理者,在当今商品社会可谓寥若晨星。
《中国伦理》是本奇书。作者没有走伦理学界盛行的抽象思辩、理论推演的路子,而是采用尊重伦理生活事实的描述与归纳方法,力图从大众的道德实践中探求伦理生活的一般原则。他认为,从人世伦理生活的事实中,能发现合理的伦理原则的现实可能性。“脱离开人生的伦理事实,单凭理想或某种先定的理论基础作根据,造出的很可能只是伦理幻想,甚或是伦理恶作剧。”(见该书第4页,下同)作者在这本书里所探究的中国伦理,是一直保留在人们心理深层与生活深层的中国传统伦理。在选择研究资料方面,本着以民众伦理生活事实为主,兼及民众的伦理观念的原则,也少量涉及思想家的议论与治世者的宣教。作者认为民谣民谚、俗语格言、民间故事、民间戏曲、古代话本等,都比较能表现民众的思想。
搞伦理学研究的人,习惯以古今中外思想家、哲学家的学说、著作、理论体系作为研究对象。但稍有头脑的人都清楚,先哲创造出的伦理学说与理想道德,与普通人的伦理生活有很大距离,统治者提倡的道德原则对民众行为的影响和制约也是极为有限的。为什么我们不去考察一下普通老百姓的伦理生活事实,看看他们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关系时实际遵循的原则,想想他们这样做的道理何在?作者就是顺着这条思路开拓自己的研究领域。他感慨马克思主义力倡普通劳动群众的主人翁地位,“不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这么多年,普通民众仍难于充作学者们研究之对象,良可叹矣。”(第8页)
通观《中国伦理》一书,给我印象深的有三个特点:
第一,所说之理,真实平易。
道德理想主义者研究的是英雄和出类拔萃的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专研究病态的人,这两类人都不多。占人类大多数的是平常百姓,他们日常生活中做的是平常事,说的是平常话,循的是平常理。既无惊人的英雄之举,亦无变态的怪异之行。此书作者仅仅抓住以农民为主的中国民众的日常伦理生活,细致地勾画出他们为人处世的态度和原则,分析其中体现出的伦理观念。虽然没有什么眩目的新名词概念,没有对名人观点的大量引用,但那些看来非常朴素、平易的道理,由于隐含于人们熟视无睹的日常生活中,一旦揭示出来,就有着征服读者的巨大力量,这力量不是来自逻辑的演绎,而是来自生活事实的证明。“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青。”千百年来中国民众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并长期奉行的伦理原则,经作者的归纳分析,明明白白地呈现于读者面前,一点不神秘,一点不艰深。可这些原则却深深植根于人类的生存需要和人生哲学之中,不会因现代或后现代社会的到来而完全消失。作者认为,“现代伦理与古代伦理的差异之处仍小于相同之处,古与今本质上仍是相通的,甚至一致的。”(第6页)
第二,字里行间,充满感情。
学者著书,为表示客观与科学,往往使自己的理论显出严肃、冰冷的样子。其实,理论并非无情物,学者亦非无情人。人为地抑制主观感情色彩,未见得能增加理论的价值。权佳果公开声明自己对农民、对普通民众情有独钟。他说:“我本人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小学毕业即当农民,至今生活在一个农民家庭,虽今本人职业不属农民,个人身份实属农民,故对这群‘贱民’颇多感情。”这种感情不是上层人对下层的怜悯,不是圣哲对民众的同情,而是生存于下层所得到的体悟。他觉得,“上层人中缺乏同情心的,不知下层有什么苦;有同情心的,怜悯下层甚至存心拯救他们的,却常不知下层还有许多的乐。物质相对的匮乏决不至限制了快乐的产生,决不能扼制他们生活的热情,更不能减损他们放射着睿智之光的人生智慧!”(第9页)作者笔下,处处流露出对下层人的人生情趣、人生欢乐、人生哲理、人生智慧的钦慕之情。这就增加了这本伦理学著作的感染力。
第三,语言生动活泼。
从老子、庄子以来,用形象生动的诗化语言表述自己的思想、理论,是古代学者的重要传统之一。现代学者多步康德、黑格尔后尘,把抽象、晦涩的语言当作哲学著作的唯一表述方式,结果失去了一种中国的重要传统,也失去了个性。《庄子》一书用了那么多的俗语、寓言故事,极富表现力。权佳果在这部书中,引了许多来自民间的歌谣、故事、谚语,既充分有力地表述了民众的伦理观念,又增加了理论观点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比如在《人生艺术(续)》第一章第四节中引用的民间故事《行者桥》,就说明很深的道德哲理。再如谈到夫妻关系在民众心目中的位置时,所引用的民谣“玉米面,打搅团,爱儿不如爱老汉;儿大跟着媳妇转,老汉是咱好靠山”,风趣生动,很有意味。另外,作者不是以先知先觉、高高在上的姿态来教训人,而是完全以平等的、家人或朋友促膝交谈的态度,讨论人生的大道理,所以语言朴实而亲切。以平常语,说平常事、平常理,不故作惊人之论来哗众沽名,这是作者做人和为文的特点。
权佳果的这本书以描述事实为主,以通俗平易见长。但描述事实不等于没有自己的观点;通俗平易,也不等于缺乏思想深度。作者对伦理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都作了深入的思考,在伦理生活事实的叙述中渗透了自己的观点。文中常常夹叙夹议,在分析中体现出道德价值标准。比如把伦理学理解为“人生实践之学”或“人生之道”,就是带有根本性的一家之言。而书末所附的《幸福与尊严论纲》,对伦理学理论工作者说来,显然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新颖的体系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