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园拾荒人员生存现状及校园环境整治的探析-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论文

大学校园拾荒人员生存现状及校园环境整治的探析-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论文

大学校园拾荒人员生存现状及校园环境整治的探析*
——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

严富成 张 彤 王子玮 马天娥 周兰婷

甘肃农业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 近年来,拾荒者这特殊一群体迅速壮大,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现阶段我国对拾荒者研究较多,但对校园内的拾荒者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我们调研小组通过对甘肃农业大学拾荒者群体生存现状的调查,了解和发现校园拾荒者的生存现状,以及当代大学生对拾荒者的看法和拾荒者对校园环境的影响,从而为学校提供相关资料与数据,推出有关措施,促进对拾荒者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缓解校园矛盾,为建设和谐美丽校园提供助力。

关键词: 大学校园;拾荒者;生存现状;校园环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人口的迅速增加,拾荒者这一特殊群体数量不断扩大。而在大学校园中常住人口多,而且学生的消费水平也较高,所以成为了许多拾荒者首选之地,他们经常出现在学校宿舍的垃圾箱附近,以捡垃圾为生。拾荒者是以捡拾废弃物或废旧物资为生的人员,是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逐步被边缘化的典型群体。这种边缘人与“社会人”生活背景的差异,主要是源于相关社会管理的缺失。拾荒者的生存现状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对社会各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果社会不以公正的视角以及相关制度的保障以及约束,就极易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客观地、辩证地对待他们。

一、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拾荒者”社会管理问题研究》将“拾荒者”的定义为:俗称的捡垃圾、拾破烂的,靠自己在路上捡来的可回收物维持生计。拾荒者在一定程度上使城市回收再利用事业得以开展并运作。

同理而言,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校园拾荒者也具有以上特征,只是他们将活动的区域限定为大学校园内。课题小组将通过对甘肃农业大学拾荒群体生存现状的调查,了解和发现拾荒者在日常生活和拾荒工作中遇到的有关问题,探索甘肃农业大学校园拾荒者生存现状,为相关部门制定新的政策法规,提供相关资料和数据,便于可以将拾荒者更好地管理安置,为建设和谐美丽的校园提供助力。由于垃圾桶里的垃圾没有进行很好地分类处理,学生也没有这种分类的意识,所以在拾荒者翻找有用垃圾的同时,就造成了垃圾箱附近十分脏乱,影响校园环境与大学校园形象。所以期望可以通过本次调查研究,为校园垃圾分类、美化校园环境、建设美好和谐大学校园提供部分参考意见。

[16]赵楠,宋燕.媒体外交与国家形象构建——传播手段视角下的新媒体外交[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优化课程体系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培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创新型专业人才,课程体系应该以专业课程为基础,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就业和继续深造为导向。因此,通过社会调研职位需求,咨询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专家,紧跟专业发展趋势,结合学校本专业的特色,从校内与校外两个方面对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深度优化。

我们以甘肃农业大学校园拾荒人员的生存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非随机选取研究人员,进行观察和无结构访问,从而深入了解校园拾荒人员的具体情况。通过结构访问法中的当面访谈法,采访甘肃农业大学内校园拾荒人员,了解他们的生存环境,工作内容,具体收入,了解甘肃农业大学校园拾荒人员的生存现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校园的大学生群体对拾荒人员的看法与态度;分析影响,提出建议,构建美好和谐校园环境。

二、甘肃农业大学拾荒人员生存现状

在极富中国文化特色的十二生肖中,狗是忠诚与温厚的化身。相较于功名利禄,狗为人们带来的欢乐与友谊更加弥足珍贵,它的形象中寄寓着信任与忠诚,以及无比强烈的道德感与伦理观。享誉全球的珐琅工艺大师Anita Porchet充分发挥创造力,在独具个人风格的演绎中鲜明展现这一生肖的文化精神内涵。借助巧夺天工的掐丝珐琅技法,她将这种动物描绘为神采奕奕的忠实伴侣,以明暗浓淡层次分明的灰白色调创造出丰富细腻、纤毫毕现的精致观感。

拾荒人员将校园的可回收垃圾及时回收,为校园垃圾回收提供了免费的劳动力,有利于校园环境的清洁工作。

(一)积极影响

构成: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拾荒者主要以女性为主,其中主要是在40-70岁年龄段中,男性只有少数几个,年龄是在50岁左右。她们大多是失业者,因为年龄较大,大多岗位都不招聘她们。同时,她们的家庭收入微薄,为了分担儿女的经济压力,她们只能选择在居住地附近进行拾荒。她们几乎都是外来人员,随着儿女来到城市,替儿女们看护孙子,之前大多都是农民,所以她们没有收入来源,只能进行拾荒来贴补家用。

鸟形象在良渚文化中是各式各样的,有比较怪异的,也有比较亲和的,有比较写实的,也有比较抽象的,有整体性的,有局部性的。一方面体现出良渚人丰富的想象力,另一方面也见出鸟在人们生活中的普适性。这些不同造型的鸟的艺术品充分说明鸟在良渚人生活中的地位。我们还注意到,良渚文化中的各种艺术性雕刻,对于尖喙性造型有着特殊的爱好。反山12号墓中的神人兽面纹的顶部就有一个尖喙,构成尖喙的两条线平向展开,就像鸟的两翼,使得整个造型体现出飞鸟的意味。

三、拾荒人员总体现状

校园拾荒人员的主要工作任务及情况:有超过一半的人主要是通过翻找垃圾桶来获取有价值的物品,接近40%的以捡拾垃圾为主,还有10%以露宿和游走的方式维持生计,无论是以上那种方式,都表明了他们没有固定的工作方式与地点。

医院文化建设是一家医院的软实力[9],我院坚持“以人为本”的组织文化,以科学管理为基础,使各类各级人才在临床、教学、科研上平衡发展;在制度上构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成立人力资源部、医务部和后勤保障部,赋予医疗人才参与决策的权力,使得核心人才的价值观与组织战略相一致[10]。

根据拾荒人员的工作年龄、工作分布地点及学生对这一群体的态度,从拾荒人员和学生两个调查对象中,通过调查采访的方式,了解这一群体在校园内存在的现状,进一步分析拾荒人员出现的原因以及带来的影响。

四、拾荒者对校园环境的影响

调研者A:70岁,女性拾荒者。她在学校拾荒的原因是由于年龄较大,许多打杂、扫洗的活动都不聘请她,又没有其他的一技之长,并且她得帮助儿子照顾孙子,所以只能来到校园来拾荒,以贴补家用。每天早上十点就会来到校园各处拾捡垃圾,一直到晚上八点多。同时在周末时由于要照顾孩子,又要拾捡垃圾,所以带着孙子来拾捡垃圾。

以下是我们调查的人员的实际情况:

(二)消极影响

调研者B:年龄54岁,女性,主要的工作是在校园拾荒,同时在学校附近的一家旅馆当清洁工,每天四点多到旅馆进行清洁工作,下午和晚上在学校中拾捡垃圾,居住在学校附近的村庄。因为常年拾捡垃圾,接触到许多污染物所以身体不是很好。同时对于社会态度方面,调研者B认为社会上普遍对他们这些拾荒人员的成见较大,但在学校中学生对他们的态度还比较好,经常会将喝完的水瓶积攒起来并拿给他们。所以在学校拾荒一是因为学生众多,每天产生的可回收垃圾较多,二是学生们对他们的态度较好,三是场所固定离居住的地方较近,便利性大。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他们没有固定的回收地点以及工作方式。

不利于学校的管理,由于拾荒人员没有资历背景都不清楚,居住地不固定,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从学生群体到拾荒者,普遍存在环保意识的淡薄。学生没有垃圾分类意识,并且宿舍楼下并未设置分类垃圾桶,对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是全部堆积,集中投入到垃圾桶,给拾荒人员的回收造成了一定难度,既不利于有效的回收,同时拾荒者在翻捡废品的时候,将大量的垃圾又翻捡抖落出来,造成了环境的二次污染。

五、对校园拾荒人员的关注及校园环境整治的建议

(一)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对校园环境的薄弱区进行及时的整治和规划,对部分陈旧老化的垃圾桶及时更换;合理利用闲置的资源。

(二)加强拾荒人员的管理,以学校的名义给予拾荒人员聘任制,对校园拾荒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加强业务训练,每月补贴一定的工资,让他们成为学校垃圾回收做出贡献,要求他们在拾捡完垃圾之后,打扫干净所回收地区的卫生。

(三)加强对校园环境的制度化管理,提高垃圾分类处理的效率。对垃圾桶安置点进行规划,根据宿舍楼容纳人数的多少安放垃圾桶数量,并设置分类垃圾桶,以便于拾荒者及时收集、变卖废品,并对拾荒者加强督促引导,以减少对校园环境的影响。

六、结语

通过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的研究发现,拾荒人员与校园环境整治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拾荒者群体存在明显的流动性和分散性,一般以个体为单位,不利于规范化,制度化,组织化的管理,使这一群体成为边缘化的职业形式。校园里的拾荒人员主要通过回收有价值的物品获取利益,维持生计,对校园环境有一定的改善,但由于垃圾大量堆放,分类不到位,无法进行及时高效的垃圾分类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对校园环境造成了二次污染。

[参考文献]

[1]赵泽洪,宋赟,刘琼.重庆拾荒者现象及其对策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2005,11(4).

[2]夏明涛.“拾荒者”社会管理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24).

[3]冯新转.城市拾荒者社会融入状况研究——以“南京地区”为例[D].2013.05.

[4]周云朝.城市“拾荒者”现状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1(12).

[5]蒋亦凡,丰景.拾荒者:这些年被忽视的"垃圾分类专家"[J].科学之友,2018.

[6]孙旭辰,刘福强.校园垃圾回收利用的意义与推进策略[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8.

[7]宋婧,陈锦龙,张净,管超,张天丽,杨晓君.高校校园垃圾回收利用的调查分析[J].新西部(理论版),2015.

中图分类号: C9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379- (2019 )35-0070-02

作者简介: 严富成(1994- ),男,汉族,甘肃庆阳人,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张彤(1997- ),女,汉族,甘肃天水人,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王子玮(1998- ),男,汉族,山西太原人,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马天娥(1996- ),女,汉族,甘肃静宁人,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周兰婷(1998- ),女,汉族,湖南永州人,甘肃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

通讯作者: 徐兵(1983- ),男,汉族,山东济宁人,甘肃农业大学,讲师。

* 甘肃农业大学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甘肃农业大学校园拾荒者生存现状问题的调查分析(项目编号:20181560)。

标签:;  ;  ;  ;  ;  

大学校园拾荒人员生存现状及校园环境整治的探析-以甘肃农业大学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