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玉平1苏秀贞1谭奇纹2
(1潍坊市中医院针灸科,潍坊261041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14)
摘要目的:对比观察无瘢痕灸、无瘢痕灸配合点刺放血、口服西药治疗恢复期Bell氏面瘫,在改善面肌功能、促进面神经恢复的不同疗效。方法:本课题采取随机分组对照的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中、重度恢复期Bell氏面瘫患者分为无瘢痕灸、无瘢痕灸配合点刺放血、西药组。参照Portmann简易评分标准、国际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分级标准盲法评定各组治疗前后面肌运动功能,统计积分。以尼莫地平疗效评分法作为疗效判定标准。结果:无瘢痕灸配合点刺放血治疗恢复期Bell氏面瘫,R1潜伏期缩短、NCV潜伏期缩短、波幅增加(P<0.01)具有显著意义。结论:无瘢痕灸配合点刺放血治疗恢复期Bell氏面瘫,在改善面肌功能、促进面神经恢复方面疗效显著。
关键词:无瘢痕灸;点刺放血;恢复期Bell氏面瘫
【中图分类号】:R745.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临床研究
1.1一般资料
所有观察病例均来源于2013~2015年潍坊市中医药针灸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50例恢复期中、重度Bell氏面瘫患者无瘢痕灸、无瘢痕灸配合点刺放血、西药组。脱落8例,实际完成142例。其中女86例,男56例,年龄最小者16岁,最大者60岁,平均年龄(43±12)岁;病程7~75天,平均45.1天。各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2.治疗方法
2.1取穴
参照GB/T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的定位标准取穴:
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足三里。
2.2针具标准:三棱针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
2.3治疗方法:
2.3.1无瘢痕灸组:把纯艾绒手工制作小的圆椎形艾柱。要求搓捏紧实,能放置平稳,燃烧时火力由弱到强,患者易于接受,且耐燃而不易爆。每次交替选取患侧3~5个腧穴,局部涂少量凡士林,进行直接无瘫痕灸法,当患者感觉有温热感时即易柱再灸,每穴灸5壮。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中间休息3天,再进行下1疗程治疗。共治疗3疗程。
2.3.2无瘢痕灸配合点刺放血组:无瘢痕灸操作同上。交替选取3~5个腧穴,针刺前在点刺穴位的上下用手指向点刺处推按,使血液积聚于点刺部位,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指固定点刺部位,右手持三棱针直刺2~3mm,快进快出,点刺后采用反复挤压和舒张针孔的方法使出血数滴,右手持干棉球将血液及时擦去。每日1次,10次为一个疗程。中间休息3天,再进行下1疗程治疗。共治疗3个疗程。
2.3.3西药组:口服地巴唑10mgtid,维生素B1100mgtid、维生素B121000ugtid。
3治疗效果
3.1观察指标
3.1.1面肌功能:依据Portmann评分量表、Burres一Fischer评分系统、面部残疾指数(FDI)量表对患者面瘫程度作治疗前、后积分比较。
3.1.2诱发肌电图:治疗前后采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KevYoint,丹麦产),选择同轴单芯针电极,地极置于同侧腕部,将针电极依次刺入患者面部受检部位,观察面神经瞬目反射(BR)及运动传导速度(NCV)等指标变化情况。
3.2疗效判定标准
3.2.1参照日本面神经研究会制定的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日本耳鼻咽喉科学会会报,1997;18-799),治疗开始与疗程结束时分别对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价。
3.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D)”表示,正态分布资料组内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秩和检验;等级资料采用Ridit分析。
3.4研究结果
3.4.1各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见表2。
结果显示:各观察组治疗前患者症状积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各观察组组内治疗前后积分比较(P<0.05);△各观察组组间治疗前后积分差值比较(P<0.01)。显示无瘢痕灸组、无瘢痕灸配合点刺放血组症状积分显著高于西药组(P<0.01),且无瘢痕灸配合点刺放血组积分高于无瘢痕灸组(P<0.05),说明无瘢痕灸组、无瘢痕灸配合点刺放血能够显著改善面肌功能。
3.4.2各组面神经肌电图指标比较见表3、表4。
结果显示:各组面神经R1潜伏期、NCV潜伏期及波幅治疗前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西药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无瘢痕灸配合点刺放血组与无瘢痕灸组、西药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R1潜伏期缩短、NCV潜伏期缩短、波幅增加,说明面神经功能得到恢复。证明无瘢痕灸配合点刺放血在修复面神经损伤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3.4.3各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5
4.讨论:
周围性面瘫即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属中医“口僻”范畴,亦称“吊线风“口眼斜”。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历史悠久,最早可见于《黄帝内经》,在《针灸甲乙经》即有明确的腧穴治疗记载。灸法,其一:可温经络祛除风寒之邪,激发经脉气血,增强抵抗疾病能力。其二: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局部肌肉的营养。其三:通过灸的药性作用,使神经细胞兴奋,从而加快了末梢神经的修复。刺络拔罐法,通过祛瘀而生新、祛邪以扶正。刺络拔罐能使瘀滞之邪得以宣泄,局部气血得以运行、筋肉得以濡养,使邪气去而正气还复,从而使面神经功能得以恢复。认为点刺放血能够加速炎症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增强新陈代谢,促进炎症和水肿的吸收,尤其是病变部位在茎乳突孔以下的患者。
参考文献
[1]戚其华,杨彩华,宋钏.电针配合点刺放血治疗孕期贝尔麻痹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10,25(8):1447-1448
论文作者:杨玉平1苏秀贞1谭奇纹2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年8月第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10
标签:瘢痕论文; 面神经论文; 面瘫论文; 恢复期论文; 潜伏期论文; 疗程论文; 患者论文;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年8月第8期供稿论文;