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生产模式转型分析_中国电影论文

中国电影制片格局的转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片论文,中国电影论文,格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2002年中国电影开始产业化进程至今,已有十年的时间。十年来,中国电影制片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除原有的制片机构外,数百家公司怀着美好的憧憬进入这个市场,有的成就梦想,有的黯然退场。但总体来看,电影产量已从每年不足一百部增长到超过五百部,多类型、多品种、多样化的产品格局已经形成;制片格局已从国有为主导转变为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电影生产企业共同发展,这些都昭示着中国电影市场渐趋成熟。本文将以中国电影制片机构近十年的变化为切入点,试图厘清中国电影制片格局的特点以及电影体制改革的成效。

数据分析

在政策助推下,十年来我国电影创作生产一直保持上升态势。2011年,全国生产故事片558部,较2002年的92部①增加了466部(见图1)。电影产量约为世界电影总产量的十分之一,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印度、美国。

图1.2002—2011年国产故事片生产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数据整理)

十年来,中国电影制片领域的变化不仅仅是数量上的飞跃,更是制片格局上的成功转型。现以2002、2011两年制作的故事片为分析样本,以第一出品单位②为统计标准,将电影制片方分为国有大型电影企业、国有中小型电影企业、大型民营电影企业、中小型民营电影企业、合拍片以及非专业制片机构等六种类型进行统计(结果见表1)。

从表1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昔日国有电影制片厂压倒性地占据电影制片主体地位的情况已有所改变。④从电影产量来看,国有电影企业在十年中尽管出品影片有所增加,从2002年的71部增加到2011年的113部,但其在制片总体格局中的地位下降明显,已从2002年的77%下降到2011年的21%左右。特别是“中影”、“上影”、“长影”等为代表的大型企业下降幅度还要大一些,已从2002年的46.74%下降到2011年的7.71%。

民营电影企业在十年中崛起非常快⑤。2002年,民营电影企业仅出品5部,占全年产量不到5%,而2011年,其出品量已经达到376部,约占全年总产量的三分之二。

合拍片总量增长,但在全年总产量的份额有所下降。十年间,合拍片从15部增长到34部,增幅不大,由于近年来电影总产量迅速增加,导致合拍片所占份额从2002年的16%下降到2011年的6%。

非传统电影生产机构积极投身到电影创作生产中⑥。出于对宣传、展示自身形象等需要,越来越多的非传统电影生产机构也制作了很多具有特色的影片。2002年,此类机构只出品了1部影片,而2011年,其生产的影片已达35部之多,占据约6%的年产量。

然而如果我们分析2011年已上映的影片及票房情况,又有一些新发现。从表2可以看出,民营大型电影企业出品的影片基本上都能进入院线放映,而且可能取得较好的票房成绩。以2011年为例,民营大型电影企业有七部影片的票房超过亿元。合拍片进入院线的比例也比较高,票房表现也较好。而民营中小型电影企业出品的影片进入院线放映的比例最低,只有13.84%(见表2)。

数据是枯燥的,但我们或许可以从枯燥的数据后面看到中国电影制片格局转型的急促步伐。

国有制片机构:转企改制,逐渐做强

为适应经济体制的转型,早在2002年电影产业化进程开始之前,“中影”、“上影”等国有大型电影制片机构就开始了转企改制的步伐。此后,一批国有中小型电影制片机构也先后转企改制,通过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来做强主业,减轻负担,使创收渠道多元化。全国38家国有电影制片机构中,只有八一电影制片厂、天山电影制片厂、中国农业影视制作中心经批准没有转为企业。从2011年制片量来看,不少国有电影制片机构通过转企改制,确实焕发了新的活力,影片产量明显增加(见表3)。对比2002年,各电影机构的排名有一些变化。

从表3可以看出,“长影”、“中影”、“上影”等国有大型电影企业继续在产量方面保持优势地位。其中长影集团的产量超过“中影”,主要得益于该集团近年来专攻农村题材电影创作。2002年,长影仅出品电影5部,十年后增长到18部。2008年7月该集团成立了长影(中国)农村题材电影创作基地,总额为一亿元的长影农村题材电影发展基金也正式启动。在2011年长影出品的18部影片当中,大部分是农村题材影片。

中影集团一直在电影制片领域保持足够的影响力,但其产量从2002年的24部下降到十年后的17部。2002年国产片票房前十的影片中,《和你在一起》、《首席执行官》、《嘎达梅林》等三部都是中影集团作为第一出品方制作的。不过当时影片的票房情况普遍不如意,《和你在一起》的票房为1400万元,《首席执行官》为230万元,《嘎达梅林》只有70万元,⑧三部影片的票房总和不到两千万元。2011年中影集团全年投产影片34部,投放市场发行影片18部,票房合计15.2亿元,其中作为第一出品方的《建党伟业》获得票房4.2亿元。⑨该片延续了《建国大业》的全明星大营销模式,以九千万元左右的投入获得超过四亿元的票房成绩,应该说是功德圆满。但《建党伟业》是2011年关注度最高的国产电影之一,票房基本和《建国大业》持平,如此的票房表现可以说没有达到业界的预期。从表格中我们也看到,除了拍摄制作《建党伟业》、《少年邓恩铭》等表现主流价值的影片之外,“中影”也积极投身于《亲家过年》、《我愿意》、《不再让你孤单》、《硬汉2》、《春娇与志明》等中小成本电影的拍摄。这类影片一方面是现实生活的类型化表达,另一方面具有一定的艺术追求和人文关怀,体现出“中影”在制片方面多样化的追求。

上影集团在电影制片方面的地位有所下降。2002年,“上影”在国有制片单位中,产量排第二,十年后,“上影”作为第一出品单位的影片只有《杨门女将》、《关云长》、《Hello,树先生》、《先驱者》和《雪花秘扇》等5部,名列国有制片单位的第六位。而企业效益连续多年名列全国影视企业前列。按照新准则口径统计,2011年“上影”主营业务收入20.09亿元,比2010年增加2.24亿元,同比增长12.14%。利润总额2.16亿元,比2010年增加3019万元,同比增长16.22%。由此可见制片业务在“上影”的重视程度并不高。

从表3还可以看出,河南影视集团公司、潇湘电影集团等一批中小型的国有电影制片机构进步明显。2006年,河南电影制片厂完成转企改制,组建河南影视制作集团公司并正式挂牌运营。集团成立六年来,共拍摄制作电影上百部,电视剧二十多部。将2002、2011年河南影视集团作为第一出品方所制作影片的年产量与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相比较可以看出,作为一个地方上的中小型国有电影制片厂,河南影视集团在电影产量上毫不逊色(见表4)。

不仅在数量方面,转企改制后,河南影视集团在电影艺术方面同样取得了很多成绩。河南影视集团吸取地方传统戏曲豫剧的艺术养分,2009年其制作的电影戏曲艺术片《程婴救孤》获第13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优秀戏曲片奖殊荣。河南影视集团公司还积极响应国家制作农村题材、少儿题材电影的号召,其2009年制作的电影《少林四小龙》获第六届圣地亚哥国际儿童电影节鼓励奖,电影《乡村环保事件》入围第十届加拿大多伦多环保电影节⑩。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河南影视集团公司2011年生产的15部电影中进入电影院线的仅有三部。同样的情况在其他国有中小型电影企业中也很常见。以2011年为例(见表2),国有中小型电影厂共生产电影70部,进入院线的仅有18部,只占总量的25.71%。也就是说,有52部电影在制作完成后未能进入院线,部分影片甚至没能与观众见面就被放入仓库搁置。这种“拍一部赔一部”的创作,不仅不能给电影厂带来收益,还造成了资源的占用与浪费。这是今后深入改革的过程中,国有中小型电影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民营制片机构:从无到有、从弱到强

民营电影制片机构在中国电影产业结构中的变化可谓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对电影制片准入政策的放宽。

2002年以前,民营电影企业只能作为合作方之一或者以买厂标的方式制作发行电影,无法独挑大梁。但是随着政策的放开和电影产业化进程的加速,到2010年已有328部电影的第一出品方是民营电影公司,2011年这一数字更是升至376部。而从制片数量来看,民营企业制片量普遍不多(见表5)。

从2011年民营电影企业出品电影的排名来看,位列第一的是安徽诚明创意文化投资公司。该公司在此之前基本上不为人知,却在2011年推出了10部反映当年红色苏区斗争生活的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从传播渠道来看,这些影片进入了农村电影数字节目订购平台,而未能进入城市主流院线与观众见面。结合表2的数据可以发现,2011年中小型民营电影企业共生产电影354部,占全年制片量的63.44%,但是进入城市院线的仅有49部,只占354部的13.84%。在这种“只见拍片,不见作品”的现象背后,是中国电影市场上中小型民营企业经营较差,新公司不断涌现又迅速消失的现状;是电影产业这几年迅猛发展的势头之下,资金不断涌入却盲目投资的结果。这些都是中小型民营电影企业今后必须理性面对的问题。

从表5还可以看到,“博纳”和“华谊兄弟”2011年主导出品的影片都只有三部,与其作为民营大型电影企业的身份不太相称。从博纳影业集团来看,该公司2011年主导出品的《龙门飞甲》和《大魔术师》取得不错的市场业绩,在国产影片中名列前茅。而2011年对于华谊兄弟影业公司来说,是一个制片小年,相较于2010年《唐山大地震》和《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所取得的业绩,这一年的制片业务要黯淡许多。

但总体来看,近十年大型民营电影机构的公司实力和对电影市场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从弱到强。大型民营电影公司的电影年产量从2002年的4部变为2011年的22部,这其中票房过亿元的影片就达7部之多(见表2,不包含合拍片)。这是近十年中国电影产业改革最为鲜明的变化之一,是当今繁荣的电影市场和开放的国家政策给予了民营电影公司发展的土壤,并且通过他们不懈的努力,让中国电影制片格局更加科学,电影作品更加丰富。

合拍片:产量渐增、主导市场

中国每年对外输出的影片中,90%以上的票房来源于合拍片。依托于内地广阔的市场、借助世界资金和商业化运作经验,充分发挥各方人才和智慧的合拍片创作,已逐渐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中流砥柱,它们不但有效地应对了好莱坞大片的强势冲击,而且逐步向着世界主流电影市场迈进。(11)

合拍片主要有合拍、协拍和委托拍摄三种形式。据统计,从1979年中国电影合作制片公司成立至今,全国共生产合拍片860部。其中,2002年至2011年的十年间合拍片产量为391部,平均每年39部。(12)而在2002年时合拍片15部,2011年增加到34部。这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合拍片涉及的国家,获得的票房都有突飞猛进的增长。在合作伙伴方面,包括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波兰、澳大利亚、加拿大、萨摩亚、朝鲜等十个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其中内地和香港的合拍片已成为中国电影制作的常见合作方式。以2010年为例,内地香港合拍片占合拍片总数的47.6%。(13)

合拍片的总体数量虽然不算多,但其对国内票房的贡献比较大。以2010年为例,这一年票房排名前十的影片中,除《赵氏孤儿》外,其余均为合拍片(见表6)。2009年的情况也是这样,票房前十位的国产影片中,只有一部不是合拍片。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合拍片的日渐成熟与壮大,这一现象与这种制片方式本身的优点密不可分。合拍片的主要优势有:1.可缓解作为外片所受的限制和附加税收,甚至可以享受合作国家的电影扶持政策;2.政策主导下的官方交流论坛建设及民间自发往来的繁盛,搭建了合拍片的平台;(15)3.电影技术和观念的交流与学习,资金与人员的取长补短,开拓市场的同时风险共担。

如今,拥有多项优势的合拍片已成为电影制作的大趋势,是投资者心中票房的保证,是中国电影产业转型的强有力的支持者,是推广中国文化的“最好渠道”。(16)展望合拍片的前景,如果增加与美国合拍影片的数量,那么合拍片在国产影片中的票房贡献比例无疑还会提高。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4月16日,中国DMG娱乐传媒集团与美国华特迪士尼公司在京宣布结成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宣布将合作拍摄电影《钢铁侠3》。这次合作拉开了中美两国电影业进一步深度合作的序幕,(17)是中国和好莱坞第一次合作超十亿美元级别的系列电影。中影集团董事长韩三平说,中美电影的深度合作对全球电影格局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拥有中国血统的《钢铁侠3》将会把中国特色元素传播到国际电影市场中去,中国文化也将会更好地向全世界传播,这是对习副主席访美和文化强国发展战略的最好体现。(18)

非传统电影生产机构:产量增加、影响扩大

有关中国电影制片格局的变化,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2002年,非传统电影生产机构制作的电影仅有一部——《少年英雄》(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出品)。(19)到了2010年,共有25部电影由非专业制片机构制作发行。(20)2011年此数字升至35部,占当年电影总产量的6.27%(见表1)。作为非传统电影生产机构——一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附属机构(如党委宣传部、电视台等)、电影院线公司、人民团体(如中国电影家协会等)、大专院校、歌舞剧团等,其生产的电影所占市场份额小,上院线的作品也不是太多。以2011年为例,此类型制片机构生产的35部电影作品中,进入城市院线的仅有8部(见表2),但因其充分体现地方及行业特色,同样拥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其中,广东省电影公司出品的《蔡李佛拳》、九州同映院线出品的《黄河女人》、国防电视宣传中心出品的《绝对底线》、中国电影家协会出品的《第一大总统》等电影作品不仅走上院线,还在广大观众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非传统电影生产机构在我国电影制片格局中所占的比重虽小,但其近些年的变化与进步,同样是研究时不可忽视的课题。

从本文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无论是从制片规模、制片数量、作品质量,还是产业链的完整性方面,近十年我国的国有企业都在新的市场经营模式的摸索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大型民营电影企业渐渐自成气候,既出现了拥有较完整产业链的实力公司,也有在产业链某一环节特色专攻的优秀企业。而合拍片领域,此种合作方式更是成为电影叫好叫座的保证。放眼整个中国电影行业、呈几何增长的电影票房、影视剧版权首播价格、银幕数量、观影人数……这些数据都显示出中国电影市场发展趋势看好。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中国电影制片体制改革取得成果的同时,隐患依然存在,改革仍要继续。只有大型企业继续深入改革、不断完善产业链,中小企业继续探索,寻找特色经营之路,中国电影市场才能持续稳定的发展下去,中国电影制片格局的转型之路才能走得更加稳健。

注释:

①在很多资料中,2002年电影产量为100部。但是根据《中国电影年鉴2003》,100部故事片中,《王忠诚》、《刘二旦回乡》等8部作品为电视电影,故本文中将2002年电影年产量定为92部加以分析。

②不少影片是由一个制片单位单独出品的,为论述方便,本文按照第一出品单位来统计。

③根据《中国电影年鉴2003》和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报告》相关内容整理。

④通常将“中影”,“上影”、“长影”等称为国有大型电影制片企业,其余为中小型企业。

⑤本文试从公司规模、社会及业界影响力、作品数量与影响力为标准,将民营电影企业分为大型民营电影企业,中小型民营电影企业两类。大型民营电影企业包括:拥有较完整产业链的民营龙头电影企业(如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博纳影业集团、星美传媒集团等),有较长经营历史、长期以来制作出具有社会影响力的电影作品的民营电影企业(如北京新画面影业公司等),拥有电视剧行业或其他传媒行业产业支持的民营电影企业(如北京海润影业有限公司、北京光线影业上海天娱传媒有限公司等),企业成立时间不长但是接连制作出票房过亿或极具社会影响力的电影作品的民营电影企业(如北京小马奔腾电影公司、完美世界(北京)影视文化有限公司等),以及以大型影视基地为依托发展的民营电影企业(如浙江横店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等)。除此以外皆归为中小型民营电影企业。

⑥“非传统电影生产机构”是指一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及其附属机构(如党委宣传部、电视台等)、电影院线公司、人民团体(如中国电影家协会等)、大专院校,歌舞剧团等。为了统计的准确性,特此分出此种类型的制片方。

⑦此次统计中,以上院线电影片目资料来自《2011中国电影市场报告》附录2“2011年影片片目”(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编,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票房数据统计时间为2011年1月起,截止到2012年5月。

⑧数据来源于《中国电影年鉴2003》,中国电影年鉴社2003年版。

⑨数据来源于中影集团发布的《2011年中影股份公司业务发展状况》。

⑩河南影视集团公司电影作品获奖情况等资料均来源于河南影视集团官网及2009年年报。

(11)(16)张恂《中外合拍电影:推广中国文化的最好通道》,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2月27日。

(12)李慧兴《合拍2011,实现技术升级,推动文化走出去》,《中国电影报》,2012年1月6日,第9版。

(13)(15)(20)数据来源:《2011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电影家协会产业研究中心编,中国电影出版社出2011版。

(14)数据来源: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

(17)消息来源于新华网2012年4月16日新闻《DMG牵手迪士尼合拍〈钢铁侠3〉》。

(18)今年2月,中国国家副主席习近平访美,中美两国就电影工业交流与电影文化发展达成协议,该协议有“增加美国电影引进量、扩大美方票房分账比例、增强中美电影民间合作”等三项内容。消息来源于新华网2012年4月16日新闻《DMG牵手迪士尼合拍〈钢铁侠3〉》。

(19)来源于《中国电影年鉴》2003年。

标签:;  ;  ;  

中国电影生产模式转型分析_中国电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